网友提问:
怎样赏读苏轼最有禅趣的《定风波》中的莫听穿林打叶声?
优质回答:
为什么说《定风波》是苏轼最有禅趣的一首词?先来看看这首词的写作背景。苏轼才华横溢,又年轻气盛,在地方做官时,由于对变法中出现的弊端不满,在自己的一些诗中对其进行了讽刺。他的反对派找不出他行为上的过错,于是指摘他的诗句,以诽谤朝廷罪,逮捕了他,把他囚禁在御史台的监狱中——乌台。因此,史称乌台诗案。
经过四十多天的审判,也许是天惜英才,苏轼逃过一劫,死里逃生,被贬到黄州。这让那些磨刀霍霍的反对派们大失所望。苏轼的官位被降低了,任黄州团练副使,但无权签署公文,并不允许离开此地。
苏轼,由一个地方要员到一个边缘化的职位,还是虚衔,一家人的生活顿时失去了依靠,于是在寄寓之地东边的山坡上,开垦了十余亩荒地,补贴家用,并自号为东坡居士。
从此苏轼的名字,很少有人叫了,大家都称呼他为苏东坡,把后面的居士也省了。一般种地的能不能叫居士呢?不能,笃信佛教的俗家弟子,才能叫居士。通过苏轼写的《定风波》,我们就知道,他已经具有了深厚的佛学修养。请看原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先来赏读诗词,上片写雨中即景。穿林之声,表明风大,打叶之声,表明雨大雨急。那又怎么样呢,我还是要脚踏芒鞋,手持竹杖,在雨中放声吟啸,慢步徐行。“莫听”,“何妨”,极富情调,写出不在乎恶劣的自然环境,敢于挑战风雨的意味。一蓑烟雨任平生,由眼前之景,扩展到自己的整个人生,表达了不受外物所累的洒脱,从容的胸襟。
下片写雨后情景。春风仍料峭,酒醒之后,感到阵阵寒意。好在,日光斜照,心头掠过一丝温暖。分明淋了雨,其他人都狼狈不堪,分明太阳出来了,为什么词人说,也无风雨也无晴。原来,词人深谙佛理,已经无所住而生其心了。坛经上说,何名为无相?于相而离相。外离一切相,是无相。词人和同行人不同,已经不受外界风雨的干扰了。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这两句表明词人已达到无相的境界。何为无念,于一切境上不染,名为无念。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我有自己的个性,和尊严,我要保持本色,不苟且,不管自然风雨,政治风雨能奈我何?好一个,也无风雨也无情,该来的挫折还会来,但它们马上会离开我,这就是无所住的境界,身心皆空的境界。结束语:苏轼到了黄州,开始了自己的农民生活,他刚到黄州时,住在寺庙里,所以对佛学也有了很深的了解。开荒,种地,读书,参禅,已经成了他生活的常态。这首《定风波》处处写景,也处处在写自己的人生,身世。经过磨练,他已经达到了佛学上,无相,无念,无住的境界。正如他文章里写到,每日深自省察,则物我相忘,身心皆空,无所附丽,私窃乐之。这就是那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在逆境中仍从容,潇洒,不受世俗沾染的人生写照。
其他网友回答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是苏轼被贬时作:定风波,意境多有禅意,莫听穿林打叶声,是对雨的轻视,也是对人生的一种意境,吟啸徐行,遇事还是一般心境,并未受影响,竹杖芒鞋轻胜马,也是简单的对比,芒鞋竹杖平常平凡,马,高官富贵的代表,轻胜尤好,轻胜完胜尤胜,不是平凡更好吗?一蓑烟雨任平生,任你烟雨如何也不过如此,看破世事,无所谓,料峭山风吹酒醒,被贬游山,朋友相聚,开怀畅饮,也更是看得开,无官一身轻的表现,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无谓心境到达极致,无风无雨无晴,正应了佛语:心净,无尘,不受外界的影响境界,所以定风波真的也可以说是禅意满满。
其他网友回答
这首《定风波》写自苏轼被贬黄州的第三年。
此时苏轼的心灵世界已从乌台诗案的巨大创伤和生活的窘迫的苦难中蜕变出来。东坡之名即在期间,经过批准,在黄州东门外小山坡上开垦荒地,维持全家生计而得。
三年来,朝廷的重新起用依然十分渺茫,但一家数口的生活需要长远的安排。东坡之地属官府,随时会被收回。所以,苏轼打算在黄州置办田产。在苏轼与朋友一同前往黄州东南三十里处的沙湖相田的路上,突然下起了阵雨,苏轼毫不介意,与其东躲西窜,不如坦然面对。《定风波》就此而成。
这首词充分表现了苏轼坦荡旷达的人生态度。阴晴晦明,风雨斜照,竹扙芒鞋,进退得失,皆不足道。
两年贬谪生涯,苏轼思想更加成熟,超旷放达成为他性格的主流,此后不久,《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更成为千古绝唱。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怎样赏读苏轼最有禅趣的《定风波》中的莫听穿林打叶声?.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