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唐代高适《塞上听吹笛》描写了边关生活,如何体会是边关诗精品?
优质回答:
《塞上听吹笛》是边塞诗,不是边关诗。
边塞诗起步于汉魏六朝时代,发展于隋代,到唐代进入鼎盛时期。
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被称为盛唐时期“边塞四诗人”。
言归正转。我们接着讨论高适的《塞上听吹笛》。
高适其人和该诗的创作背景。
高适(约704年—约765年),渤海郡(今河北景县)人,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渤海县候,世称高常侍。
高适曾两次出塞,到过辽阳、河西,对边塞生活有着较深的体验。他的边塞诗代表作有《塞上听吹笛》《塞下曲》《蓟门行五首》《蓟中作》《自蓟北归》《燕歌行》等。
《塞上听吹笛》大概是公元753年高适在西北边塞地区从军时写的,当时他在西平郡王哥舒翰(唐朝名将)幕府当掌管书记。原诗是:
雪净胡天牧马还,
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
风吹一夜满关山。
《塞上听吹笛》的意思及表达情感。
这是一首描写戍边将士日常生活的作品。诗作起笔便营造了一片安宁的生活景象:傍晚时分,冰雪初融的边塞,兵士们赶着马群回来了。月亮升起,夜色静谧,戍楼里飘出悠扬的笛声。
那么笛声吹奏的是什么呢?后两句转入想象中的虚景。作者巧妙地把曲名《梅花落》拆开,将“何处”二字嵌入,以“梅花何处落”的设问一语双关,既点明了曲名,又借喻笛声如同被风吹散的梅花,一夜之间洒满关山。
胡地本无梅花,战士们听到笛声很容易想起故乡的梅花。遥想共此明月的故乡亲人,更加坚定了戍守边关、保卫家园的决心。
高适边塞诗的特点和对该诗的评价。
《沧浪诗话》说:“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吴礼部诗话》说:“高适才高,颇有雄气。其诗不习而能,虽乏小巧,终是大才。”
高适边塞诗的突出特点是“雄浑悲壮、厚重深沉”。这与高适年少时孤贫,性格率直,有游侠之气,曾漫游梁宋,躬耕自给等有关。他的诗反映层面较广阔,题旨亦深刻,多直抒胸臆,或夹叙夹议。
《塞上听吹笛》这首诗,高适写的苍茫却不凄凉,用“雪净”描写了胡地的寒冷过后,春天即将到来;接着用“牧马还”,反映出边境和平宁谧的景象,更是保持了乐观精神,用“明月”、“笛声”增添了边塞的活力;借《梅花落》这个曲子,表达出思乡之情。
此诗有“实”有“虚”,基调明快秀丽,想象丰富奇妙,实现了诗、画、音乐的完美结合,描绘了一幅优美动人的塞外春光图,颇有几分田园诗的风味。
该诗为边塞诗中的精品,当之无愧!
请关注@清风岩塘。以上是我个人的观点,如果喜欢,请点赞支持!欢迎讨论。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唐代高适《塞上听吹笛》描写了边关生活如何体会是边关诗精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