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自网络,如果侵权请联系删除
2020年10月17日,刘心武先生在郑州图书馆进行了一次“为时代画像-六十年创作谈”。回顾刘心武老师自1958年公开发表第一篇文章至今,60余年的创作历程。这是刘先生第一次以自己的角度,以自己纯粹个人为案例来进行的回顾。
以下是在宣讲开始之前的媒体见面会上的访谈。作为补充,更全面的了解刘先生是如何看待自己在中国文坛的独特性,以及如何在更大的视角,放眼世界,聊一聊文学与生活和时代的关系。
【如何评讲《金瓶梅》】
问:
先生在百家讲坛讲红楼梦可谓是家喻户晓,您在《钟鼓楼》获得茅盾文学奖之后又在市场上火了一把。四大名著中您讲了《红楼梦》,那么有没有考虑什么时候讲一讲《金瓶梅》?
答:
看来你的信息不够准确,我已将在蜻蜓平台做了一个音频节目“讲金瓶梅”,有81讲,可能现在付费了,建议你去听一下。而且,这些文字也已经整理好,准备出书。你说的没错,我确实火了好多次,从第一次发表文章,到《钟鼓楼》到红楼梦,是我自己的幸运。讲红楼梦的时候,也背负着好多骂名。也有很多人骂我,说怎么能这么讲,你刘心武凭什么讲红楼之类的话。
【文学浪潮已退潮】
问:
在中国80年代,文学掀起了一股浪潮,对社会生活产生了轰轰烈烈的影响。但是,如今好像文学越来越冷了,大家关注文学,读文学作品,讨论文学的越来越少。您怎么理解现今文学比较冷门的现象?
答:
这很正常啊,文学本就是生活的润滑剂,不可能成为生活的重点。文学也好,作家也好,不必老是为什么发声,也不必总是轰轰烈烈。80年代的文学现象,文学热潮是不正常,但是合理的现象。它有着特定的时代背景。那个时代是我们刚刚放眼看世界的时候,经历了一个特殊历史时期之后的文化爆发现象。我个人就是特殊历史时期的受益者。在国外,比如说法国,文学是一种泛文化现象,有不同的风格,喜欢就喜欢,不喜欢也很正常。今年的诺贝尔获得者:露易丝·格丽克,即便是在美国,也是很小众的诗人。正常的文学本就应该是小众的,是所有文化现象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已,在社会上也应该是一个“心平气和”的位置。对文学抱有太高的社会影响力的要求,这反而是不正常的。
【作家能不能靠稿费养活自己】
问:
刘老师,您的时代涌现出了一大批知名的作者,并且这些作家也曾经一度能名列在富豪榜上。现在的90后作者靠稿费养活自己似乎越来越难,您怎么看?
答:
90后的作家靠稿费养活自己,相较80年代作家的收入,在整体比例上,确实比例少了一些。但是不能说现在作家的收入低。比如我前一段参加了一个网络文学的颁奖。就见到了好多90后甚至是00后的网络作家。有些小朋友就直接问我的稿费,我还不好意思回答,觉得应该是商业秘密吧,不成想年轻人说稿费在行业内都是透明的,我的稿费比起网络知名作者,连他们的零头都不够。
【如何看待网络文学】
问:
您怎么看网络文学?和现实文学或者传统文学有什么不同吗?
答:
网络是一种新的写作方式,敲击键盘与写字还是不一样的。因为网络文学敲键盘的速度比较快。这种写作空间和阅读空间都是与之前不同的。当然,与科技发展紧密相关的,出现这种现象很正常,我也不排斥,甚至我也会尽可能地多了解一些。科技就是跟人的生活紧密相联系的,我认为个人怎么评价和怎么看网络文学并不重要,因为这已经成为了一种新的文化现象。你问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有什么不同,我认为他们的核心是不同的,写作的方式不同,就好比是两个圆心不一样的圆,但是这两个圆是有相交的部分的,我称之为“叶子瓣儿”空间。比如: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南派三叔的《盗墓笔记》,这些在最开始就是网络文学,一开始写的时候,会有一点“玩儿”的感觉,没有特别严格的结构设计,写着写着,也开始出纸质版的书,也拍成电影了。
【《邮轮碎片》碎片化书写方式】
问:
您的新书《邮轮碎片》采用了特别碎片化的写作方式,您是刻意安排的吗?
答:
是的,《邮轮碎片》的书写结构,就是表意的,是我可以安排的。因为我想要拓展、容纳一些年轻的读者,90后,00后的。这本书发行了一个月了,目前看,还不算失败。现在已经是碎片化阅读的时代。对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影响呢?现在出版社找我约稿,都不要文字了,开始要音频。每一篇一刻钟以内,因为他们分析,乘坐北京地铁平均四站地的时间就是15分钟。对所有的文化现象,我都不反对,也不排斥。尝试一下,保持我自己的圆心,扩展我的半径,尽量与其他圆多一些交集,多一点“叶子瓣儿”吧。
【创作风格】
问:
您自己的创作分时期吗?您写作的风格是什么?这一次的演讲主题是“为时代画像”,您画像的方式是什么?
答:
自己去讲自己的创作历程是纯个人角度,不是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研究的角度。所以自己梳理一下,成为一个案例供文学评论参考吧。我写的是我的感受,我的观察和思考。至于主旋律是什么我不管,我也没在意。有些作家写的东西和自己的人生是脱离的,比如写历史故事的作家,这是他们的特殊能力。但我不是这样的,比如钟鼓楼发表在1984年,我的故事发生在1982年。《班主任》就是写的就是当年发生的事情。有一些作者会在二元对立中写文章,表达一些观点和倾向。尖锐的揭露社会黑暗等等的。同样,我也不会这么写,我比较中立,平和。也可能跟我自己的人生经历有关系。比如我马上要出的作品几部作品,名字分别是《润》、《恕》、《悯》。我在文学方面也没有雄心,所以写文字没有什么计划,凭兴趣就好。
【如何保持创作灵感,如何体验生活】
问:
您现在保持一个什么样的生活、工作状态?您的作品因为关注的是当下,您如何持续关注当下和保持兴趣?
答:
我一直面向文学,背对文坛。我一直都是远离事务性工作和官场。我的“市井朋友”比较多。只知道我是一个写书的“文化人”、一个“退休的老头”。他们甚至分不清文化人,不懂作者、编辑、出版人有什么区别,他们也几乎不看我的书。我不用特意去深入生活。我就在这些生活中。普通的退休老头是什么生活,我就是什么生活。我自己就是一个“退休金领取者”。
之前做过电视台采访,梳理了四十年的创作历程。
这一次,是天一文化讲坛的邀请,他们给的题目我还是很感兴趣的,“六十年创作谈”。我自己第一篇作品是1958年发表,至今也足足六十年。在这六十年我几乎没有离开过文坛,有时候离中心近,有时候在边缘,但始终没有离开,也一直没有停过笔。我也想借这个机会梳理一下。还有就是担心自己会得阿尔茨海默病,担心自己有一天记不起来东西了。所以,在80岁之前,尽可能保持头脑多思考、保持生命活力吧。如果待会儿讲课的过程中,讲着讲着我忘记了,你们要理解哟。希望自己在80之前这两年多走一走,多说一说。至于80岁以后,就再说吧。
图片来自:郑州日报客户端,如果侵权,请联系删除
休息室外,等待签名的读者
刘心武老师签名
文中内容如果有表述不够准确的地方,欢迎当时参与现场采访以及刘老师的读者批评指正。
刘心武老师宣讲完整视频,方法如下:
第一步:打开哔哩哔哩APP,
第二部:关注天一文化讲坛
别忘了:关注、点赞、评论、转发哟!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