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姓是中国人口最多的第六十六位姓氏,主要集中在广西地区。当今韦姓大约占了全国人口的0.32%,总人口大约在430万。
韦的名义
韦的定义是背离。在甲骨文中,韦字像两人相背行之形,又像两足有揆隔之形,乃违字之本字也。也像两手搓揉猪皮之状。兽皮有毛称皮,去毛的生皮称革,经柔治的熟皮称韦。因此,韦的本义应是柔皮。在古代加工皮革的工匠有函(制皮铠甲)、鲍(治革)、韗(蒙鼓)、韦(柔皮)、裘(缝制皮衣)等五类。
最早擅长养家猪的氏族,多年的老猪的皮既厚又韧,可以蒙鼓、制皮衣、铠甲等,其中一支氏族特别擅长柔皮,是以猪为其氏族原始图腾,柔皮的技形成为族徽和氏族名称,氏族所居住的地方称豕韦,建立了氏族的城堡称郼,后来建立了国,最终发展为姓。
韦姓起源
韦氏始祖:彭祖
韦姓的起源与演变主要有:
一、出自颛顼之后
韦姓出于高阳氏颛顼之后。据说颛顼之子称,称之子老童,老童之二子黎、吴回在高辛氏时代先后任祝融氏,吴回之子陆终,陆终有六子,后分别发展为六个大部落。陆终的第三子篯铿,又称彭祖氏,彭姓。
彭国一度发展十分强大,称为彭伯。彭国中有豕韦之地。夏少康封彭祖之别孙元哲于豕韦,称为豕韦氏,豕韦氏一度发展十分强大,与大彭国氏列为夏商朝时代的五霸。豕韦,即韦,靠近同族昆吾氏,故地在今河南滑县东南,那地正是春秋时卫国之地。豕韦在夏末第一次灭于商,商改封刘累于豕韦之地,不久后又复国,公元前1208年商王武丁前后灭了豕韦和大彭,改封子姓韦侯于此,甲骨文《卜辞》中已证实商朝的子姓“侯韦”存在。彭姓豕韦亡国后,子孙四散,遂以国为氏,有豕韦氏、韦氏。彭姓韦氏的历史至少有3200年。
外族基因融入
魏晋南北朝时,北方长期处于战乱,政权频繁更迭,中原人群多次向南大迁移,北方民族大批进入中原,中原汉族中开始融入了大量的北方民族的血液,韦姓中也融入外族人的基因。由于在秦汉时期韦姓主体已经离开中原,向南方迁移了,所以韦姓外族基因的融入主要为改姓。汉初西域的疏勒国人进入中原后以韦为姓。西汉的韩姓,唐朝的桓姓改韦姓,以及宋朝的西夏人的加入。到清朝初期,南部和西南地区的土司中韦姓占很大的比重。在归顺朝廷之后,大批土著改为汉族,当今南方地区多韦姓与土著的改姓有密切关系。
韦姓分布
当代韦姓的人口已达430万,是全国第六十六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32%。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广西,大约占全国韦姓总人口的67.2%。其次分布在贵州、广东、安徽、江苏四省,又集中了19.5%的韦姓人口。全国形成了以广西为中心的向外逐步递减的分布局面。
韦姓血型
韦姓人群的血型分布总的是:
O型占38.8%,A型占27.3%,B型占26.7%,AB型占7.2%。
韦姓名人
韦孝宽
韦孝宽(509年—580年),字孝宽,以字行于世,京兆杜陵(陕西西安南)人,南北朝时期军事家、战略家,谥襄公。他早年在北魏多次参与战事有功而昇迁,成功指挥玉璧之战,攻灭北齐统一北方,平定尉迟迥叛乱。
韦见素
韦见素(697年—762年),字会微,彭城郡公赠幽州都督凑子。第进士,袭父爵,擢累谏议大夫。天宝十三载拜武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院学士,从玄宗入蜀,兼左相,封豳国公。肃宗立,除右仆射,罢知政事,授太子太师,加开府仪同三司。宝应元年卒,年七十六,赠司空,谥曰忠贞。
韦应物
韦应物(737年—792年),中国唐代诗人,山水田园诗派诗人,后人每以王孟韦柳并称,因出任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其山水诗景致优美,感受深细,清新自然而饶有生意。他的作品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散文仅存一篇。
韦姓传统文化
郡望和堂号:韦姓的郡望主要是京兆、平阳。堂号中最著名的是扶阳堂,“扶阳” 堂号典出西汉韦贤。韦贤是山东邹、鲁一带大儒,五世名儒。汉宣帝时封为关内侯,后升宰相,晋封扶阳侯。
韦姓的重要楹联有五副:
珠蚌有两;凤阁联双。
一经教子;五世儒名。
好男女岂为降将;真宰相莫若郇公。
红袖书笺,五云散彩;缬袍覆体,一枕留芳。
累绩石渠,图史抱藏山之秘;蜚声翰苑,蜀袍邀覆锦之荣。
家训格言:韦氏家训以隋朝韦世康《与子弟书》最为著名。韦世康,陕西西安人,官至荆州总管。他在《与子弟书》中要求子孙 “禄岂须多,防满则退。年不待暮,有疾便辞。”这是一种何等豁达而又超拔的人生态度!他经常与子弟们讨论这个“防满则退”的问题,“满招损,谦受益”,是我国古代人格修养的箴言。他又告诫子弟 “志除三惑,心慎四知。以不贪而为宝,处膏脂而莫润。”要求子孙作官能不贪,一丝一毫不沾民脂民膏。其清廉肃正,冰清玉洁之贞操,令人肃然起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