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于谦的评价 名垂千古的于谦,避免明朝重蹈靖康之耻,为何会含冤而死?

网友提问:

名垂千古的于谦,避免明朝重蹈靖康之耻,为何会含冤而死?

优质回答:

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号节庵,汉族,杭州府钱塘县(今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人。

于谦是文人出身,他的偶像是南宋名臣文天祥,土木之变发生后,他力排众议守卫京师,避免明朝落入“靖康之耻”的悲剧。但是这位两袖清风、一心为国的忠臣,却在朱祁镇复位之后含冤而死。

虽然时隔500多年,人们对于于谦的死仍然感到惋惜,但是放到当时的背景里,于谦的死其实是必然的。因为重新掌权的明英宗恨于谦。

俗话说“国不可一日无君”, 土木之变后,朱祁镇被俘之后明朝朝堂之上人心大乱,此时太子朱见深年仅2岁,显然没有能力拯救危局。于是于谦等人请求皇太后立朱祁钰为皇帝,不过一开始朱祁钰并没有答应,在于谦等人的一再劝说之下朱祁钰才正式登基。

黄轩饰演朱祁钰

朱祁钰在位的这段时间,也是于谦政治生涯的巅峰,他一次次拯救明朝于危难之间,让也先的阴谋彻底落空。眼看北京久攻不下,也先便打算放了朱祁镇借此议和,明朝朝中不少大臣也力主接回英宗,但是朱祁钰却不高兴了。

大臣王直等议遣使奉迎,帝不悦曰:“朕本不欲登大位,当时见推,实出卿等。”谦从容曰:“天位已定,宁复有他,顾理当速奉迎耳。万一彼果怀诈,我有辞矣。”帝顾而改容曰:“从汝,从汝。”

对于朱祁镇来说,他能重回京师于谦是立了大功的,但是朱祁镇对此却丝毫没有感激之情。因为在朱祁镇的心里,当初朱祁钰登基是于谦一手促成的,而他如今虽然重回皇宫,但已经不是大明的皇上,而是成了一个没有实权的太上皇。

朱祁镇回来之后,他的日子过得并不舒坦,他被朱祁钰软禁在南宫七年之久。而更让朱祁镇无法接受的还有一件事,朱祁钰夺走自己的皇位也就罢了,他竟然还让儿子朱见济取代了自己儿子朱见深的太子之位。

朱见济只当了1年7个月的太子就夭折了,而朱祁钰在做皇帝的第七年也突然一病不起。在朱祁钰病重之际,此前被于谦得罪的徐有贞和石亨等人联手发动夺门之变,朱祁镇重新成为明朝的统治者。朱祁镇复位后没多久,朱祁钰被废为郕王很快就一命呜呼了,而被朱祁钰视为心腹的于谦也遭遇了灭顶之灾。

霍建华饰演明英宗

于谦被冠上“散播谣言和意图迎立襄王”的罪名,简单来说就是谋反,最终被斩决,终年59岁。

回顾于谦的一生,他“重名节,轻名利”、“重成仁,轻杀身”、“重社稷,轻君王”,这些高贵的品质成就了他的清名,也让他成为政治上的牺牲品。

其他网友回答

这几天,一直在了解明朝的历史,在“土木堡之变”和“英宗复辟”的故事之间,总是觉得缺少点什么,题主提醒了我――于谦的“北京保卫战”是不能忘却的回忆!!!

明英宗朱祁镇在太监王振的蛊惑下,玩起了御驾亲征,结果在“土木堡”把明朝的精锐毁于一旦,自己也做了“人质”,在大明危亡之际,于谦站了出来,先拥立朱祁钰做了皇帝,后在“北京保卫战”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立下了“救国”的功劳!

然而,于谦在“英宗复辟”以后,含冤而死,这又是为何呢?

一朝天子一朝臣的又一种版本!在明英宗时期,于谦就是兵部侍郎的职位,就算不是十分得宠,起码也是朝廷重要的官员,而且于谦当官的名声非常好。“土木堡之变”以后,为了保护好大明江山,于谦带头拥立朱祁钰做了皇帝,并成功击退也先的部队,保卫了北京城,自然受到了景泰帝的重用。明英宗朱祁镇复辟成功,自然要报复把自己变成太上皇的于谦,而那些拥立他的小人们也乐的落井下石,所以,明英宗复辟成功,于谦就必然得不到善终!

二进宫当皇帝的明英宗也只是个庸人!明英宗第一次当皇帝的时候,任用大太监王振,导致朝纲混乱,最后在“土木堡”把明朝的基业差点毁于一旦。作为皇帝,这事他有难辞其咎的主要责任。当了几年太上皇,被拥立重新复辟当了皇帝以后,他任用那些拥立他当皇帝的小人们,导致一批功臣含冤而死,其中首当其冲的就是于谦。一个连人都分不清的皇帝,除了高居其位,他有什么本事?庸人一个罢了!

于谦清白一世,却没有给自己留好后路!思前想后,我可以寻找许多外部的原因来为于谦开脱,但总有那么一丝想法,我觉得于谦应该为自己谋条后路。人都说应该死而后已,可是好人、功臣我认为得有一个好的下场,这一厢情愿是因为我相信天地自有公道,古代的士大夫们抱着一腔热血,上演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连台好戏,可是这些粉墨登场的历史人物,我觉得值得敬佩的,总是希望他能有一个好的下场,而于谦的悲剧,总让我心心念念不忘,希望哪怕或者他也许可以自救。。。。。

于谦的不得善终,是历史的悲剧,也是正常的延续,总是各种原因交织而成!

我是xiaoZ弹史,翻看滚滚烟尘,知晓横趣点点。欢迎【关注】我,一起寻找历史中的真我!

其他网友回答

谢谢邀请。关于于谦含冤被杀一案,行者认为两个方面原因,一个是因为于谦的性格所致,于谦性格方正,有着读书人共有的特点,认死理,倔强不弯,所谓秉直道而行,与当时官场风格格格不入。于谦嫉恶如仇,为民请命,经常与权贵作对。当时权贵官员讲究排场,出行前呼后拥,而于谦出行只有官便服一套,瘦马一匹,这种特立独行的做法遭到很多人嫉妒。

于谦性格太刚直,人际关系搞得不太好。土木堡之战后英宗皇帝被俘虏,于谦拥戴代宗继位,代宗非常信任于谦,对他言听计从,因此于谦得以掌权,稳定了朝中局面,集中人力物力,打赢了北京保卫战。朝中官员们虽然敬佩于谦,但也暗地里忌惮他。

于谦是个理想主义者,天真滴认为只要我做事上对得起天地良心,下对得起社稷黎民,就无愧于心,可是他低估了人性的丑恶。石亨骄横不法,于谦惩罚之余还为其开脱,打蛇不死留祸根。明知皇权争夺最最冷酷无情,他偏偏要讲究大义,不顾代宗反对坚持把英宗接回来,埋下隐患,最终死在上面二人手里。

其实话说英宗并不是昏庸之人,但是涉及皇权,只能说于谦生不逢时。

其他网友回答

于谦作为明朝的一位大忠臣,以“意欲迎立外藩”的“谋逆罪”,被明英宗杀掉。

历史往往有惊人的相似,南宋时,爱国英雄岳飞力主抗金,被奸佞小人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三百年后,抗击蒙元贵族入侵的于谦以“意欲”谋反罪被处死,罪名都耐人寻味。

综观历史,有许多对国家忠诚,对民族有大义的忠臣,却往往不得善终,实在令人扼腕长叹。

他们死亡的原因往往就是功劳过大,引起一些利益集团的嫉恨与排挤。他们性格往往也是刚正不阿,眼里揉不得沙子,常常也会得罪一些小人。历史上小人的杀伤力特别巨大。

先来分析于谦的性格。

于谦是一位完美主义者和理想主义者,他有忠诚无私的人格与济世为民的抱负。

年轻时,他就以一首《石灰吟》言明心志:“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混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他始终如一地严格要求自己,过着苦行僧式的生活。于谦被抄家时,家里除了代宗赐予的宝剑等物品外,别无余物。

就是由于他刚正不阿的性格,得罪了很多的小人,比如说夺门之变的三功臣石亨、徐有贞等,于谦对他们都有提拔、知遇之恩,可惜最终就是这些小人害死了他。

第二,他得罪了明英宗

土木土木堡之变后明英宗被俘,当时任兵部侍郎的于谦为了断绝瓦刺利用明英宗进行政治讹诈的阴谋, 建议皇太后立英宗之弟朱祁钰为帝,年号景泰,遥尊英宗为太上皇。景泰帝升于谦为兵部尚书,全权布署保卫北京的各项事宜。

在于谦的领导下,北京军民赢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

后来瓦剌败退,出长城之后,觉得继续扣留英宗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于是把他放了回来。景泰把这位“太上皇”安置在南宫“颐养天年”。说是颐养天年,其实是软禁,并以锦衣卫对宫门不但上锁,并且灌铅,食物仅能由小洞递入。

明英宗被俘后,于谦为了国家的稳定着想,立了明英宗的弟弟朱祁钰做了皇帝。这一行为肯定会让明英宗记恨他。回来以后自己莫名的成了“太上皇”毫无实权,他那种心里的失落感可想而知,而且这个太上皇日子并不好过,这在无形中又加剧了他对于谦的愤恨。

第三:南宫之变,明英宗复辟成功。

景泰八年(1457年),景泰帝突然身染重病,卧床不起,而太子这时已经早逝,皇位继承权发生了问题。

武清侯石亨、御史徐有贞、太监曹吉祥等野心家勾结了起来,在正月十六日凌晨发动政变。

明英宗被废八年后又重新登上了皇位,虽然他知道于谦是个忠臣,但这场政变重登帝位的他,总要有人埋单。作为拥立代宗的第一人——于谦自然是他下手的目标。

所以明英宗恢复帝位后,一上台就以“谋逆罪”为借口杀了于谦,一位忠贞爱国之士就这样死于非命。

天顺元年(1457年)正月二十二日,于谦被押往刑场,北京百姓闻之,夹道痛哭,行刑之时,巧逢阴云蔽天,可谓天怒人怨。

抄查于谦私宅时,什么值钱的东西和谋逆的罪证也没有查出来,于谦的住室仅遮风雨,四壁萧然,除了书籍之外,家无余资。锦衣卫的士兵见之,不禁潸然泪下。

明英宗知道后,也有些后悔,竟然意气用事杀了这样一位贤人,不过让他更后悔的是蒙古骑兵不久又入侵边境,他竟然再也找不到像于谦这样有能力的人去抵御外敌了。

成化二年(1466年)明宪宗为于谦平反昭雪,将他的故宅改为“忠节祠”。

1984年北京市政府公布“忠节祠”为市文物保护单位。

我是历史逸事,每天分享有趣的历史故事,欢迎关注点赞!

其他网友回答

离开了谁,地球都照样转,这句话说的没错,个人的生死,对自然界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

但是,对于历史而言,一个人的选择,和所作所为,却极有可能,影响着未来的走向。

于谦之死?似乎还不足以作为一个问题来问。一般不外乎两点,得罪人了,威胁人了。而偏偏这两点他都有,不坐牢或者被杀,几乎不可能了。

第二,他虽然掌控兵权,身居要职,但得罪和威胁的人却是皇上,和拥立皇上的一派。再帝王当位的途中,万人战争,在所不惜。更何况一个于谦呢?

像于谦这样牺牲的人,在历史上有很多,他们不是正派,也不是反派,只是权利争夺中的牺牲品。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名垂千古的于谦避免明朝重蹈靖康之耻为何会含冤而死.jpg”/>

与明朝那些事于谦的评价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