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诸葛亮每天食用一斤米,为何司马懿判定诸葛亮阳寿已尽?
优质回答:
【三国演义】里蜀国丞相诸葛亮未出茅庐便定三分天下,而且处处料事如神,运筹帷幄,其实跟历史上的诸葛亮没有那么牛,是罗贯中把他神话了。倒是司马懿雄才大略。治军有方,是个名副其实的军事家。
司马懿和诸葛亮在一起PK,往往是司马懿占了上风。如果不是司马懿独当一面,成功遏制了孔明的北伐,称霸中原的就是蜀国了,诸葛亮也就不会再抱怨什么”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了。所以说罗贯中对诸葛亮有偏爱,对司马懿有成见,真的是”红”了孔明、”黑”了仲达。(司马懿字仲达。)
三国鼎立谁最大?当然是曹魏,人家占据的地盘最大。谁最弱?那就是蜀国。中国那么大,蜀汉只占了西北一隅,实力最弱,地盘也最小。
对于诸葛亮来说,北伐就是以卵击石,不自量力。但要是加上吴国,力量对比就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吴国虽然只是隔岸观火,等着坐收渔利,但吴国的存在曹魏来说不是什么好事,至少吴国可以牵制魏国不敢那么放肆。所以诸葛亮才敢肆无忌惮,出师北伐。
诸葛亮前两次北伐也是无功而返,但曹真的反攻也出师不利,不但在秦岭迷路,还被连绵细雨弄了个落汤鸡竟然一命呜呼。
诸葛亮屡败屡战,百折不挠,进行了第三次北伐,司马懿临危受命,挑起了阻击诸葛亮的重担,诸葛亮和司马懿的对决正式开始。
诸葛亮第三次北伐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佯攻祁山,实则进攻上邽。围城打援,一环套一环。
司马懿果然放弃辎重,轻装上阵,前去上邽救援。诸葛亮心中暗喜,大叫天助我也。但诸葛亮高兴太早。司马懿赶到之后也觉得没有辎重的队伍不是诸葛亮对手,命令部队坚守不出,任凭蜀国军队如何叫阵,司马懿就是不接招。
就这样双方僵持一个月,司马懿后勤也供应上了,蜀军在这收割的麦子也不少了,蜀军也累得精疲力竭,无计可施,只好悻悻而归,
本来诸葛亮以为这次北伐就这样划上了句号,谁知道蜀军一撤兵,司马懿就命魏兵追击,可把诸葛亮高兴得手舞足蹈,蜀军大显身手的机会到了。
诸葛亮带领收编的南蛮勇士,尽情吊打曹魏张郃军队;另外一路蜀军由魏延领兵,魏延身先士卒,冲锋陷阵,魏军溃不成军。这场战斗蜀军大获全胜,还获得不少战利品。
司马懿为什么要自讨苦吃要追蜀军?难道司马懿没有料到蜀军有充分准备吗?
司马懿要是没有料到,那曹魏还会把如此重任交给他吗?,那还是司马懿吗?司马懿就是用魏军的追击失败来说明进攻蜀军是下策。他要让将士明白,只有防守才是最好的进攻。
司马懿成竹在胸,以逸待劳,让蜀军攥起来的拳头打在棉花上,挫掉蜀军的锐气。
司马懿用曹魏军队的士兵性命为代价,以曹魏军队的失败为代价去换取将士的理解。不仅看大司马懿的用心良苦,也看出司马懿的超人谋略。
司马懿的主动出击,让蜀军掉头来追,蜀军来了,司马懿立马蜷缩起来。
因为有了上一次蜀军追击的失败,这回魏军将士没有人对防守再有情绪。
司马懿这种蜷缩战术确实让诸葛亮着急而无奈,然而更让诸葛亮着急的还是粮草问题。
其实蜀汉内部并非铁板一块,同为托孤大臣的李严就对诸葛亮不感冒,他觉得诸葛亮非常平庸,没有当统帅的资格,对诸葛亮在内心有抵触情绪。
在北伐中,诸葛亮前线指挥军队,后勤保障则属于李严负责,两人各司其职。
但是李严心想,你诸葛亮要是北伐成功,那自然是蜀国的英雄,一定会名利双收、出尽风头。李严我再怎么努力吃苦也是无名英雄,为他人作嫁衣裳。
这李严心里一有怨气就闹情绪,但无论怎么闹情绪不能影响工作啊,这李严运粮的时候遇上阴雨连绵,索性就伪造圣旨把诸葛亮班师回朝。这下李严可闯祸了,马上就被撤销一切职务。
蜀军虽然撤兵,但司马懿知道诸葛亮不甘心失败,肯定还会卷土重来。所以司马懿积极备战,未雨绸缪。在停战的三年里,司马懿屯田,造兵器,备足粮食,
关中是小麦主产区,所以司马懿鼓老百姓搞大生产,开荒种地。
司马懿向曹魏皇帝建议,建造了几个兵工厂,夜以继日打造兵器,盔甲。
时间过了三年,公元234年2月,蜀军不甘失败出兵斜古道进犯中原,这是诸葛亮第五次北伐,也是他的最后告别人生舞台。
接到蜀国入侵战报,司马懿立马上召开军事会议,制定迎敌对策。
司马懿神机妙算预测到了蜀军的战略意图,蜀军一定会渡过渭水,向东经由武功进犯长安。因此司马懿大胆决定主动放弃渭水天险,后退过河背水一战,在蜀军穿过秦岭的时候,魏军已经各就各位,以逸待劳。
并且司马懿指出,要是蜀军先进犯长安,那就形势危急,如果诸葛亮行军路线是五丈原,那蜀军就岌岌可危了。
果然跨国秦岭的蜀军遇到了曹魏军队的严阵以待,蜀军不得不转移方向往西挥师五丈原,
诸葛亮兴冲冲前去进攻,郭淮带队痛击蜀军,诸葛亮的计划落空。
诸葛亮故技重施,又来了一招声东击西,驱兵向西实则反攻阳遂,但没有料到又被郭淮识破,成功粉碎了诸葛亮的又一次进犯。
诸葛亮速战速决不成,魏蜀军队进入僵持阶段,一个月后雨季到来,渭水暴涨,大水把蜀军孟琰部队和大部队分割开。
司马懿抓住战机,突袭孟琰,司马懿觉得稳操胜券,却遇到孟琰顽强抵抗。另外蜀汉援军赶到架起舟桥,两路人马会师。蜀军随即反击,魏军遭受重挫,司马懿见大事不好,再次蜷缩。
任凭蜀军蜀军叫骂挑战,魏军就是不理睬。
诸葛亮为了激怒司马懿费尽心机,最后竟然派使者给司马懿送去去了一套艳丽的女装,说你不敢出战不像男子汉。诸葛亮的做法哪怕是在现代也是最损的,都这对一个男人极大的侮辱,应该说诸葛亮这招真的是太损了。曹魏大军那些铮铮铁骨的汉子哪能受得了这个,大家纷纷要求与蜀军一决雌雄。这让司马懿陷入两难境地,,战则必败,不战众将不服,恐阵脚大乱。
司马懿假装向皇帝申请出兵,曹魏皇帝心想军队的指挥权我已经交给你司马懿了,为什么还要请示我,看来里头有文章。所以,魏国皇帝曹叡立马对使者下诏书说:不准出战。
拿到圣旨的司马懿立刻转达了皇上命令,一场危机就此化解。
对于那个蜀军那个送衣服的使者,魏国将军们都说要杀掉。但被司马懿摆手劝阻住了。司马懿对使者好吃好喝招待,还给使者一百两银子的小费,接下来跟使者拉起家常来。
“你家诸葛先生身体咋样,有没有吃保健品,搞不搞健身,睡眠可好,饭量咋样?”
使者见司马懿平易近人,非常亲和,没有打听蜀军军情,反而像亲友一样,对孔明先生嘘寒问暖。使者不禁感动万分:
“我们主公是个工作狂,经常废寝忘食饭量一天天减少,现在每天三顿只吃三小碗米饭,还没有十岁的孩子的饭量大。
司马懿听了心中暗喜。接着司马懿问:你家丞相每天咋那么忙啊。
使者回答:我家丞相,大事小事他都亲自管,举国上下谁也不信任。我家丞相说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司马懿更是心里狂喜。
使者走后,司马懿对他的手下们说:
这诸葛亮不是治国材料,治国的只管动嘴不管动手,诸葛亮既动手又动口,好像整个蜀国就他一个人中,其他人都是饭桶。这诸葛连饭桶也不是,吃得少干得多,这是要牺牲的节奏啊!
其他网友回答
在诸葛亮决心要进行第五次的北伐时,司马懿是非常痛苦的,他不懂得诸葛亮为何要这么执着,不论是从国家的角度还是民生的角度,蜀国如此劳师动众,都不是明智的选择。
没有人理解诸葛亮,但也没有人可以阻挡他带着大军前来。以逸待劳的战役,是每个军事家都喜欢遇到的,魏国的军士们精力充沛,大家决心要一举击破经过远徒之后,尽显疲惫的蜀国军队,但是司马懿却另有一番打算。
司马懿严令属下,若非自己亲令,任何将士都不得出战迎敌,他要等,但是司马懿的等,在将士们的心中,却被理解成了一种怕。蜀军力竭,还未来得及整顿休息,如此的良机,怎么能视而不见,大家都听闻,司马懿素来惧怕诸葛孔明的谋略,如此看来,这种议论,也并非是空穴来风的。
诸葛亮也是没有想到,自己风尘一路,却没有看到虎视眈眈的魏国士兵,一切都平静的不寻常,等到诸葛亮安兵整马,布阵摆营后,派出去的哨兵传回来消息,司马懿紧闭城门,并没有要来应战的样子。
三日五日,十天半月,诸葛亮也开始焦急起来,他带着大军远征在外,不论是战和不战,都是在消耗着大量蜀国的物力,更可怕的是,长日无战,将士杀心渐弱,志气消退,军心也要一天天被消磨到涣散。诸葛亮要想办法求战——但是不论蜀国的兵卒,如何在城下挑骂,司马懿都是坚守不出,一个人悠哉悠哉,对于外面的污言詈语,全当是过耳之风。
虽然主帅能忍,但是魏国的军士,却不理解为何自己占据天时地利,却要被人堵在城门口谩骂,如果说蜀军日渐消磨,那么魏军则是如同炎夏的干柴,万千人的怒火,之所以没有喷薄出来,仅仅因为一个城门在做着隔缘体。
司马懿凭借着自己的威望,硬是让这些死都不惧怕的将士们,严格奉行着不出战的命令,诸葛亮在用尽辱骂的法子后,也不得不打算在渭南开耕田地,被迫和司马懿耗下去。
司马懿听说蜀军要开田驻军后,派人送来了农具,诸葛亮全部收下,却回赠了几套妇女的衣服,以示羞辱,但是司马懿收到衣服后,并没有任何不愉悦。
终于,诸葛亮还是不能跟司马懿玩这种比谁先睁眼的小孩子游戏,他正式派出了使臣,使臣并没有什么特别的任务,只是要正面和司马懿做个接触,诸葛亮想探明司马懿的身体状态,他就能知道,避战究竟是一个谋略,还是迫不得已。
司马懿很干脆的接见了蜀国的使臣,并且很直接了当的说:“诸葛亮派你来,无非是要看看我的身体状态,你可以看出来,我身体很好,但我想你们的丞相,却要令人担忧了。”
使臣听了这番话,自然很不服气,他傲慢的说:丞相虽然不在盛年,可是精力充沛,一顿饭四升精米,军中不论大小事,莫不亲自临问,若不是如此,怎有心力来讨伐尔等。
使臣的话,让司马懿大喜,等到送走使臣,司马懿回头告诉众人:“诸葛命不久矣!”大家听了这话,更是疑惑,明明使臣说了,诸葛亮不论是精力还是饮食,都是精盛有余,怎么可能会命不久矣呢?
司马懿笑道:“旁人不知,我心里可是有数的,诸葛亮自持聪慧,凡事必然亲抓,如使臣所说,事无大小,皆为自决。一军之事,日以千繁,消耗如此大的精力,但是一顿饭却只能吃下四升精米,如此这般,诸葛亮岂有长命?我魏军不需要多费死伤,只需要等诸葛亮天命待终,蜀国自然成了易取之地。”
司马懿的话,看似款款而谈,实则是非常毒辣,诸葛亮后来果然是命不久矣,蜀国也如司马懿预料的那样,没有了诸葛亮,魏军并没有多费周折,就灭了这个国家。
【文/羽评郡主,欢迎关注】
其他网友回答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时势造英雄,涌现了无数的乱世英雄,前期是刘备、曹操、袁绍、孙权等大佬们打得不亦乐乎,而到了中后期主要成了蜀国和魏国的对决,诸葛亮和司马懿两位大佬相爱相杀,虽然诸葛亮主攻,司马懿主守,但最终司马懿还是耗死了诸葛亮。特别是在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的时候,蜀国使者给司马懿送女装,但被司马懿算计,暴露了这两个秘密,让司马懿马上就判断出诸葛亮活不长了。这真可谓神乎其神,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当年诸葛亮第六次出祁山,诸葛亮和司马懿对峙百日,面对蜀军的挑衅,司马懿始终坚守不出。于是,诸葛亮故意让人带一套女人的衣服、头巾送给司马懿,表示司马懿就像女人一样。但司马懿不为所动,反而问了蜀国使者的近况。在《晋书·宣帝纪》中记载:“先是,亮使至,帝问曰:‘诸葛公起居何如?食可几(许)米?’对曰:‘三四升。’次问政事,曰:‘二十罚已上皆自省览。’帝既而告人曰:‘诸葛孔明其能久乎!’”
上面关于司马懿的问话,绝非是一般的客套的问话,实际上是司马懿别有用心。他巧妙的在闲谈中抛出的两个问话,看似是在关心诸葛亮的近况,实则在探究对手的实际情况。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司马懿通过蜀国使者的回话,从中发现了两个细节,从而司马懿大喜,判断出诸葛亮命不久矣!
一是一日食不过三四升米,三国时候的“三四升”换算成现在就是1斤左右。俗话说:“身体好,吃嘛嘛香!”当年老将廉颇暮年一顿吃了一饭斗米,肉十斤,还披甲上马,表示自己还可有用。看来在古代吃饭吃得多,是身体好的一个重要指标。诸葛亮一个成年男子一天还吃不到1斤米饭,只能说明他身体不好,甚至已经病得不轻了。
二是“二十罚已上皆自省览”,也就是说凡是二十杖以 上的责罚,诸葛亮都亲自批阅。连处罚将士二十杖以 上的责罚这样的小事,诸葛亮都要亲自过问。由此,可见凡是蜀军的大事小事,诸葛亮都要亲力亲为。当时,蜀军北伐人数众多,一天得有多少烦心事需要诸葛亮来操劳,一天不忙死才怪了。
综上所述,司马懿通过使者的回话,发现诸葛亮一天吃下多少东西,身体早就不行了,再加上他事必躬亲,可谓雪上加霜,早晚为累死诸葛亮,因此司马懿猜出诸葛亮命不久矣。诸葛亮真是践行了他对刘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誓言。那么,诸葛亮这样做,真的值得吗?
其他网友回答
司马懿和诸葛亮在五丈原对垒时,接见了诸葛亮派来的使者。司马懿没问别的,反而随口问了一句“诸葛亮最近饮饭量如何?工作忙不忙,累不累?”使者也没想多少,反正也不是什么军事机密,便如实回答“丞相每日晚睡早起,二十以上的处罚都要亲自过问,每顿饭量三四升米。”司马懿听到这里心里微微一笑,便打发使者出去了。随后用老中医的口吻对众人说,诸葛亮工作量如此之大,但饭量却只有三四升,他肯定活不了多长时间了。
说司马懿是个老中医并不是空口无凭。
司马懿活了73岁,他的父亲司马防活了70岁、弟弟司马孚活了93岁,而三国时期的平均寿命不超过30岁,可见他们一家子除了有长寿的基因之外,肯定非常精通养生之道,有健康的起居饮食习惯,所以说他是个老中医并不过分。
病人去医院看病,大夫总会问一句最近胃口如何。这并不是大夫没事闲聊,而是饭量的多少确实能反映一个人的健康状况(节食减肥者除外)。司马懿平时注意养生,自然懂得这个道理,所以他才会像个老中医那样对使者“随口”一问,没想到却问出了很重要的信息。
那么诸葛亮每顿三四升的饭量是个什么概念呢?我们不妨来做一下比较。
战国名将廉颇在年老时为了表面自己身体仍然强壮,在赵王的使者面前一顿吃掉了一斗米和十斤肉,说明这个饭量应该是当时士兵的平均标准。汉朝和秦朝的度量制度差别不大,而诸葛亮并非将士,所以按正常来说诸葛亮的饭量应该和晚年的廉颇持平,或者是略低于。
而汉制一斗等于十升,这样算下来诸葛亮的饭量只有老年廉颇的30%-40%(这里只说米饭)。而诸葛亮一米八的个头,再加上晚睡早起操劳过多,体力消耗也大,诸葛亮的这个饭量在当时来说确实是很小的,甚至远远达不到平均标准。
消耗大而饭量跟不上,当时诸葛亮很有可能已经出现了营养不良情况,也难怪诸葛亮只能坐着四轮车出来指挥作战,而他不过50岁。所以司马懿得出诸葛亮将不久于人世的推断是很有道理的,因为以诸葛亮这样的操劳程度和如此小的饭量,必将会被活活累死。
果不其然,两军相持月余,诸葛亮病亡,蜀军全线撤退。当司马懿达到蜀军的营盘时,看到诸葛亮的布置不禁感叹“真乃天下奇才也!”
可奇才也要懂得劳逸结合,要不然会被累死的。
其他网友回答
因《三国演义》的精彩演绎,六出祁山不仅成了诸葛亮北伐的代名词,也成了诸葛亮与司马懿攻守对决的别称。
事实上,诸葛亮真正从祁山出兵伐魏的次数并不多。但这不重要,因为《三国演义》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咱们通俗认知中的三国,所以咱们还是按《三国演义》的路子来聊一聊这个话题。
问诸葛亮寝食、政事烦简与否,进而断定诸葛亮命不久矣,这是诸葛亮五出祁山时的精彩一幕,咱们不妨从一出祁山开始,来简单聊聊这两位高手之间的攻守对决。
蜀汉建兴六年,平定南中,恢复与吴联盟后,诸葛亮首次兴兵伐魏。他令赵云等作疑兵,摆出由斜谷攻郿城的态势,以吸引魏军。自己则亲率大军向祁山方向攻击。
起初的局面非常乐观,在诸葛亮的攻势下,陇右的天水、南安、安定等郡相继叛魏降蜀,更大的收获则是收服了姜维。
一时间,诸葛亮威震关中。
只可惜,关键时刻马谡掉了链子,失街亭,导致原本的赢局陷入难赢局面,诸葛亮只好退回汉中。
同年冬天,诸葛亮乘陆逊在石亭击败魏军之机,二次北伐,出散关,围陈仓,遗憾地是,急攻未破,魏援兵杀到,诸葛亮半途而废,只好再次退回汉中。
一年后,蜀汉建兴七年,诸葛亮三出祁山,攻武都、阴平,击败魏援兵,占得这两郡后,诸葛亮留兵据守,自己率兵回师。
怎奈老天不成全,连日大雨导致子午谷、斜谷道路不通,蜀援兵无法增援新占得的这两处前沿进攻据点,北伐又告失败。
蜀汉建兴九年,诸葛亮率蜀军四出祁山,魏军统帅司马懿迎击,一攻一守,棋逢对手。
诸葛亮欲决战,司马懿欲拖垮远道而来、军粮不多的蜀军。
诸葛亮有多神机妙算,司马懿就有多忍者无敌。
困局之下,诸葛亮只好用退兵的办法引诱魏军出击,但司马懿谨慎的要命,根本不入圈套,蜀军一停,他便扎营据守。
正当两人攻守拉锯时,受称帝谣言影响,诸葛亮只好班师回朝。
经过这四次北伐,诸葛亮的身体已经大不如前了,蜀汉建兴十二年,诸葛亮鞠躬尽瘁,再次出兵欲决战司马懿。
司马懿依旧想用持久守战拖垮诸葛亮。
耗不起的诸葛亮于是使出了很有名,但对司马懿来说就是小儿科的计谋,他派人给司马懿送去了妇人衣裙,企图以此激怒三国隐忍大师。
很显然,这不可能。
不仅不可能,司马懿借着被羞辱,来使心理麻痹松懈的契机,相反对诸葛亮使出了更高明的招数。
他用拉家常的方式和蜀军来使聊起了家常,就跟诸葛亮是他老友是的。
据《晋书·宣武纪》记载,他先问来使,诸葛公起居如何?食可几米?
使者不知其中有谋,实话实说,三四升。
司马懿跟着又问诸葛公政事烦累否?
来使有一说一,二十罚以上皆自省览。
得到这两个答案,司马懿既而告诉身边人,诸葛孔明命不久矣。
这问题问的,意思是说司马懿听说诸葛亮一天仅吃三四升米,就断定他活不长了,挺神的!
其实真正神的是司马懿能寻机这么问。
诸葛亮已经是老对手了,出来坐着四轮车,满身沧桑病态,有这些基本情况,再加上这两个关键信息,一天三顿吃不下多少东西(三四升米也就小一斤的样子,在古代的军营中,这样的饭量实在算少,70多岁的廉颇一顿还能吃10升也就是1斗米,外加10斤肉呢)。
外加事无巨细,忧心忡忡,这样的老对手怎么不垮掉。
一个情急激将,一个不动声色探得虚实,这一轮攻守对决,应该算司马懿赢。
难得他在极度受辱下还如此淡定,淡定下还如此具有小处见真知的大智慧。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诸葛亮每天食用一斤米为何司马懿判定诸葛亮阳寿已尽.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