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人的七情六欲,是以什么原理出现的呢?
优质回答:
七情六欲人们喜欢经常掛在嘴边说,也知道这七情六欲指的是什么。尽管各人有各人的理解,但大致不会差的太多。七情好像没有争议,就是喜怒哀乐惧爱恶,六欲的说法好像有点差别,也无非就是我们的耳目口鼻生死所感知的世界。我赞同佛家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说法,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至于七情六欲是怎么来的,我的理解有的是本能先天带来的,如微笑,可惜有的人把它弄丢了。有的还在努力恢复这一本能。还是后天学习形成的多些,如色声香味触法。这也是眼耳鼻舌身意学习和适应自然的结果。也是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人只所以高级也许就在这个地方。我们骄傲足也,努力完善完美也没错。至于有些能说到做不到的事情的我并不持支持的态度,在这一点上我还是赞同道家的说法,道法自然。顺其自然即可,这是我的理解。理只会越辨越明,欢迎探讨。
其他网友回答
多谢邀请!要说清七情只欲,必须先说一个大家都很熟悉的成语叫赤子之情。所谓赤子就是不懂世事的小孩子,他们的喜怒哀乐毫不掩饰,谁也能懂,随着孩子们逐渐长大,接受的教育越来越多,只要他们不明说,大家就再也难以知道谁在想些什么了。六欲呢,它只是在人的喜怒哀乐贪嗔痴七情里的感知,眼、耳、口、鼻、生死的欲望属人类本能;好生恶死。眼欲观美景,耳欲听柔声,口欲尝美食,鼻欲闻幽香;也可以说这些都是人类生存的近求。
自古以来,七情六欲都被许多条条框框围佳住,清心寡欲得到推崇,人的思想境界也在这清流中延续。大家从仙女嫁牛郎、英台爱山泊等的爱情传说中可以见到,财富在爱情面前不值一提,人们都在追求更加美好的感情。时至今日,七情六欲己被追捧到了极顶,特别是物欲也即财富的获取使人利令智昏了。不是说有女人只愿在宝马香车上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吗,可悲呐!
真实,人对七情六欲的控制程度,也就是人的道德函养的修为高度。修身明性,不被七情六欲拖累,一生都将轻松安逸。
其他网友回答
不同的学术、门派、宗教对七情六欲的定义不同。通常的说法,七情:喜、怒、哀、惧、爱、恶、欲 ;六欲:色、声、香、味、触、意。
至于怎么得来的咱就不去细研究了,从字面上就能看出,无非就是人的心理反应而已。
七情本就是人类必备的特征,高级动物的重要标志,若没七情,就不是一个完整的人,所以七情是天生具备的,不难理解。
六欲,泛指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意欲,佛家基本上把“六欲”定位于俗人对异性天生的六种欲望,也就是现代人常说的“情欲”。“六根清净”“四大皆空”就指这些。
不管是圣人也好,佛家也罢,要想斩断六欲都是不可能的。
尤其是我等俗人,若没六欲活着还有啥滋味?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虽然这句话的本意是说人的欲望要控制在一个“度”上,但他老人家还不是娶了三个尼姑做小妾。
佛家同样提倡四大皆空,但同时不也是有“游戏三味,和光同尘”之说,既然要游戏人间,和众生同吃同住,哪来的六根清净,四大皆空。
王阳明所倡导的“存天理灭人欲”,相比朱熹来说要进步不少。他老人家把“欲”解释的似乎更明朗一些,最起码在“触”与“意”上更科学。
人活着总要接触新鲜事物,在意念上总是要有想法,这里是指人不要只去空想,不要只了解事物的表象,要明白事物的本质然后才能去做这件事,就是他那句名言“知行合一”。浙江大学的校训“求事”源于此话,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名字也取于“知行合一”。
总之,七情六欲不管出在何处,我们只要掌握好一个“度”就好,大喜大悲都会伤身体,妄念贪念容易让人得精神病,海吃海喝能吃坏肚子,纵欲过度自然让你提前见鬼。至于看看美女,平时下几次馆子,切!这都不算事。
(水平有限,我只能这么理解,有不当之处请见谅!)
其他网友回答
人人都有七情六欲,为此华夏圣明的先祖将日日使用的筷子造成七寸六分長,告诫世人你的七情六欲,会象饮食一样会左右你的生命健康和生死存亡。七情六欲就是一个人对事对物的心态或情志。每一个人所受家庭和社会教育的不同,个人成长过程中阅历的不同。所形成的世界观、人生价值观、社会道德标准是不同的。那么对同一件事与物的认知和情志表达是不相同的。如对“让部分人先富起來”的提法,有人会喜悦赞同,有人会忧伤反对;再如看色情片,有人会兴奋亢进,有人会悲思抑郁。古人告诫后人“病起于过用”,七情六欲过用,会造成体内各种激素分泌失调,形成全身紧缩,气血流动不畅,胃肠消化功能减退,营卫二气削减,五脏六腑失去所养。七情六欲太过久而久之,各种病症就会显示出來,首先是亚健康反映,严重会导至癫、狂、魔、抑卻自闭、情感淡漠脱离社会去自杀。此谓“嗜欲深者天机浅”。每一个人都要对七情六欲进行克制,提倡寡欲或用情志克化情志,如喜悦克悲伤;惊吓克思忧等。
其他网友回答
七情,情绪,情感。
六欲,本能反应。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人的七情六欲是以什么原理出现的呢.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