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现代社会能坚持读完《资治通鉴》的人有多少?读过之后有什么感受?
优质回答:
谢谢系统邀请。
现代社会能坚持读完《资治通鉴》的人有多少?读过之后有什么感受?第一问有多少人,确实还是个未知数,因为没有实地调查了解过,所以不可能知道,况且调查了解也不一定能掌握到有关个人读书的问题。估计有人在读,读完读不完就不知从何谈起了。我读过《资治通鉴》,可没有完整地读过一遍,一小块一章节地读过。这样也就可以凑合地回答第二问,确实是有感受的,从中可以明白一些道理。像照镜子一样,也能检查一下自己的思想认识水平。读过是大有益处,能够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认知能力,判断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资治通鉴》值得学习借鉴,如果有条件和时间允许的话,学习一下还是有益处。在学习中借鉴,在借鉴中提高,在不断提高中很好的运用,去认知事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切不可照搬照抄,做不假思索的拿来主义,必须面对实际情况,作出正确判断,进行正确抉择,以达到良好的效果。
其他网友回答
读完《资治通鉴》是很艰苦的,那怕是略览。全书共计三百万余字,加上生僻字、典故等,普通读者又不可能一一查询。有的地方只能是半懂不懂的糊弄过去了。
一天读两章较为适宜。顺利的话,估计也得两年阅毕。特别是参加工作的人,很难做到心无旁骛去持续阅读这种文言文大部头。那么耗费的时间就可能更久了,听说毛主席读了十七遍,实在太厉害了。
司马光除了砸缸外,令人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奉旨编撰了这部彪炳史册的巨著。同记传体不一样的是 ,《资治通鉴》就是流水账,多数时候看到后面,因为时间间隔太久前面也忘记得差不多了。用来学习古文找找感觉也许更适合。真要记住这繁芜的历史脉络太难了。
对于普通读者,囫囵吞枣似的啃下的估计也有不少。精读的可能就凤毛麟角了。读的时候在自己喜欢的章节可多作停留,不喜欢的匆匆阅过就好。
《资治通鉴》的可读性应该是好过绝大多数官修历史。较之史记亦无逊色。
其他网友回答
据我观察,身边的人,尤其是青年一代的人,很少有研读《资治通鉴》的,偶尔见几人也是草草浏览,我自己也是没有系统地研读《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是北宋朝文学家司马光组织编纂的,历时19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一共294卷,也称:“通鉴”。
全书主要以时间为线索,事件为条目,从公元前42019年(周威烈王)写起,到公元959年征淮南止笔,历经16朝,1362年,主要是记录皇室历史事件和政治生活中发生的大事。
读完《资治通鉴》一书,感知厚重的皇家历史,感受颇多。全书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线,也谈到各朝代、各国的经济、文化发展以及历史人物议论解析。从研读中,知悉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皇权政治)政策的解读,以供后世阅读借鉴,以史为镜。
宋神宗阅后,点评:“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由此钦赐《资治通鉴》书名。因此,该书也是一部为帝王将相政治服务的官方书籍,对推动历史进步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资治通鉴》取材各个朝代的历史事件,可谓取材广博,又集中统一编纂,可谓精编细审。记录的历史事件跨越国土超过万里,涉及人物超过千万人,时间跨度达到一千多年,全书近三百卷。
总之,《资治通鉴》一书,文章结构合理、构架精密,条理清楚,详略得当,言简意赅。司马光是大文学家、史学家,治学严谨,史料仔细选择,并记录编写的过程的程序,编成“考异”,随《资治通鉴》流传后世。
其他网友回答
《资治通鉴》是宋朝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司马光编写的一部史学巨著。该书共294卷,记录了16朝、1362年的历史,内容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既是一部编年体史书,又是一部历代帝王的教科书。
有人说《资治通鉴》是一部阴险及权益的书,又有人讲是一部好书,读后受益非浅。至于现代社会有多少人能坚持读完《资治通鉴》这部书?我认为大致有以下人能读完这部书:一是历史学者、学家,因为他们为了对历史进行研究的需要;二是中高层干部,因为他们读完这部书,能从中吸取教训。以史为鉴,如何当好领导、如何青云直上,等等;三是企业高管,如何将书中的例子变为在实际管理层巧妙应用;四是有一些对史学研究有兴趣的人也能读完这部书。
以上这些人读完这部书,会认为受益非浅,是一部好书。
当然,在当今市场经济时代,有些人认为读这书沒有多大作用,关键是如何去赚钱、如何去获取更多的利润?,这类人相对比较多。
也有一大部分人,认为读《资治通鉴》这部书的人阴险狡诈,不想、不和他们交往。这类人大多是普通老百姓,知识比较浅薄。
总之,在当今日新月异、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时代内,读点古书、尤其是坚持读完《史记》、《资治通鉴》这些史学巨著,是受益非浅的。一是可以了解中国历史,二是能借古鉴今,三是能将《资治通鉴》的优良典故运用于搞活企业、激活经济、适应市场等实际中去。
最后希望愿有更多的人熟读史书,传承中华优良文化,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做到读书受益、读书修心。
其他网友回答
首先,《资治通鉴》在古代史书中的名气挺大的,它是我国篇幅最大的一部编年体通史,与纪传体的名作《史记》一起,成为中国古代影响最大的两部杰出史书。历代很多史学家、政治家都对《资治通鉴》非常重视,在古代和现代影响都非常大,有一些政治家多次精读过该书,并且大加赞赏,《资治通鉴》十分珍贵和奇妙的史学名著。
其次,现代社会,坚持阅读完《资治通鉴》的可能不会有很多人,现代社会生活工作的节奏很快,生活方式和娱乐方式和娱乐方式非常丰富,而且,网络很发达,在线能很方便地找到很多资料,所以,当代,很少人能耐心地沉下心来读一部宏大的史学古籍。当然,也还有一些人是会认真阅读历史著作,特别是《资治通鉴》的。这些人中,包括:1、高等院校里的文史方面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和本科生中一些对《资治通鉴》特别兴趣者;2、对《资治通鉴》非常有兴趣的社会上的知识青年,阅读历史书成了他们的爱好;3、一些对历史文化和古代谋略有浓厚兴趣的学者和政坛人物,他们喜欢通过阅读《资治通鉴》来吸取历史知识和智谋;4、专门研究历史的专家们,他们属于专业研究方面的需要,也包括有些对历史很喜欢的专家。
再次,《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的名气非常大,他出身于文化世家,他的父亲司马池曾在藏书阁担任皇帝的顾问,官居四品;司马光于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中进士甲科,初任奉礼郎、大理评事,曾为馆阁校勘,同知礼院;宋仁宗末年任天章阁待制兼侍讲同知谏院,嘉祐六年(1061年)迁起居舍人同知谏院;熙宁三年(1070年),司马光自请离京以端明殿学士知永兴军(现西安市),次年退居洛阳,任西京留守御史台,主要从事学术研究和编写史书的工作,其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编写《资治通鉴》。
此外,司马光不但是一位学识渊博的学者,而且也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他很早就立志编撰一部史书,而他编撰史书的主要目的总结历史经验,为最高掌权者提供政治管理谋略,他研究历史,为的是“资于治道”。更重要的是,他有丰富的政治经验。特别是宋元丰八年(1085年)宋哲宗即位之后,高太皇太后听政,她反对王安石的改革,为了清除改革的政治影响,她把同样反对改革的司马光应召入京主持国政,次年让司马光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以罢黜新党,废王安石新法,主持“元祐更化”。有如此丰富的政治经验,司马光从政治家的角度去编写历史书,目的就是“以史为鉴”,为最高统治者“资治”的历史经验。
难怪,当年宋神宗认为该书“有鉴于往事,以资于治道”,于是赐名为《资治通鉴》,他并且还亲自为该书撰写了序言。神宗皇帝正是从治国理政的角度来看待《资治通鉴》的,他认为它对于治理国家很有借鉴意义。神宗所关注是历史经验中的帝王谋略,他是把《资治通鉴》等成一部政治谋略书来读的。
所以,尽管有不少人把《资治通鉴》当成是一部史书,它也确实是一部编年体史书,但是,如果从谋略学的角度看,无论是从作者编书的目的、当时最高掌权者的评价,还是从编书的立场和编写所侧重的内容来说,《资治通鉴》更像是一部政治谋略书,是中国古代杰出的谋略文化经典著作。
最后,司马光除了在史书有附论中的议论谋略之外,还在编写历史事件的过程中,注重于从帝王谋略的角度去总结历史经验,在记述历史时,重点探索帝王治国的贤明之道,而对于其它治理方式,比如平淡的历史事件等是忽略的。
司马光在横跨中国16个朝代共1362年的历史中,写隋唐五代的达371年,占全书40%,而隋唐中,他对贤明政治时期如“贞观之治”等的编写是最为详细的。其它如“文景之治”等也写得较为详细。这显露了司马光的用意,描写历史是为了总结贤明政治的经验,所重视的是帝王的治国谋略。
显而易见,司马光编写《资治通鉴》正是本着“资政”的目的,对历史上的重要事件进行精选辑要,他所重视的不要并非仅是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显赫人物的真实历史,而是历史事件和政治人物对于治理国家的“资于治道”意义,所关注的是值得借鉴的历史谋略。显然,对历史的记录并非是编写《资治通鉴》的主要目的,而寻求治政之道,为的是总结历史兴衰规律,分析历朝历代的制度优劣,权衡各朝的政策利弊,探讨朝廷的用人得失等等,这些才是编写《资治通鉴》的真正目的。
这也能理解,为什么历代政治家,包括现代伟大的政治家都非常重视《资治通鉴》,因为这本既是历史书又是谋略书的巨著,蕴含着深远的历史经验教训和管理智慧。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现代社会能坚持读完《资治通鉴》的人有多少读过之后有什么感受.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