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这首词的内容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上阕写了什么?

网友提问: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上阕写了什么?

优质回答:

首先感谢楼主的提问。诗人里我最爱李白,词人里当推苏轼,尤其这首《定风波》,东坡的真性情,于此可见一斑。

写这首词的时候,苏轼因为“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可以说正是仕途不顺的人生低谷。但苏轼是什么人?既来之则安之,宦海浮沉,全然不放在心上。对一般的朋友表达悔恨反省之意,但对真正的知己却直言自己不后悔更不愿意改变收敛,去跟小人同流合污。在地远偏僻的黄州好似无官一生轻,日子清苦但悠然自得。

正文前面的序言说的很清楚,苏轼和朋友出门,可能是去踏青,因为农历三月初七应该正是春光烂漫好时节,但天有不测风云,天降大雨,又没有雨具,同行的朋友都很狼狈,苏轼则不然,任它风来雨去,我自逍遥,不仅如此,还文思泉涌,作词一首。

上阕短短几句,真可谓直抒胸臆,坦荡大气。风大雨大?怕什么,放声高歌、从容缓行便是了。脚上烂草鞋,手里破竹拐,比骑马还轻巧便捷,风雨里披着蓑衣安度此生,岂不快哉?

表面看,就是写风雨,但是联系到苏轼的近况,这大风大雨何尝说的不是仕途坎坷呢?苏轼对风雨的态度也是对仕途的态度,更是他一生的处世哲学。无论遇到什么,无论外界发生多大的变化,从不怨天尤人,更不自暴自弃,而是保持一份淡然的心态,一种旷达的胸怀。

很多人爱这首《定风波》,爱的不就是这种坦荡超然的情怀么?读之意犹未尽,细品若有所悟。人生本就起伏不定,遇见大风大雨,与其惊慌失措、到处躲避,不如迎头直面,学着苏轼豪气地问一声:“谁怕?”

其他网友回答

《定风波.莫听穿竹打叶声》的上阕写的内容如下: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苏轼在写《定风波.莫听穿竹打叶声》之前,他先交待了时间:三月七日。续而交待地点:在去沙湖道的路上。再交待为什么会淋雨:在去沙湖道的路上下雨来了,可是拿着雨具的家童先一步走了,一行人只能冒雨前行。可是,大家都被雨淋湿透了,成了落汤鸡,同行的人都深感狼狈不堪,而苏轼却唯独不觉狼狈,他不听雨打竹叶的声音,却慢慢徐行,抬望眼,仰天长啸,独享风吹雨打胜似闲庭信步的悠闲与自在。他手里拿着竹杖,脚上穿着芒鞋,却深感比骑马轻快自在,一句“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道尽重新活过来的苏轼将敞开心扉迎接生活中的一切挑战,不畏惧、不后退、任尔东西南北风,吾将坦然面对并迎刃而上。

苏轼的这首词,让我们体会到:在同样的环境下,不同的人,因个人经历不同,内心修炼不同,从而内心所获得的、感知的东西迥异。当我们遇到了不公或落魄的时候,我们要放大空间、放大眼光、放长时间,心胸自然宽广、目光自然久远,大思想、大格局,自有大神奇。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其他网友回答

东坡与朋友春日出游,经过一片树林时,风雨忽至,同行的朋友们都显得狼狈不堪,东坡却持着竹杖,踏着草鞋,吟咏自若,缓步前行。试问,有什么好怕的?就这样披着蓑衣前行,风雨一生也任由他去。

其他网友回答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不必去理会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着、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行走。竹杖和草鞋轻捷得更胜过马,怕什么!一身蓑衣,足够在风雨中过上它一生。

元丰五年三月五日,作者在沙湖游玩。三月七日,忽逢大雨,因为作者和同行的人都没有带雨具,同行之人皆觉狼狈。雨过天晴,作者联想到自己人生的坎坷,加上遇见的大雨,写下了这一首千古流传的《定风波》。从文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的豁达与乐观。

写此词前三年,即公元1079年,作者因被诬作诗“谤讪朝廷”遭御史弹劾,被捕入狱,后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宦海沉浮,经历坎坷,理想不竟,抱负未果,使作者几年来一直郁郁不得志,思想上陷入出世与入世的矛盾之中,心情烦闷。

作者对现实的官场险恶生活非常厌倦,渴望摆脱这种生活,退隐江湖,过一种淡泊宁静、无忧无患、无欲无求、轻松自由的生活,也即陶渊明的“归去”。

其他网友回答

原作如下—

北宋·苏轼《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原作前面还有个小序,自己讲清楚了这篇作品创作的来龙去脉,也拷贝过来—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简而言之,就是大才子走在路上,忽然天降大雨,一般人都只顾着狼狈,他却悠哉悠哉的写了首诗。

至于这首诗到底写的什么,这又分两个层面,一是它表面上讲的什么事,二是它究竟传达的什么精神内涵。

前一个问题很好解决,大家随意搜索一下就得。后一个比较复杂,我就用苏轼自己的诗来解释。这首诗写于苏轼离世几个月前,是他对自己人生的诗化总结,与定风波这个作品传递的内涵完美适配。

自题金山画像

苏轼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黄州惠州儋州,是苏轼三次被贬谪流放的地方,最后这个詹州在海南岛,在宋朝那可是不毛之地。苏东坡一生坎坷,如在风雨中逆行,但他保持着达观的天性和为善的初心,这是他作品永恒魅力的源泉。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上阕写了什么?.jpg”/>

与《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上阕写了什么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