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姓是中国人口最多的第九十六位姓氏,尤其在广西地区人丁兴旺。当今覃姓人群大约占了全国人口的0.18%,总人口大约在240万。
覃的名义
谭,即覃。《说文》:滋味深长。甲骨文中覃字与酉字型相近。金文也相似,上部都有一个囊形的盖子,在现在的偏远的乡村和五、六十年代城市的小卖酒店中,均使用这种陶器坛子盛酒。一般用数层布包上干净的沙子,压在坛子的颈口上。文字的演化,覃字就变成现在这样子了。覃的本义为有塞盖的酿酒坛或者盛酒陶坛,因为酿酒的原理和久盛酒的缘故,就会长久发出酒味醇厚的香气。所以,覃字的引申由“长”为“深入”之义,如覃思一词有深入思考的意思。
覃人当然与酿酒和储藏酒的坛子的制造有关,覃人不但能酿酒,而且知道使用何种形状的陶器作为酒具,能获得质地醇厚香甜的美酒。久而久之,形成了覃氏族,以此职业为氏族原始图腾,并且命名氏族,创制了族徽。最终发展成相应的国家,出现覃姓。
覃姓起源
覃姓的起源与演变主要有二:
一、出自嬴姓
皋陶之子伯益为掌管火种和驯养兽鸟之官,佐禹治水立有大功,赐姓嬴。伯益之后,在西周时有国十四,其一为谭,子爵,史称谭子国,古国在今山东章丘市西城子崖。春秋时公元前684年,即鲁庄公十年,齐桓公灭谭子国,谭子奔莒,子孙以国为氏。后有去言改姓覃,岭南多此姓。
二、系自姬姓
周文王灭商前,先西定西戎及阮、密、共诸国,封其庶子于獂戎故地,遂有原国,在今甘肃陇西县北。周朝初期,周公旦在平定殷侯武庚和三监叛乱之后,为加强对商都朝歌的监控,移封原国于今河南济源市之原乡,伯爵。周平王东迁洛阳后,原伯之地赐与郑人苏忿生,原伯东移今河南原阳西的原武镇。春秋初,两地原国分别为晋、郑所灭。周襄王封在朝作官的周大夫原伯毛食邑于覃,也称覃伯。覃与怀同在一地,故也称覃怀,在今河南武陟西的温县东平皋村,在原国之东。覃伯之后以邑为氏。
外族基因融入
覃姓的外来血缘是组成今天汉族覃姓的重要的成分,特别是湖南和两广地区的覃姓,基本上是出于东汉巴郡五姓蛮的覃姓。覃、潭、谭、镡、瞫五字音近相通,后来演化出五个姓,实为一姓。澧中蛮、平州蛮、赐州蛮中均有覃姓,后来成为广西、贵州、湖南等地覃姓。
覃姓分布
在1000年中,覃姓人口的增加速度远高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广西,大约占全国覃姓总人口的71.6%。其次分布于湖南、湖北、广东、贵州、四川五省,大约又占覃姓人口的23.7%,全国重新形成了以广西为中心的,向外散布的覃姓分布区。
覃姓血型
覃姓人群的血型分布总的是:
O型占39.7%,A型占27.5%,B型占25.9%,AB型占6.9%。
覃姓名人
覃光佃
覃光佃,宋融州(今融安县)人。博学能文,北宋开宝五年(972年)进士。任监察御史,弹劾不畏权贵,对失职的朝廷官员,均呈请皇帝惩办,京师称为“真御史”。当时,北敌经常犯境,他3次上谏力主抵抗,升武骑尉、雁州知州。治军严明,对沿边将士贪功妄杀及偷惰失职者,悉惩以法。后晋升都总管兼劝农使,外筹边策,内肃朝仪,甚得皇帝倚重,进阶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太子宾客。任官30余载,以年迈乞归。诏特进光禄大夫上柱国,赐紫金鱼袋致仕。其子覃庆元、孙覃昌均为宋朝进士。
覃应机
覃应机(1915年—1992年),壮族,广西东兰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优秀的政治工作领导者。1915年11月出生于东兰县一个壮族贫苦农民家庭,他14岁走出家乡参加革命,先后参加百色起义、土地革命、红军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后,他长期在广西担任领导工作,曾任广西壮族自治州州长、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主席。世有现代“壮王”尊称。
覃子豪
覃子豪(1912年—1963年),别名覃基。现代诗人、诗歌评论家。1932年到北平就读于中法大学。1935年东渡日本入东京中央大学,两年后回国,曾在浙江永嘉县县政府、国民政府军委政治部任职,在浙江、福建编辑或主编过报纸副刊。1947年到台湾,曾主编《自立晚报》的《新诗周刊》。1954年参加创办蓝星诗社,任社长,主编《蓝星诗周刊》《蓝星诗季刊》等。他还担任台湾中华文艺函授学校诗歌班班主任,培养了不少青年诗人。他与纪弦就新诗创作问题展开论战,批判台湾新诗西化的主张,主张中国新诗应坚持民族主义精神。
覃姓传统文化
郡望和堂号:覃姓的郡望为齐郡。覃姓堂号主要有河内、齐郡、弘农、忠孝、百华、有竺、会稽、光裕、裕经、积善、余庆、八庆、三多、国厚、南海、天水、敦睦、旺相等。“河内”堂号是大多覃姓使用的堂号,河内即古覃怀地,在今河南武陟、沁阳一带,而覃地在今温县的东平皋村。这是覃姓的最早起源地之一。河内郡为西汉设置,到唐朝改为怀州,此为以河内为堂号之缘。
覃姓的重要楹联有四副:
氏始齐郡;谱留闾里。
支分湘水源流远;派衍衡山世泽长。
祖德留芳,贻谋燕翼;宗功永祐,业绍箕裘。
幼本岐嶷,真御史无愧监察;艺工骑射,猛将军果著彝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