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资治通鉴的方法 《资治通鉴》该如何读通读透?

网友提问:

《资治通鉴》该如何读通读透?

优质回答:

谢邀请。本人未读过这部书,更谈不上如何读通读透了。就连参与问答也是孩子帮我下载了今日头条后的事情。本人自二十几岁进入社会后,便为生计所累,根本也没时间读书写东西了,停笔封笺近四十年。是今日头条让我又重新燃起写作的热情,真的太感谢这个大平台了!毫无疑问,这个人人都能参与的自媒体平台将对我们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无可估量做作用,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其他网友回答

最近在读《资治通鉴》,说说我的心得。

一、先读白话版,或者文白对照版,了解其大致内容,然后再琢磨原著。

《资治通鉴》成书于北宋年间,现代人阅读有不少的文字障碍。如果开始就看原著,文字生涩,很难长期坚持下去,容易半途而废。身边有不少人想看《资治通鉴》,开始劲头都很大,但能长期坚持下去的还真不多。

柏杨版白话资治通鉴不错,建议先从它入手。首先版本对原著进行了精确地翻译(大致差不多)对了解大概内容有益,内容较多,看一遍需要花费不少时间。其次作者对某些事件进行了独到的分析,就算是不认可观点,也可扩大视野。

二、对一些重要人物、实例可通过网络,增加其翔实度。

《资治通鉴》主要是对一些事件进行分析,给统治者提供一些治国经验。很多事件只是简单描述,几笔带过,要想深入分析前因后果,还是要结合其他史料,比如《史记》等正史。

目前研究《资治通鉴》的人有很多,同一个事件往往有很多不同的解释分析,有的见解结合当今实际、突破传统,适当阅读可扩大视野面,多角度分析更能深入问题本质。

三、坚持写读书心得。

阅读只是知识的输入,一味强化输入效果有限。怎么办呢?我的方法是坚持写读书笔记。写作是输出的过程,一方面可以把自己的见解分享给广大读者(看着阅读量蹭蹭往上涨,很有成就感);另一方面可以加深思考,锤炼自己的分析问题能力,没有深入的思考,是很难写出好文章的。

目前我写的《资治通鉴》心得,已经接近30篇了,日后还会继续更新,欢迎大家关注,一起学习、讨论、进步。

其他网友回答

转一个观点:

资治通鉴是一部权谋书思想书。自宋以降读资治通鉴者不知凡几多半是冲着功利去的,读书人一代不如一代一代,归根结底就是失去了慷慨激昂的血气。读资治通鉴读到的是一个民族的绝望,你吃我我吃你。但在史记里无处不是华夏民族昂扬向上的风骨与勇气。我想说的是一群失去勇气的男人读资治通鉴永远是一群只学会勾心斗角的伪君子。所以尤其是年轻人就该读史记水浒,你最该热血沸腾的时候学了一肚子阴谋诡计这样正常吗?或许对个人来说可能个别人占尽先机早点成功,但对民族而言绝不是幸事,想想都恐惧。

其他网友回答

资治通鉴被誉为“帝王的镜子”,写书得初衷就是“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目的是非常明确的,就是要帝王借鉴历代兴衰成败得失,然后吸取教训,避开那些让国家衰败的坑。

这部书籍确实价值很大,流传千年而读着层出不穷,是一本可以流传万世的好书。所谓开卷有益,确实能读读,就能有收获。

当然,每个人兴趣不一样,时间精力不一样,那么大的体量,要读完都不容易,读通很难,读透的人就更少了。但是,只要喜欢读,多读,多思,就会有收获。

我觉得也不会有太多诀窍,最重要的就是能坚持阅读,并从阅读中感觉到收获,使兴趣更浓,这样正反馈循环,就能慢慢读懂。要读透,得经历多年的沉淀才行。

其他网友回答

  窃以为《资治通鉴》至少有三种读法。

第一种读法,系统精读。

精读《资治通鉴》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注意七个方面的配套著作,即:续、改、注、补、评、研、译。《资治通鉴》后世成为系列通史,比如宋代李焘所著《续资治通鉴长编》;李心传著《建炎以来系年要录》;清代毕沅《续资治通鉴》以及后来的《元通鉴》、《明通鉴》、《清通鉴》等。此外,南宋的袁枢通过改变记述历史的方式,把编年体的《资治通鉴》改编为以纪事为中心,把书中记载的十六个王朝1362年的历史归纳为239件大事66件小事,“不著一字,自成其书”,由此开创了纪事本末体这种史书体裁。受《资治通鉴》的影响与启发,南宋的儒家亚圣朱熹对《资治通鉴》等书进一步简化内容,编为纲目,开创了纲目体史书的写作方式。所谓“纲”就是记述一条史实,有如我们常说的提纲一样;所谓“目”,就是在每一条纲后,用非常简练概括的话阐述纲中的历史事件。《通鉴纲目》既是初级的历史教科书,也是传统社会的思想政治教科书。清代学者吴乘权等人还编写出纲目体的集大成之作《纲鉴易知录》,这部书上起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时代,下迄明王朝灭亡,洋洋洒洒180多万字。这部书年经事纬,纪事简明,有一编在手,诸史尽收于胸之效。《纲鉴易知录》是开国领袖毛泽东的历史启蒙读物,深得毛泽东一生的推重。

就阅读《资治通鉴》而言,宋末元初王应麟撰《通鉴地理通释》14卷和胡三省的《资治通鉴音注》是后世研读通鉴的必读书。中华书局竖排版将这两部书的主要内容都拆开分列在通鉴正文之后,用小号字体标出,颇便于阅读。

司马光及其助手编订的《资治通鉴》初稿名为长编,有九百万字之多,司马光亲力亲为,删繁就简,删削了三分之二,留下今天我们所见的300万字。有感于通鉴的过于简略,明末人严衍和他的弟子谈允厚花了三十年的时间写出来《资治通鉴补》294卷600字,拾遗补缺,丰富了《资治通鉴》的可读性。可惜目前市面上还没有校勘好的版本面市,中华书局前两年出了一个民国时期的句读本,对一般读者而言还是不太方便。

《资治通鉴》博大精深,后世很多史家都有阅读评论。其中明末清初王夫之所著《读通鉴论》最具学术水准与思想深度,论从史出,见解独到,不可不读。今天,通鉴学的研究蔚为大观,比如崔万秋著《通鉴研究》,张须著《通鉴学》,陈垣著《通鉴胡注表微》等,读来都有裨益。

第二种读法,比较阅读。

《资治通鉴》不同于一般史书,是一部专注于资治的政治教科书。就史料来源而言,现代学者考证其引用的书目有359种之多,但隋唐五代之前的史料大体以正史所载为主。如果把《资治通鉴》与相对应的正史对照比较阅读,就会发现司马光更多的微言大义、春秋笔法。二十四史中公认的精品是前四史,即《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如果把《资治通鉴》与这些史书对照阅读,不仅有趣,而且更能体悟《资治通鉴》的独特价值取向和资治鉴借。

第三种读法,以史论为中心跳读。

问题意识和目标指向是阅读的重要方式。《资治通鉴》全书有218篇史论,其中司马光自己亲自写了119篇,名之为“臣光曰”。这些史论就是《资治通鉴》全书的关键点,是司马光历史观的直接表达。司马光为什么这么评价?司马光为什么引用这些史论?如果带着这些问题再去上溯回看,读来自然能有所获。

以司马光对项羽的盖棺论定举例来说。《资治通鉴》全书一百一十九篇“臣光曰”,专门对特别重要的人物和事件进行评价。但对项羽,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没有直接发表看法,反而引用了司马迁和扬雄对项羽的评价。司马光真的对项羽之死没有自己明确的看法吗?确实有,只不过没有写在《资治通鉴》里。司马光在写《资治通鉴》之前专门写过一本提纲式的著作,也可以说是通鉴的提纲,名为《历年图》,收在司马光的另一本史学名著《稽古录》中。在这部书中,也有“臣光曰”,因为这部书最早就是进献给皇帝阅读的。在这部书中的“臣光曰”中评价项羽的基本观点与司马迁差不多,但司马光特意用了“安行无礼,忍为不义”(《稽古录》卷十二)八个字来评价项羽。司马迁认为项羽背关怀楚,放弃关中的天下形势胜境是其失败的重要因素之一,司马光则格外强调项羽不施行礼义仁政,是其失败的更重要的原因。其次是用人问题。司马光说项羽“才高者见疑,功大者被绌”(《稽古录》卷十二),有能力的,他怀疑猜忌,功勋卓著的,他弃之不用,照这样干下去,即便占领秦朝的许多地方,又怎么能避免败亡的命运呢?司马光的看法与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所说“怀慝求援,而终以孤立”的观点倒是遥相呼应。

古人云“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本人以人为主线,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持续录制播出的“评说《资治通鉴》”系列节目,以及配套的深度阅读著作《丁万明评说<资治通鉴>》系列著作,也可供诸君品鉴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资治通鉴》该如何读通读透.jpg”/>

与读资治通鉴的方法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