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东山再起”的“东山”,指的是一个山名吗?有什么历史典故吗?
优质回答:
谢安这个名字部分条友可能有些陌生,但提起淝水之战,大家就耳熟能详了吧。
在李白的诗作中大概有30首左右提及东晋的谢安,可见李白对谢安的推崇,他俩脾性相近,可以说谢安的一生正是李白所憧憬的一生,不过现实很骨感,李白并不能达到谢安那样的人生高度,不过其诗作流芳百世也属妙事一桩。
死活不做官的谢安
早在少年时期,谢安在士大夫阶层的名声、口碑就出奇的好,大家也都觉得他是个有才干的人,适合效力于国家,但他本人个性却洒脱不羁,更倾向于游山玩水,吟诗作对,甚至饮酒狎妓的自由生活,朝廷征召他做司徒府的著作郎,他一再声称自己有病,推辞不干。
不堪其扰的谢安,宁愿隐居也不做官,后来有朋友举荐他,扬州刺史更是近乎于逼迫的情况下,他才尝试过一次,但上任仅仅一个多月以后便辞官不做。不但如此,无论是尚书郎还是吏部郎、琅邪王友等等职务也被其婉拒,于是朝堂上就有人觉得他恃才傲物,不识抬举,提议将谢安终身禁锢,当时的会稽王也算变相的为谢安说了好话,说谢安下次必定应召而来,此事遂了。
为什么不做官呢?
虽然有个性的原因,但却不是全部。
①个性使然
②朝中有人
③时机未到
谢氏一族朝中“有人”这是明摆着的,父亲、兄弟都是官员,所以谢安不屑于举家步入仕途,更不屑于与自家人“争锋”,他的弟弟谢万是豫州刺史,西中郎将,卫戊边疆,当然,相对谢安的名气和声望,谢万还是差了很多,因为谢安是被推崇为宰辅级别的。
当时也并不是入朝的最佳时机,进入朝堂首先面对的恐怕不是从政做事,而是陷于造反级别的党伐,事实上如果国家真的需要,谢安肯定会全力报效。
所谓东山再起
辞职后的谢安回归到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后来的复出,这与谢万的论罪失势有关,统兵能力有限,北伐前燕途中不能安抚军心、将士,面对遇敌假象不但没有稳住阵脚,反而造成士兵们受惊溃逃,而谢万逃跑更是快人一步,不久后,谢万蒙朝廷开恩仅仅被革职贬为庶人(也是为谢安最终能入朝留一丝情分)。
这对谢安有什么影响呢,谢氏一族的实力是有的,但当代表谢家活跃于官场的谢万失势后,意味着家族势力脱离核心权力圈(他的父亲谢裒已死去多年),本来谢安的本意是不想与自己亲人争,这很没意思,但现在谢万被贬,为了维护家族利益,看来是自己挑起重担的时候了。
桓温:晋明帝驸马,战功累累。后独揽朝政十余年,甚至操纵帝位废立,是那段历史时期的重量级人物。
就在论罪谢万的转年,谢安应桓温的邀请担任司马一职。
高崧说:“你多次违背朝廷的召用,高卧东山,众人议论,你不做官,如果面对百姓,而你现在做官又如何面对百姓呢?”
东山再起一词就是由上述过程而来。
桓温虽然野心很大,但这并没有影响他的爱才之心,在自己的府宅中,他和谢安畅谈人生,欢笑终日,能与桓温如此接触,如此亲近的客人,绝无仅有,可见桓温对谢安是非同一般的器重。
就在桓温北征前夕,谢万郁郁而终,谢安以奔丧为由离开了桓温独立发展。也可能是百姓对他的期望值过高,造成谢安任吴兴太守后口碑很一般,没什么轰动效应,但是走后不久大家又非常怀念他,这就是名人效应吧,朝廷则毫不介意,继续邀请谢安任职,不久官至吏部尚书。
消弭篡权行为,不计前嫌稳固内政
没有谢安的北伐,桓温铩羽而归,又听信属下谗言另立晋简文帝司马昱,而司马昱也是个麻雀的性子,气性忒大,不满受制于桓温,郁郁而终,桓温推荐谢安接受遗诏。
桓温朝见孝武帝司马曜,谢安与王坦之迎接,当时就有人传闻桓温有篡权的可能,此次见面谢安和王坦之小命不保,王坦之虽然名坦之,却并不能坦然处之,吓得冷汗直流,手板拿反而不自知,而谢安虽然早已看到帐后埋伏的兵士,但沉稳不乱,并调侃桓温说,诸侯有道,守卫四邻,你墙后藏人是啥意思呢,桓温很尴尬,撤走了兵士,谢安和王坦之二人本来声名并驾齐驱,经过此事,高下立判。
至于桓温暗示朝廷赐予九锡,应该与篡权无关,主要是桓温病重,想在死前要个名头而已,后因谢安以修改为名将此事拖下,直至桓温身死,九锡自然不了了之。
桓温死的时候,桓冲曾经问过桓温,类似谢安这类人该如何处置,桓温觉得自己都没法搞定谢安,桓冲更没有希望了,所以当接力棒传到桓冲手里的时候,让桓冲很费了一番思量,自己独斗谢安和王坦之确实费力,所以只能依附于皇权,开始低调做官,既然不能进一步铲除异己,那至少也要保全身家性命吧,哪一个门阀势力背后不是几百上千条人命,稳妥为上。
谢安也并没有趁着桓温身死而发难桓冲,既然桓冲“忠于”皇权,那就一笑泯恩仇吧,况且太后临政很明显会偏向于谢安一方,就这样,在多方面条件都有所改善的情况下,国家的政局稳定得到了保障,有人说谢安错失良机,其实谢安是以大局为重。
淝水之战,以少胜多教科书般的案例
内忧外患,政治环境风雨飘摇的东晋,终于稳定了内部势力,而前秦苻坚又“适时”而来,号称百万大军想要吞并东晋,一时间“京师震怒”,其实是震惊,官员们都吓蒙了,一如行刺事件一般,谢安还是临危不乱,指挥调度从容不迫,以少胜多赢得了淝水之战的胜利。
谢安虽然不算是接手烂摊子,但也着实好不到哪儿去,桓温多次北伐都铩羽而归,给军力和军心都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而军阀之间的角力也致使各方损失惨重,前秦大兵压境,东晋自然压力山大,所以以原有军事格局去应对空前大战已经不大现实。
谢安对国家安全早有前瞻,也早就着手组建了北府新军,都是一些非门阀势力的流民,因为历经多年战乱,有些战斗经验的流民很多,而且其中的高中层将官也以选拔制为主,增加了部队的公正性和稳定性,让士兵们看到升迁方面的前途,历经七年终成铁军。
内政方面,谢安“一雪前耻”,一改从前的平稳路线,改革国家税收制度,按人口纳税,杜绝了在多个朝代都引发民变的“祸水东移”问题,即税金转移底层群众的弊病,凡涉及劳役的人口皆免除税金,那个年代交通很成问题,百姓被征用往返路途也要几个月,无法从事生产,所以税金也就不能再落在劳役纳税人的身上,国家的税收应数,自然国库充裕,为此次应对苻坚的大军做好的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准备。
在对阵方面,东晋也确实有很大优势,有长江一线可守,谢安一面调动“不稳定因素”桓冲吸引敌人兵力,又以谢玄为先锋率领八万北府军应敌,自己则督战下游,而苻坚的大军则错失良机,不以自己兵力上的优势碾压东晋北府军,反而后撤80万部队。
击敌于半渡这招恐怕连寻常百姓都耳熟能详,谢安又怎会上这种恶当,你击我半渡,而我击你半退,苻坚大军溃不成军,统一南北的计划流产,大军溃逃,由于苻坚军实力的大幅度削弱,北方又恢复了群雄割据的状态,给东晋带来数十年难得的和平时间。
其他网友回答
383年,苻坚出动25万左右将士南下攻打东晋,谢安作为东晋的总指挥以东晋的8万兵力实现了以少胜多的巨大胜利,这就是著名的淝水之战。而今,淝水之战虽然已经过去了1600多年,但它却给我们留下了几个很有意思的成语: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东山再起。
投鞭断流使用的比较少,后面三个即便在今天也经常被使用,而这个东山再起的成语实际上就和谢安有关系。现在很多人可能对谢安这个名字相对比较陌生,但对谢家却并不陌生。两晋时期,王家和谢家都是当时著名的世家大族,两家也经常被放在一起提及,比如那句著名的“旧时王谢堂前燕”。
而谢安就是谢家的杰出代表,如果说王导是东晋政权的奠基人之一,为东晋偏安江左做出了很大的贡献,那么谢安就是东晋时期在内团结士族,在外稳固东晋政权的大功臣。同时,谢安这个人应该算是古代文人的极致了。
他年轻时期不愿意为官,隐居在东山,携妓女游山玩水,与三五友人饮酒作诗,好不快活,对于朝廷的征召从来不屑一顾,而等到他四十岁之后,毅然出山,战功立业,为东晋的稳定立下了汗马功劳。功成之时,他又不贪恋权势,及时交权退隐。
虽然最终还是在病逝之前没有退隐回东山,但他这一生是大部分人文人所向往的一生,用一句话来形容谢安,那就是“真名士自风流。”此风流是一种豁达、镇定的韵味,而非风流成性。有人称谢安为“江左风流宰相”,可以说是相当贴切了。
正因为如此,后世的文人极为推崇谢安,尤其是大唐诗人李白,李白对谢安的崇拜之情可以从他写的数十首关于谢安的诗中窥见一二,这位骄傲的大诗人是真的喜欢谢安,希望成为谢安一样的人物,既能退隐山林又能建功立业,可惜李白才情是有,但却注定成不了谢安一样的人。
谢安作为谢家人,一出生身上就是有担子的,只不过谢家子弟众多,谢安本人就有兄弟四个,因此谢安可以不必为家族的兴盛担负太多的责任,这也是谢安早年能够安然隐居的一个重要原因。
他自小饱读诗书,爱好清谈,又家族本身的底蕴在那里,所以谢安很快就成为当时的名士,他喜欢自由散漫的生活,对官场并不感兴趣,因此对于朝廷的数次征召,他都拒绝了。到了后来他索性就隐居在了会稽郡的东山。当然谢安所谓的隐居并不是真正的隐居,只不过是他向朝廷表明自己的态度。
因为他在东山隐居之后,并没有对外隐藏自己的踪迹,还是照样带着妓女游山玩水,和王羲之等名人饮酒作诗,畅谈人生,遍访名山古迹。不过,即便是他隐居到了东山,朝廷和一些官员依旧没有放过他,他曾在不胜其扰的情况下出山为官,但仅仅一个月就又回到了东山,官场的生活实在不是他所喜欢的。
他在东山隐居了数年,直到四十岁以后才步入官场,这次出山却并不是朝廷的征召,而是他主动为官,359年,谢安的弟弟谢万北伐过程中指挥不当又让士兵溃逃,他自己也狼狈逃回,以至于被贬为庶人,这件事不仅对谢万打击很大,同时对谢安的打击也很大。
谢万一倒,他就必须站出来振兴家族,因此,他离开东山而到了征西大将军桓温的帐下担任司马,在他走的时候,还有人揶揄他:
“卿累违朝旨,高卧东山,诸人每相与言,安石不肯出,将如苍生何!苍生今亦将如卿何!”
等谢安到了桓温处,很得桓温的看重,但谢安志不在此,这只是他的开始,他对于桓温的独断专行很是看不惯,只不过并没有表现出来,直到第二年谢万去世,谢安以回去奔丧为由离开了桓温,之后被征召入朝为官,一步步升到吏部尚书。
与此同时,桓温对东晋的控制也愈发明目张胆,甚至有了废立皇帝的能力,他先是废黜了司马奕,将司马昱扶上位,但司马昱就是一个傀儡皇帝,不过一年就郁郁而终,在司马昱病重之际,桓温倒是举荐了谢安,这一举荐就为自己树立了一个敌人。
谢安被重用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和位高权重的桓温斗智斗勇,当桓温入朝,试图控制朝局并对东晋君臣有所企图的时候,谢安和王坦之负责迎接桓温,他以镇定自若的态度和机智化解了危局,桓温并未对谢安和王坦之两人不利,而且还撤了军。
桓温没有实现自己的目标,心中很是郁闷,不久就生了一场大病,他借着病重的机会,要求朝廷给他加九锡,并命人写好了奏表,谢安见了奏表之后,对其不断进行修改,今天改改这个地方,明天又改改那个地方,始终没有一个完美的奏表,于是这件事也就一拖再拖,直到桓温去世,这件事就不了了之了。
桓温一死,谢安升任尚书仆射,与王彪之一起执政朝政,谢安执政时期非常的宽仁,为了能让东晋国内和睦稳定,没有不合的因子,谢安做了多方的努力,平衡士族、广行德政,为东晋换来了一个比较稳定的内部环境,而在这样的环境下,对外的战事也就比较顺利了。
在谢安辅政十年后,发生了著名的淝水之战,东晋经过十年的稳定期,在对外问题上已经达成了一致,但对于这一战,东晋将士还是比较惧怕的,毕竟苻坚号称有百万大军,而东晋十万兵力也拿不出来,因此很多将士对此并没有信心。
谢安作为总指挥,自然也考虑到了这件事,如何能稳定军心是他必须要考虑的一件事,他为此做了两件事,第一件事就是制定作战计划,第二件事就是稳定军心,毕竟实力悬殊,东晋要是想取得胜利,不能拼人头。
负责此次出战的将领有谢安的弟弟谢石、侄子谢玄、儿子谢琰以及桓伊,而谢安则是征讨大都督,负责整个军事作战,眼看着苻坚大军南下,谢玄这个将领心里自然也是紧张的,因此迫不及待要从谢安那里知道该怎么打这一仗,但等他去之后,却啥也问不出来,谢安只是淡淡的说:“已经安排好了。”
谢玄离开之后,谢安若无其事的到了东山的别墅,聚会饮酒,丝毫不关心军事,他和同样来打探消息的张玄下棋,甚至将自己的别墅拿出来做赌注,等赢了之后将别墅给了外甥,然后又出去游山玩水,就是不提作战的事情。
他这一番不慌不忙的表现,给东晋将士吃了一个定心剂,大家也都不再惧怕,只等着战争真正开始。有意思的是,东晋军不再害怕,苻坚却害怕了,在作战过程中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硬生生吃了一个大败仗,谢安以八万兵力打败了苻坚的二十多万大军,名动一时。
也因此,有了东山再起这个成语,说的就是谢安在东山隐居数年之后,出山为官,功成名就。现在这个成语多用来形容再度出任要职或者是失势后又重新得势,《晋书》记载:
“(谢安)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
这里的东山实际指的就是会稽郡东山,即现在的浙江省绍兴市东山,谢安入朝为官之前在此东山隐居了数年,等到谢安在建康为官之后,虽然依旧不得不为国事操劳,但操劳之余还是对东山的一切很是渴望。
于是他在建康寻了一处不起眼的土山,将在会稽郡东山的一切都“搬到”了这土山,重新弄出来一个建康的东山,在此与好友聚会,带着妓女游山玩水,重现了当初东山的情景。
建康的这个东山也就是现在的南京江宁东山,因此很多时候,“东山再起”这个成语与绍兴东山和江宁东山都有关系,但真正的根源还是绍兴东山,而江宁东山只能算是绍兴东山的子东山,但无论如何,都因为谢安这个名人还成为著名的景致。
其他网友回答
“东山再起”的“东山”,指的是一个山名,但隐喻的是一“人名”,其人就是谢安。“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堂百姓家”,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在其诗作《乌衣巷》中所提的“王谢”,指的是东晋时王姓和谢姓两大家族,其中王姓以宰相王导为代表,谢姓就以宰相谢安为代表。王谢两家族轮流执政,几乎垄断了东晋王朝大部分权力。而谢氏家族杰出代表谢安本来不热衷做官,淡泊名利,年轻时躲在会稽(今浙江绍兴)东山,与王義之等人游山玩水,好不自在。如公元353年,他与王義之等43人,在绍兴玩曲水流觞,为此王羲之还留下了名垂千古的《兰亭集序》。
朝廷多次征召谢安出仕,均被他婉拒,到40多岁才应恒温之邀出任司马一职,当他准备赴任时,中丞高崧借酒意调侃他说:“你多次违背朝廷意旨,躺在东山上逍遥自在,大家常在一起议论,你不肯出山,究竟是如何看待天下百姓的?现在你又出山,天下百姓又如何看你?”,其实这时的谢安巳移居建康(今江苏南京)新亭,所以这次出仕,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东山再起”。不久,他就辞职并在建康城东30多里处的一座山上修建别墅,此山原称土山,谢安将它改名东山,以此怀念在会稽生活的日子。
后来因朝廷人才实在匮乏,朝廷一再征召谢安,谢安无耐从东山走出赴任,此次“东山再起”后,他步步高升,官至宰相。这期间,他在他的东山别墅,指挥了著名的淝水之战。
其他网友回答
会稽东山。今在绍兴市上虞区上浦镇,东山景区内有谢安墓、太傅祠等景点。
其他网友回答
您好谢邀!“东山再起”中的“东山”确实指的是具体的山。后人普遍认为“东山”有两处,一处是位于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的上浦镇,另一处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东山还和东晋著名人物谢安的关系紧密。
东晋大兴三年,出生在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县一带)的谢安,是东晋著名的指挥官,他指挥的“淝水之战”成为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在那个时代,自己有了本领,加上再有人提携,走向仕途的道路也算是打开了,而谢安偏偏不走这条路,当朝庭征召他为司徒府著作郎(协助国史编写)的时候,他都坚辞不受。那时候流行清谈、隐居、行游、率性的游侠生活,谢安索性和王羲之、许询、支道林等人隐居在会稽山的东山,过上了出门渔弋、闭门吟诗自由自在的休闲生活,远离权力场、名利场,纵情山水而乐此不疲。升平三年,由于家族凋零,对出生贵族家庭的谢安是一个考验,他准备出山。升平四年,东晋大将军桓温找上门来,邀请他出任司马,此时,四十多岁的谢安复出,从司马到中书,再到司徒,他的地位步步高升,让“晋室赖以转危为安。”东山再起,汉语成语,意思是指再度出任要责,也比喻失势之后又重新开始。出自《晋书.谢安传》:“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
谢安用自己的行动力挽狂澜,是对“东山再起”更好的诠释。对我们来说,也起到了榜样的作用。
谢谢!祝您生活愉快!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东山再起”的“东山”,指的是一个山名吗?有什么历史典故吗?.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