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仁义礼智信”你知道多少?
优质回答:
《中庸》中讲: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
这一段讲出了仁、义和礼的关系,仁针对的是人,强调人与人之间恩情的流布,亲亲,就是父母养育了我们,然后他们年纪大了,我们再把他们的养育之恩回馈给他们,对他们好生赡养,务使尽其天年,这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
义是仁的扩大,由亲亲扩充为尊贤,先从孝敬自己的双亲开始,培养德性,然后再把这种慈心扩充至贤达之人,对他们抱以尊敬,这就是尊贤,是亲亲的扩大。
然后再把亲亲和尊贤扩大到更多的人,那就是礼了,使更多的人彼此之间相互关爱,这就是礼。
当然要做到这些,智是少不了的,至少我们应该知道,怎么样才是对别人真正的关爱,而不是好好做坏事,这一点,没有智慧是不容易做到的。
后面就是信了,有了智慧和仁、义、礼的配合,然后不断的坚持履行,不做作,有自私,不虚伪,说到做到,身体力行,坚持不懈,这个就叫信。
其他网友回答
仁义礼智信,是儒家的重要思想。它的形成过程,由孔子提出,由孟子、董仲舒延伸而成。
孔子将”仁义礼”作为一个道德体系,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焉。”仁以爱人为核心,义以尊贤为核心,礼就是对仁和义的具体规范。
孟子在”仁义礼”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智。他说:”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他在”性善说”
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董仲舒又加入信,并把仁义礼智信作为常道,称为五常。
常是不变的意思,不会随着时代、地域的改变而改变。
那么,问题来了。今天,对仁义礼智信持否定态度的大有人在;它国根本就没有仁义礼智信五常道德观,这不就是变,就是无常吗?这又怎么解释呢?
这个常,指的是道,是道理。这个道和道理,是本来如此,它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否定它,并不等于这个理就可以变了,不会变的。做人有仁义礼智信,就是一个真正的人;如果与仁义礼智信背道而驰,那就不像一个人了。是这么个道理。
至于其它国家,虽然没有仁义礼智信五常观,但有这个理,只是说法不同而已。比如产生于古印度的佛教五戒,不杀生就是仁,不偷盗就是义,不邪淫就是礼,不妄语就是信,不饮酒就是智。
其他网友回答
“仁、义、礼、智、信”你知道多少?
感恩邀答:
仁、义、礼、智、信今天换一种说法,以便让大家能看得更清楚和明白,供一乐。
我们知道古人认识世界是人站在中间从东、南、西、北的四个方位看天下万物的。
根据孔子的“吾道一以贯之”的原则,把仁、义、礼、智、信也象东、南、西、北、中一样排列,就可知道:
仁者乃东焉,升发之气,生长之气;义者乃南焉,所谓义薄云天之意;礼者乃西焉,收敛之气,约束之气;智者乃北也,藏也,大智若愚也;信者乃中焉,无信不立焉,乃顶天立地之信也。
养心养身皆一也,都从东、南、西、北、中引伸,恭敬之心,融会贯通。敬奉!
其他网友回答
这是一种文明的形态表现,是人类对自己文化的淬炼,做为儒家思想他在积极入世并与统治阶级达成的一个道德“律法”相互约束,单在全民启蒙方面确实没有行动,社会力量大多是停滞不前的局面,先富起来乡绅们又以此作为道德绑架的依据予以约束底层谁会阶层,前期在文明的发展前期起到积极的作用,后期却没寻求“变通”却成为社会的绊脚石,仁义礼智信还是结合《周易》辩证思维去看待。
其他网友回答
维系社会秩序的两大规则:一为道德,二,为法律。道家思想主要讲人与自然的关系,儒家思想主要讲的是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儒家思想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儒家礼法是中国古代价值观的基础,而五常“仁义礼智信”是核心基础。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仁义礼智信你知道多少.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