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慈方丈和扫地僧 为什么扫地僧不救玄慈方丈?

网友提问:

为什么扫地僧不救玄慈方丈?

优质回答:

扫地僧不救玄慈,一是不能救;二是没必要救;三是不会救。

扫地僧是天龙第一高手、少林寺隐世高人,长年藏身于少林寺藏经阁,老态龙钟,搞搞卫生,整理经文典籍,与世无争,默默无闻,平凡得让人忽略。但事实上,藏经阁内的一举一动、萧远山与慕容博的所作所为,扫地僧都了如指掌。扫地僧对武林各派功夫,也了然于心。

如果英雄大会不在少林寺举办,世人可能都不知少林寺有那么一位绝世高手。

或者,英雄大会上,江湖豪杰,如咄咄逼人的鸠摩智挑战少林第一门派时,有人救得了场,扫地僧都不会出现。

又或者,天下高手危及少林寺声誉时,扫地僧如果表现冷漠、冷血,置身事外,都不会有人认识扫地僧真颜。

扫地僧真的藏得很深。藏得很深的扫地僧,却是一位得道高僧、萻萨心肠,以“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高尚、无私心态,去救场,去救苦、救难。于是乎,扫地僧登场现身了。

扫地僧一出场、一出手,就秒“死”打得你死我活的萧远山和慕容博,化鸠摩智的偷袭于无形,硬扛萧峰天下第一掌:降龙十八掌,无关大碍。紧接着又神奇般“复活”刚“死”的萧远山、慕容博,指出他们身上暗藏的暗伤,化解两人三十多年的恩怨,解开三十多年的武林迷团,使两人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遁入空门。少林寺,又将多两位得道高僧。

扫地僧一系列神操作,于电光火石间完成,既惊世骇俗、惊心动魄,又精彩纷呈,直接化解江湖恩怨,救少林寺于水火之中。扫地僧武功之高,当世绝无仅有,令人敬佩。

试想一下,如果没有扫地僧神出手,可以肯定,萧峰父子、慕容博父子、鸠摩智、丁春秋他们,肯定打得两败俱伤、你死我活,甚至同归于尽。少林寺呢?肯定血流成河,无伤惨不忍睹,威名扫地。

扫地僧完成救人、救场、救武林的壮举后,提着萧远山、慕容博飘逸而去,任凭萧峰一众高手怎么追赶,都赶不上,真是神一般的存在。

扫地僧救了少林寺,却没有出手救少林方丈玄慈。这是为什么呢?

扫地僧不救玄慈,因为扫地僧心水清,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理由有三:

一、不能救。

少林方丈玄慈一生做了两件大错事。一件是:三十年前,玄慈作为少林高僧,不搞清事由,就误信慕容博谗言,误以为萧远山要杀入中原武林,杀上少林寺夺取武功秘笈,带头组织、参与了三十年前在雁门关截杀萧远山的行动,逼死萧远山原本探亲妻子、萧峰之母,搞得萧远山家破人亡,种下恶根、恶果,是为不慈、不仁。

第二件,玄慈作为少林得道高僧、方丈,却破了色戒,和叶二娘有私情,生下虚竹一子。虚竹被萧远山抱走,叶二娘寻子不见,拿别人孩子作乐,玩完杀死,变成为四大恶人之一。虚竹后来在少林寺打杂,艰苦、平凡长大,方丈玄慈也毫不知情。如果不是叶二娘认得虚竹的胎记、萧远山揭开玄慈方丈与叶二娘的私情真相,玄慈估计一辈子都不知道自己有个儿子。

虽然叶二娘事前没有告诉玄慈生子一事、长期玄慈方丈的地位,但玄慈忍看叶二娘变成四大恶人而不管,对情人叶二娘不仁不义。虚竹长期生活在少林,玄慈不关心、不关爱,对儿子不慈不爱。

佛门讲究因果。玄慈身为方丈、身为高僧,明白因果循环、报应的道理。玄慈做犯了江湖大错、破了佛门大戒,理应承担后果,理应受到佛门戒律惩罚、道义惩罚。这一点,扫地僧十分明确,所以他不能救玄慈。

二、没必要救。

玄慈方丈三十年前组织中原武林高手错误截杀萧远山,搞到萧远山痛失所爱,造成中原武林高手伤亡惨重,犯了杀戒。在少林寺英雄大会上被公开有私生子的隐私,犯了色戒,颜面尽失。虽然叶二娘揽职上身,其它少林弟子也维护方丈,不忍执罚,但玄慈明白自己犯了杀戒和色戒之大错,坦然接受、承认自己的错,决心受少林寺戒律惩罚,甘愿受死。

面对一个甘愿受死、赴死,以死谢罪天下的少林方丈玄慈,为人公正、无私的扫地僧明白,没有必然救玄慈。

三、不会救。

少林寺是武林第一大门派,享誉江湖数百年,是权威、正义、公道的化身,是武学的圣地,佛门圣地。

扫地僧以一颗下地狱的佛心,以超凡脱俗的武功,感化萧远山和慕容博,是化解武林恩怨的行为,是在维护武林正义的行为,是在维护少林圣地形象的行为,称得上高风亮节。

如果扫地僧去救求死、又该死的玄慈方丈,就是在为少林寺护短,损害少林寺数百年的良好名誉。救玄慈这样的蠢事,心如明镜的扫地僧怎么会去做?

扫地僧不会救玄慈,实在是明智之举。玄慈执意赴死,敢于直面、承担后果,还算条汉子,也保全了少林寺的名节!

其他网友回答

玄慈的命运和乔峰一样,结局是必然一死的,不死,两人都一样,逃不过内心的折磨。不同的则是玄慈不只是结局必死,而且还是必须要死,他不死,少林因他一人而继续遭受骂名,数百年清誉一去不返。玄慈的痛苦是无边的,他的痛苦无人能渡,也无人能救,只有一死,才是他最大的解脱,也是维护少林清誉唯一的途径。

雁门关外一役,玄慈为此忏悔了三十年,结局是必死的

实际上,“雁门血案”罪不在玄慈。他当时并非少林方丈,轻信慕容博之言的乃是当时的少林主事高僧(当时的灵门大师已经圆寂,应是由灵字辈一代高僧接任方丈)。玄慈的带头大哥一职也并非自己争取而来,而是受中原武人推举。

倘若他只是雁门阻击小队的一员,而不是带头大哥,那他事后,可能就是像智光那样,多做善事来弥补自己的过失,虽是良心不安,但并不是一定要用一死来抵过。又或者,假如当时他在雁门关没有被萧远山手下留情,跟那些中原武人一样死去,那他也不用在日后遭受内心的折磨。可偏偏,他不只是带头大哥,还在众多同行的中原武人死去的情况下,他生还了。带头大哥的身份,带给了他太多的无奈和无边的愧疚。

一是因为自己身为行动的带头大哥,他没有护全同去的行动队成员,同行的二十一人死去了十七人。他自认为对不起死去的弟兄们,也没办法向这些罹难的家属交代。二是因为他身为带头大哥,却在行动中贸然动手,致使萧远山一家无辜受难。这一点包括他在内,剩下生还的四人,全部都心怀愧疚,良心不安。

雁门关外一役,枉作血案,铸成大错,玄慈为此内疚了三十年,也忏悔了三十年,同样也是默默的在暗中关照了乔峰三十年。实际上假如没有“杏子林事件”,乔峰的身世没经揭露,玄慈也不会加重自己的死意。乔峰身世一经披露,玄慈应该也是做好了乔峰迟早有一天也会来找他的准备,但更让他根本想象不到的是,萧远山竟然没死。知道他身份的乔氏夫妇和玄悲相继遭难,令他措手不及,此时的他也是认为此事系乔峰所为。如此一来,乔氏夫妇和玄悲为他而死,无疑是加重了自己的罪孽,也加重了他的死意。从这时起,玄慈的结局就是必死的。

于是死意加重的他,决定让乔峰亲手杀了自己。在乔峰前往天台山找智光的路上,他化名为“迟先生”,与乔峰对掌。他出掌未出力,就是想让乔峰一掌重创自己,然后在死前跟乔峰说明一切,实现自我赎罪,也是为了护下智光免遭毒手。化名为“迟”姓,是迟到的赎罪之意,也是抱着一死以受迟来的报应之意。只是乔峰心善,出掌留力,并未伤他,他也是未能如愿,但此后的他却仍是死意依旧的。

玄慈缓缓摇头,向萧远山道:“萧老施主,雁门关外一役,老衲铸成大错。众家兄弟为老衲包涵此事,又一一送命。老衲曾束手坦胸,自行就死,想让令郎杀了我为母亲报仇,但令郎心地仁善,不杀老衲,让老衲活到今日。老衲今日再死,实在已经晚了。”新修版《天龙八部?第四十二章》

因而,在这种情况下,少室山英雄大会之中,再加上他有私生子的龌蹉事一经揭露,就更加加快了他必然一死的结局。羽菱君个人认为,假如没有叶二娘一事,玄慈在萧远山披露他便是带头大哥之后,他也应当会一死来实行自我救赎的。叶二娘一事,是加快了他的死意,在那种情况下,玄慈不但是必然一死,还是必须要死。

玄慈只有自己一死,方能脱离苦海,免毁少林清誉

假若当时的玄慈不死的话,结果会怎么样?先说他所主事的少林。可想而知,少林从此不断遭遇非议和骂名,就像包不同的那话“少林乃专养私生子的善地”,少林僧人还不能为自己辩驳。如此一来,少林的数百年清誉毁于玄慈一人之手,自此不再能自称名门正派,反而会被灌上一个藏污纳垢之所的恶称。

所谓“罪不及父母,祸不及妻儿”,但罪不及家人是有前提的,那便是一人做事一人当,只有自己自行就戮,自身一死,便不再让家人惹上其祸。对玄慈来说,少林便是他的家人,只有他一死,世人才会把注意力放在他的身上,不会再把罪名加与少林。他的死,是维护和延续少林清誉的唯一途径。因此,玄慈是必须要死的,他一死才能让少林的数百年清誉,不会因他而毁于一旦,少林依旧还是少林。

而且,玄慈假若自己不死,不但少林清誉不再,自己也难逃内心更加的折磨。本来,雁门血案已让他内疚了三十年,再加上此事,罪上加罪的他,又会于心何安?谴责肯定是不断的,哪还有颜面能再去主事少林,面对天下英雄,又如何对得起,为了维护他的声誉,情愿一死也不愿吐露他便是带头大哥的身份,而死在萧远山手下的乔氏夫妇、玄悲大师、智光和尚等等那些人呢?

这种折磨,会让玄慈痛苦不已,而且无边无际,任是谁也是不能普渡和挽救的。因而,此时的玄慈,只有一死方能脱离,沉溺了他、折磨了他三十年的无边苦海,得到真正的解脱。杖刑之下,所有自己种下的罪孽,得以一一了却,此时的玄慈才有了自己后半生唯一的心安之时。而且他的一死,不但让少林清誉得以延续,也让自己的声名得到了保全,玄慈可算死得其所,这一点小说之中也是说得坦然。

群雄初闻虚竹之父竟是少林寺方丈玄慈,人人均觉他不守清规,大有鄙夷之意,待见他坦然当众受刑,以维少林寺清誉,这等大勇实非常人所能,都想他受此重刑,也可抵偿一时失足了。万不料他受完杖刑、传承方丈职位之后,随即自绝经脉。本来一死之后,一了百了,他既早萌死志,身犯淫戒之事不必吐露,这二百杖之辱亦可免去,但他不隐己过,定要先行忍辱受杖,以维护少林寺清誉,然后再死,实是英雄好汉的行径。群雄心敬他的为人,不少人走到玄慈遗体之前,躬身下拜。新修版《天龙八部?第四十二章》因此,回到题目。在藏经阁中才出场的扫地僧,一切都逃不过他的双眼,他自是明白玄慈一死的意义。而且扫地僧本来就是佛法的化身,佛法就是为了普渡众生,让众生脱离苦海,往生极乐。既然玄慈只有一死,才是真正的脱离苦海,真正的解脱,那扫地僧还有需要去救他吗?救下玄慈,让玄慈继续遭受内心的折磨,还毁了少林清誉,又有何极乐可言呢?更重要的是玄慈以死来正名佛法对他的教化,也等于是在群雄面前弘扬佛法,如此,佛法化身的扫地僧还有必要去阻止他吗?

欢迎关注羽菱君扯金庸武侠前后传系列

(图片来源于网络)

我是羽菱君,专注于“天龙时代”前、“射雕时代”前、“倚天时代”前,金庸武侠“三前”空位期前传的解读,欢迎关注,一起交流!

其他网友回答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明了,但却隐藏着无数人生哲理。似乎以玄慈方丈高高在上的身份,永远没有机会得到扫地僧的救助。

从《天龙八部》原著剧情客观分析,只因玄慈永远突破不了心中的屏障,最终才导致他身败名裂内疚离世。

不然,早在叶二娘成为无恶不作四大恶人的老二之前,玄慈早已了断,自己因一念之差,所种下的因果孽缘。

一错再错

反观慕容博、萧远山之辈,所犯下的罪行,并不比玄慈方丈少,而最终能得到扫地僧的点化,成为名门正宗的少林弟子,这无不是弃恶从善的象征。

但玄慈身为少林寺的得道高僧,却知恶犯恶,间接害死不少无辜的平民百姓和武林同道,这才是玄慈所犯下的不可饶恕的过错。

雁门关外、聚贤庄内、少林寺中,一条假消息害得萧远山家破人亡,妻离子散。聚贤庄内,当年雁门关惨案幸存的婴儿,三十多年后赫然成为武林同道的公敌。乔峰瞬间从受害者,变成聚贤庄惨案的侵害者,导致一大批武林同道命丧其手。少林寺千年古刹,因玄慈触犯色戒,导致佛门重地在众目睽睽之下声誉参半。这一连串的悲剧和事件,玄慈无论如何都脱不了干系。

遁入空门

正当杏子林事件中,智光大师所说,当年雁门关惨案,带头大哥的身份极其特殊。所以玄慈多年来,不敢勇于承担责任,就在于他少林方丈的身份。

此时就算修为再高的扫地僧,也无法弥补玄慈所犯下的罪行戒律。所以玄慈的死是必然的,他毅然决定以结束生命的方式,来弥补自己所犯下的过错,正是其得以解脱的唯一方式。

扫地僧是《天龙八部》中,神似风清扬一般的神秘人物。他能感化慕容博、萧远山放下仇恨,改邪归正遁入空门,但他却不能左右少林寺的门规戒律。

换句话说,日后萧远山、慕容博,触犯到少林的门规戒律,扫地僧作为他们的师父,也不能免除二人的刑罚。无非像虚竹的师父一样,甘愿替弟子受罚而已。

晶叔聊文化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欢迎讨论点评关注!(图片来源西瓜视频)

其他网友回答

扫地僧早就开悟了。

少林是空,吐藩是空,玄慈是空,大轮明王也是空。

在这位高僧面前,唯有慈悲不是空。所以萧峰以正义怒斥慕容博的时候,他才出声赞许。出于对萧峰的大慈悲认可,他才愿意救萧远山,顺手救了慕容博,也顺带着度化了两人。

玄慈又不同。

玄慈只是佛法高深,办事却糊涂。且不说当年“失身”于叶二娘的事,他仅凭慕容博一言挑拨就带人到雁门关外设伏,大开杀戒;又一心认为萧峰是杀玄苦的凶手;萧远山和慕容博近在咫尺却懵然不觉;鸠摩智以小无相功运行七十二绝技也没看出来…

要大慈没有、要大智没有、要大勇也没有,为人倒还算是光明磊落,可是难入扫地僧的法眼。

再者,要扫地僧救他,怎么救?什么时候救?

他和叶二娘好上那会救他还差不多,当头棒喝,不给他犯错的机会。大错已然铸成,只是什么时间被揭穿而已,不再有“可救”的方法了。

杀了萧远山,不令他说出事情原委?那岂不是业中造业了?制止玄慈自戮?那玄慈又岂不愧杀?思来想去,各人种因,各偿业果,由他去吧。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为什么扫地僧不救玄慈方丈?.jpg”/>

与为什么扫地僧不救玄慈方丈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