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节演变成了现在什么节日 寒食节在历史上的发展是怎样的?为什么现在很少听说这个节日了?

网友提问:

寒食节在历史上的发展是怎样的?为什么现在很少听说这个节日了?

优质回答:

寒食与清明

寒食与清明是中国两个不同的传统节日。我们先说寒食。

一:在远古时代,人们没有打火链子,也没有火柴,更没有一打就着的打火机。可以想象,他们虽会用火,但火种是难弄的,是难续的,他们只好用易燃的松脂或松枝天天燃着,但松脂松枝也不是能长着不灭的,每一年都要改一次,换成新的,这就是改火。换旧火,请新火,为了叫人们对火有种敬畏之心,中间要有几天寒食。这是寒食的最早意义。

二:寒食节,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流亡,跟他一起的只有文士赵衰,武士介子推,还有两个舅舅狐毛,狐堰。他们没有吃的。重耳去找几个农夫讨吃的,一个年轻的农夫看他们穿的绸缎衣服,就骂他们,还在地上捡了一块坷垃递给重耳。重耳不但没有责骂那个农夫,还把那坷垃捏碎吃了。没办法,重耳抓了条鱼,烤烤来分着吃,重耳怕介子推饭量大吃不饱,就把自己的那份给他了,重耳自己则去水边吃些水草。又走了一天,重耳饿晕了,病倒了。介子推也知道了重耳给他吃的那口鱼是重耳没舍得吃给他的,就自己跑了,一瘸一拐回来,端碗热汤喂昏迷的重耳。多年后,重耳回国平定国乱,当了国公,是为晋文公。他拨乱反正,分封官位,就连之前的旧臣和反对过他企图杀过他的人都封了。就是找不到介子推。他派人去找,发现介子推躲在一片草地里。喊也喊不应,找也找不到。有人就出个点子:放火,看他出来不。结果,火尽了,介子推也没有出来。最后,重耳发现介子推和他的老娘被烧死在一棵大柳树下。重耳把那棵柳树伐了,做成鞋底,天天敬称足下。并禁止这一天生火,只能吃冷食,是为寒食节由来。其后延续了几百年。

三:曹操禁止寒食。到汉末曹操的时候,曹操掌权,他嫌寒食对身体不利,就禁止寒食。

四:再度兴起。曹操去世后,司马家族掌权,以晋代魏。因为这个晋朝的晋同春秋的晋国的晋同字,司马家族对春秋时的晋国特别敬重,就有拾起了寒食节。

五:唐玄宗时期,扫墓之风盛行,下诏定寒食扫墓为五礼之一,宣布寒食节为法定节日,并与清明合二为一。

清明节:

清明首先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有了旧历就有了清明。它在冬至后105天。清明一到,气温回升,雨量增多,正值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农谚“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正是说明清明于农业密切相关。

清明节祭祖也起源很早。中国祭祀之礼起于远古。我国考古发展发现较多的器物就是祭祀用品。如司母戊鼎等。甲骨文较多的用字也是祭文。我国祭祀有五祭:天地君亲师。帝王祭祀天地是封禅,祭祀祖先是在太庙。大家族祭祀有祠堂,而民间祭祀只能在坟墓。民间祭祀大概三次:阴历七月十五,阴历十月初一,还有就是清明节。十月初一的是叫请神,要到坟地去请,就是把祖先请回家过年,过年的时候在家祭拜。除夕晚上,初一早上,破五晚上,十五晚上,都要祭拜,还有连带天地一起拜。念词都是祈福免灾,之类的。清明节的祭拜叫送神,就是把祖先送走安息。三冥就算完了。

清明节正值气清景明的时候,人们对祖先祭以生命交流的仪式,献上思念与敬意,代代传承,构成了人们顽强的生存和追求幸福的重要一环,是中华名民生生不息延续发现的有机构成。现在,清明节成了法定假日,增加了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

寒食节是祭贤,清明节是祭祖。寒食节在清明节前一天,因为清明节祭祖要提前,所以二者合为一体。门口插柳,再坟墓祭拜,一样都不少。只是寒食不再吃了。

其他网友回答

寒食节源自远古改火旧习。初春物燥,古人因保留之火种易引发山火,便举行隆重祭祀活动,熄灭火种,称“禁火”。三五七日后,再次隆重祭重新钻木取新火,谓“改火”或“取新火”,焚烧谷神稷的象征物“人牺”,形成禁火节,亦称“禁烟节”、“冷节”。因古人在无火数日间以冷食度日,是为“寒食”,故得名“寒食节”。

又一说,春秋时,重耳流亡各国期间,介子推追随左右,曾割股肉为其充饥。重耳变身晋文公后,介子推归隐绵山不出仕。晋文公纵火焚山欲逼出介子推,介子推紧抱母亲被烧死。晋文公为纪念他,令全国于介子推死难日(冬至后第105天,故亦称“一百五”)不准生火,均吃冷食,称为寒食节。

因寒食节(清明前一二日)与清明节太过接近,故至唐开元二十四年,寒食与清明合二为一,流传至今。

其他网友回答

寒食节是一个与祭祖相关的节日。现在已经很少听人们提起寒食节,这是由于寒食节和清明节在唐代合并成了一个节日。在我国古代,寒食节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寒食节的发展历史主要体现在它的起源以及在春秋和魏晋时期的变化。

寒食节的源头

寒食节的最初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的远古时期,远古时曾有‘改火’的旧俗,‘改火’就是熄灭旧火,用新火的意思。

为什么要熄灭旧火?

远古时期,人们没有像现代一样生火技术,所以他们有保留的火种的习惯。但每到初春时节,天气总是非常干燥,保留的火种很容易引发火灾。

于是,远古的人们就有了熄灭火种的想法。在每年的初春,都会进行一场盛大的祭祀活动,他们每年就在这场活动中把之前保留的火种熄灭(‘禁火’)

熄灭了旧火,再通过钻木取火等方式制造新火种(‘改火’或‘请新火’)

‘请新火’有重大的意义,古人把制造新火种视为一年生产生活的开头。

‘禁火’到‘请新火’有几天的时间间隔,在没有火的这几天中,人们需要准备足够的熟食,吃‘寒食’度过。

这就是寒食节最初的由来。

寒食节的发展变迁

从远古时期‘寒食’节形成雏形到现今,这个节日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两个时代。

春秋时期

这一时期关于寒食节的历史发生在晋国,是为了纪念晋国的一位名臣――介子推。

在晋文公流亡期间,介子推一直跟随,甚至割肉为他充饥。后来晋文公回国登上国君之位,分封以前的功臣,而介子推不愿为官,就带着自己的老母亲在绵山过起了隐居的生活。

晋文公亲自去绵山请介子推,结果他仍不愿出面,于是晋文公下令放火烧山,原本的想法是逼迫介子推出山,没想到的是,介子推和他的老母亲都被这场火烧死了。

为了纪念这位忠臣,从此,整个晋国范围在介子推的祭日这天都不生火,晋国人在这天都吃冷的食物。

魏晋时期

暂时消失的寒食节

到了汉代,寒食节由一天变成了更长时间,山西民间的习俗是禁火长达一个月。

魏武帝曹操对山西地区这个习俗颇为‘看不惯’,下令若有人再继续这个习俗将会被严惩。如此一来,曹魏时期也就没有寒食这个节日了。

寒食的恢复并推广

晋朝统一天下后,由于和春秋的晋国国号相同,晋朝统治者对春秋时的晋国有些“偏爱”,爱屋及乌,于是晋国的寒食节又得到了恢复,只是节日的时间大大缩短。由原来的一个月变成了三天。‘寒食’纪念曾经的晋国名臣的说法被广泛传播,晋朝统治范围内几乎都开始过这个节日。

寒食节的逐渐淡化

寒食和清明都是以祭祀为主题的节日,而且这两个节日仅仅相隔几天,久而久之‘寒食’与‘清明’合并为了一个节日。

《唐会要·卷八十二·休假》记载了唐代的休假制度,文献中提到了唐代寒食和清明的休假日期合到了一快,休假时长也呈上升趋势。

《中国传统文化大观》对此做了记载,书中说明了寒食和清明大致在唐朝时期合成了一个节日。

以上所述就是寒食节的形成与发展情况。从唐代寒食与清明合并到现代,‘寒食’这个节日已经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其他网友回答

寒食节也叫“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夏历冬至后的第一百零个五日,清明节前两天。在这个节日里,禁止生火做饭,只能吃冷食。随着历史的发展在节日中有增加了扫墓、踏青等活动,寒食节共存在了两千多年,曾经是民间第一大祭日。后来因为寒食节和清明节两个节日非常接近,所以人们就把寒食节和清明节合并在一起叫清明节。

在山西很多地区是仍然把寒食节和清明节分开来过;榆社县等地区是在清明节前两天过寒食节,而垣曲县把清明节前一天称为寒食节,而前二天称为小寒食。

寒食节的起源应该是远古时期古人的火崇拜。古人的生活离不开火,但是火又往往给人类造成火灾,于是古人认为火是神灵,所以必须要祀火。但是每年祭祀火,必须要熄一次。然后再重新点燃新火,这就是改火。改火时,必须举行隆重的祭祖仪式,将谷神稷的象征物烧毁,这就是人牺。就这样慢慢的形成了风俗,于是就有了禁火节。

禁火节之后,又形成了寒食节,寒食节主要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晋国的名臣介子推。据历史记载晋文公流亡时期,介子推曾割股为他充饥。晋文公当了君主之后,封赏功臣时时却没有封赏介子推。而介子推也不愿夸功争宠,于是携母亲隐居山林。后来晋文公感觉对不起介子推于是亲自到山林中请介子推下山,但是介子推不愿做官,一直躲藏在山林中。于是晋文公命手下放火焚山,想要逼介子推下山,但介子推却抱着母亲被烧死在山上的一棵大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于是在介子推遇难之日不能生火做饭,要吃冷食,所以称为寒食节。

东汉时期,山西民间必须要禁火一个月一次来表示表示纪念。魏朝时期,曹操曾下令取消寒食节。晋朝统一三国之后,因为和春秋时期晋国的“晋”同一个字体,所以对晋地掌故特别的垂青,纪念介子推的禁火寒食习俗又风行了起来。但是时间只能为三天。同时,加大了寒食节就是为了纪念介子推的推广,全国各地都开始风行寒食节,于是寒食节自然就成了全国性的节日,寒食节禁火寒食成了汉族的风俗习惯。

其他网友回答

寒食节的清规戒律,搁到现在,确实不太合时宜。你想呀,一家老小,3-5天不吃点热的,谁受得了?所以,传承了几千年的寒食节,现如今,已经悄然与清明节融为一体了。

(学会使用火,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在远古时代,人类学会了钻木取火,然后,得以吃上了温热的熟食。这是人类文明迈出的一大步。先晓得烧烤,再学会用锅煮食物,无论如何烹饪,火都是必不可少的。寒食,意思是特意吃冷的。这其中,明显有开历史的倒车的意思。所以,严格意义上的寒食,不能持久,只能是偶尔为之。

那么,为什么要寒食呢?据说最早是与更换火种有关。仲春时节,万物更生。所以,古人认为,旧年的火种也应该去陈用新。你也许会说,那就灭了旧的弄个新的不就好了?没有那么简单。火乃圣物,需要有一套祭祀的程序相配合。所以,灭掉旧的火种与点燃新的火种之间,就存在着一个空档期。在这几日,人们就只好寒食啦。

(寒食节的传统与介子推有关)

久而久之,保持寒食传统的理由也越来越多。春秋时期的忠臣介子推,为了拒绝晋文公重耳的重用,背着老母亲上山逃避。晋文公的脑子也是一根筋,他竟然想出了一个放火烧山逼介子推就范的损招。不料,介子推誓死不从,竟然与母亲一起烧死了。

这样一来,重耳自然是后悔不迭。他下令,今后每年的这一天,所有百姓不准生火。这就是现今的寒食节的由来。后来,寒食节的传统越演越烈,有的地区竟然延续寒食几个月之久(如山西某些地区就曾如此)。发现矫枉过正的弊端以后,三国时期的一代枭雄曹操曾经下令废止寒食:

闻太原上党、西河、雁门冬至后百有五日皆绝火寒食,云为介子推。子胥沈江,吴人未有绝水之事,至于推独为寒食,岂不悖乎!且北方冱寒之地,老少羸弱,将有不堪之患。令到,人不得寒食,若犯者,家长半岁刑,主使百日刑,令长夺一月俸。

为了纪念介子推,就吃凉的;那么,为了纪念伍子胥投江,难道就不喝水了吗?天气寒冷,一家老小体弱,再搞这些形式主义的东西,岂不是害人?可见,曹操确实英明。

(现在,寒食节与清明节已逐步融为一体)

经过多次的调整,近代以来,人们把寒食节定为清明节的前一天。在这一天,人们往往象征性地吃点凉的点心,比如青团之类,就算是寒食了。现在的情形是,寒食与清明,几乎已经融为一体。大家伙一起祭祀祖先,亲友们互道珍重,顺便踏青郊游一番。至于这个寒食的传统,可以说,只具备一点象征意义了。

如果仔细琢磨一下纪念介子推的内涵,其中,明显蕴含着君君臣臣的封建思想的残余。所以,时代变了,寒食的意义,也不应局限于那么狭窄的层面之上。趁着寒食节的来临,调换调换食物的口味,并且点到为止,这才是今天的人们对于寒食的意义的崭新的理解。

总之,民俗传统不是一成不变的。就算是其名称和仪式依旧,在实际上,其含义也已经大不相同了。寒食节做为唯一的以食物命名的民间节日,同样也是如此。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寒食节在历史上的发展是怎样的?为什么现在很少听说这个节日了?.jpg”/>

与寒食节在历史上的发展是怎样的为什么现在很少听说这个节日了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