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李云龙、丁伟、孔捷对授少将衔抵触吗?原因是什么?
优质回答:
1955年人民军队授衔时,曾经担任过一线部队长不很满意的,主要就是二野的王近山将军和四野的钟伟将军,而《亮剑》李云龙的人物原型,偏偏就包含或浓缩着这两位将军的历史故事,所以李云龙、丁伟和孔捷的举动并非空穴来风,也是在侧面反映一段真实的历史。
王近山1930年参加革命,1931年入党,到解放战争期间与陈赓、陈再道、陈锡联、杨勇等将军一起,都成为中原野战军的主力纵队司令员,就战功而言确实不分伯仲;中原野战军1949年初整编为第二野战军及三个兵团时,陈赓、杨勇和陈锡联成为兵团司令,王近山为三兵团副司令员。
授衔的结果是陈赓为大将,杨勇和陈锡联为上将,这三位兵团司令也就罢了,原二纵司令员、河南军区司令员陈再道也是上将,而只有王近山被授中将,“王疯子”当然不干,这不是追求什么“高官厚禄”的事情,而是涉及到军人的荣誉问题。《亮剑》剧中丁伟曾经特地提到同样是纵队司令的“陈大麻子”,并且严重表示不服。
之前我一直试图在第四野战军里寻找这个历史原型,如今看来,确实应该是二野的陈再道将军,不仅因为陈再道历史上确实有“陈大麻子”的绰号,更重要的是,王近山不太平衡的主要因素,很可能就出在同是副兵团级的陈再道将军身上。客观的说,从战功来说,两位将军确实难分高下,陈再道也是第386旅(副旅长)出身,“再道之勇”名冠三军,抗战期间两个人都兼任二级军区司令员。
细微的区别在于资历,陈再道1926年参加革命,最关键的是参加了1927年11月的“黄麻起义”,这是红四方面军建军的里程碑事件,遗憾的是王近山履历中没有这一条。评衔需要综合考虑的因素太多,王近山的不理解,我们应该可以理解。
钟伟将军则是东北野战军最后一个组建的主力纵队第12纵队司令员,1949年3月东野整编为第四野战军时改称第49军军长,我查了一下,其它所有的11位纵队司令员最低授衔中将,李天佑、韩先楚、黄永胜等则授衔上将,而只有钟伟获授少将,这事换谁谁也不干,从白山黑水到纵横中南,钟伟将军的确战功赫赫,是四野名将的后起之秀。
问题还是出在“后起之秀”上,钟伟原来曾经是东野二纵第5师师长,直到1948年成立第12纵队时才被总部酝酿出任纵队副司令员,确实与其它主力纵队司令在职务资历上有些差距。钟伟则以“宁当鸡头不当凤尾”的魄力,最终让林彪改变态度,直接擢升为12纵司令员,有点“火箭提拔”的味道。而钟伟将军也是1929年入伍的老红军,资历不弱,既然跻身纵队司令员行列,惟独自己成为少将,自然心中难平。
实际上,关于钟伟的评衔略低,军委也是清楚的,后面一直按照中将甚至上将的标准使用的,1957年出任北京军区参谋长就是主席亲自提名,这是很明显的“低衔高配”。第三野战军也有一位参加过“黄麻起义”的兵团副司令员王必成中将,也是1955年授衔时比较委屈的三野纵队司令员之一,与王近山情况类似。
《亮剑》中李云龙、丁伟和孔捷都是浓缩和虚构的人物,讨论他们的合理军衔是没有意义的,剧中这一桥段是通过他们的故事,来描述了一段真实的人民军队历史,所以这三位在剧中获授什么军衔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让我们了解,确实有几位开国将军在军衔评定时不太合理,这事本来就很复杂,不可能尽善尽美,也难怪主席戏称“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授衔时”。
其他网友回答
作者:民国史学者、专栏作家王凯
这是个老话题了,1955年评定军衔总的来说是公平的,但也有个别同志或者高配,或者低授,与他们的资历、职务不太相符。
1955年评定军衔工作,共设6等19级,获得元帅、大将、上将、中将和少将军衔的解放军高级将领共计1000余人。当时评定军衔的标准有三:职务、战功和资历。
按照中央和军委的文件,时任军委主要领导和各大军区军政正职的可授予元帅军衔;军委委员层次的授予大将;正兵团级和部分副兵团级的授予上将;副兵团和准兵团级授予中将;正军、副军和准军级可授少将。当然,除了这些硬件外,还有一些平衡因素,在此不赘。
李云龙、丁伟和孔捷是电视剧《亮剑》中虚构的三位我军高级将领,当然,他们也有各自的历史原型。在小说和电视剧中,他们都是红军出身,抗战时期的团长,解放战争中后期期至建国前后担任军长或者纵队司令。这个职务应该授予什么军衔比较合适呢?
梳理抗战时期八路军的团长名单,刨除牺牲、病故或者叛逃的,1955年大部分都是上将和中将,少将极少或者没有,从这个资历看,授少将衔确实有点低了;解放战争至建国前后的军长干到1955年,这个资历一般会任兵团、副兵团或者准兵团级职务,从这个角度看,他们三人授予中将军衔比较合适。
这就是李云龙等人对授少将军衔有抵触、有情绪的主要原因。
其他网友回答
客观来说,三人授予少将是合理的。
比如李云龙,1955年仅仅只是副军长,代理军长,授予少将真的很合适。
丁伟孔捷是军长,授予少将也是正常的,比如著名的四野钟伟,是由军长转任广西军区参谋长再到中央防空军参谋长,也仅少将。比如李德生是12军军长。还有解方,当时是军事学院副教育长,也是少将。
因为还有一批资格与战功比较凸出的师级干部同时授了少将,这让很多人比如李云龙他们难为情,不愿与部下同级。
其他网友回答
1.军人的这种情感应该是比较复杂的,应该不只是对少将衔不满足或者不满意这么简单。
2.客观来说,授少将衔略低了,三人的履历和当时的军职,也就是介于少将与中将之间。但当时军中将领数百上千,也不可能做到每个人都如愿以偿,“皮有功、少晋中”也只一例而已。
3.个人觉得亮剑三人组相对不满的,比较重要的一点是,很多自己昔年的部下,或者是觉得不如自己的将领,被评上了比自己高的军衔,这点应该是让他们最难以接受的地方,中国自古以来“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这帮百战之中杀出的军人的荣誉感极强,自然很难接受“我不如谁谁谁”的局面,尤其是在略微带有论功行赏性质的授衔现场……
4.另外呢,55授衔也真的没法做到绝对公平,因为要考虑的因素太多太多,所以必然出现了红军时期的班长排长只能当个少将,自己带出来的兵却当了中将上将的例子。而军中历来注重资历和出身,尤其是像李云龙这种“谁谁谁打枪,还是我教的”,据说55授衔现场,经常可见上将给中将少将敬礼的场面,有些也传为佳话,比如公认的敦厚中将詹才芳,红军时期军长,解放时期也是军长,最终授衔中将,也算是绝无仅有,他昔年的部下中,包括了陈锡联、许世友、洪学智、王近山等开国猛将,就詹中将最经典的一次是过草地时发现一个大个子兵掉队,看他是个扛机枪的料子,安排警卫员说“给他一条马尾巴牵着走,没准能活下去”,后来这个大个子专门找詹中将拜谢救命之恩,原来就是尤太中,开国少将!而詹中将后来某次去北京登陈锡联的门做客,陈夫人赶紧吩咐警卫员“快去喊首长,就说首长的首长来了”。
5.当然这跟詹中将的个人性格是息息相关的,比如许世友谁都不服,但凡开会,必寻找詹中将为邻。但是我们不能以詹将军来要求其他所有的人,百战猛将,多是粗人,觉得不公,掩饰不住,也是情有可原了。尤其是在未见得觉得自己低了,公平这种事情也确实是难,有的时候有可能需要平衡。
6.比如钟伟少将,跟李云龙、丁伟和孔捷其实资历和军职相似……发发牢骚、叫两声,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文人写书,都梁在这个环节上应该是刻意如此处理,这样才更有矛盾的爆发力不是……
7.当年不是有句话吗: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授衔时……而那个大时代背景下,受到不公平对待的又何止这晋西北铁三角呢……除了主动放弃授衔的拟授元帅周恩来邓小平,拟授大将李先念谭震林之外,四野的兵团司令程子华未授衔(资历至少大将),还有耿飚等转战外交战线的将领,以及少将段苏权,他也是对绶少将衔反应最激烈的将领,以至于临终时他是穿中山装而非军装入殓。也许其中别有隐情,但军人的血性,老将军还是有的。
8.所以说,尽管亮剑只是一部小说,但其中折射出的问题,还是值得聊一聊的……
其他网友回答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授衔时。《亮剑》中李云龙、丁伟、孔二楞子在军校时,正赶上授衔,三人都是开国少将,丁伟这样比较有内涵,有修养的同志都立刻七个不服,八个不爽,跟别说老李、老孔那哥俩了。这一段剧情,还是可以如实反映五五年,第一批开国元勋授衔时的真实情况的。这件事上,高层有许多情况和因素需要考虑、平衡,一碗水完全端平不太可能,确实有许多老革命受了委屈这是真的,也确实有受了委屈的老同志为这事闹意见,不过这不是闹个人待遇,是争个面子,好多一起革命多少年,一直别着苗头拼战功炫战绩的老战友突然高了自己一阶,那不是钦定比自己成绩好、战功高吗?!这张老脸还要不要了?这人还做不做了?书里是孔杰授衔时,是他长征时的兵给他授衔的,他说怪话:现在都战士给班长授衔了。人家给他敬礼:老班长永远是我的老班长。电视里没有这一段,是在授衔前,三个人就被校长刘帅一顿狠剋剋服气了,没敢犯刺。历史上,第一次授衔时,还有许多自己申请降衔,自己让衔的老同志,由显高风亮节,感觉委屈的老同志,组织上也都差不多统一口径,让他们们回忆革命征途上,已经牺牲的战友,跟老李他们铁三角受的教训也差不离。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李云龙、丁伟、孔捷对授少将衔抵触吗原因是什么.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