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老师真的很轻松吗 为什么感觉大学老师非常轻松?

网友提问:

为什么感觉大学老师非常轻松?

优质回答:

这种鸡同鸭讲的事情。本质原因是中国高校生态的严重分化。好学校一个生态,普通学校一个生态,相互无法理解对方的生态系统。

对话双方虽然都在谈高校教师,但没有说明是什么级别的高校,那里的高校。回答者的提到是新一线的高校,那基本可以猜测是杭州一类的城市,抬杠者没明说,但我猜测说不定是三本院校的。中国现在有高等院校2879所,二本院校、三本院校里也有大量的教授、副教授、讲师。相比985才40多所、211一百所,按数量来说是高校里的少数派。

在多数派高校里,科研条件是没有,科研要求也是没有的,绝大多数老师每周就是上上课,也没什么考核,就是吃大锅饭,真是轻松。

在少数派高校里,除了上课,科研要求层层加码,施行预聘制,三年一评,非升即走。青椒们疲于奔命,惶惶不可终日,说是最轻松的工作也不为过。

我妈是某211副教授,退休了。她这辈子就是每周两三天去学校上课,其他时间都在家里睡觉。赚得一直还比我爸多。所以她一直就说嫁我爸嫁亏了要是在学校里找个老师多好,俩人都学校的现在三套房子也分下来了,寒暑假一起出国玩玩多滋润的。对她来说大学里面简直就是天堂,能在大学当个老师简直就是天使,社会地位又高工作又清闲,还能没事出去赚个外快,爽得很。

所以她对我的要求就是“不读博就去死”,“不进高校工作你这辈子都完蛋”。对她们来说企业就是游手好闲找不到工作的才会考虑,北方老一辈人对体制内还是超级有执念的。但她是文科专业从不做科研也不带学生,完全不知道读博的艰辛。虽然她是77年第一批高考的大学生,但是她的认知这些年也非常落后于时代了。

我工作的985学校没有哈工大好,她就一直骂我没用完蛋你看谁谁谁都留工大了,可是那都是十多年前的事情了,现在想进985拿个编制简直比登天还难。我好不容易熬过了非升即走已经是我的极限了,可是我妈还经常打电话骂我不用功,都这么大岁数了连个优博优青都没有,简直给她丢脸。她以为我和她一样只上上课剩下时间就在家里睡觉了,可她完全不知道现在青椒都是怎么活的。996对我都是最轻松的事情了。她在大学里工作一辈子都不知道,让外面的人还怎么知道。所以社会上的偏见,就是这么产生的。

顺便说一句,她的处事方式还是“不给教授就跟领导闹去”。说实话,她这辈子还确实通过这个方法得到了一些好处。但是放在现在,我只能庆幸她安全退休了。一切都太不一样了。

因为这十年是个分水岭!因为这几年学历和学术成果贬值速度简直是指数级。

2012年,某些211学校还在招硕士。我一个一本科双非,博士985,科研成果就是一区文章两三篇的师兄去了某C9当老师。直接带编制。

2015年,我这种划水没啥成果的博士随便进了个211,说实在的都没几个人应聘,我答应过去上班人事还反复跟我确认希望我不会反悔。当时招聘要求无非就是本硕博都必须211以上而且两篇不限区sci,直接带编,无考核要求。

2018年,我校招聘的博士几乎人手一篇行业内顶刊。而且不带编,考核合格才给。

2020年,我在的院来了个本硕博均北大加美国博士后经历,sci30多篇一作or通讯,也就给了人一个讲师。然后招了个实验员,一问人家都有一区十几分的文章一篇。

进人难度的增加直接导致评职称难度也是指数级上升。

2012年还有一堆硕士上副高。2015年只要有青年基金加两篇二区文章即可不参评直接上副高。2018年有青年基金加5篇sci其中一篇二区以上的可以上。2020年,也就是今年,评副高得有面上,虽然明面上没有这个要求,但是实际上指标就那么点,有面上的一分就没剩余指标了。。。

当然,作为2015年带编制无任务进去的我,感觉反正也追不上这恐怖的上升标准,所以我就上上课,别的不管,其实就还挺轻松的。那些拼命追赶的老师,比如和我一年2015年进来的一个女老师,誓言是不上副高不生娃。她实力挺强的,进来第一年就拿了国家和省级的青年基金,基本能拿的小基金也都拿了,不论寒暑假,天天亲自做实验,今年好不容易攒够评副高的各种指标,打算参评,结果竞争对手都是引进人才,有面上有行业顶刊,最后直接放弃了。。。我都替她累。。。

有人质疑成果是不是真的贬值如此之迅速,只能说知乎真正在普通高校当普通老师的可能不多吧。那就再说说我老公学校的情况。

我老公作为一个和我一样本硕博都是985毕业的博士,他专业还是学校优势学科,A级,导师也是行业内大佬。15年博士毕业本有更好的选择,结果为了回家乡最后选了个双非一本高校。本以为在这个好多教授都一篇sci没有的学校那不是躺赢么?结果现实远比想象残酷。

他实力还是不错的,各种国家级省市级基金顺利到手,文章也年年出,18年第一次参评副高,差不多高出学校副高基本要求的两倍条件,结果为了院系均衡等原因他只上了校聘副教授。第二年猛干一年发了5篇sci,一区二区各一篇,授权2个国家专利。本以为这一年副高那不是探囊取物么?谁知道18年学校引进了一堆人才,而且各个都是博后,不受限于工作年限和成果单位,刚好也是19年评副高。结果他直接成了待定。好在他所在的院是学校优势学院,加上之前校聘的优势,勉强上了。再看看今年2020年,看看竞争对手的资料,真是庆幸去年上了,要不然今年是连希望也没有了。。。

看到有人质疑我说的有面上评副高,这又证明了没在高校的话,你的认知就跟不上这水涨船高的速度。就跟你问深圳房价多少,说2015年不还好多两三万的地方吗?怎么就买不起房了?

我解释下为啥那么多参评副高的人会有面上。第一是青年老师,本身很优秀,第一年就拿了青基,结果三年没评上副高,后来又中了面上。这个很正常吧?事实上我知道我校某个青年老师拿了面上以后今年还是没上副高,不知道为啥,也许别的条件没达到。

第二是引进人才,尤其是一些在海外工作或做过博后的。引进人才很多直接给了特聘副教授或教授之类的职称,但是这个特聘是学校给的,没有编制的,那他编制是什么?还是讲师。所以他也得参评。他申请基金可以按教授申请,而且成果很多,账面上不正常吗,有的人甚至面上青年一起拿?他是不是参评的时候就有面上了?

学校从没要求过评副高得有面上,问题是指标就一两个,每年还引进各种人才,他们都来评职称,那你之前普通博士留下的可不得和他们pk?最后结果就是今年上的人大多有面上了。比如我在的院参评副高7人,人人有青年基金有省基金,有文章。但是今年就上了两个副高,都是19年引进的特聘教授,两人第一年来就拿了面上。那明年会不会好点?我觉得够呛,因为今年我们又引进了一个。。。

第一个这么多赞的回答。。。那就再更新一点。。。说下青椒的焦虑感。

其实各行业的焦虑感往往都来自于害怕失业,尤其是中年失业。我觉得青椒最大的焦虑感就来自于此。比如我博士毕业的时候,除了这所211大学,省内几所有对口专业的高校都给了我offer,还有医院,考公务员,企业,各种地方我都有机会去,无非是自己瞧不瞧得上。但是现在,我在这所学校5年以后,我失业了也许运气好能去个专科。再过十年呢?失业了可能真的只能自主创业做个体户了。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大家都对职称这么有执念,因为高级职称至少不至于失业了没地方去。编制也一样,是让你不容易中年失业的保障。

其实很多行业都是干得越久越有经验越有优势,跳槽收入翻倍,而且这些人不在少数。但是高校老师除了那些干得特别好的,有人才帽子的,很少见跳槽的,因为很多帽子有年龄限制,所以学校招人往往也有年龄限制,比如博士不超过35之类的。所以普通高校老师跳槽大多都是从好学校往差学校跳,很少像从前那样,出去读个博士读个博后就能跳槽去更好的学校了。。。所以我身边好多年轻同事都觉得自己越待越废,越待价值越低,真成了蜡炬成灰泪始干了。这点甚至还不如中学教师,至少很多授课能力强的中学教师四五十岁还大把私立学校抢着要。

本人博士在读,长辈和平辈中也有不少混高校圈子的,认识大学老师着实不少,下面举几个我认识大学老师作为例子:

1. 开会认识的同一个重大专项清华方面子项目的实际负责人,年轻有为,今年不到40岁就升了正高研究员,基本一直处于玩命状态,近期为了项目结题,每周从北京到成都往返一次,开会午休都在写材料,半夜三点还在回邮件。

2. 本人亲爹,某985高校,近二十年前就是教授了,基本没有科研考核压力,但根据他自己所说,自己闲不下来,也不想被年轻老师比下去,同时也为了给自己儿子做个好榜样,一周上班七天,大年初一早上都在写基金申报,疯狂接项目和课题,横向课题、基金项目、型号项目,来者不拒,自己每年的经费总额顶隔壁一个小团队。

3.本人亲姨父,某财经211,同样是二十年前就是教授,没啥科研压力,过上了真正的佛系生活,旅游、练大提琴、组微型交响乐团、写散文诗歌,学生一年就见三四次,还都是约在茶馆见面,真正意义上的有钱又有闲。

4.同组的在职博士师兄,某末流工科985实验岗教师,目前中级职称,有编制,按他自己的说法,没多少钱,但也没多少事,除了每周上实验课,实验岗的教学和科研要求很低,随便弄弄就ok,想搞科研的话蹭着我们组的实验设备弄一弄,还能顺便拿博士学位,不想搞的话每天上完课回家带孩子当奶爸,美滋滋。

5.同组刚毕业的师兄,为了学术理想留校做博后,学校对博士后转讲师的要求是两年内4篇SCI(2篇二区以上)、2项专利(1项国际专利),还得刷一年出国经历,这个要求对我们的研究方向来说,基本上属于难如登天(本方向没有一区期刊,仅有两个二区期刊,都是业内顶刊),师兄整天整夜的拼命工作,一年下来也就只有两篇文章,现在在加拿大访问交流,寄希望于访问交流期间出点大成果。

6.远房表姐,硕士学历,前两年从三本跳槽到某二本,每周就上四节课,其他时间完全自由,学校鼓励他们搞科研,但是由于学校里没有科研能力的老教师太多,也没有太多硬件条件,科研只能正向激励,没法做考核要求,这两年表姐刚生了小孩,在家带孩子,准备在孩子上幼儿园之后去我爸那边蹭点实验设备和科研成果。

7.亲表姐,上文中亲姨父的女儿,在职博士,某三本副教授,由于教师严重不足,每周至少要上30个学时的课,每堂课都是两三百人的大班,据我姐说上课累到脱发咳血,目前准备裸辞。

8.小学同学,铁路系统某中专毕业后,留校当老师,今年刚评上中级职称,具体工作强度未知,但根据其打篮球、吃烧烤的频率推断,工作强度应该非常小。

中国有近三千所高校,不同档次高校的老师,其待遇与工作状态差异极大。即使在同一高校,科研任务繁重的教学岗(教授、副教授)和科研岗(研究员、副研究员),科研任务较少的实验岗(工程师职称),还有没有科研任务的辅导员、管理岗、服务岗,相互之间的差异也大到非业内人士难以想象的地步。即使是同校同岗位,由于政策变化,老教师和年轻教师的待遇和状态也有很大差别。所以有人认为大学教师是最轻松的工作,以及题主不理解这种看法,都是非常合理、非常正常的。我们要做的不是去批判或是说服任何一方,而应该更具体,真实,全面地认识并看待大学老师这个职业,而不是粗暴地将其脸谱化、绝对化。

中国的高等教育机构近3000所(这还不算一些单独的科研院所),其中本科院校大概800多所,一本院校300多所,211院校100所出头,985院校不到40所。

理论上说,只要你进了这3000个单位中的任何一个单位当老师,都可以被称作“大学老师”。而无论是高职院校的教授还是985的教授,虽然含金量差别很大,但都是领域的内的最高职称。只是,不同院校老师的待遇,压力是完全不一样的。

我就拿我的几个同学举例子吧。这几个人中,除了最后一个是硕士研究生外,其余均为博士。

我的同学A,去了湖南某985,非升即走,整天熬夜肝项目和论文。即便是评上了副教授,每年也有比较重的科研考核要求。她从来没觉得大学老师轻松。

我的同学B,去了山东某双非一本大学,签的协议是第一个聘期完不成考核任务自动延长一个聘期,第二个聘期完不成考核任务转岗。我这个同学对行政工作没兴趣,所以还是有一些考核压力,但由于不是非升即走并且有延长聘期的约定,压力倒也没那么大。

我的同学C,去了山东某艺术类院校,合同中对科研任务的考也要求非常低,基本上随便发几篇论文就能达标。

我的同学D,去了山东某二本大学。他所去的学院里的大多数老师还都是只有硕士学历,所以学院根本没办法给全院定过高的考核目标,他的任务完成的很轻松。再加上他家就是本地的,家里早早就给买了房买了车,那个日子过得真的相当舒坦。

我的同学E,去了贵阳某二本院校,入职即有编制。压力什么的,不存在的。

我的同学F,研究生毕业去了某大专当老师,有正式编制。因为是大专院校,自然也不指望你能搞出什么科研成果,平时好好上课就行了。

我的这五个同学,都是大学老师。正常来说的话,ABCDE四个同学最差的也能在40岁左右评上副教授,F的话稍微努努力至少也能以副教授职称退休。从压力的角度来说,A的压力比较大,B略有压力,CDEF完全不知道压力是什么。

正如前面所说,中国有近3000所大学,一本院校也就是1/10左右的数量。对于中国绝大多数的高校教职工来说,高校老师当然是一份轻松且压力没有那么大的工作。而且,即便在今天,很多人在这里说博士进高校如何如何难,在说这句话的时候其实也已经把那2000多所三本、大专和高职院校给排除掉了。我所看到的情况是,以文科专业来说,目前大量的末流二本和三本院校每年仍有硕士入职,很多大专和高职院校招博士也并不算容易。当然,很多博士因为种种原因不想去那里工作,这是博士的个人选择,但如果选择过去,那么大多数学校真的可以说是比较轻松的工作了。

70后,寒窗苦读十几年,考上一个重点本科(毕竟那时候可能还没有985211的项目),或者哪怕是普通本科,然后读个博士甚至只是硕士,00年代进入高校任教,有编制,无科研考核。如果在大城市的话,工作几年买套房,有远见的咬咬牙多买两套,到现在资产可能已经翻了十倍了。然后他们到处宣扬,高校教职多么多么好,又轻松又惬意。

如果把中国的发展比作股市的话,他们的人生相当于,在暴跌10年以后,掐准时间点出生,拿自己的青春投资抄了个大底,跟随国家发展一路成长,并有幸在高位出手套现。他们是吃到时代红利的一代人。

然后他们或者他们的同辈朋友看现在的教职市场,就非常不理解:为啥现在的博士都觉得教职难找,要求又高呢?这种思维我其实也能理解。普通人主要关注的就是自己圈子里平辈人的情况,因为他们的交友圈子主要是同龄人。比如说我自己也不会细心研究现在的高考和我那时候的高考相比有什么变化,除非我有了孩子。但是有了孩子上大学也是20年后的事情,所以从我高考到我孩子高考这30年的高考试题、形式,对我来说也就是一片模糊地带。

其实不单纯是学术界,国内体制内的职位肯定也是越来越难进了。20年前复旦毕业生如果想当公务员,能进什么职位,升迁前景如何?现在呢?我老实说吧,如果家庭背景一般,朝中无人,现在的复旦本科生/研究生当公务员能做到副处退休就已经不错了。进入社会的时候,你才发现,你以为生涯发展主要靠能力,但很多时候,讲究的是先来后到。

我们90后这一代也不算最惨的,勉强吃到了时代红利的一点点尾巴。我们的后辈将从出生起就进入全方面内卷时代。中国GDP增速从两位数放缓到一位数,这个社会的各个行业,不管体制内体制外,都在进入“滞胀”时期。

其他网友回答

作为大学老师,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首先,大学生每天的课程不多,也就意味着每门课程老师的课时量不多。一般,大学老师都不坐班,上完课就走。这就给人错觉,觉得大学老师上课少,还不用坐班,有大把的课余时间可以干别的事情。实际情况是,一门课一周的的课时量是不多,可并不是所有老师只担任一门课程的教学量,Ta可能带有三到四头课程,这样看就不轻松了。每门课都要备好课,上好课。

其次,与基础教育阶段老师相比,大学老师似乎没有那么多习惯养成教育、补课、班会等环节。其实不然,大学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一般除了上课以外,都要担任班主任。管理一个专业班级,少则50人,多则80人。除了日常事务管理,还要负责学生思政教育、班级事务管理、学习督促、班级出操管理、处理突发事件等等。班主任工作也不轻松。

再次,大学老师一般都有自己的专业,除了日常教学和班主任工作,大家往往觉得大学老师潇洒又洒脱。其实,每个职业都有它的优点,也有它的缺点。每年的寒暑假,大学老师都要参加很长时间的专业培训,才能把最新的知识和实践技能传授给大学生。

综上所述,每一份工作都有光鲜亮丽的一面,也有灰头土脸的一面,撸起袖子加油干,不负青春,砥砺前行。

其他网友回答

1.“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2.“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3.“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4.“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5.“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其他网友回答

应该说,现代社会各行各业都不轻松。说感觉大学老师非常轻松,那是因为你是局外人,置身事外的人所看到的都是外在的东西,是表面现象。

在外人看来,大学老师就那么几节课,又不坐班,没有中学老师那种学生升学率的压力。其实不然,给学生上课只是大学教师承担的职责的一部分,他们更多的压力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项目压力。能否争取到科研项目十分关键,它是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涉及到一系列相关事项。

二是科研压力。能否产生科研成果也是十分关键,也是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牵涉到对一个老师的工作评价。

三是论文压力。与前两个压力相关联,争取不到科研项目,产生不了科研成果,也就很难发表高质量论文。

四是职称压力。与前面三个压力相关联,没有项目,没有科研成果,发不了论文,也就评不了职称。而职称与工资奖金等等息息相关,既决定着一个大学老师在学校的地位,也影响着生活水平。

五是考核压力。和其它行业一样,大学老师也同样要面对各种各样的考核。而考核结果的好坏,对一个老师的影响更直接,包括影响到晋升,甚至去留。

当然,前面四项压力解决了,这第五项压力也就不值一提了。

话又说回来,在大学当老师虽然有压力,和其他行业从业者相比,还是令人羡慕的职业,毕竟社会地位较高,工作环境优越,工作岗位相对稳定,工作性质单一,只要勤勉努力,发展前景是可预期的。

其他网友回答

谢谢诚邀。

”大学老师非常轻松”的这个话题原来我也是这么认为的。自从认识并了解了一位大学老师的工作情况后,我对大学老师的片面之词和轻松愉快彻底无语了。

一,大学老师的工作模式不像我们高中以下的老师那样陪着学生督促孩子,表面上看到的是课头少,节数少,上课了三言两语,下来了闭门思过。甚至有些老师一学期结束见过面的次数微乎其微。因为大学老师与众不同的工作性质不一样,对于大学生的管理模式和教学方式方法不同于其它各个学校的”制度要求”。

二,大学老师的工作任务和工作绩效考核,完全与其他老师不一样。有很多事情在校园内没时间去完成,有很多话不多说给自己的学生,有很多应该与学生共同努力的”教师行为”,没有人知道大学老师的”艰难困苦”。所以说,大学老师深层次的工作内容表面上看似轻松多,任务没多艰巨,其实是内容高大上,内心错综复杂。考核表上的考核项目是大学老师深度探讨和昼夜思念的”工作内容”。并不是人们想到的那样”轻松多了”。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为什么感觉大学老师非常轻松.jpg”/>

与大学老师真的很轻松吗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