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请问诗中的“乌衣巷”在我国哪个城市?有何依据?
优质回答:
问题中的《乌衣巷》应该指刘禹锡名篇《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诗中乌衣巷指的便是南京秦淮区秦淮河文德桥南边、夫子庙以南。为什么人们说诗中所写“乌衣巷”就是南京的乌衣巷呢,大概总结了一下,人们主要是从三点得到的论证:
乌衣巷写成背景
刘禹锡在写《乌衣巷》的时候,自己并没有去过金陵(今南京),是其好友去金陵后,将自己所作的五首咏金陵诗拿给刘禹锡欣赏,刘禹锡呢因为自己对金陵很是向往,对金陵的盛衰兴败时而感慨,于是也作了五首咏怀金陵诗以相和好友的诗。名篇《乌衣巷》便是其中一首。
乌衣巷的历史
乌衣巷是南京秦淮区秦淮河文德桥边一条幽静狭长的巷子,在三国时期是吴国禁军驻地,因为禁军们穿的是黑色军服,所以把此巷称作乌衣巷。
后来,吴亡,西晋立国,之后西晋亡,司马睿被推戴为皇帝,东晋建立,作为开国皇帝的司马睿势单力薄,无法得到士族豪门们的支持。但他重用了他曾经最亲密的朋友王导,王导善用谋略,用一系列策略,使士族门阀们都开始支持司马睿,司马睿的皇位由此得以立足于南京,皇位得到了巩固,朝堂政权得以重组。
谢安作为一代名将,指挥了淝水之战,淝水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朱雀桥横跨在秦淮河上,是通往乌衣巷的必经之路,桥上有装饰着两只铜雀的重楼,那便是谢安所建。
王导、谢安当时都住在乌衣巷中,后来乌衣巷便成了王、谢等豪门士族大家的住宅区。巷内豪门聚集,贤才众多,尤其是王、谢两家人才辈出。如王羲之、谢灵运等等大书法家、诗词鼻祖皆出自于王、谢两家,聚集豪门贤才的乌衣巷成六朝(吴、东晋、宋齐梁陈)巨室。
然而到了唐朝,昔日的门阀豪族衰落,乌衣巷成废墟之地。
刘禹锡写《乌衣巷》的特殊意义
刘禹锡身处中晚唐时期,此时的唐朝已是衰败之势,而刘禹锡为官时主张改革振兴,以失败告终,这也是刘禹锡贬谪生涯的开始,是一生中仕途起落的开始。刘禹锡写下这首《乌衣巷》其实是在借物咏怀,借对乌衣巷兴盛衰败的深怀感叹,在他心中也同时感怀着盛唐的强盛和自己所处时代的颓势,感叹自己的革新之至无法实现。正是因为刘禹锡在诗中的深沉感叹,这首《乌衣巷》成为了借物咏怀诗中的名篇。
综以上所述,诗中“乌衣巷”便是位于我国南京的乌衣巷了。
其他网友回答
乌衣巷就在南京夫子庙地段的秦淮河。
作者:湖畔悠悠心
我今年春天去的。我这次“江南春行”的第一站便是到有“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之称的南京。
去南京不能不去孔子庙段的秦淮河。自然也很想看看“乌衣巷”。
离津后几小时,即当天黄昏时节,我们已经站在了“古秦淮”的街牌坊前。
趁着夜幕还未降临,我拍下了以下街景:江南贡院、科举博物馆等。
在秦淮河岸边的街巷游览,我发现了一道靓丽文化景观——秦淮流韵。其中就有写乌衣巷的刘禹锡。
还有秦淮八艳。秦淮河并非因商业繁荣和政治地位而让人记忆深刻,而是曾经出过八位才貌绝佳的青楼女子,她们并称“秦淮八艳”,在明末的乱世,追求着她们的爱与自由,这其中的身世,每一个搬出来都值得赞颂一番。(我仅拍摄下四艳夜幕已降临。)
观赏着墙上的浮雕,感慨万千,此刻不禁作诗一首:
江南多名士,侠女亦惊魂。
风流传千古,秦淮留古韵。
夜幕降临我站在乌衣巷前。乌衣巷是中国历史最悠久最著名的古巷,当时中国世家大族居住之地,三国时是吴国戍守石头城部队营房所在地。
乌衣巷是晋代王谢两家豪门大族的宅第,两族子弟都喜欢穿乌衣以显身份尊贵,因此得名。乌衣巷门庭若市,冠盖云集,走出了王羲之、王献之,及山水诗派鼻祖谢灵运等文化巨匠。乌衣巷见证了王谢的艺术成就,与两大家族的历史,乃至整个中国文化的历史紧密相连。
刘禹锡的诗句就写在墙上: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夜已很深了,我们恋恋不舍地离开秦淮河畔。悠久的秦淮文化,恰值盛世,焕发着迷人的魅力,她蕴藏的神韵岂止一个“美”字可以道尽?回望步行街和秦淮河,几句诗句从胸臆沛然流出:
《春夜游秦淮》
流光溢彩映秦淮,
八方游客寻梦来。
旖旎水波含古韵,
依呀橹声述情怀。
窈窕女郎摆倩影,
丰满大妈显富态。
皆称秦淮韵无尽,
几人识得美金钗?
其他网友回答
六朝古都秦淮河,谁人不知乌衣巷。
其他网友回答
问题:请问诗中的“乌衣巷”在我国哪个城市?
前言
乌衣巷是咏金陵时最常见的意象之一,今天去南京游玩,乌衣巷、秦淮河、夫子庙、朱雀桥等景点也是游人必去打卡的胜地。
一、王谢风流之地
南朝梁顾野王著《舆地志》记载:
晋时王导自立乌衣宅,宋时诸谢曰“乌衣之聚”,皆此巷也。’王氏谢氏乃江左衣冠之盛者,故杜甫诗云‘王谢风流远’。
东晋时期王导建有乌衣宅时,王家在当时的地位举足轻重。东晋后期谢安领导淝水之战以后,谢家的声誉也达到了顶峰,故有“乌衣之聚”。
到了南朝宋的时候,据《宋书.谢弘微传》说,不要说普通人家,就是有一定声誉的人,也不敢冒昧登门
“谢混风格高峻,少所交纳,唯与族子灵运、瞻、曜、弘微并以文义赏会。尝共宴处,居在乌衣巷,故谓之乌衣之游,混五言诗所云‘昔为乌衣游,戚戚皆亲侄’者也。其外虽复高流时誉,莫敢造门。”
因为王、谢两大豪族居住在这里,所以后人常以“乌衣巷”、“乌衣宅”、“乌衣事”等咏贵族名门之旧事。
二、关于乌衣巷的诗词
最有名的诗就是刘禹锡的《乌衣巷》了: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后两句写出了兴亡之感,金陵经过了东晋与宋齐梁陈的繁华以后,随着陈朝被隋朝所灭而沉寂,唐朝的国都建到了长安,于是金陵便成了诗人笔下曾经的六朝古都。因此吟咏金陵的诗词多是咏古嗟叹之意。
晚唐的孙元晏也有一首《乌衣巷》
古迹荒基好叹嗟,满川吟景只烟霞。乌衣巷在何人住,回首令人忆谢家。
这两首诗可见同一主题的两种表达方式,刘禹锡相对来说高明得多。诗家之语尽量避免直接点破,“乌衣巷在何人住,回首令人忆谢家”与“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相比,一用赋体、一用比兴。刘禹锡用曲笔写出更显高妙。
写乌衣巷的诗词中,有一首来自元朝的诗人萨都剌,他的作品《满江红·金陵怀古》不让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
六代豪华,春去也、更无消息。空怅望,山川形胜,已非畴昔。王谢堂前双燕子,乌衣巷口曾相识。听夜深、寂寞打孤城,春潮急。 思往事,愁如织。怀故国,空陈迹。但荒烟衰草,乱鸦斜日。玉树歌残秋露冷,胭脂井坏寒螀泣。到如今、只有蒋山青,秦淮碧。
词中化用了刘禹锡、许浑、王安石、陈后主等人的金陵怀古佳句,苍凉惆怅,深沉厚重。
结束语
乌衣巷与秦淮河是老街年轻时很向往的地方,但是当我第一次走过夫子庙,站在朱雀桥边望着乌衣巷和秦淮河时,多少有一点点失望。狭窄的秦淮河远不是当年读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感觉。其实今天的秦淮河应该远比朱自清的时代繁华。
这首《一丛花》是我对于秦淮河乌衣巷一带的印象 @老街味道
欲晴欲雨翠蒙蒙,春色为谁浓?栖霞岭上钟声起,唤杨柳,舞遍东风。千里莺啼,六朝梦杳,今古思无穷。旧时王谢觅芳踪,曲巷小桥通。秦淮一曲黄昏后,管弦趁,双燕帘栊。画阁楼台,桨声灯影,烟月水溶溶。
@老街味道
其他网友回答
最后两句,他出人意料地忽然把笔触转向了乌衣巷上空正在就巢的飞燕,让人们沿着燕子飞行的去向去辨认,如今的乌衣巷里已经居住着普通的百姓人家了。为了使读者明白无误地领会诗人的意图,作者特地指出,这些飞入百姓家的燕子,过去却是栖息在王谢权门高大厅堂的檐檩之上的旧燕。“旧时”两个字,赋予燕子以历史见证人的身份。“寻常”两个字,又特别强调了今日的居民是多么不同于往昔。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听到作者对这一变化发出的沧海桑田的无限感慨。飞燕形象的设计,好像信手拈来,实际上凝聚着作者的艺术匠心和丰富的想象力。晋傅咸《燕赋序》说:“有言燕今年巢在此,明年故复来者。其将逝,剪爪识之。其后果至焉。”当然生活中,即使是寿命极长的燕子也不可能是四百年前“王谢堂前”的老燕。但是作者抓住了燕子作为候鸟有栖息旧巢的特点,这就足以唤起读者的想象,暗示出乌衣巷昔日的繁荣,起到了突出今昔对比的作用。《乌衣巷》在艺术表现上集中描绘乌衣巷的现况;对它的过去,仅仅巧妙地略加暗示。诗人的感慨更是藏而不露,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因此它虽然景物寻常,语言浅显,却有一种蕴藉含蓄之美,使人读起来余味无穷。全诗赏析:韵译朱雀桥边一些野草开花,乌衣巷口惟有夕阳斜挂。当年豪门檐下的燕子啊,如今已飞进寻常百姓家里。赏析这是一首怀古诗。凭吊东晋时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桥和南岸的乌衣巷的繁华鼎盛,而今野草丛生,荒凉残照。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以燕栖旧巢唤起人们想象,含而不露;以“野草花”、“夕阳斜”涂抹背景,美而不俗。语虽极浅,味却无限。施补华的《岘佣说诗》评这首诗的三、四句时说:“若作燕子他去,便呆。盖燕子仍入此堂,王谢零落,已化作寻常百姓矣。如此则感慨无穷,用笔极曲。”首句“朱雀桥边野草花”,朱雀桥横跨南京秦淮河上,是由市中心通往乌衣巷的必经之路。桥同河南岸的乌衣巷,不仅地点相邻,历史上也有瓜葛。东晋时,乌衣巷是高门土族的聚居区,开国元勋王导和指挥淝水之战的谢安都住在这里。旧日桥上装饰着两只铜雀的重楼,就是谢安所建。在字面上,朱雀桥又同乌衣巷偶对天成。用朱雀桥来勾画乌衣巷的环境,既符合地理的真实,又能造成对仗的美感,还可以唤起有关的历史联想,是“一石三鸟”的选择。句中引人注目的是桥边丛生的野草和野花。草长花开,表明时当春季。“草花”前面按上一个“野”字,这就给景色增添了荒僻的气象。再加上这些野草野花是滋蔓在一向行旅繁忙的朱雀桥畔,这就使我们想到其中可能包含深意。记得作者在“万户千门成野草”(《台城》)的诗句中,就曾用“野草”象征衰败。现在,在这首诗中,这样突出“野草花”,不正是表明,昔日车水马龙的朱雀桥,今天已经荒凉冷落了吗!第二句“乌衣巷口夕阳斜”,表现出乌衣巷不仅是映衬在败落凄凉的古桥的背景之下,而且还呈现在斜阳的残照之中。句中作“斜照”解的“斜”字,同上句中作“开花”解的“花”字相对应,全用作动词,它们都写出了景物的动态。“夕阳”,这西下的落日,再点上一个“斜”字,便突出了日薄西山的惨淡情景。本来,鼎盛时代的乌衣巷口,应该是衣冠来往、车马喧阗的。而现在,作者却用一抹斜晖,使乌衣巷完全笼罩在寂寥、惨淡的氛围之中。经过环境的烘托、气氛的渲染之后,按说,似乎该转入正面描写乌衣巷的变化,抒发作者的感慨了。但作者没有采用过于浅露的写法,诸如,“乌衣巷在何人住,回首令人忆谢家”(孙元宴《咏乌衣巷》)、“无处可寻王谢宅,落花啼鸟秣陵春”(无名氏)之类;而是继续借助对景物的描绘,写出了脍炙人口的名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他出人意料地忽然把笔触转向了乌衣巷上空正在就巢的飞燕,让人们沿着燕子飞行的去向去辨认,如今的乌衣巷里已经居住着普通的百姓人家了。为了使读者明白无误地领会诗人的意图,作者特地指出,这些飞入百姓家的燕子,过去却是栖息在王谢权门高大厅堂的檐檩之上的旧燕。“旧时”两个字,赋予燕子以历史见证人的身份。“寻常”两个字,又特别强调了今日的居民是多么不同于往昔。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听到作者对这一变化发出的沧海桑田的无限感慨。飞燕形象的设计,好像信手拈来,实际上凝聚着作者的艺术匠心和丰富的想象力。晋傅咸《燕赋序》说:“有言燕今年巢在此,明年故复来者。其将逝,剪爪识之。其后果至焉。”当然生活中,即使是寿命极长的燕子也不可能是四百年前“王谢堂前”的老燕。但是作者抓住了燕子作为候鸟有栖息旧巢的特点,这就足以唤起读者的想象,暗示出乌衣巷昔日的繁荣,起到了突出今昔对比的作用。《乌衣巷》在艺术表现上集中描绘乌衣巷的现况;对它的过去,仅仅巧妙地略加暗示。诗人的感慨更是藏而不露,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因此它虽然景物寻常,语言浅显,却有一种蕴藉含蓄之美,使人读起来余味无穷。〈诗意〉野花在朱雀桥边遍地盛开著,乌衣巷口夕阳正在西落,映照著失望与凄凉,昔日的辉煌与显赫早已不复存在。过去的燕子停留在王导、谢安等豪华宅第人家,而如今却已飞到了普通的百姓家中。〈赏析〉这首诗写诗人对盛衰兴败的深沉感慨。朱雀桥和乌衣巷依然如故,但野草丛生,夕阳已斜。荒凉的景象,已经暗含了诗人对荣枯兴衰的敏感体验。后二句藉燕子的栖巢,表达作者对世事沧桑、盛衰变化的慨叹,用笔尤为曲折。此诗为刘禹锡著名的咏史诗《金陵五题》中的第二首。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请问诗中的乌衣巷在我国哪个城市有何依据.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