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戊戌变法”为何只推行了短短百余日,就失败了?
优质回答:
甲午战败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清王朝的统治危机日益加深,民族危机空前加剧,但与此同时,国人的民族意识也在逐渐觉醒。
随着西学的不断传入和对洋务运动的反思,以“康梁”为首的维新人士,掀起了一场思想上的改良运动,给这个岌岌可危的清王朝算是带来了“死里求生”的一线生机。但这次改革依靠的最高人物,却是一个没有掌握实权的皇帝,没有得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支持,这又注定了这场改革将会“异常艰难”的进行,最后的结果也是不尽人意,以“戊戌政变”而落下帷幕。但这其中失败的缘由颇值得我们思考。
改革的失败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资产阶级自身的局限性
中国资产阶级,不像是西方那样经过长期的斗争而强大起来的,它是由晚清的地主阶层和官僚阶级逐渐转变而来的, 在晚清统治时期,西方列强的船坚炮利,让中国成为了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这样一来,资产阶级从一开始就必然与封建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同时也要受到封建主义的压迫。
另一方面, 资产阶级本身没有实力和能力去生产机器设备, 因为它实在是太弱小了,和封建势力比较起来,它没有多少钱,更没有多大的权,自身就具有先天不足的缺点。它不得不从外国资产阶级手中购买武器装备。这样一来, 资产阶级就又不可避免地与帝国主义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同时也要受到帝国主义的压迫。
中国的资产阶级同时受到本国封建势力和外来帝国主义的双重压迫,这就决定了它很难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去发展壮大!
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势力异常强大
光绪主政期间,慈禧太后垂帘听政,真正的实权掌握在慈禧手里。而且掌握地方政权的也大都是慈禧太后的爪牙, 他们都是一群典型的“封建思想”的代表,对于新法的推行,自然是百般阻扰。
而维新派中的康有为、梁启超以及谭嗣同等等,他们都不是当权者,他们只是一些没有实权的上层知识分子。他们是一群文人,他们没有军事力量, 而且他们的依靠者光绪皇帝,也 只是一个傀儡皇帝,他只是慈禧的台前“代理人”,真正的幕后操盘手还是慈禧太后。
因此当他们在发动政变时,就显得非常的被动、难堪,对于此现象,他们却又是无可无奈何。在“变法”的这条路上,他们必然会超乎寻常的困难而前行,至于能走多远,还是慈禧太后一句话的事情!
维新派发起的变法人士都是上层的知识分子,他们对生活在底层的老百姓,很是缺乏了解,没能为老百姓的利益着想。在那个“民智未开”的年代,交通又极其不利的前提下,就算是颁布了很多措施,老百姓也是很难知道,即使知道了,也很难理解。所以维新派是很缺乏群众的基础的。
另一方面,他们却又非常害怕人民, 他们看不到隐藏在人民群众中,伟大的革命力量。维新派未能提出一个,充分动员群众的革命纲领, 它只注重于高层的动向,忽视了基层的“渴望”。最令人遗憾的是, 维新派在戊戌政变后,它仍然没有看到人民力量的强大,以及拥有自己的军队的的重要性。
四、变法过程中,过于急于求成
当维新派在取得了皇帝的信任后,开始推行政策时, 他们急于求成, 主张“快变与大变”的改革方式 。 光绪帝在103天的时间内, 接连发布了关于选拔人才、农工商业、裁汰官员、废除科举、财政经济、法律制度、文化教育、军事国防等几乎所有方面的上谕二三百条。此种变法过程,急于求成,即没有考虑到变法措施的可行性,也没有考虑到人民群众的可接受程度!
这种变法过程,可以说它在战略上其实是错误的!
五、封建残余思想和“君权”的束缚
这场“戊戌变法”运动,是以“康梁”为首的维新人士发起的,而他们依靠的阶级——资产阶级,它本身就是变法能否成功的主要原因, 它应该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进而来壮大自己。而维新派企图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来发起一场自上而下的政治改良运动, 而不是依靠自身强大的力量来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这种“君权”思想的束缚也阻碍了这场变法的推行。
最终这场轰轰烈烈的改良运动,以慈禧太后为首发动的“戊戌政变”而草草收场,宣告破产。主张变法的维新人士不是逃亡的逃亡,就是被杀害的杀害。
纵观这次变法运动的失败,依靠的最高统治者没有实权、自身阶级力量的弱小、封建传统势力的强大、变法过程中急于求成、战略战术的错误,这些都是导致这场运动失败的原因。
图片来自网络
其他网友回答
戊戌变法从1898年6月11日到同年的9月21日,一共维持了103天,所以又称百日维新,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光绪和慈禧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
国无二主,天无二日,慈禧太后长期掌控政权,光绪形同傀儡。两人之间的权利争夺是必须以一方的失败而告终,这种矛盾是不可调解的。在戊戌变法之前“一切用人行政皆出西后之手,光绪虽有亲裁大政之名,而无其实”,这显然是光绪无法容忍的,他对这种有名无实的皇上已经忍耐到了极限,就像他对慈禧太后说的“太后若仍不 给我事权, 我愿 退让此位,不甘作亡国之君 ”,所以戊戌变法天然带有夺权的性质,光绪帝想通过戊戌变法,革故鼎新,富强国家是真,但是其中也有着希望通过戊戌变法,掌握实权,完成权利交接。但这意味着慈禧太后会失去实权,这是慈禧太后无法容忍,因此为戊戌变法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2、力量悬殊,缺乏胜算
维新派的支持者光绪没有实权,康有为不过被授予总理衙门章京,梁启超管理译书局事务,授予超六品衔都是官职低微,没有实权。在朝廷中维新派官员寥寥无几,唯一有名望的翁同龢还被解除职务,最重要是而且没有军权,以至于想要发动政变还要临时去派人说服袁世凯。而慈禧太后实际上掌握着朝政大权,地方实力派,对维新运动,持观望态度。军权方面,几乎所有军队都被慈禧太后掌握,慈禧太后的亲信荣禄是直隶总督直接控制着京畿军权,从力量对比来看,相差悬殊。
3、策略失当,急功近利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思想根深蒂固,这种思想的改变需要润物无声、日积月累的改变,杨深秀就说: “ 夫数百年之旧说,干万人之陋习,虽极愚谬,积久成是,诚非一二,言所能转易也。”虽然认识到了这一点,但是维新派在改革进程上,却是急功近利,疾风骤雨,改革既大且快,据统计103天时间里,光绪皇帝发布了300余件变法诏令,平均每天3件,一下子引起了强烈的反弹。比如废除科举考试,一下子让苦读诗书的百万学子,科举无门,引发了社会动荡。
4、缺乏群众基础
戊戌变法说白了,是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主要推动者是光绪帝和维新派,这场变法虽然在之前有着强学会等组织起到了一定的思想宣传作用。但是并没有对广发民众进行深刻的思想动员,反而是改革的一些举措,引发了民众的普遍反感,“当时社会嫉新学如仇,一言办学即视同叛逆,迫害无所不至”,这样就大大减少可变法的支持力量,反而增强了反对力量,变法又如何能够成功。
结论:戊戌变法因为力量悬殊、策略失当、缺乏群众基础以及卷入慈禧太后与光绪之间的权利斗争等多种原因,导致失败,令人无限唏嘘。
其他网友回答
变法维新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他们策划和发动了一场扼杀维新运动的政变。
当时,对于光绪皇帝的变法诏令,除湖南巡抚陈宝箴认真执行外,其它各省的官员都阳奉阴违,把光绪没有放在眼里。两江总督刘坤一声称没有收到诏令,两广总督谭钟麟干脆不理睬,这就使光绪的变法法令大都成了一纸空文。
慈禧在光绪颁布“明定国是”诏书的第四天,就迫使光绪下令免去翁同觚的军机大臣等一切职务,驱逐回籍,以此孤立光绪。同一天,她又迫使光绪下令,提拔二品以上的大臣,要到皇太后面前“谢恩”,使光绪无法破格任用维新派人物。慈禧还强迫光绪下令,任命她的亲信荣禄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并派心腹把持了北京城和颐和园的警卫权,做好了政变准备。
荣禄指挥的北洋军队有三支,分别由董福祥、聂士成、袁世凯率领。袁世凯曾经加入过强学会,口头上支持维新运动。北洋军奉荣禄命令调到北京城附近,政变一触即发。光绪皇帝十分紧张,从皇宫里叫人带出密诏,让康有为、谭嗣同等人商量对策。康、谭等人看完密诏后,抱头痛哭,但又想不出一点办法。他们幻想得到帝国主义的帮助,但帝国主义看到维新派败局已定,只对光绪表示“同情”。康、谭等人把希望就全寄托在袁世凯身上。
9月18日深夜,谭嗣同一个人来到袁世凯住的地方,劝袁杀掉荣禄,解救光绪。袁世凯表面上答应,并说:“杀荣禄就如同杀一只狗一样。”然后,袁世凯马上回到天津,直奔总督衙门向荣禄告密。荣禄大惊失色,立即专车赴北京,向慈禧报告。
9月21日凌晨,慈禧经过布置后,突然把光绪皇帝控制,并囚禁在中南海的瀛台,随即发布训政诏书,宣布“临朝听政”。这就是戊戌政变。
慈禧囚禁光绪帝以后,接着下令搜捕和屠杀在北京的维新派人士。康有为在政变前一天,按照光绪帝的旨意离京赴沪,由英国人保护逃往香港。政变当天,梁启超躲进日本公使馆,后来在日本人掩护下,化装离京,逃到日谭嗣同曾经有机会逃走,但他坚持不走,他说:“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并说,各国变法都有流血牺牲的人,而中国还没有因为变法而流血牺牲的人。这就是国家衰弱的原因啊。如果有这样的人,就从我谭嗣同开始吧!慈禧抓住了谭嗣同、杨深秀、杨锐、林旭、刘光第、康广仁等六个人,并把他们在北京菜市口杀害了。人们把他们称为“戊戌六君子”。谭嗣同在临刑时,大声诵读绝命诗:“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表现了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其他参预变法的官员有的被罢官,有的被放逐,有的被监禁。新政中除京师大学堂被保留外,其余全部都被取消。
其他网友回答
中国的历朝历代的不断发展,都会经历很多改革创新,以适应人类各种不同的需求。历史上著名的变法很多,如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等比比皆是,但是大多数都会以失败告终。清朝末年的政治一片混乱,谭嗣同、康有为等六人联合起来向光绪皇帝推荐新法,史称戊戌变法,但遗憾的是因为种种的原因,最终以失败告终,这次变法也同历史上其他变法一样付出了血的代价。为什么戊戌变法会失败?其根本原因有哪些?
古往今来变法的动机是什么呢?最高层认为目前的统治方式阻碍了社会发展。变法即是要改变目前的统治方式,改变现有统治方式必然要改变现有的统治格局,改变现有的统治格局注定要改变现存的统治阶级利益,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既得利益者,但务请注意一点:触动利益永远比触动灵魂更难。
故成功变法一般具备二个特征:
1、强硬的最高统治者通过铁血手腕镇压现有的既得利益者,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保守派。前提是最高统治者牢牢把控着权利核心,强大到足以憾平任何阻碍力量,典型代表,秦孝公强力支撑下的商鞅变法。永远不要轻视既得利益集团,秦孝公去世后,商鞅被车裂警示无数后来的改革者。
2、保守派转型。既然触动利益比触动灵魂更难,那就给他更新更大的利益。世界上没有永远的保守派,面对远远大于既得利益的诱惑,保守派瞬间转变为改革派!当然这需要相当的政治智慧,参照我朝改革开放。
回过头来,我们再看戊戌变法。最高统治权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光绪呢,距离铁血雄主大概要差十万条大街,当时但凡有点政治智慧的大臣都知道变法玩不转。我们再看看当朝重臣及封疆大吏,荣禄、李鸿章,张之洞、刘坤一,放在当时哪一位不是睁眼看世界的经世之才之人,要么弃之不用,要么推到变法的对立面,更别提转化为改革派了,没有一点政治智慧,完全是奔着自寻死路玩的!
戊戌变法作为近代中国的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具有进步意义。虽然被慈禧太后扼杀了,但也为13年之后爆发的辛亥革命打下了思想基础。
一、政治经济方面:
1、推动了清政府的自我改革。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慈禧太后带着光绪逃到西安,这给慈禧以惨痛教训。
签订《辛丑条约》后,慈禧太后下令实行新政,其内容有编练新军;废科举,建学堂;奖励民办工厂;改革法制;派五大臣出洋考察,预备立宪;成立咨政院、咨议局等。其中有些改策已经超出了当年维新变法的内容。
2、激起了民众对满清政府的愤恨,推动知识分子由维新向革命转化。戊戌维新失败后,支持孙中山革命的人增多了,不少对清政府抱有幻想的知识分子转变为革命党人。
二、思想文化方面:
1、推动了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民主思想进一步传播。
戊戌变法之后,民主思潮充分发展起来了,激起了新一轮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的热潮。戊戌变法失败后,更多的年轻人出国留学,更多的西方学说被译介到中国,中国的思想界更为活跃。
2、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前奏。
戊戌变法后,新式文化事业勃兴,国内出现办学热,创办新式报刊热,出版新书热。戊戌时期,维新派为了对人民进行启蒙,曾提倡白话文和小说界革命。
其他网友回答
变法的主导者负有很大的责任。
首先是康有为,他做事看人的格局太小,百日维新的时候,可以说他只是一个天真的改革者。自以为自己看到了所有改革的凶险,可没想到他所看到的只不过是冰山一角罢了。
他在选人上也有大问题。孤掷一注的把所有希望和政治理想投到了光绪帝身上。可谁知光绪帝自己本手就优柔寡断性格懦弱。最根本的是他根本就没有权利。那时候的光绪可能还不知道自己是个傀儡,可外人几乎都看的出来,唯独康有为这帮外人没有看出个分明。
当时康有为在京城办强学会。李鸿章送来3000两赞助费,可没想到康有为当着众人的面,把李鸿章的钱给退回去了,还嘲弄了一番李鸿章,说他是顽固派中最臭的石头云云。另一边又对袁世凯欢迎有加,还邀请他做强学会会长。到后来还想叫袁世凯出动军队,包围颐和园,发动政变。可谁不知道,袁世凯是基本上个李鸿章差不多,都是在官场上摸爬多年的“老油条”。精通谋略手段。
在第一次朝堂议事时。与顽固派大臣破口大骂。还杨言变法就是要杀一两个一品大员才能成功。我想这样的狂话,慈禧也很少说吧。何况还是一个刚刚步入官场的新人,一来到就公开杨言要杀慈禧的亲信。
从改革措施上,更能看出康有为的狂妄和天真。别人改革都是从小处改起,按部就班,一步一步的慢慢辐射。康有为不同,一上来就要啃硬骨头,废除科举和精简官吏。这两件事在当时来看都很有必要要做。但这两件事无疑是最难做的。想想康有为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就像去做成这些事,可能吗?并他一句话一道公文,就抢走数万人的出路,实际吗?
当然,我们不能说百日维新的失败,根本原因在康有为身上。但我想说,作为变法的核心人物,作为变法的直接负责人,康有为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戊戌变法为何只推行了短短百余日就失败了.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