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总有两小时,是我的吼娃高峰

文章作者:彭妈
原创文章,未经许可,请勿转载据不完全统计:一个已婚女性平均每个星期要胡思乱想5次,痛斥猪队友老公10次,忍不住吼娃20次…
鱼弟每天说的最多的话就是:不要不要就是不要。
“我们吃饭好吗?” “不要不要就是不要”;
“我们睡午觉了吧?”“不要不要就是不要”;
“妈妈念这本书给你听好吗?”“不要不要就是不要”……
“不要你个大头鬼!”——老母亲开启咆哮。
嘴上尖叫着不要不要的也就算了,鱼弟还一边跳脚,一边摆手,一边摇头,那个熊样子,就算是亲妈,也想分分钟把他撂倒在地上踩两脚。
这些还算是温柔的,最可怕的是什么?
是当鱼弟在做一些不安全的事情或者玩得正尽兴而你不得不阻止他的时候,比如爬上餐桌跳舞,比如非要抢我手上的剪刀,比如吃饭的时候把面条甩得到处都是……
这个时候,我只要一开口,鱼弟就立刻嘶吼着不要不要!一边嘶吼还一边挣扎,腿踢在我的胸上,手抓着我的头发,口水还喷在我脸上。
这个时候,什么温柔妈妈,直接开启吼娃模式1.0,果不其然,鱼弟“哇”的一声哭了出来。
除了这些,还有更让老母亲无奈崩溃的时刻,那就是每晚的九点。
我要像卖小鸡的小贩一样抓到处乱窜、耍无赖的儿子,给他换上睡衣让他“看似安分”的躺在小床上,然后经历诸如以下各种灵魂拷问后鱼弟才能真正乖乖睡觉:
“妈妈,你知道什么是两栖动物吗?河马是两栖动物吗?”
“妈妈,你知道红色加绿色会变成什么颜色吗?”
“妈妈,你今天晚上怎么不看手机呀?你快看手机呀!”
……
如果我跟他说我今晚不想看手机,他又会带着哭腔喊道:“不要不要就要看,你快看啊!”
什么鬼?!明明前几天还让我睡觉不要看手机的,今天又变了!
男人果然都是大猪蹄子!
然后最终又以老母亲夜间吼娃模式2.0结束。
这些其实都是生活中最真实的场景,相信很多的父母也都吼过孩子,不难想像父母提高分贝、双手叉腰、指着手指的样子,吼完之后,很多父母又会陷入自责之中。
吼娃,其实有迹可循
● 吼叫都有一个“外部触发器”。一个疲惫的身躯之下,人很容易产生许多“升级想法”容易调动所有不好的情绪,出现强烈的委屈感,就会产生吼叫孩子的行为。
●吼叫源于内心的痛苦。很多人在生活、工作中的包围下,失去自己的时间,没有喘息的空间。容易将负面情绪施加在他人身上,孩子变成一个宣泄痛苦的出口。
●吼叫“代代相传”。每个人也曾是小孩子,父母、家庭对人教育行为的影响潜伏在我们的身体里。大吼大叫时,你的声音里有父母的声音,你的身体里有父母的影子。
●人与人之间的气质差异。每一个孩子,有不同的气质类型,有的生性敏感,有的活泼好动……作为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个性,调整自己的期望,协调亲子间的相处模式,而不是以吼叫压制、调整孩子的表现。
停止吼叫的方法
觉知行为
追踪自己的吼叫。为自己制作一个表格,记录、跟踪自己情绪反应的过程。包括当时的情形、你的反应、你的回应、后续情况、甚以及自己的反思。我最近就给自己专门做了个表格,来记录平时姐弟两惹毛我我当时的反应状况和处理方式,以及后续的反思啦,建议妈妈们也可以试一下,我觉得hin有意义~
持续地记录,也就是找到自己“外部触发器”,才能有意识、有针对地调整自己的教育方式。
“A-B-C-D-E法则”
●自问(Ask)遇到容易让自己生气的事情是,自问当下的感受是什么?“我现在感觉如何?”“我升级的想法是什么?”“我能否接纳自己的感受,并且改变我的看法?”
●呼吸(Breath)当人即将处于一种情绪波动较大的状态时,肾上腺素飙升,心跳加速。这种情况下,记得深呼吸,有意识地做3-5次缓慢、轻松的呼吸。在做出行动之前,一定要让自己平静下来。
●平静自我(Calm yourself)将自己与当下的情境隔离开来,给自己一个冷静的时间和空间。这段时间,是让自己思绪平复的时间,避免做出冲动的行为。
●确定孩子的需要(Decide what your child needs)他的行为向你传递了什么信息?是需要做出一件事情的结果,又或者是需要父母的一个拥抱?从孩子的表现中解读出行为密码,需要父母耐心的、温柔的沟通,有时甚至是小段时间的等待。
●同理心(Empathize)将自己置身孩子的处境,尝试感受他的情绪和想法,倾听他想诉说什么。对孩子而言,能够尊重和理解他的想法,是至关重要的。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