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风破浪之文化

丹尼尔·M.海布伦在《幸福》中写过一件事。拉丁美洲国家的国民幸福感高得惊人,而这些国家的物质水平并不高,专家们发现,这与这些国家的文化有关系,他们善于发现生活中值得享受的事情,不被意外搞坏心情。旅行时汽车出故障,哥伦比亚有句固定的话对付它:Todo es parte del paseo,这不过是旅途的一部分。
今天说个体与文化的关系。
文化就是约定俗成,形成一种群体性的规范。
咱们中国人尤其看重文化认同,你只要认同中国文化,随你是什么来历,照样可以被认同为中国人。
说两点咱们中国的传统文化。
第一:事出有名。“名不正则言不顺”的逻辑是中国的文化基因,这一点上和西方文化截然不同。
比如军队叫志愿军,说明去打仗是出于志愿的,打的仗叫抗美援朝,意思是抗击美国,援助朝鲜。再看被抗击的美国那边,对这一仗直截了当就叫朝鲜战争(Korean War)。
中国和越南打仗,打的是对越自卫反击战,这个名字把战争的内容和性质都说清了:作战对象是越南,性质是自卫加反击。
美国和越南打仗,直接就叫越南战争(VietnamWar)。至于越南,受到中国和西方的双重文化影响,对这一仗既称为抗美战争,又称为美国战争。
第二:含蓄。这需要从语言的角度来说。
语言形式对思维形式有反制作用,讲不同语言的人,思维方式自然就会有别。所以语言训练等于思维训练,这就使学外语有了一种额外的好处:不仅仅让你掌握一门语言工具,还可以拓展你的思维方式。
古汉语的含蓄性很强,精确表达是它的短板,而相应地,作为诗歌语言它却可以独步天下。
现代汉语在表达精确性上比古汉语强出很多,这要归功于新文化运动时期,来自西方语言的影响,但现代汉语却也离不开古汉语的基因。
直到今天,中文的含蓄性还在深刻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这就使很多人即便面对严谨的表达,也会在不自觉中忽略掉表达当中的一些限定语。
所以才会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沟通总要考虑共同生活的背景、具体的语境、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被称为意会的能力。
理解肢体语言、面部表情,以及意会的能力,被我们解释为情商,准确地讲:所谓的情商问题本质上都是语言问题。
不同的语种会产生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思维方式又会产生不同的行为方式。
还有其它文化。
我们有集体主义的文化,如果一个人的社交有困难,跟别人说话紧张,不爱和人接触,会被看成不合群。
比如企业文化。
在狼性文化的企业里,做事慢吞吞的员工算有问题。而换到佛系的工作环境,就成了着急的人有问题。
比如地域文化。
南方人吃米,北方人吃面,叫南米北面;
南方人唱曲,北方人唱歌,叫南曲北歌;
南人睡床,北人睡炕,叫南床北炕;
南方人喜欢用拳,北方人喜欢用腿,叫南拳北腿。
你我都生活在文化里,潜移默化地被文化影响。
推荐:乘风破浪之环境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