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都知道大名鼎鼎的《兰亭序》,书法天下第一,你觉得其文章如何?
优质回答:
《兰亭序》鼎鼎大名,其实是在文人书法界的事。普通百姓则知之甚少,或莫名所以,或雾里看花,终不以为然。回答这一问题也有普及文人趣事的初衷呢。
我们知道,学书之人,无不从临帖始。而《兰亭序》是行书必临选帖之一。晋人先贤王羲之的手书真迹早已冥消于世,历代临写的都是各种模本。其中以冯延嗣的模本,历代评价最接近王真迹,临摩者众。
王的书法,被奉为天下第一行书,历代评价极高,已成定论。我们完全没有轻率推翻之必要!其实东晋以后已逾千年,大书法家层出不穷,超过王书的想必大有人在。但中国传统文化,以尊重先人为首要人品,有谁愿意去挑战先人?
回到正题,这篇《兰亭序》,文字、书法同出于王羲之手笔,书法天下第一,天下认同。那么文章又如何呢?很多人不知,它早已被收入《古文观止》一书。
《古文观止》是清朝入主中原后,官家为学生专编的教材,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正式镌版印刷。题名“观止”是指该书入选之文皆为语言精炼、短小精悍、便于传诵的佳作,同时兼顾到文章的思想性与艺术性。可见,《兰亭序》是基于这一原则,被选中的名篇佳作之一。
事实也的确如此。《兰亭序》首先记述了集会的时间、地点及与会人物,言简意赅。接着描绘兰亭所处的自然环境和周围景物,语言简洁而层次井然。
描写景物,从大处落笔,由远及近,先写崇山峻岭,渐写清流激湍,再顺流而下,转写人物活动及其情态,动静结合。然后又由近及远,补写自然物色,由晴朗的碧空和轻飏的春风,自然地推向寥廓的宇宙,及大千世界中的万事万物。
文章的意境清丽淡雅,情调欢快畅达,令人赏人悦目。非真正的散文大学,是无论如何都做不到的吔!
但人们常说“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所谓“兴尽悲来”当是常有的心绪。刚刚对自己钟情的乐事,无比欢欣时,但刹那之间,已为陈迹。写到这里,作者联系魏晋时下流行的玄学 清谈,联想到人的生命也无例外,这不能不引起一番感慨。每当想到人的寿命不论长短,最终归于寂灭时,是不是有一种乐极生悲,更加令人凄凉和伤感油然而生呢?
如果说前一段是叙事写景,那么这一段就是议论和抒情。作者在表现人生苦短、生命无长的感叹中,一反时尚文人们消极颓废的无为观念,流露出一腔对生命的向往和执着的热情。写到这里,王羲之笔锋一转,明确指斥“一死生”、“齐彭殇”是一种虚妄的人生观念,果敢地肯定了生命存在的价值取向!
作为古典散文,《兰亭序》具有清新朴实、不事雕饰的风格。语言流畅,清丽动人,句式整齐而富于变化,以短句为主,在散句中参以偶句,韵律和谐,乐耳动听。
总之,这篇文章体现了王羲之积极入世的人生观,和老庄学说主张的无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给世人以启迪、思考。
同样,作为后人,我们在这篇文章的时代背景和写作风格中,已探知作者哲理思想的前卫,和文风的质朴无华!又何必故作姿态,非跟古人先贤较一长短?这样做有意思有出息吗?
这样的回答,你满意吗?欢迎批评讨论!
其他网友回答
题主好,《兰亭集序》可谓是书文双美,其书法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其文章堪称千古奇文。因为书法名太高,以至于遮蔽了文章的名气。下面,野狐从几个方面谈谈自己对此文的理解。
一 活动美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353)三月三日,王羲之和当时名士谢安等41人,在会稽郡山阴兰亭搞了一个盛大的文人聚会,聚会的由头是“修禊事”。这是一个古老的习俗,古人把三月上旬的巳日定为修禊日,也叫上巳节,《 诗经 郑风 溱洧》中就描写了郑国男女青年过上巳节的情形,“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这可是一个浪漫的节日,一个美好的日子。孔子的弟子曽皙,在回答孔子人生的志向时说:“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曽皙的志向,孔子给了满分。
三国魏以后,修禊日定为三月三日,内容还是人们到水边去洗濯,祈福消灾,其实更多的是一种游春活动。王羲之这些东晋名士,借机搞了一个盛大的文人聚会,会上免不了饮酒作诗,诗当然要结而成集,就推德高望重书法文采一流的王羲之为之作序,这就有了《兰亭集序》。
序文中先描绘了这次聚会活动之美:时令之美,暮春三月;地点之美,山阴兰亭;人物之美,群贤毕至;景致之美,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宴饮之美,流觞曲水;吟咏之美,一觞一咏;天气之美,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视听之美,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难怪王羲之要说“信可乐也”,以至于二百多年后唐太宗李世民在长安也效仿出了一个“曲江流饮”。
二 结构美
这篇序文以乐——痛——悲来组织行文,结构严密,翻转自如,因为涉及到生命哲学,也有比较难理解的地方。
开篇巧妙自然的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活动,没有一点板滞的感觉,最后归结到“信可乐也”,千载之下,读者都能感觉到这次聚会的快乐,恨不能穿越参加,只是怕不会作诗被罚酒。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由眼前的聚会很自然地想到人和人的交往,人生一世的问题。“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人生百态,性格各异,无论是怎样的人,但有一点是共同的:人都会去追求快乐,遇到自己喜欢的人、物、事,就会高兴,就会沉浸在这种快乐的享受之中,不知不觉中慢慢变老了。那些曾让我们如痴如醉的儿童玩具,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早对此不感兴趣了,俯仰之间,那些曾让我们留恋不舍的东西都成了陈迹。真是“记得少年骑竹马,看看又是白头翁”,这不能不让人感慨万千,更何况无论命长命短,最终都是要从世间消失的。
这种由乐生悲的普遍心理变化,在越是成功的人身上越是强烈。他们生活在快乐之中,可快乐是有限的,最大的限制就是死亡的限制,齐景公的“牛山之悲”就典型到成为了一个成语。齐景公在牛山赏春赐宴,他看到齐国土地辽阔,人口众多,宫殿巍峨,国家富强,春天的景致又是如此的美好,齐景公突然伤心落泪,大臣们忙问原因,齐景公叹了口气说:“人要是不死该多好呀!”
“死生亦大矣”。时间是永恒的,可生命是短暂的,这就注定人生只能是一个悲剧,齐景公为之伤痛,王羲和兰亭盛会中的名士们也伤痛。古人关于生命这一终极问题的各种感慨,最终都可以归结到“人生苦短”,我(王羲之)读到这种文章会生出共鸣,后人读到我(王羲之)的这篇文章,也就像我读到古人类似文章的感怀是一样的,这种情形真是万劫不复呀,这是多么可悲的事情。
“乐”言当下,“痛”思生死,“悲”推古今未来,文章脉络清晰,翻转自如,一泻而下。
三 语言美
首先是用语准确生动,干净洗练。介绍宴乐相关情况一点不板滞沉闷,穿插很灵活。复杂的哲学问题能用通俗的语言出之,严密清楚。
其次是工整华丽的偶句运用。“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等句子,让文章更为气韵生动,流丽华贵。
再次就是骈散结合,错落有致。“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这些参差错落整散变化的语言,更有利于把那种有关生死的复杂感情变化表达得更清楚。
最后是用典精当。“死生亦大矣”、“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语出庄子《德充符》和《齐物论》。东晋尚清谈,《庄子》是当时士大夫必读的热门书,庄子的思想在东晋很流行,所以此用典对集子中的诗作者来说更有针对性。
四 情理美
《兰亭集序》是一篇情理兼备的千古奇文,作者肯定和赞美了现实宴饮游赏之乐,由乐而引发出对人生悲剧的哲学思考,再由个人读古人书的感悟,推演出这种人生悲剧是一种历史的循环,具有着普遍性和永恒性。但作者并不因此而悲观,表现出在有限的生命中去尽情的享受,和认真的生活这一积极态度。正是因为死是不可避免的,所以要认真对待,作者引用《庄子 德充符》中“死生亦大矣”应该大有深意。这句话是庄子借由孔子的口说出的;“死生亦大矣,而不得与之变;……”这是孔子在赞美一个叫王骀的被砍掉了一只脚的智者,说死生是人事变化的一件大事,但王骀不会随死生变化而感情变化。就像接受砍掉一条腿一样的去接受死亡,安然泰然,顺其自然就好,王羲之也是有着较深刻的道家思想。
当时士大夫崇尚清谈,庄子的“等生死,齐万物”思想非常盛行,社会风气低迷消沉,士大夫不思进取,王羲之对此提出了批评,指出其为“虚诞、妄作”,王羲之有着道家的思想,也有着儒家积极的一面,这正是王羲之高出同时代很多士大夫的地方。王羲之用现实的享乐和积极的生活来对抗生命的有限所产生的悲剧,这对当时消极低迷的社会风气无疑是一股清风,时至今日,依然能启迪人们的智慧。
其他网友回答
东晋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孙绰、谢安、支遁等四十一人,集会于会稽山阴的兰亭 ,流觞饮酒,即兴赋诗,畅叙幽情。事毕,将全部诗歌三十七首结集,公推王羲之写叙,不料,天下第一行书横空出世 ,博得历代书法家的眼球。其文似乎不为人重,这只是一个错觉,序文早已入选《古文观止》,不为一般读者所知耳!
序文前半记述盛会概况,写山川之美,饮咏之乐。后半由眼前之乐思人生苦短,感慨作结,引人遐思,是两晋时期不可多得的千古情文。
一多种表达综合运用
序文融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文笔流畅,变化奇特。全文可分两部分,前一部分以叙事、写景为主,先叙述时间、地点,接着点染优美环境,富有诗情画意,感情平静、闲适。
后一部分,笔锋一转,变为抒情、议论。由良辰美景、闲适惬意之乐,引发人生苦短、世事无常之忧,乐而生悲,生发哲理思辨,结合当世流行“一死生,齐彭殇”的老庄思想,探求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正视人生规律,著文流传后世,承袭前人,启示来者。
二清新质朴自然流畅
1句式有变,骈散相间
两晋时期,骈俪文风盛行朝野,堆砌词藻,华而不实。《兰亭集序》则语言清新质朴,自然流畅,句式或骈或散,散则错落有致,骈则整齐优美,骈散相间,相得益彰。
2语言凝练,自然得体。
语言简洁,凝练,清新,得体。例如,以“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八字写山,以“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八字写水,仅十六个字,概括了兰亭周围优美的风景,清幽的氛围,言简意赅,殊为难得。《世说新语·赏誉》盛赞《兰亭集序》:“高爽有风气,不类常流。”可谓切中其要。
三思想务实,力避空谈
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描述了生命的几种不同状态,抒发了自己高旷的人生情怀。和同时代流行的老庄思想不同,王羲之认为,对生的追求,对死的排斥,是人之常情,是客观事实,从而否定了老庄思想齐生死的观点,感慨“死生亦大矣”,具有积极的意义。
其他网友回答
其文也称世之精典奇文。
其他网友回答
谢邀请:文章叙述在会稽山阴兰亭祭奠已故战士的心情,和与群贤家人的无比的欣慰和悲伤。在祟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中,虽无竹萧管弦之盛大,但一觞一咏,也足以祭奠勇士抒畅情怀。第二日仰望宇宙之皓大,俯视细看世界万物之旺盛,游目开怀,确使心情娱乐也。
夫人与他相赠其林,俯视瞻仰一生,或抱在怀里拿回家去,醒言视之,或放在类似形骸之外,虽家舍与这儿甚远,吵杂不同,就当(非常高兴)在此地也,暂且有利于自己,
文章写的有意义,感人肺腑。其文写的细腻,对已故战士的悲伤与瞻仰,极至可畏,为之感动赞叹,不枉其名,贺世周章,一品贤文,学而敬之。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都知道大名鼎鼎的《兰亭序》书法天下第一你觉得其文章如何.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