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消逝的手工艺】—-棕匠

文:林华 编辑:麦子

以前,在我们农村,几乎每家都少不了要请棕匠“上工”(方言,意为上门做工),当然也不是每年必须得请。在南方,棕匠用的主要原材料是棕树上剥下的棕片。棕树是棕榈的通称,高可达10米以上,干径最多可达20多厘米,几无分枝。叶簇竖于顶,近圆形,树势挺拔,叶色葱茏,适于四季观赏。棕树上长成的棕片经匠人巧手处置后可制成各种日常生活用具,例如蓑衣、棕绳、棕床等。
上世纪七十年代前,老家农村有一位姓曾的棕匠给许多村民家做过棕活,很有口碑,经他手织的蓑衣等什物结实耐用,有时修修补补可用几十年,我小时候曾仔细看过曾师傅帮邻居家织蓑衣。普通的棕片料经他揉搓后,瞬间被扣成一个个棱形,再拼接上棕丝,就可着手编织蓑衣了。

编织蓑衣非常繁琐讲究,需要多道工序,历经好几天才能编织成一件成品,每件至少要用去10斤棕片。具体的工艺流程就不是我这个外行所能说清道明的了,但我知道的是,织成的蓑衣穿在身上,任凭再大的雨,也不会让人淋湿。
以前听曾师傅说:编织蓑衣要做到三心:即细心、耐心、用心。不同的棕匠编织的蓑衣就不一样,这其中关键的区别就是手艺的不同。有的棕匠编织的蓑衣挂肩,穿着不舒服,而且不耐用,而曾师傅编织的蓑衣却很是合体,舒适,耐用的。

人生如白驹过隙。曾师傅从12岁开始,小学都没毕业,就师从姨夫做棕手艺养家糊口。早逝的父母留给他童年的记忆是饥饿,是苦涩,是艰难。然而有了“做棕”的手艺,曾师傅便以此成了家立了业。
曾师傅管把棕料制成成品叫“做棕”。“做棕”首先得采棕片,然后用铁爪子撕片,再一缕一缕地编织。曾师傅是个勤快人,空闲时就用铁爪子撕棕片,把铁爪子捆绑在木架子上,叠起几片棕片便使劲地抓撕起来。刷拉拉一阵响,一阵蒙蒙灰尘腾起,片片蜡黄油亮的棕叶经过铁爪子一抓,就成为像铜丝一样的棕线散落一地,技术熟练得如同机器操作。
北方一些没有棕树的地方,也有用蓑草用来编织蓑衣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唐朝柳宗元《江雪》诗中提到的蓑衣就是一种蓑草编织成厚厚的像衣服一样能穿在身上用以遮雨的雨具。但蓑草织的蓑衣远没有棕树上的棕片织的蓑衣耐用。
手工编织的蓑衣一般比较厚,有的还带有衣袖,遮雨效果很好,可以穿在身上当防雨用具,而由于蓑衣隔水不返潮,也可以铺在地上当垫子。以前放牛娃常常穿件旧蓑衣,下雨天穿在身上,天晴时铺在地上作垫,人就可坐在蓑衣上休息了。

以前农村常用棕丝编织绳子,因为棕丝编织的绳子结实耐用,刚编织好的棕绳子放在蒸锅里蒸一编,再晒干后使用,不易腐烂,有的可用10多年。棕匠编织棕绳属于最简单的话了,主要工具是一个木架子和一个有3个铁钩子的转棒,编织时一人在木架子上摇着转棒,一人在另一头添着棕丝,很快就吐出长长的棕绳了。
到了上个世纪70年代以后,用化纤产品制成的雨衣代替了蓑衣,蓑衣用得越来越少,而尼龙绳也代替了棕绳,棕匠就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会这门技艺的人也越来越少了,而今好多地方棕匠已经寻见不到了。

文:林华 编辑:麦子
监制:丑小新
“小新杂谈”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带大家走进那些即将消的逝手工艺~~~




精彩回顾
-XIN CAI HUI GU-
【即将消逝的手工艺】—那时豆香
【即将消逝的手工艺】—铁锤与炉火的守望
【即将消逝的手工艺】—-古老的水碓 悠 悠 的 歌
【即将消逝的手工艺】—-序文
竹道
2018年1月14日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