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前夜

接上周日的内容,聊甲午战争。以及其中的一个小人物、出生于珠海的名人蔡廷干的命运。
甲午战争对中国影响太深,它让中国开启了近代化的大门。我们觉得,我们已经进入了现代化的大门,但我们对近代化并不理解。
有网友问我,什么叫政治?
这个话题我们明天聊,不过,近日,我们提出了国家治理的问题,可以叫国家治理现代化。
我们面对的所有改变,以及回头看近代史的迷茫都有甲午战争有关。
有人说,讲个甲午战争、讲个蔡廷干为什么说得那么啰嗦,前面又是袁世凯又是黎元洪的?
我主要是想交待环境,人的环境,我们现在叫人脉。蔡廷干后来在北洋政府中力挺袁世凯,表现出了极大的衷心。可以说袁世凯是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做出过贡献的人,他建立了当时中国的一系列现代制度,学习西方,这些都和留过洋的、像蔡廷干这样的人有关。袁世凯结束了帝制,使中国人民走向了共和。
回过头,还是说甲午。甲午战争可以分成三个战场,一是朝鲜战场,二是海上战场,三是中国战场。
往期链接:
一、想让别人读懂你,你得先读懂自己!
二、历史角落里的灰土
3
1894年朝鲜发生东学党(东学就是我们的儒、释、道)起义,就是农民起义。和我们历朝的农民起义一样,过不下去了,起义。
当时的朝鲜还是李氏王朝,国王我们说过了,就是被日本人劫持后被袁世凯救出来的李熙。但李熙是个没能力、又软弱、又贪图享乐的弱国王,他的老婆闵妃说了算。用中国的话说叫外戚专权。闵妃和他的娘家人贪污腐败、奢靡无度、横征暴敛、卖国求荣,官逼民反。
起义军发展迅速,很快就到了十五万人,朝鲜李氏王朝岌岌可危,在没有办法的时候求助大清出兵平叛。朝鲜是大清的宗属国,每次朝鲜出事都是大清来摆平,这次也不例外。
但这次不同的是日本驻朝的外交官会见了袁世凯,也要求大清出兵。
日本人为什么这么积极呢?
这就要说到前面讲过了的朝鲜甲申政变,甲申政变的发动者是日本人培殖的开化党,最后被袁世凯给灭了,还打了日本人,中日两国就出现了外交上的对峙状态,这样的事件两国之间总要有个交待。
光绪十一年(1885)正月二十八日,日本全权大臣伊藤博文抵达天津,同李鸿章谈判关于甲申政变后的朝鲜问题。从二月十八日到三月初一日,李鸿章与伊藤博文先后举行六次会谈。三月初四日,签订了《天津会议专条》。
《天津会议专条》一共三条:
一是甲申政变后两国同时撤兵;
二是朝鲜发生重大事件时两国或一国出兵,彼此应先行知照。
三是不许为朝鲜练兵。
关键是第二条,“两国或一国出兵”,这就说明日本也可出兵。这就是当时日本的野心,先占朝鲜,再占中国,建立大东亚共荣。那个时候这样的一套东西在日本已经提出。
当袁世凯把朝鲜农民起义的情况汇报给李鸿章后,李鸿章派直隶提督叶志超和太原镇总兵聂士成率淮军精锐2000人于1894年6月6日后数日分两批在朝鲜牙山登陆,在此安营扎寨,准备镇压起义。6月10日,朝鲜政府和起义军达成了全州和议,清军未经战斗起义就平息下去。6月25日,原定计划的第三批清军在牙山登陆,驻朝清军总数达到2465人。
有人还会问,朝鲜一起义,也是日本又有啥关系啊?
其实,日本的目的也是出兵朝鲜,出兵朝鲜干什么呢?占领朝鲜。占领朝鲜就要对付中国,先在朝鲜试一试中国的军事水平。也有史学家说,在朝鲜与中国一战是日本的真实目的。练一下兵,试一试手。这样的事在历史总是重复发生,二战前的西班牙战争也是如此,西班牙成了德国的练兵场。
在朝鲜向清朝乞援的同时,日本通过其驻朝公使馆探知清廷将要出兵朝鲜的消息后,伊藤博文欣喜若狂。1894年6月2日,伊藤内阁决议出兵朝鲜。6月5日,日本立即设立有参谋总长、参谋次长、陆军大臣、海军军令部长等参加的“大本营”,作为指挥侵略战争的最高领导机关。6月9日,日本派先遣队400多人,在驻朝公使大鸟圭介的率领下,以日本有权保护使馆和侨民为借口进入朝鲜首都汉城,同时又根据《天津会议专条》知照中方,其后又在6月12日派兵800人进驻汉城。在日军先遣队出发前,日本外务大臣陆奥宗光训令驻朝公使大鸟圭介“得施行认为适当之临机处分”,授权大鸟挑起衅端,找寻借口发动侵略战争。
为什么要说这么多战前的细节,因为我们从此可以看出日本在发动甲午战争前就有了周密的准备,而大清朝廷、李鸿章和军队都没有一个明确的方向,这样的仗怎么打,能打赢吗?日本在发动“七七事变”前二十年就计划这次事变,计划之细到了失踪士兵去拉屎的细节都和1937年实际发的一模一样。
排除战争元素不说,日本人做事的细致到了可怕的程度,这也正是我们要向人家学习的地方。大中国、大框架、大手笔是我们喜欢的,但其中只缺少了一个细字。
朝鲜起义军和政府和解,两国派去的兵都没用了,那就撤军吧。于是大鸟圭介开始和清廷驻朝大臣袁世凯进行撤兵谈判。大鸟虽然口头上答应袁世凯撤兵,甚至就要达成书面协议,但是日本发动战争的决心已定,不可能同意撤兵。所以日本政府一方面电令大鸟拒绝达成共同撤兵协议,另一方面则在6月15日抛出了“中日两国共同协助朝鲜改革内政”的方案,从而使共同撤兵协议一笔勾销。
两国共同干涉一国内政,日本人也能想得出来。
此后,日本开始不断增兵,6月16日大岛义昌少将率领混成旅团第一批部队在仁川登陆,到6月28日混成旅团第二批部队登陆,侵朝日军达到8000余人,比起驻朝清军已占绝对优势;而清廷决策者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则一直希望中日共同撤兵,既未向朝鲜增援军队,又没有按袁世凯、聂士成等人的建议由清军先撤兵 ,举棋不定,最终给日本人以可乘之机。
日本之所以提出“共同改革朝鲜案”,其目的是一面使自己的军队以“协助朝鲜改革内政”为名赖在朝鲜不走,一面又拖住了驻朝清军,完全是为发动战争而采取的挑衅手段。清政府拒绝了“共同改革朝鲜案”,并强调日本必须撤兵,于是日本在6月22日向清政府发出了“第一次绝交书”。
脸撒破了,开干。战争一触即发。
这就是发生在甲午战争的前奏,后面具体发生了什么,我们下周日再聊!
欢迎关注老杨品谈,感谢天天转发、点在看、留言、打赏的朋友们,我们明天见!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