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金刚川》这部电影为何豆瓣评分只有6.5?你们怎么看?
优质回答:
这部电影立意是好的,但制作时间太短了,内容和情节比较潦草,重复桥段太多,影响了观赏性。不过,这部电影的道具十分考究,战斗场面也比较真实。这里就说一个小细节。
《金刚川》电影放映以来,引起了全网热议,影片中的志愿军,军服非常奇怪,一律没有佩戴任何标志,没有帽徽和领章,甚至连著名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胸章也没有,这细节也引起了网友的关注。
在大家以往的印象中,志愿军基本上就是《上甘岭》和《英雄儿女》等著名电影里的形象,胸前都佩戴印有“中国人民志愿军”字样的胸章。
志愿军胸章的样式与解放军从1946年起配发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字样胸章很相似,是一个长方形的白布条,正面印有红色边框,上书黑色繁体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胸章的背面印有黑色的表格,最左边一栏填写姓名,右边分别是所属部队、职务和编号。
至于为何《金刚川》电影里所有志愿军人员都不佩戴“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胸章,其实这是符合历史真实的,当年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志愿军真的不佩戴胸章。这要从志愿军军服的演变讲起。
1950年7月,由于半岛局势紧张(此时半岛人民军正向南方进攻,将美韩军压缩在靠近海岸的狭小区域,仁川登陆尚未开始),我国成立了东北边防军,随后就开始准备入朝作战。首批入朝的志愿军第13兵团,主要部队均来自东北边防军,包括38、39、40、42、66、50、20、27、26军,共9个军30个师,全是头等主力,其中第50军还是国民党起义部队。
图片:从左至右,分别是38军军长梁兴初,副军长姜拥辉,政委刘西元
当时正值1950年9月,部队还穿着50式军服,当入朝命令下达时,为了隐蔽出击,部分部队的军官开始换装朝人民军的军服,其中师以上干部穿朝军的将官服,团营干部穿校官服,连排职穿尉官服。当时朝方的军服非常高级,佩戴朝式高直筒军帽,立领的黄呢上衣、牛皮武装带、黄呢马裤、黑色长统马靴,军官都有黄呢大衣。只是志愿军的着装没有任何帽徽、军衔和肩章。
不过,除了一部分身穿人民军冬季野战服(其实就是苏联二战时期的那种套头条纹状棉服),绝大多数先头入朝的战士还穿着50式军服冬装,只是去掉了解放军的帽徽与胸章。
由于长期驻扎东北,先期入朝的部队保暖工作做的比较好,棉衣棉被齐全。由于还没有入冬,所以首批入朝部队并没有产生冻害伤亡。
由于是志愿军,要求所有部队都不佩带任何标志,50式军服都摘掉“八一”帽徽和“中国人民解放军”胸标。所有人须将帽徽、胸标等一切具有解放军标记的物品留在国内,连印信,文件,官兵证件都一律上缴。
为准备志愿军出国作战,早在1950年7月,总后勤部就安排东北、华北、华东和中南军区,赶制棉衣34万套,棉皮鞋36万双,棉帽、绒裤、棉背心、棉大衣各40万件,棉手套袜子各70万双。但因入朝部队增加,且形势紧迫,第二批入朝部队来不及配齐冬服。尤其是第九兵团,很多官兵身着华东地区的薄棉衣,头戴无帽耳的布质大檐帽,脚穿胶底单鞋走上了战场。
志愿军在战争实践中发现,原有的仿苏式的套头式单衣透气性很差,负伤后难以脱卸,影响救护。棉花易滚花成堆,影响保暖,且易被刮破:栽绒帽没有听孔,不利防空袭防炮击,棉靴腰矮,容易灌雪……
图片:志愿军的步兵很少佩戴钢盔,但在炮兵和高炮兵部队有配发了钢盔,多以缴获的日式钢盔为主。为炮兵和高炮兵配备钢盔的主要原因是,相对于步兵,炮兵和高炮兵更容易受到敌方炮弹、炸弹或火箭弹的火力打击,所以更需要佩戴钢盔来防止破片杀伤。
从1951年6月开始,志愿军改进了军服,其中棉衣改为立领对开襟式,电木扣,前怀有加厚护胸可以抵御风寒,两肩缝制有加厚的护肩,使扛枪时的军服耐磨,袖口有拌扣能束紧防灌风。棉裤为裆部宽松的马裤式,裤腿下端打五个扣,前膝加护膝,后裆加护裆。改进了高腰棉毛皮鞋,更加耐寒。
大家看到的大部分抗美援朝战争影视作品里的志愿军形象,都是1951年改进版的军服,电影《金刚川》里面就是这套军服。
这套军服一直穿到了停战以后的1956年,这一年,驻朝志愿军开始授予军衔,更换55式军服,只是帽徽中间没有“八一”字样。
回到开头的问题,关于志愿军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胸章,这个胸章最早是在1951年设计的,但后来并没有实际配发,只有少数谈判代表和对外联络人员才有配备。直到1953年停战以后,才开始普遍配备胸章,时间大约是1953年10月以后。
例如这张钢铁战士胡修道的照片,身穿志愿军冬季棉服,就佩戴者“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胸章,这很显然拍摄于1953年冬季,因为胡修道胸前的那些勋章,都是在1953年夏季获得的。
所以,现实中的抗美援朝战争期间,绝大多数志愿军官兵都没有胸标。著名影视作品例如《上甘岭》《英雄儿女》里志愿军的胸标,其实只是艺术化的表现,并不符合史实。所以,电影《金刚川》里面的志愿军不佩戴胸标,是符合史实的。要知道,连彭总在19537月赴板门店签署停战协议的时候,他的军装上也没有任何标志。
其他网友回答
胡编乱拍,建议演职人员(特别是导演)认真去了解一下抗美援朝的历史,认真观看抗美援朝的纪录影片及过去的抗战影片,现在技术先进了怎影片的制作水平越来越差了,一个字太“假”了。
其他网友回答
一个蹭热点的电影,唯一的亮点却是“喀秋莎”
借着“抗美援朝70周年”的热点,《金刚川》上映了,整体看下来,没有太多的感慨,也没有留一滴泪。说是战争片吧?却只有方圆1公里不到的场景,说残酷吧?除了血淋淋的断胳膊、断腿,说是艺术片吧,却没体现出人性的光辉,完全被美帝的炸弹抢了镜头。
一个正常的军人,被炸弹炸得没了下半身,还能坚持说一分钟的话:“去护桥、去护桥”。高射炮的军人没了一只胳膊和一条腿,还能坚持自己包扎,拄着一根木棍,走上几百米,然后一个人操作着6个人才能操作的高射炮。与一个较真的美帝飞行员默契的较量着,那个美帝飞行员能在瞬间击中11名炮手,但就是打不中这名军人,最后硬生生被击落。立意是好的,但是太生硬,过于刻意。中国电影“主角”生命力就是顽强,总是能完成最终的心愿和任务,“样板戏”的影子一直挥之不去,硬生生的想营造出悲愤的情节,却低估了观影者的智商。
影片的主题表现的是英勇坚强的志愿军护桥的几个小时,偏偏非要分几个重复的片段去表达,有“过桥主力”视角、有“美帝飞行员”视角、有“高射炮军人”视角,却偏偏在“护桥”视角上简要的一笔带过。除了最后的“人桥”有点震撼之外,让观影者一遍遍看着重复的镜头,2个小时确实很累。
我就纳闷了,这么多主力部队要过江,就只安排2个高射炮进行防御,抗美援朝时期,除了军人的生活供给差点,但是火箭炮、高射炮还是很充足的。导演为了突出守桥军人的不易,只安排2门高射炮进行防御,违背了史实,却有着生搬硬套的嫌疑。影片中唯一的亮点就是“喀秋莎”车载火箭炮,在夜空中格外抢眼,几波下去,美帝的榴弹炮阵地瞬间就被摧毁,这么富余的攻击,才是抗美援朝时期的真实情况。
个人觉得这部电影有点失败,刻意的情节,却没表达出真实意图,而且蹭着热点,商业做法过于明显。我座位旁边好几个老年人,电影未放完都气冲冲的走了,因为他们想看的是志愿军怎么打败美帝联军,影片至少要连贯,情节要有波澜,要真实反映战争的残酷和军人的军魂,但这部电影的硬伤太多,糟蹋了这么优质的题材。
其他网友回答
作为战争电影的爱好者,个人其实之前对《金刚川》期望很大,这不仅是个人喜欢看战争片,更主要是反映抗美援朝的电影,小时候就喜欢在电视中看此类影片,但如今反映这场战争的电影完全绝迹,好不容易出来一部自然非常期待。
10月23日正式上映,我就抢了上午场去看了,但结果却非常失望,现在豆瓣6.5的评分我都觉得高了,5分不能再高了,说说我个人的不满吧!
不符合抗美援朝真正的意义:
这场战争我们是保家卫国,结果整个片子被演绎成了个人决斗!美军战斗机飞行员和张译饰演的高炮小组有来有去几个回合,整个变成了双方之间的私人恩怨,飞行员犹如西部牛仔为了僚机被击落而暴怒攻击高炮小组,张译为了吴京而报仇。这部分情节占了整个影片的大部分时间段,怎么看怎么不爽。
大量情节不符合现实战争:随便说几个完全不合理的情节。
在当年老的抗美援朝的战争从来没有出现过急行军隐蔽行军要马匹的,但《金刚川》的军队行军中出现了白马,最后在轰炸中白马跑向烟幕中也没任何交代,莫名其妙。
再有修桥时,大晚上竟然灯火通明,看得我尴尬的一批,这不等于向敌人通报说我在这里,来炸吧!要知道为了隐蔽,我军当年都是摸黑前进,即便是运输车辆都如此,不敢开灯的。
金城战役时期,我们弹药补给其实很充分,根本不可能出现影片中仅有2门高炮,还弹药奇缺的场景,这完全是为了电影而电影,强行虚构情节。
再来看看美军这方面,飞行员竟然开着座舱戴牛仔帽,不要说俯冲时,就连一般飞行这帽子不飞掉?B29轰炸机群竟然炸不毁一座小木桥,我也是服,要都这样轰炸效果,当年二战不知道还能不能赢。
虚构架空的抗美援朝电影:整个影片在我看来完全就是导演虚构了一场不存在的战役,事实上类似我们修桥的在金城战役中有,但那座桥可不是电影中表现出来的小木桥,而是一座正真大型载重桥,可以运输车辆,大型装备,前线大量的弹药也都是通过这座桥运送上去的。
同时,这桥也的确是轰炸的重点,敌人砸了2000枚炸弹过来,我们炸了修,修了炸,来回会好几次。其实《金刚川》完全可以按照历史真实内容来改变,基于这种桥改变,届时完全可以更充分的反映出我军的战斗力。
强行煽情太虚假侮辱先烈:影片最后一个片段是“桥”,这段我实在是看不下去,导演想出的方式竟然是靠人肉架桥,看着很潸然泪下,但我感觉这是对我军的侮辱。
搭起的人桥完全不符合自然规律,在这种川河之中根本不可能靠人桥来支撑起一座桥,这金刚川可不是小河,这河深度高就过了1人之高,足以吞没我们的最下层的士兵,我军虽然不怕牺牲,但绝不是这种做法。
其次,这种搭起的人桥,美军只要再仍几个燃烧弹,全都得玩完,没记错的话美军军机是看到了这做人桥,但竟然没做轰炸。以至于整个片子给人感觉就是,是美军轰炸机估计放过了我军,这妥妥的是对我们先辈的侮辱。
过度的煽情只能表现出导演的无能,更是对先烈们的大不敬。
Lscssh科技官观点:不说了,越想越不痛快,整个就一部分垃圾片,开头我说给5分都多给了,要场面没场面,要情节没情节,要敬意没敬意,只看到了一堆导演夹带的私货,怒!
感谢阅读,给点个赞鼓励下呗,欢迎关注【Lscssh科技官】,谢谢~~
其他网友回答
我去电影院看了这部电影,说实话,6.5分给它真的不低,甚至还有点高了。其中我觉得5分都是张译的表现挣来的,不得不说太优秀了!
我作为一个普通的观影群众,对电影没有任何的专业认知,但我也觉得第二个故事也就是美国大兵视角的那一整段的叙事让我很没有好感。
说实话,我看这种片子,一是为了想要更加生动形象的了解在那个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中国军人如何用顽强的意志来打败世界第一“悍匪”美国的,二也是为了支持这类型的爱国主义题材的战争片,因为只有这类型的片子得到足够的票房才会有更多的类似电影能够上映,让更多的人知道那段历史是多么的不容易,人民军队和中华民族是在涅槃中重生的凤凰。但是,第二个故事就真的很让我费解!
以美国大兵的角度来描述这场战争的立意,我不是不能理解,但是整个第二段看了下来,一种莫名其妙的洗白感就很让人不能接受。
导演想表达什么?难道是想表达美国也死了很多人吗?美国人也会为了他们死去的战友而难过吗?美国也有为了自己的同胞和祖国牺牲的英雄人物吗??
你想表达这些东西,可以,去好莱坞啊。你不能在这样的片子中表现出来,至少我是不能接受的,和我一起看电影的朋友也都是不能接受的。我花钱想看的是中国的卫国战争片,不是来看你描述美国的个人英雄主义的!我们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奉献和牺牲难道不足以撑起短短两小时的电影???还需要穿插进美国的视角?
怕真的是跪久了,一跪不起了。
我觉得广电总局也有责任,这样一整段的洗白“刽子手”的剧情到底是怎么通过审核的??
而反观志愿军视角的整场战斗,无意义的重复真的有点太多了,多的我中途一度有些困了。
不同视角不同人物对同一个战场的认识,真的有必要重复成这个样子吗??
我看完第三个故事的时候,真的怕了,我真的怕再来一个工兵连的视角了,而我周围观影的人都或多或少的表达了这样的感觉,大家真的不愿意再看一遍一模一样的剧情了,仿佛陷入了无限月读,那种感觉太痛苦了,非常渴望剧情能够往下继续推进,让我看到解放军怎么胜利的,而不是一遍又一遍的看导弹下落炸桥的镜头了。
最后,结局强行煽情也让我恨不能理解,如果你的煽情是建立在史实上的也就算了,用虚构的桥段来强行煽情就让人很不能接受,这一点在《八佰》中也存在这样的问题,结局强行修改历史的煽情。
金刚川最后是经过不懈的斗争将全副武装的支援部队准时的送上了一线,为整场战斗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可电影呢??
电影里显示出来的,只是身上毫无任何武器的人民志愿军冲锋过了人桥。
excuse me????
没有重武器,没有任何火力支援的支援部队,大家手拿步枪,身上啥都没有上前线为了送人头吗??
常识性的错误都出现了,我被强行煽情,感动的一边抹眼泪一边怀疑自己的智商的时候,心里有多憋屈,导演你想过吗?
我们的重火力呢?我们的重武器呢?你说没有?你当大家都是傻子吗?!
当时在金刚川我们的志愿军护住的桥是一座货真价实的可以通行最大载重的汽车的桥!!而不是一个最后需要靠人才能撑住的人桥!
而且当时作为抗美援朝决定胜局的“金城战役”的主力部队,怎么可能只有两门高射火炮??导演把我们人民志愿军想的也太不堪了吧。
一方面美化了美国的战争形象,一面又无限遐想人为修改中国军队的作战条件,最后还魔改了护桥的结局。你说6.5分高不高?我看这个分数还会持续下降。
记住!人民志愿军牺牲了这么大的代价守护住的生命运输线,它真的不是一座人桥!也是这座可以运输重火力,运输重要物资的桥才在最后保证了“金城战役”的胜利。这是史实也是符合战争实情的重要事实,人桥是不可能帮助我们取得胜利的。
最后,我真的很期待,一个真正懂得那段历史并尊重那段历史的导演能认认真真的拍一部关于“长津湖战役”的电影!
我个人认为,“长津湖战役”真的非常有必要以一种商业战争片的形式展现给所有人看,那是值得所有人用心去铭记的牺牲和奉献。同样的还有“上甘岭战役”等等,我们可拍的素材太多太多了,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也太多太多了,不要再让这样的导演毁了那一段堪称传奇的历史了!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金刚川》这部电影为何豆瓣评分只有6.5你们怎么看.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