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晚清四大疑案之“刺马案”的真相是什么?
优质回答:
我来回答一下。“刺马案”发生在清朝末年,主人公是两江总督马新贻被张汶祥刺杀,此案扑朔迷离、迷雾重重,成为晚清四大奇案之一。而此案的真相一直众说纷纭,有如下几个,我们来看一下。
第一,官方说法。太平天国覆灭后,剿灭太平军的主力部队湘军一家独大,曾国藩明哲保身,避免上峰怀疑,主动裁撤湘军,这些裁撤的湘军没有返回湖南,而是在两江地界就地为匪,干起了打家劫舍的勾当,成为社会一大公害。新任两江总督马新贻,对待这些散兵游勇是手段非常凶狠,抓到就杀,所以这些散兵游勇对他恨之入骨,而张汶祥就是其中一个,在马新贻校场阅兵返回时,一击即中,杀掉了马新贻。这是官方的说法,可事实如此吗?我认为不可信。
第二,桃色事件。这个桃色事件,也就是电影《投名状》中所演的,夺妻之恨。马新贻、张汶祥和黄纵是异性结义兄弟,老二黄纵的妻子米兰爱上了大哥马新贻,刚开始马新贻碍于伦理没有答应,但是等到马新贻就任两江总督时,马新贻占有了米兰,并且杀害了黄纵。老三张汶祥报仇,刺杀马新贻。分析一下,兄弟报复,很好的解释了,张汶祥突破保护马新贻的卫队一击即中的。但是,马新贻犯得上为了一个女人这样吗?马新贻一个文人,自己的地位和伦理纲常的束缚,我相信这个“桃色事件,”子虚乌有。
第三,政治暗杀。马新贻就任两江总督是接替曾国藩,曾国藩就任直隶总督,南北对调。马新贻是山东人,根基在北方,派系不属于湘军。一个外来的愣头青,进入湘军的地盘,掌控湘军,加之马新贻刚正不阿,铁腕整治和裁撤湘军,势必会引起湘军的不满,可以说马新贻是慈禧太后为了制衡湘军和曾国藩而放进湘军的棋子。另外,太平天国的宝藏下落不明,据说被曾氏兄弟据为己有,这也是慈禧想要马新贻查清的,以及收集曾氏兄弟的把柄,也是慈禧要马新贻做的。可惜曾氏兄弟也不是吃素的,马新贻触碰到自己的利益,如果湘军继续裁撤,我相信曾氏兄弟也会“飞鸟尽,良弓藏”的。所以,先下手为强,找人杀掉马新贻。可以说,马新贻是慈禧和曾氏兄弟政治博弈的牺牲品。马新贻死后,曾国藩又重新就任两江总督,可见即使曾国藩没有直接参与“刺马案,”他也是知情的。
总而言之,马新贻就是封建社会官场博弈的一个缩影,是个悲剧。一家之言,供参考之,谢谢。
其他网友回答
张汶祥刺马案为清末四大奇案之首,两江总督马新贻光天化日之下遭张汶祥白刃行刺,因伤重不治身亡,堪称千古奇案。案件发生于1870年(清同治九年)七月二十六日,两江总督马新贻在江宁校场检阅绿营官兵例行考核,检阅结束在步行回总督衙门的路上被刺客张汶祥一刀正中右肋,张汶祥当场被捕,历经严刑拷问,始终拒不交代受何人指使而行刺总督。此案发生后,朝廷先后派遣三位重臣明查暗访,却迟迟未能结案,引发朝廷内外一片哗然,民间广泛流传各种版本,流传最广的当属这个——咸丰五年,马新贻率团练在安徽与捻军作战时大败被俘,捻军头目张文祥与结拜兄弟曹二虎觉得捻军难成气候,于是借此改换门庭,接受朝廷招安。马新贻与张文祥、曹二虎义结金兰,发誓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自此张文祥和这支捻军投降朝廷,马新贻对这支人马加以改造,屡立战功,很快升迁为安徽布政使,张文祥与曹二虎也跟着升官发财。曹二虎的妻子郑氏年轻貌美,与马新贻日久生情,勾搭成奸,某日被张文祥撞见识破。张文祥将此事告诉曹二虎,并让他干脆把郑氏让给马新贻,以免伤了兄弟之间的和气。曹二虎便质问郑氏是否瞒着他与马藩台有染,郑氏矢口否认,又寻死觅活闹得不可开交。不久,马新贻对曹二虎说:你我情同兄弟,不要受外人挑唆,我与郑氏之间清清白白,不要胡乱猜疑。曹二虎见状,对张文祥的话起了怀疑,张文祥却预料到曹二虎即将大祸临头。果然不出所料,不久后马新贻让曹二虎到寿州押运军火,寿州军官却将他抓了起来,说有人告发他冒领军火接济捻匪,奉命将其军法从事。曹二虎死后,张汶祥发誓要替他报仇,除掉不讲信义,夺人妻女的马新贻。他卧薪尝胆,苦练白刃,能一刀刺破五张牛皮,他跟着马新贻从安徽一直到江宁,但督抚每次出巡都前呼后拥,始终没有找到机会下手。同治九年七月二十六日,终于让他找到机会,趁机刺杀了马新贻。这个故事被搬上了银幕,被改编成著名电影《投名状》。清廷经过一年多的多方审查,终于对案件进行结案,然而这份结案陈词不仅没有澄清案件始末,反而加深了民间对此案真相的猜疑。清廷的结案奏报是这样的——张汶祥,46岁,河南汝阳人,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变卖家产南下宁波贩卖毡帽,在宁波娶妻生子。太平军攻占宁波时被裹胁入伍,当过四年太平军,在漳州时太平军俘虏了一个叫时金彪的清军小头目。时金彪也是河南人,张汶祥看到太平军大势已去,便与时金彪趁机逃出,时金彪经人举荐到马新贻手下当差。张汶祥辗转回到宁波,却发现妻子罗氏和家中钱财被一个叫吴炳燮的人霸占了,趁浙江巡抚巡视宁波时张汶祥拦轿喊冤,马新贻接状后发现是芝麻小事,掷状不理。张汶祥只好到宁波府告状,虽然要回了妻子,但是钱财却没有追回来。后来吴炳燮又勾走罗氏,张汶祥追回后逼罗氏吞烟自尽。张汶祥回宁波后为生计犯愁,经朋友介绍认识了海盗龙启云,开了一间“小押店”(小当铺)替龙启云销赃谋生。马新贻任浙江巡抚期间严惩海盗,龙启云被捕杀,张汶祥开的“小押店”也被马明令禁止,断绝了他的生路,加深了他对马的愤恨,他认为自己所有的不幸都是马新贻造成的,新仇旧恨加在一起终于使张汶祥坚定信念,今生一定要杀了马新贻报仇雪恨,于是苦练匕首穿刺,又一路跟随到江苏,得知旧友时金彪在马身边做事,在与时金彪叙谈中得知马新贻会在七月二十六日检阅校场,于是便选择当日行刺。又有一种说法,说张汶祥原是捻匪,后来投降湘军,在鲍超的标字营中担任哨官,受湘军将领秘密指派刺杀接替曾国藩而就任两江总督的马新贻;还有说是江苏巡抚丁日昌的公子丁惠蘅因不满马新贻革去他的候补道而重金收买死士行刺;而当时定案的刑部尚书郑敦谨审完案后未及回京复命就在途中上书以病归乡,是因为未审出案件真相,羞于做官,还是另有隐情才出此下策,一切都是未解之谜。1871年10月,张汶祥被判处凌迟处死,剖腹挖心,祭奠马新贻,至死未出一声,围观百姓无不称奇。
文/历史茶坊 点击关注,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原创首发!请动动手指在下方点个赞,欢迎转发和留言!
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其他网友回答
“刺马案”是清末四大奇案中最轰动、牵扯面也最广的,因此各种小道消息也特别多。比如,民间传说是张文祥的私人恩怨,包括张文祥义释马新贻、结拜、马新贻盗嫂杀弟、张文祥刺马报仇,等等,另有说是湘军攻克南京后裁汰安置湘军,江宁成为湘半城所引起的冲突,还有如春冰室野乘所写,说马新贻牵涉到西北某乱,等等等等,不一而足。
其中春冰室野乘的说法太过无稽,马新贻是菏泽某民,正宗科举出身(同进士出身外放知县,逐级升迁,且中间还有降职),获得军功的履历也较为清楚,,纵观其一生官场履历以及菏泽某民的传统(乾隆朝王伦之乱就曾帮着清朝镇压),很难相信他和西北同教有什么瓜葛,
关于刺马案八卦传闻非常多,最大特点是几乎没有一个经得起推敲(太平天国的历史是黑话的历史,黑话对不上就可疑了)。
张文祥肯定是太平军旧部,这点供词和几家奏报都写得很清楚,刺杀封疆大吏横竖是剐,多一个少一个长毛余党的罪名无关紧要,马新贻的军功主要在安徽,先后受过袁甲三、胡林翼节制,本人却是山东人,和湘淮军都有关系又都不算嫡系(严格说他属于安徽地方官系统出身,但又不是安徽人),能任两江,和曾李此前为江督关防交接几乎撕破脸皮、不论安插湘系或淮系任江督都会引发另一方强烈不满有关,马既不是湘系也不是淮系,甚至不是安徽人或湖南人,和两边关系都还过得去,朝廷对他也信任,任命他当江督,算是朝廷在东南掺的沙子,但又不至于让曾李不能接受或过于难堪。
从马新贻的当官履历看,他和张文祥的瓜葛,应该是从招安开始的,张文祥自称为人报仇大约也没问题,台面上的供词是马新贻不徇私处分了张的把兄弟导致仇怨,这是对马名声比较好的口径,占人妻子的说法流传甚广,是否才是真正的实情,就不好说了。
张文祥的供词七荤八素,且他确实受过招安,不会是太平军中的大人物,又不识字,个人动机作案,被各方趁机借题发挥宣泄一把,大约是最接近真相的推论,如前所述,以马和湘淮两系既不算很糟、也不算很好的关系,以他在晚清官场中派系的孤立和地位的后进,对曾、李均构不成任何威胁,“政治阴谋”说很难成立,恐怕是上海租界小报编辑脑补过度了。
其他网友回答
一
此案被列入清末四大奇案,可见其中的盘根错节。
马新贻,山东荷泽人,回族。清政府中难得一见的少数民族官员,他从安徽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开始,一步步走上人生顶点,最后又象流星一样快速消失在天际。
太平天国灭亡后,头号功臣曾国藩马上就受到慈禧太后的猜忌,第一步要求他马上裁撤湘军,第二步就是把他调离两江总督的位置。
在镇压太平天国的过程中,曾国藩节制了浙、赣、苏、皖四省军务,尤其是苏、皖、赣各省大小官员均为曾的部下、门生、故旧,湘军驻防三省各地,而这三省的赋税收入占了清廷年收入的三分之一。
接替曾国藩位置的就是闽浙总督马新贻,时间是1868年,而曾国藩却被调到了天津担任直隶总督。
1870年8月22日,马新贻在视察军事演习之后,回府的路上被张文祥刺杀。
这在清朝二百多年的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第一起高官被谋杀一案。慈禧太后非常重视,前后派出三波人马参与调查,最后都不了了之,草草收场。
二
这其中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在镇压太平天国起义中,曾国藩的湘军的军费一直都没有着落,这直接影响到湘军的士气,更影响战争的胜负。
为了鼓励湘军的士气,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曾国藩基本默许了攻下一城抢劫三日的政策。这样高回报政策刺激了湘军的战斗积极性,为消灭太平天国提供了很大的动力。
根据当时文人和部分史料的记载,从南方战场运往湖南老家的船只络绎不绝,有时还堵塞了河道,船上装的全是湘军军官和士兵抢劫来的钱财。包括曾国藩的九弟曾国荃同样是如此,他在湖南购买了大量的良田和豪宅。
更让人迷惑的是,湘军攻入南京城后,放了一把大火,把太平天国的圣库给烧了。
圣库就是太平天国的国库,太平天国推行的是共产主义政策,所有财物一定要上缴,存在圣库中,供洪秀全享用和军事所需,其它人不得私自动用。太平天国先后攻下南方十三省,所收缴财物无数。但曾国藩上报慈禧太后,圣库中是空的。
在镇压太平天国快要结束时,就传出曾国藩要造反的消息,而这时的湘军气势正盛,南方 数省的官员都把持在湖南人手中,大部分都是曾国藩的门生和朋友。
三
因此慈禧在曾国藩完成裁撤湘军后,就换了新一任的两江总督马新贻,并且在曾国藩远远调到了北方,放在了自己的眼皮底下。
因为湘军的军费一直有拖欠,失去了军队身份的湘军士兵就开始闹事,不愿意离开江南回到湖南那穷山恶水。当然这背后一定有湘军中高层官员的支持,甚至是一支庞大的组织在操纵。
马新贻年纪轻轻就能升到这个位置,最重要的还是慈禧看重他的能力和强硬手腕。他在两江总督任上,严厉打击湘军的流氓恶习,查办了不少湘军官员。量多严重的是,根据一些资料显示,马新贻还掌握了湘军许多非法勾当,并且是非常严重的事实,一旦让慈禧知道,就会引起很大振动。
这严重侵害了湘系人马和官员的利益,他们策划了这起谋杀案,一劳永逸的解决了马新贻。死人是不会开口说话的,这是曾国藩最满意的结果。
第一批调查此案的官员明白其中的要害,因此随便审理就给出了结论说是仇杀;慈禧不信,就派出第二波官员,这批官员受到了湘军军官的死亡威胁,维持原判;慈禧就让曾国藩自己来审理,看他怎么办。曾国藩根本就不审理,直接维持原判,其它官员也不敢说什么,就这样结案了。
从此汉族官员开始在清朝后期正式崛起了,到了满族皇帝都没有办法随便处置的地步。所有这一切为满清政府的倒台做好了铺垫。
其他网友回答
同治九年八月发生了张文祥刺杀两江总督马新贻案,当时马新贻正在校场检阅,张文祥手持尖刀直扑马新贻,当胸一刀毙命,这个案子的事发原因到底是什么,是否有更深层次的背景?
虽然官方以张文祥是海盗曾受到马新贻镇压,张挟私报复解释了张的作案动机,最后匆匆结案,只处死了张一人,并赠于马新贻一大堆名号,但他家人并不认同最后的判决,在民间更是对此案“炒作”得风生水起。
从那时就开始各种文艺形式,包括现代小说,影视都对“刺马案”情有独钟,并且根据自己的立场和为了招人眼球进行演绎。有贬张的,弄个文字游戏,把他名字中“文”字改为“汶”字,是坐实他海盗的事实,也有褒他的,把他描写成易水寒不复归的义士。
咸丰五年,任合肥知县的马新贻在剿捻中被俘,而这支捻军的头目正是张文祥和曹二虎,石锦标三个结义弟兄。这三个人也是图富贵,估计捻军命数不长,想趁这次机会反水,马新贻当然乐得接受,拍胸脯歃血为盟同保富贵。
马新贻凭这三人拉起的队伍围剿捻军,战功卓著,马新贻当然也升迁很快,同治四年已任布政使,石锦标回了老家,张文祥和曹二虎还和马在一起。披坚志锐,攻城拔寨时能共苦,暂时的平静富贵却惹来了祸端。
曹二虎的妻子郑氏的到来,使马新贻动了异心,所有的往来张文祥都看在眼里并告知了曹二虎。稍后,马新贻派曹二虎去寿春镇总兵处公干,被对方以通捻的罪名逮捕,等张文祥赶到,曹已经人头落地,只得到有人在马新贻处告发曹通匪的消息。
就此张文祥离开了马新贻,苦练武功,寻找机会,制造了“刺马案”,听着有些耳熟是吧,对的,电影“投名状”就有这一故事的影子,这个说法也是“刺马案”出于个人恩怨最具有代表性的,又牵涉到马新贻的绯闻,更被各类影视小说文学作品所采用。
而比较靠谱的说法认为张文详虽然在农民起义队伍里,但一直是属于不安分守己的类型,在捻军里觉得自己功劳大而地位小离开了捻军,在宁波投入太平军转战各地,同治四年冬又离开太平军回到宁波,想联络东南的弟兄自己独树旗帜。
在宁波得知弟兄们的老巢南田石寨已经被时任浙江巡抚马新贻剿灭和自己的妻子罗氏被出卖弟兄的叛徒吴炳燮骗去了杭州极为气愤,就纠结南田石寨残部百余人并联系在东南海面上的“海匪”,目的是要收复石寨。
浙江巡抚马新贻得到消息后,调集大队人马进行剿灭,加强了镇压,一连几仗,张文祥部损失惨重,张又投奔苏浙边境的太平军余部,又被马新贻率兵进剿,张文祥等人感到在东南这几块地方,若不除掉马新贻,他们这些人是无法立足的。
张文祥自告奋勇去杭州施行他的刺马计划,在杭州碰到了一个叫时金彪的人,这个人当初在合肥时和马新贻在张文祥捻军手里同时被俘,时金彪告诉张,他当是伪称马新贻和自己是朋友,被官军逼迫入伍,张文祥不明就里发慈心放走他俩的另一个人就是现在的浙江巡抚马新贻。
张文祥懊悔不已,又因为吴炳燮和马新贻弟弟交好,张向时打听妻子罗氏的消息,张说出罗氏的特征后,时已经意识到前阶段吴通过马新贻弟弟向马推荐了一个女人,现已经是马新贻的姨太太,这个女人就是罗氏,但时金彪没敢说,只是敷衍答应打听。
后来马新贻在回籍返浙途中,奉旨任两江总督,张文祥于同治九年八月来到江宁,伺机下手。从这个说法来看,张文祥动手之前根本不知道罗氏已在马府成了姨太太,是为了弟兄们在东南地区的发展立足,算是来个擒贼先擒王。
这一说法来自陈功懋先生,他的祖父曾在马新贻手下办过文案,会审张文祥时又做过记录,陈先生参考了祖父留下的有关刺马案笔记整理而出,可信度较高。而民间官场沸沸扬扬的传闻,这个案子是否另有蹊跷,也不是空穴来风,主要是当时东南政局处在一个微妙的境况。
同治初年,曾国藩的湘军攻克南京,太平天国已经苟延残喘,东南半壁江山军政尽在曾氏湘系手里。虽然南京是收复了,可太平天国头脑一个都没有抓到,幼天王还跑了,李秀成被曾国藩急忙处决,更另朝廷不满的是,南京城里太平天国的钱财尽数被湘军席卷,清廷是落得个“人财两空”的局面。
曾国藩湘军系统权力过大,这不能不引起朝廷的忌惮,而任命马新贻署理两江总督明眼人都知道是制约湘系的措施,马新贻上任以后整顿社会秩序,调查贪腐,必定会侵害湘系的既得利益。而“刺马案”后最大的受益者就是曾国藩的湘系势力,这不得不让人怀疑“刺马案”是由于利益矛盾而激发冲突的政治背景。
曾国藩等东南大员在审理这案子时,始终以“海盗挟私报复”定性,突出是私人恩怨,以求大事化小,息事宁人。一方面确实马新贻作为朝廷大员有被俘经历有损朝廷体面,收捻匪张文祥的妻子为妾难以上奏。另一方面南京被破后,曾国藩等几次上奏朝廷江南已经平定,如果出了这样个大案子如实上报,自己也没法自圆其说,也要承担责任。
所以,在这些动机的左右下,把所有对于马新贻不利的陈述全部删除,只留下由于私人恩怨引发了案情,草草地了结了案子。正是由于当时曾国藩湘系势力如日中天,暗地里又是朝廷的猜忌对象,当局又给人感觉不明就里草草了结案子,才引起多方猜测。其实若干年以后杨乃武与小白菜一案的审理,惊动到慈禧太后过问,最后的结局东南官员大部撤职也是和削弱湘系势力有关。
“刺马案”是个简单的刑事案件,还是后面有政治背景,至今也说法不一,很多资料不全或被篡改,根据前人的笔记摘录也只能窥见一斑。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晚清四大疑案之刺马案的真相是什么.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