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娥冤中窦娥有什么冤 《窦娥冤》中窦娥到底冤不冤枉,为什么?

网友提问:

《窦娥冤》中窦娥到底冤不冤枉,为什么?

优质回答:

野狐试答

《窦娥冤》是关汉卿的代表作,是元杂剧中的重要作品,从诞生一直热播不衰。窦娥是剧作中的主人公,民间俗语有“冤得跟窦娥似的”,可见窦娥有多冤枉。

一 苦命的孩子

窦娥名窦瑞云,是穷秀才窦天章的女儿,三岁丧母,和父亲流落到楚州三阳县(今江苏淮安),窦天章借下蔡婆婆二十两银子,无力偿还,又要进京赶考,也没有盘缠,只好把七岁的窦娥买于蔡婆婆做童养媳。

二 不幸的婚姻

窦天章撇下窦娥上京赶考,一去杳无音讯,窦娥十五岁上和蔡婆婆的儿子圆房成婚,婚后不到两年丈夫得痨病(肺结核)死去,窦娥守孝三年,刚刚二十,除了孝服,就摊上了官司。

三 恶势力的欺负

蔡婆婆靠亡故老公留下的钱财放高利贷为生,这是当时官府所允许的合法营生,受王法保护,可孤儿寡母要放高利贷实属不易。

赛卢医借下蔡婆婆银两想要赖账,欲设计害死蔡婆婆,恰巧被流浪的张驴父子撞见,张驴父子本是流氓无赖,得知蔡婆婆孤儿寡母随起歹心,威逼蔡婆婆招他父子入赘。

蔡婆婆软弱怕事,勉强答应,窦娥坚决不从,张驴想要毒死蔡婆婆好控制窦娥,不成想误药死了自己老子。张驴就势诬赖窦娥毒死自己老子,以此要挟窦娥从了自己。窦娥坚决不从,张驴将窦娥告到官府,企图通过合法手段达到霸占家财的目的。

四 官府草菅人命

梼杌是当时官场的一个形象化代表,昏聩无能,无心为民做主,这也是恶势力不断膨胀的重要原因。

梼杌屈打窦娥,窦娥致死不认,坚决反抗,梼杌又要屈打蔡婆婆,窦娥善良,不忍婆婆受刑,只好认下了这桩命案。

官府处斩窦娥,窦娥满腔悲愤指斥天地,痛责官府,发下三桩誓愿,以明己冤。

总结

窦娥善良贤惠,积极坚毅,她的悲剧不是性格悲剧,而是时代悲剧,命运悲剧。如此好的一个青春少妇,却是这样的命运,这样的结局,你说冤不冤。

其他网友回答

 在元朝关汉卿《窦娥冤》中,窦娥是一个孤苦无依的妇女,遭受无辜陷害,反被受贿的贪官判处死刑。窦娥的冤情无处伸张,愤怒得指天骂地,”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在临死前窦娥发出誓愿:她的鲜血要溅在刑场的白绫上,六月天飘起漫天大雪,当地亢旱三年。

  在去刑场的途中,善良的窦娥向刽子手提出一个小小的要求,要求从后街走,因为她怕婆婆伤心难过。在蔡婆婆将张驴儿父子领回家中,劝说窦娥答应张驴儿父子招亲的要求时,窦娥宁死不从,而且批评了蔡婆婆的软弱和苟且的行径。窦娥被张驴儿陷害,又被贪官无中生有不分青红皂白问成死罪,经受残酷拷打,拒不承认。当贪官要拷打蔡婆婆时,窦娥顾念到婆婆年迈,经不起酷刑,就含冤承认了贪官要她承认的药死公公的罪行,就是临死前,窦娥还牵挂着婆婆,怕婆婆看见她受刑而伤心难过,经不起打击。这样善良且孝顺的窦娥怎么可能犯下药死公公的罪行呢?而贪官却是非不明,就连这样一个简单的案子都审不明白,糊里糊涂地用酷刑把善良的窦娥判成死罪,如此草菅人命的狗官居然得到升官,可见社会是多么的黑暗无道。

  于是,在一副阴森肃杀的刑场中,窦娥身穿犯人的衣服满含冤情祈求”青天大老爷”能主持正义,赏善罚恶。他猛烈地指责天地鬼神不分清浊,混淆是非,致使恶人横行,良善蒙冤。 “天地也”一声感叹,把窦娥的愤激、委屈、埋怨、抗争、指责和期待表达出来,窦娥又对天地产生强烈的质问,作为主宰万物、维持现实世界秩序的最高统治者–天地,本应该使社会清明,公正无私,却是非不分,曲直不明,”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福又寿延。”坏人得志、好人受欺负,”天地也!作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原来天地并没有维持现实的公平合理,而是助纣为虐、为虎作伥,残害弱小的平民百姓。窦娥悲愤到了极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中国古代人民因为以农业为生,特别重视”天”,现实世界的最高统治者皇帝都被认为是承接天命的天子。窦娥悲愤到了极点却又有了转折,矛头直指天子,是对封建专制制度的彻底否定,也是对传统封建专制思想的否定,可是却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最终”只落得两泪涟涟。”真的是无奈的叹息。

  在刑场上,窦娥再次重申了事实真想和自己的冤情,毫无办法的时候,窦娥向蔡婆婆提出了请求,希望婆婆能在她死后看在婆媳的情分上祭奠一下她的坟墓。窦娥哀哀怨怨,哭哭啼啼,只因为窦娥在现实生活中,只是一个勤劳善良,命运孤苦,没有过多要求的普通劳动妇女。她忍受了命运最艰难困苦的打击,从小就失去母亲,七岁时又与相依为命的父亲分离,做了蔡婆婆的童养媳,结婚两年后丈夫又去世。在这种种的打击面前,窦娥都忍受了,她只希望能够和婆婆相依为命,过安安稳稳的生活。但现实是如此黑暗,即便是这样简单且平凡的生活最起码的要求也无法得到满足,却落了个无辜受刑的结局。

  最后,窦娥劝解婆婆,说自己是”没时没运”才落得”不明不暗,负屈衔冤”,窦娥说这话也只是为了安慰婆婆,其实窦娥无辜受冤是十分愤怒的,因为她的冤屈是人为造成的,是社会的黑暗,官吏的腐败,邪恶势力的横行。窦娥也认识到这一点,因此在临死前提出了三桩誓愿:第一桩,”血飞白练”,通过这种方式,窦娥向世人显示她的清白无辜。第二桩,”六月飞雪”,如果说第一桩是通过她自身的奇迹来表明她的冤屈,第二桩则是通过违反常规的自然现象来证明社会的不公平,社会上人为在制造黑暗。表明了窦娥所遭受的是人间冤狱。第三桩,”亢旱三年”,引用了”东海孝妇”的故事,矛头直接地对准昏庸的官府,”这都是官吏们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窦娥是期望自己的冤屈能够像”东海孝妇”一样,最终得到昭雪。窦娥的三桩誓愿,是她反抗精神依次上升的过程,也是她斗争矛头更加明确的过程。行刑尚未开始,第二桩誓愿就已显示出预兆,更说明了窦娥的冤屈感天动地,社会的黑暗已引起上天的震怒。窦娥虽是最终蒙冤受屈而死,但给人间留下了一个勤劳善良、坚强不屈、富于反抗精神的感人形象,也给人间留下了一曲对黑暗社会以死抗争的回肠荡气的悲壮故事。

  关汉卿的《窦娥冤》给我们表达了一个令人同情的善良且坚强,蒙冤受刑,愤怒地指天骂地的孝顺且贞烈的女子窦娥。窦娥只是一个发誓信守孝顺,平平稳稳过好生活的妇女,但残酷的现实却把她推向深渊,先是流氓兼恶棍张驴儿的逼婚,后又遭到官府的酷刑,从一个善良的孝妇变成与邪恶势力作斗争的贞烈女子,从安分守己、逆来顺受到毫不犹豫地进行坚决的斗争。窦娥对神权对封建政权的大胆谴责,实质上是对封建统治的强烈控诉和彻底否定,她那似岩浆迸射如山洪决堤般的愤激的谴责,反映出受尽压迫的古代妇女的觉醒和反抗精神,也折射出当时广大人民的反抗精神。

其他网友回答

冤,看过《窦娥冤》的朋友都知道,这是元代剧作家关汉卿的名著。该作品中描述的故 事,就是当时社会普遍认为的冤案。有许多剧评认为《窦娥冤》反映了元代腐败的司法体制,但笔者认为,虽然作品是元代作品,但取材来源于东汉年间“东海孝 妇”的民间故事,因此该案例当放在汉朝的历史背景来进行分析。

故事的经过大概是这样:一个叫窦天章的穷书生,因为欠了高利贷还不起,被迫将 其女儿窦娥抵给蔡婆婆做童养媳,但不出两年,窦娥的夫君夭折。窦娥便与蔡波婆相依为命。一次蔡婆婆向赛卢医讨债,却差点被勒死,正好被经过的张驴儿父子相 救。蔡婆婆因为感念他们父子的救命之恩,又见他们无处容身,就收留了他们。谁曾想张驴儿父子是流氓,搬进蔡婆婆家后就威逼婆媳俩嫁给他们父子,却遭到蔡婆 婆严辞拒绝,从此张驴儿怀恨在心。

为了霸占窦娥,张驴儿弄来毒药放到羊肚汤里,企图毒死蔡婆婆,没想却被张父误食而亡。张驴儿逐诬告窦娥杀人之罪,并贿赂太守桃机。在严刑逼供下,窦娥不忍心婆婆连同受罪,便含冤认罪,被判斩刑。

窦娥被处斩前,指天发誓自己没有杀人,并诅咒死血溅白练,而不沾地,六月飞雪三尺掩其尸,楚州大旱三年。最后这些诅咒全部应验。

三年后窦娥冤魂投梦给时任廉访使的父亲,案情得到重审,昏官桃机革职永不叙用,张驴儿斩首,窦娥冤情得以昭彰。

从这个冤案来分析,我们更加明了法律的本质及特点。什么是法?结合中今中外的研究和实践,一般认为法是:

1. 国家制定和认可的

可以说,任何法都应当首先符合这一特征,法或法律是与国家立法机关之间存在必 然联系的,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规范。从汉朝法律的制订来看,无论是西汉立法开端的“约法三章”,还是后来汉武帝命张汤制定的《越宫律》,以及东汉刘秀 “解王莽之繁密,还汉世之轻法”,人们都可以看出,法律都是统治机器——国家制订的。而由于汉朝的中央集权制,这个制订者,往往是皇帝本人。当然,执笔者 往往不是天子,但毫无疑问所有通过的法律,都是天子乃至整个统治集团利益的体现。

2.法是意志。

法是统治阶级的意志的表现,这一表述是我们所熟悉的,因为法是“意志的表现过 程”。所谓表决通过法律,实际上就是意志通过法律。在汉朝,虽然实行封建中央集权,但天子在制订法律时,仍会在朝堂上征询群臣的意见,如果天子制订的颁布 的法律与全体地主阶级利益相冲突,仍一意孤行,这样的君主就会被骂为昏君,反之则受歌功讼德。

3.法是强制的。

中国政法大学司法考试学院老师介绍,法律的效力是通过国家的强制力来实现的。一种规范如果没有国家强制力作为后盾,那就只能称为道德规范。从这个意义上讲,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已不是简单的学术或者政治问题,已上升到法律的层面。

当时的各种宗族祠堂,甚至可以与官方的司法机构一样起到审判的职能。汉代的三纲五常,亦被人们称为汉代的法典组成部分,这一点不为过。

《窦娥冤》中,窦娥之所以能以正面形象存在并得以申冤,概因其坚守妇道,而以三纲五常为重要组成部分的法律体系,在捍卫汉代地主阶级统治方面功不可没,因此对于窦娥这样一位严守妇道的女子被冤,这是统治阶级不能容忍的。

从《窦娥冤》之案,我们处处看到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1. 案情当中,太守桃机收受贿赂,这首先在程序上不合法。

中国政法大学司法考试学院老师介绍,与所有封建王朝一样,汉代律法是反对贪赃枉法的。但考虑到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 体现,这一条规定的目的是为了麻痹广大人民以维持统治,深层次目的才是维持社会稳定利于更好统治。也就是说,如果贿赂行为本身做得巧妙,舆论和经济上实现 双丰收,这对于汉代统治者来说,是默许的,当然这在律法上是做得说不得,毕竟律法是要公诸于世的。

2. 翻案成本低

本案的行贿方张驴儿只是一个地痞流氓,与封建士大夫贵族沾不上半边关系。受贿 方桃机虽是楚州太守,东汉时的太守,也就相当于今天的一个市长。但此君能力不行,又贪财又愚蠢,其错判的对方窦娥是当地有名的孝女,贞妇!这在当时是了不 得的名声,对维持统治阶级的三纲五常有着核心的定海神针般的作用。

最致命的是,窦娥的父亲,虽然是个穷书生,但书生也出仕的一天,“君子学而优则仕”是极为符合当时统治阶级需求的。由于故事的年代移花接木到了元代,因此查证了窦天章的官职参知政事,虽并非正式官位,但等同于同中书门下三品,可以进入政事堂议事,即相当于宰相群中的一员。

堂堂三品大员,祖宗祠堂的清名最为重要。据查窦天章早已入仕,但迟迟没有查找女儿下落,直到从卷册中发现女儿被判斩首,才勃然大怒。他大怒,主要原因竟然是其女“到今日被你辱没祖宗世德,又连累我的清名”。因此,桃机这个又蠢又贪的小官就活该倒霉。

但从案件平反的结果来看,也很耐人寻味。窦娥冤情得以昭彰,恢复名誉。这是必然的,否则堂堂三品大员家族的面子往哪儿搁?昏官桃机革职永不叙用,估计桃机做市长多年,有一些财产,上上下下也没少打点,居然没被发配充军。张驴儿斩首,看看,草民就是草民。

其他网友回答

《窦娥冤》是元代关汉卿的名著,写的是窦天章为了进京赶考筹备盘缠,只得把年幼的女儿窦娥卖给了蔡家当童养媳,窦娥长到十七岁的时候与蔡婆的儿子成了婚,不出两年蔡婆的儿子去世了,窦娥便于蔡婆一起生活。

蔡婆在一次讨债的过程中差点遇到危险,刚好被路过张驴儿父子搭救,后来蔡婆为报恩收留了张驴儿父子,谁知他父子二人见色起意意图霸占蔡家婆媳,蔡婆性格软弱只得虚与委蛇,之后张驴儿父子就时常住在蔡家。张驴儿觊觎窦娥的美貌一直强迫窦娥嫁给她,窦娥性子刚烈誓死不从,张驴儿觉得蔡婆从中作梗便心生毒计在窦娥给蔡婆准备的羊肚汤里放了毒药,结果阴差阳错的被老张儿喝下,张驴儿万万没想到毒死了自己的爹,恼羞成怒之余买通官府把罪名推给了窦娥。窦娥惨遭毒刑之后被判处死刑。

行刑那天窦娥质问老天为何不肯睁眼,让好人蒙冤,随后立誓三条:一、死后鲜血全在白练上;二、六月飞雪;三、楚州大旱三年,果然死后都一一应验了。三年之后窦天章当官巡视楚州时才帮女儿平反了冤情。

窦娥是个善良的可怜人,小时候爹为了盘缠把她卖了,丈夫又是个短命鬼,还碰上了张驴儿父子这样的泼皮无赖,她的一生从来都不能由自己做主,死或许也是一种解脱。

其他网友回答

《窦娥冤》是我上初中后看的第一本书。这本书也成为整个初中时期,印象最深刻的一本书。所以直到现在还记得窦娥被冤枉押赴刑场砍头的情况。

窦娥被砍头时,判官问她还有什么话要说。她说了三句话:如果是被冤枉死的,那就让我的鲜血溅我面前的三尺白练、六月飘雪、楚州大旱三年。

判官大怒,说她死到临头了还胡说八道,下令刽子手行刑。就这样窦娥被砍头了。

窦娥说得三句话全部都应验了。她的鲜血全部向上飞去,落在了她面前的三尺白练上。不久,楚州的上空就下起了鹅毛大雪,楚州也因此大旱了三年。

当我看到这样的结局的时候,非常震撼,也非常替她惋惜,内心对她也充满了同情。尽管最后她的冤情得以昭雪。但是我对她的同情也并没有减少,甚至这个故事一直留在了我的内心深处。也明白了书为什么叫《窦娥冤》了?

她出生贫困人家,三岁丧命,父亲窦天章将她卖给了蔡婆婆做童养媳,去了京城参加科举考试。

一次,蔡婆婆向赛卢医讨债,讨债不成却差点搭上了自己的老命,幸好被经过的张驴儿父子出手相救。蔡婆婆感念张驴儿父子的救命之恩,见他们无容身之处,于是就收留了他们。

作为光棍的张驴儿,打起了窦娥的主意,想要和窦娥结成夫妻,遭到窦娥拒绝后,张驴儿怀恨在心。于是就想报复,终于有了一次机会,在蔡婆婆生病后,张驴儿想如果窦娥没有了依靠,就会依靠自己,于是就想要毒死蔡婆婆,结果毒药却被自己的父亲喝了。

张驴儿死了父亲,就威胁窦娥从了自己,窦娥不从。张驴儿一气之下就将窦娥和蔡婆婆告上了衙门,窦娥经受不住酷刑,最终屈打成招。

说句实话,就是我们在公司替人背了黑锅、或者被人骂一句都觉得自己冤枉和委屈。你说窦娥冤不冤。

其实,纵观历史的长河,这样的故事不胜其数,窦娥只是一个代表。从窦娥的身上,我们也可以至少可以得到两个启示。

1、封建社会女子没有地位,可以随便被买卖,命运何其悲惨。

2、人性的丑恶和自私永远存在。

尤其是第二个点,尽管一千多年过去了,但是人性中存在的丑恶和自私依然根深蒂固。直到现在,这样的悲剧依然会发生在某个未知的角落里,恃强凌弱的现象从未改变。比如校园霸凌、强买强卖、校园贷等一系列的现象,我们都能从看到人性中丑恶的一面。

时代变了, 人在文明的洗礼中,逐渐变得褪去了野蛮,在温良恭俭让中日渐变得文明。但是不文明的一面依然大范围的存在。

文明发展到了今天,现实生活中,依然还有数不清张驴儿。我想如何才能减少“张驴儿”?才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窦娥冤》中窦娥到底冤不冤枉,为什么?.jpg”/>

与《窦娥冤》中窦娥到底冤不冤枉为什么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