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张骞出使西域给汉朝带来了什么?
优质回答:
公元前139年、公元前119年两次出使西域,足迹遍及现在的新疆、印度、中亚、波斯等地,让汉朝了解了西方的世界,给汉朝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张骞西域带回的动植物对汉朝影响最大。
战马对古代的战争来说是影响巨大的,张骞出使西域将西域的良种战马引进了汉朝,这一引进极大的影响了汉朝军队的作战能力。汉武帝引进西域的“汗血宝马”,然后在中原培育繁殖,最后装备汉朝的军队,使得汉朝军队长距离奔袭作战能力大大提高,对北征匈奴作战的助力非常大。
再者,根据后世的记载,张骞出使西域引进了不好的植物种类,这些植物对汉朝以及后世的影响力都非常大。(汗血宝马图,实际上是阿哈尔捷金马的别称)
1、胡麻(亚麻)。
中国古代食用油大都取材于动物油脂,亚麻的引进使得汉朝人学会了用亚麻籽压榨食用油,丰富了汉人的油脂供应,贡献非常大。此后汉朝亚麻籽油成为主要的食用油之一,而不再单纯的用大量的动物脂肪和一些出油率非常低的植物油。(亚麻籽和亚麻花图)
2、葫(大蒜)。
大蒜原产于西域,张骞出使西域之后引进,丰富了汉朝人的餐桌。
此外还有3、胡桃(核桃)。4、胡瓜(黄瓜)。5、胡荽(香菜)。6、苜蓿。7、安石榴(石榴)等,对汉朝人的生活影响还是非常大的。这些动植物一直影响到现在中国人的生活。
中外贸易——丝绸之路。
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时,匈奴的威胁已经减弱,丝绸之路得以畅通无阻,西域诸国和汉王朝的贸易往来也通畅了,双方贸易往来为西汉王朝到来不少的收益。汉王朝的丝绸、冶铁术、茶叶等土特产得以运往西域,畅销西域诸国,甚至到达欧洲、非洲地区,为汉朝带来不少的收益。
贸易之路的开通,也是的中原汉王朝和西域的文化交流多了起来,西域的乐曲、胡琴传入汉朝,丰富了汉朝的文化,自然西域也吸收了不少汉王朝的文化。(丝绸之路图)
汉王朝获知西域诸国势力,战略由联合变为占领。
张骞出使西域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探查西域诸国的武力实力,西域各地地理环境也了解的非常清楚。张骞曾经随卫青出征匈奴,据记载:
知水草处,军得以不乏。
张骞了解匈奴占领区域一些水草之地,卫青大军征战得以有歇息之地,不缺乏水草。卫青回朝之后,张骞被封“博望侯”,这也是对匈奴地理环境熟悉,帮助了汉朝军队征讨匈奴的缘故。(西域都护府图)
张骞还了解西域各个国家的地理位置、人口、城市、要塞、军事力量等,这些小国家军事力量都不怎么强盛。此后汉朝不断出兵西域,打败匈奴的统治地位,汉王朝在西域建立了西域都护府,代替了匈奴的统治地位。
张骞出使西域本来是想联合西域诸国共同对抗匈奴,不过出使的初衷最后成了鸡肋,西域动植物的引进,贸易丝绸之路的开通反而对汉王朝的影响最大。
其他网友回答
张赛出西域带去的是丝绸,带回来是以下蔬莱和水果:
1、胡荽。俗名香菜,是人们熟悉的提味香菜,状似芹,叶小且嫩,茎纤细,味郁香,是汤、饮中的佐料,多用于凉拌菜佐料,或烫料、面类菜中提味用。
2、胡萝卜。胡萝卜原产亚洲西南部,祖先是阿富汗的紫色胡萝卜,有两千年的栽培历史。到了中国以后,入乡随俗,渐渐变成长根形的中国胡萝卜。
3、西瓜。西瓜的原产地在非洲,原是葫芦科的野生植物,后经人工培植成了食用西瓜。由地中海传入北欧,后传入中东、印度,由西域传入中国,所以称“西瓜”。
4、胡瓜。胡瓜,又称黄瓜,青瓜,果实颜色呈油绿或翠绿,表面有柔软的小刺。
5、葡萄。葡萄是著名的水果,生食或制葡萄干,并酿酒。是世界最古老的果树树种之一,原产亚洲西部,现在世界各地均有栽培。
6、石榴。中国传统文化视为吉祥物,视它为多子多福的象征。石榴果营养丰富,并且具有杀虫、收敛、涩肠等功效。据陆巩记载是张骞从西域引入。
7、胡桃。就是我们现在说的核桃,种仁含油量高,可生食,亦可榨油实用。木材很好,是很好的硬木材料。它与扁桃、腰果、榛子,并列为世界四大干果。
8、胡蒜。又名大蒜,原产与欧洲南部和中亚,最早在古埃及、古罗马等地中海沿岸国家,后张骞引入在陕西关中地区栽培,现遍及全国。
9、茄子。茄子是一种典型的蔬菜,根据品种不同,用法多样。原产于东南亚,汉代西域传入中国。
10、无花果。主要生长于热带和温带地方,除了鲜食,药用,还可制干,做果酱等。原产于地中海沿岸和中亚地区,西汉时引入中国。
除了以上介绍的这几种,还有番红花、蚕豆、苜蓿、胡麻、酒杯藤等等,很多带“胡”的水果,都是从西域引入到中国的。
从西域引入的蔬菜水果,经过多年演变,栽培,现在已成为我们的餐桌常见食物,丰富了我们的饮食。这都是文明交流的结果。
其他网友回答
为了对付匈奴的不断侵扰,雄才大略的汉武帝,采取了两项重大措施:一是军事行动,于前127年、前121年、前119年,先后派卫青、霍去病,率大军对匈奴展开了三次大战役,匈奴首领单于和左贤王皆远遁漠北,而河西浑邪王四万众降汉,自此”漠南无王庭”。汉设朔方及河西诸郡。二是在展开军事行动同时,派张骞出使西域,联系大月氏、乌孙,东西夹攻匈奴,这个目的没有实现,以失败告终。
张骞一百多人于前138年出使西域,刚出师就不利,通过河西走廊时,被匈奴骑兵俘获,张骞虽至死不降,却被截留而不可脱身,还被纳匈奴女人为妻,一晃13年,后乘匈奴内乱而逃,继续西向,但此时大月氏巳无心抗匈奴,加之离西汉遥远,联合攻击匈奴之事不了了之,张骞只得回返,不料又在河西走廊被匈奴骑兵抓住,于前126年和随从堂邑父及匈奴妻三人逃回长安,十分狼狈。汉武帝交给他们的军事使命无功而返。第二次出使西域联系乌孙共击乌孙,路途到是顺畅,但到达乌孙后,效果仍然不佳。乌孙两不得罪,送宝马几十匹于汉,以示友好,但就是不出兵,严格意义上讲,军事目的也失败了。
那么说,张骞出使西域就无意义了吗?非也!意义远非军事目的可比,其意义既现实又深远,其开辟西域之路一一被后代称为丝绸之路,是可彪炳史册的。
首先,内地人了解了西域的政治、社会、地理、物产、风俗等情况,扩大了中国古代人民的世界视野,促进了内地与边疆地区的经济和文化交流。
其次,为开辟丝绸之路打下了坚实基础,自长安出发,两条路:一条出阳关,一条出玉门,殊路同归,皆通向中亚、西亚,直至欧洲。中国的物产如蚕丝、丝织品、铁器、漆器等运住西方,铸铁和凿井技术也在这时西传。而西方的物产:良马、香料、葡萄、石榴、苜蓿、胡麻、胡桃等传入中国,互通有无,增进了友谊,促进了两地发展。
再其次,张骞出使西域数十年后,形势巳大变,尤其在昭君出塞后的六十年间,汉族、匈奴族人民和睦相处,互市贸易频繁,促进了匈奴地区经济文化发展。随着历史进程,匈奴族逐步被同化,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部分,这是后话,不提。
总之,张骞出使西域是历史上的一件伟大事件,对古代中国开拓疆域,对开辟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通道:名扬四海的丝绸之路立下了汗马功劳,功不可没!
其他网友回答
汉武帝积极经营西域,阻止了匈奴南下的道路,开辟了中西交通线路,树立了中国在中亚地区的威信,这些都是张骞出使西域后带来的最重要的成果。除此之外,张骞出使西域也附带产生了其他一些成果:
其一是汉朝加强了对西南地区的经略,促进了自中国经南海、至印度东部的海上交通发展。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时,在阿姆河流域见到了现今四川出产的竹杖、蜀布,问当地人,说是来自印度。张骞据此相信,既然印度有四川地区的物产,那么从中国西南应可以通往印度,且不很远。他认为,如果从西南方向印度抵达西域,这样既可避开匈奴,路途也可能会更容易行走。
汉武帝根据张骞的报告,决定向西南方向派出几路人马,探索前往印度的道路。各路使者费尽千辛万苦,才知道西南地区重山覆岭,陡涧森林,竹木丛茂,径路狭窄,上如登天,下如入井,比西北道路难行很多倍。从四川的西南方向,皆为高山峻岭,根本找不到通往印度的道路。四川东南贵州、广西、云南方向,因道路难行,尚与外界隔绝。僻远小国各自为政,不知汉朝之广大。汉武帝派遣的使臣抵达后,滇王和夜郎王都曾这样发问:“汉孰与我大?”公元前109年(元封二年),汉武帝派遣巴蜀军队进入贵州、云南,降服滇王。从此,长江以南各地相继纳入中国版图。到东汉初年时,中国的政治军事力量推进至滇西边隅,威震缅甸,自此终于得以从西南方向通过缅甸与印度交往。
其二是从西域引入了多种重要物产,改良了中国的马种。古代西亚地区的具有某种特殊的自然地理优势,集中了许多可以驯化的植物和动物。西亚是野生小麦的原产地,早在公元前8000年左右就已被驯化,经过了漫长的7000年时间,至公元前1000年左右,通过游牧民族传到中国北方地区。随着张骞出使西域、中西交通线路贯通后,中国开始有目的地从西亚引入各种作物。第一批引入的植物中,就有葡萄、苜蓿、石榴、胡豆、胡瓜、胡桃、胡麻、胡葱等等。
其三是促成丝绸大量输出。张骞出使西域,本无直接的商业目的,但他发现西域有“蜀布”,且来自几千里之外的印度,说明当地人极为珍视这种中国特产,所以才辗转经印度购得。汉代时,中国主要有两种布料,一是麻布,二是丝绸,棉花要到元代以后才从西域引入,所以尚无棉布。
中国丝绸不仅得到各个游牧民族的珍爱,更重要的是,它在更遥远的西方,一个当时尚不为中国人所知的文明之邦,遇到了一个庞大的消费市场,即罗马帝国。张骞出使西域时,罗马帝国正在兴起,其势力已扩张到希腊。罗马帝国全盛时期,它的势力一度延伸至底格里斯河东岸。关于丝绸对罗马的影响,西方学者自古有细致的观察和结论。简言之,罗马之强盛、富裕,讲求奢华之程度,比起其他各游牧民族来,高出绝不止一两个档次,因而,丝绸这种奢侈品对于罗马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的影响之深,也绝非游牧民族和各商业民族所能比拟。
罗马人不甘于永远与丝绸的原产地相隔绝,曾尝试开通至中国的陆上和海上通道,以便直接来中国购买丝绸。其他民族则为维护经济利益和政治独立,极力阻止其与中国直接交往,彼此之间形成对立,为此而引发的战争亦是连绵不绝。罗马衰亡后,甚至东罗马帝国也学会养蚕织丝以后,中国丝绸对于西方人的魅力仍未减损。中国至欧洲的陆上和海上通道,被冠以很多名称,包括“瓷器之路”、“香料之路”、“茶叶之路”,但最深入人心、实至名归的名称,永远是“丝绸之路”。
张骞这次远征,仅就预定出使西域的任务而论,是没有完成。因为他未能达到同大月氏建立联盟,以夹攻匈奴的目的。如从其产生的实际影响和所起的历史作用而言,无疑是很大的成功。自春秋以来,戎狄杂居泾渭之北。至秦始皇北却戎狄,筑长城,以护中原,但其西界不过临洮,玉门之外的广阔的西域,尚为中国政治文化势力所未及。张骞第一次通使西域,使中国的影响直达葱岭东西。自此,不仅现今中国新疆一带同内地的联系日益加强,而且中国同中亚、西亚,以至南欧的直接交往也建立和密切起来。后人正是沿着张骞的足迹,走出了誉满全球的“丝绸之路”。张骞的“凿空”之功,是应充分肯定的。
张骞出使西域,既是一次极为艰险的外交旅行,同时也是一次卓有成效的科学考察。张骞对广阔的西域进行了实地的调查研究工作。他不仅亲自访问了位处新疆的各小国和中亚的大宛、康居、大月氏和大夏诸国,而且从这些地方又初步了解到乌孙(巴尔喀什湖以南和伊犁河流域)、奄蔡(里海、咸海以北)、安息(即波斯,今伊朗)、条支(又称大食,今伊拉克一带)、身毒(又名天竺,即印度)等国的许多情况。回长安后,张骞将其见闻,向汉武帝作了详细报告,对葱岭东西、中亚、西亚,以至安息、印度诸国的位置、特产、人口、城市、兵力等,都作了说明。这个报告的基本内容为司马迁在《史记·大宛传》中保存下来。这是中国和世界上对于这些地区第一次最翔实可靠的记载。至今仍是世界上研究上述地区和国家的古地理和历史的最珍贵的资料。
其他网友回答
文化交流,互通有无,民族团结。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张骞出使西域给汉朝带来了什么.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