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真的怪杨玉环吗?为何将乱朝之罪强加在一个女人身上?
优质回答
回答这个问题,先说说安史之乱的原因,是各种社会矛盾的集中体现,主要包括统治阶级矛盾、人民的矛盾、统治者内部的矛盾、中央和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等等。
一、经济矛盾。唐玄宗开元时期,封建经济的发展,也加速了土地兼并,造成百姓多迁徙流亡,均田农民失去土地成为流民,同时,唐朝最高统治集团日益腐化。
二、阶级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激化是安史之乱的直接原因,唐玄宗后期,奸相李林甫把持朝政达十九年之久,他排斥异己,培植党羽,把持朝政,加速阶级进一步激化。
三、民族问题。五胡乱华开始,河北、中原有大量胡人,至隋唐时期,河北仍然是汉人、契丹人、奚人、突厥人等多民族杂居。
四、内部矛盾。中央和地方军阀势力之间的矛盾,则是促成安史之乱最为重要的因素。
从以上对安史之乱的原因来看,产生安史之乱和杨玉环没有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她也是受害者。
那么,为什么把一个乱朝之罪加在女人身上呢?
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
一、朝庭要找一个替罪羊为自己的统治无能找个理由,在当时女人地位低的情况下,找女人做替罪羊最好的,容易让大家接受。
二、把人民心中的恨意转移目标。女人是最容易转移目标的,特别是美丽的女人,很容易让人民恨上又符合他们心中道德的预期。
三、找一个不在权力内部的女人做替罪羊,最容易稳定时局,也最容易把朝庭内部的混乱淹盖在人民的谈资中。
所以,安史之乱和杨玉环没有关系,在当时情况下,没有李玉环,朝庭就会找出蒋玉环、陈玉环出来替罪,因为唯有女人最容易引开主题,从而达到淹盖真相的目的,继续维持朝庭的统治地位。
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那得知。这真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妾身只是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深宫妇人,和大多数的女人一样喜欢有权有势的男人,爱慕虚荣,贪图享乐仅此而已。妾身是生的得漂亮,难道漂亮也有错吗?就应该背混乱朝政之罪的锅吗?真是冤枉呀!
其实杨玉环最开始的时候是唐明皇儿子寿王的王妃,后来被唐明皇看上,并占为己有,这也是唐明皇宠爱杨玉环却不封其为皇后的原因,毕竟名不正言不顺。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杨玉环自从做了贵妃享受荣华富贵以后,为了感激娘家人的养育之恩,把娘家里的七大姑八大姨,及沾亲带故的人都封官加爵,享受富贵,其中最大的官就是宰相——杨国忠。
要说唐明皇在最初做皇帝的时候也是很有雄才伟略的,到了中老年以后就有点贪图享乐,变得懒惰了,特别是耳根子特别软,亲小人,远忠臣,在人才选用方面更是目不识珠,选择让口蜜腹剑、心术不正的李林甫做宰相,李林甫是个特别善妒的两面人,由于他本人没有什么才华,所以特别排斥朝中文人异士,为了自己的位置不受威胁,李林甫向唐明皇推荐使用胡人,认为胡人都大字不识几个好管理,就在此时把“狼外婆”安禄山给招来了。
作为一个有能力的决策人,选拔人才很重要,在任用李林甫这种谄媚的小人就是一大祸端。
后来由于唐明皇的昏庸和放纵,安禄山和杨国忠两个最大派系之间争宠内斗不断,杨国忠仗着裙带关系不把大老粗的安禄山放在眼中,处处排挤暗算,安禄山也不是吃素的,安禄山对于杨国忠的挑衅,开始的时候碍于杨贵妃的面子一直隐忍,而杨国忠也越发猖狂,甚至暗中派人刺杀安禄山。
安禄山虽然表面上不动声色,暗中却联合史思明调兵遣将以“清君侧,诛杀杨国忠”为由起兵造反,也是后来的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给了唐明皇政权致命的一击,唐朝从此落败,而安史之乱最大的导火索是杨国忠。
对于杨玉环来说,她是无辜的,如果唐明皇把前朝后宫分开来管理,杨玉环也就是唐明皇的一个宠妃而已。
安史之乱是什么?
优质回答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年间武将安禄山与史思明发动的一场政治叛变。玄宗皇帝晚年整日沉迷于贵妃玉环的美色,不问朝政。导致当时的边关将领实质是外蕃倭寇安禄山独揽兵权,并趁机想谋朝篡位,公元755年12月16日也就是天宝年间两人发动了历史上最著名的安史之乱,也叫天宝之乱,也是大唐王朝由盛到衰的一个转折点。
大家好,这里是史书上说了啥,今天和大家分享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也称“天宝之乱”,是唐朝唐玄宗时期发展的由安禄山、史思明发动的一场军事叛乱。
公元755年,安禄山趁着唐朝内部空虚腐败发动兵变,安禄山时任范阳、河东及平卢三镇节度使,再范阳地区起兵,当年的冬天就攻下洛阳,翌年就攻入都城长安,同时派遣其部将史思明占领河北广大地区。
唐玄宗被迫逃入四川,太子李亨在灵武自行登基,是为唐肃宗。
公元757年安禄山被儿子安庆绪杀死,公元759年史思明杀掉安庆绪自称燕帝,不久也被其子史朝义所杀。后来唐军反击,屡败叛军。
公元763 年,史朝义被逼自杀,历时八年的安史之乱结束。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以上就是今天和大家分享的内容,自学输出,仅供参考,下期再会。
唐玄宗为何会在安史之乱中赐死心爱的杨贵妃?
优质回答
为平息兵变,以求自保,江山比美人更重要。所谓爱情是那么不堪一击!说明唐玄宗的虚伪、自私、冷漠,另一方面也说明政治斗争的残酷……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从唐代诗人杜牧的这首诗中可以看出唐玄宗是多么的宠爱杨贵妃。贵妃喜欢吃荔枝(北方没有,唐玄宗坐标西安),奈何荔枝是岭南的水果,而且两地相差甚远,若要把新鲜的荔枝不经过任何防腐的处理而保留其鲜味,要付出多少的精力人力。怪不得花儿看见杨贵妃的容貌都害羞了,因为这样的容颜是靠别人鲜血的滋养。
安史之乱发生的原因一
唐玄宗开元时期唐朝国力达到史上的巅峰,国家一派繁荣昌盛的景象。但是到了唐玄宗末年就渐渐走向没落,话说唐玄宗自从遇到了杨玉环之后,整日就是在后宫纵情声色、贪图享乐,对朝政之事更是推诿给了当时奸相李林甫。李林甫之人妒忌心非常强,看到身边能力文采比他强的总是想方设法处之诛远。
安史之乱原因二
由杨国忠任宰相期间大肆敛财,各地的官员中饱私囊润滑民脂民膏,把以前均田制的制度全部破坏,害的老百姓无田可种无家可归到处是流离失所的百姓,当时的最高统治者却没有给出有效的治理方法,让所有的人对当时的朝廷彻底失去信心。在杨国忠当宰相期间和安禄山两个人为权利经常互黑对方,这也为以后安史之乱埋下祸根。
为什么安史之乱一定要赐死杨贵妃?
因为安禄山和史思明的反叛,使得唐玄宗被逼带着杨丞相和贵妃等家眷军队仓皇出逃,在逃至马槐坡是军中将士再也不愿意走了,因为很多的将士都对杨氏家族的人恨之入骨,根本就不愿意保护他们更没有心思去打仗了。但是后面有安禄山的追兵,前面将士又不愿意走怎么办呢?当时所有的将士都说只要杀了杨国忠、杨贵妃兄妹两个,将士们就愿意再次上阵杀敌?唐玄宗心中不舍却也没有办法,为了自己的江山为了自己的安危,最后给了贵妃三尺白绫让高力士给活活勒死。
将士们看见杨氏兄妹被赐死了士气大振,可惜安史却把唐朝送上了不归路。
芙蓉帐中度春宵,从此君王不早朝。
自古英雄爱美人,美人江山难两全。
唐玄宗当政期间就是在美人身边迷失了方向,也丢了江山。
安史之乱后,唐朝的经济政策发生了哪些变化?
优质回答
想知道的历史,不得不说的真相。大家好!我是史道驿站x,感谢关注与点评。
‘’安史之乱‘’是唐玄宗时期,一场影响极大的动乱,它历时了7年零2个月,这场动乱直接导致了唐朝由盛而衰,它带来的灾难是多方面的。
唐朝建立后,唐太宗李世民开创了‘’贞观之治‘’,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也延续了大唐的繁荣,并为‘’开元盛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大唐也由此进入了全盛时期。
唐玄宗年轻时,也是英明神武,剿灭韦氏集团,诛杀上官婉儿,清算太平公主,自己登上皇位。每一件都是大事,可见唐玄宗李隆基的魄力和谋略。可在年纪大了后,却开始怠政,迷恋杨贵妃,宠信李林甫,重用胡人安禄山,真是繁华落尽,一声憔悴在风中。
杨贵妃、李林甫、安禄山三个与唐玄宗关系密切的人,让‘’安史之乱‘’这个历史故事更加丰满,并衍生不少传闻和花絮,可再怎么样,‘’安史之乱‘’带来的灾难也是深重的。
虽说李林甫去世前,‘’安史之乱‘’并没有发生,但李林甫为了私利,不让边将入相的行为,给安禄山提供了机会。杨贵妃虽说没有干涉朝政,可却因为她的原因,其兄杨国忠接替了李林甫的相位,杨国忠又没有李林甫的才华,却比李林甫更骄横,以至于安禄山起兵的口号就是:清除奸臣杨国忠,大有清君侧的忠心。
一场历时七年之久的‘’安史之乱‘’,虽最后被平定,可唐玄宗因此失去了皇位,杨贵妃也在逃亡之地马嵬坡被赐死。
‘’安史之乱‘’后,唐朝经济被重创,统治阶级为了自身的利益,加重了对人民的剥削,导致阶级矛盾越发严重,农民起义不断。战乱致使很多无辜的百姓丧命。劳动力出现了严重的匮乏,人口急剧下降,朝廷税负却不停的增加。朝廷和藩镇压榨人民,人民流离失所,叛乱起义不断,大规模叛乱如:浙东袁晁之乱、浙西方清之乱、苏常的张度之乱、舒州杨昭之乱、邠州之乱等。整个唐朝陷入一片混乱,经济萧条。‘’安史之乱‘’是唐朝经济的分水岭,也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安史之乱‘’的发生,唐玄宗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晚年的唐玄宗开始怠政,不再励精图治,独宠杨贵妃,李林甫和杨国忠先后掌握了朝政大权,朝纲混乱,安禄山得到了机会。边镇节度使的权力不断做大,朝廷没有加以防范。这一切为“安史之乱”的爆发埋下了伏笔。
“安史之乱”从755年12月开始,一直到763年2月结束,持续时间长达7年2个月。
‘’安史之乱‘’使得唐朝社会动荡不安,经济重心不断南移,人口急剧下降。唐朝统治格局出现了变化,藩镇割据出现,朝廷统治能力削弱,统治范围越来越小。边患日益严重,大量疆土丢失,西域失控。政治更加腐败,宦官势力开始做大,宦官干政日益严重,甚至主导皇帝的废立。
‘’安史之乱‘’对唐朝的打击是致命的,各个层面的影响都是很大的,经此一劫,唐朝的辉煌不再,曾经的繁荣已不复存在。可以说唐朝的灭亡是从‘’安史之乱‘’开始的。
谢谢邀请,安史之乱从公元755年12月16日开始,直至公元763年2月17日,历时七年之久。虽然经过旷日持久的征战,战场叛乱最终得以平定,可它对大唐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均产生极为深远而巨大的影响。
这次战乱使社会遭到了一次浩劫,使唐王朝自盛而衰,一蹶不振。中央王朝已经无力再控制地方,同时也失去了对周边地区少数民族的控制。
安史之乱后,唐玄宗任命刘晏为宰相,在发展经济上,培养民力,发展生产,开辟财源。对于战乱造成的灾害,积极恢复,使人民生活逐步安定。改革赋税,平衡社会负担,缓和阶级矛盾。恢复和改革漕运,使运输通畅。整顿盐铁政务,实行盐铁专卖。推行常平法,调节物价,解决财政困难。实行稳定货币政策,创立两税法,顺应了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
经过刘晏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大唐王朝的危机算是解除了,平安渡过了安史之乱后的危险期,使大唐国运又多延续了140多年 。
如果唐玄宗及时退位将大权交给太子李亨,安史之乱还会发生吗?
优质回答
我认为会,安史之乱的爆发并不是偶然的。安史之乱的爆发表面上看是因为唐玄宗李隆基宠爱杨贵妃不理朝政,而实际上是因为大唐帝国旧有的军事体系逐渐崩溃。
在唐王朝建立初期征战天下、无往不胜的府兵制度到了唐玄宗时期几乎已近完全崩溃,大量府兵失去土地变为佃户甚至大量逃亡,这就使得朝廷无法征收到足够的军队,因此只能转而采取募兵制,但是我们知道募兵制最大的问题就是容易私人化,谁养活的士兵,士兵就听命于谁。
而大唐王朝的问题也不仅仅在于募兵制,也在于逐渐崩溃的财政体系,越来越多的人不交税,帝国的运转全靠越来越少的自耕农和小地主阶级,使得他们不堪重负。
种种问题造成了大唐的由盛转衰,猝然哀逝…
如果唐玄宗及时退位将大权交给太子李亨,安史之乱还会发生吗?可以肯定的说,玄宗就是在安史之乱发生前把皇位交给李亨,安史之乱还是会发生。为何这样说呢?因为这个问题本质上是唐朝中央集权和地方藩镇权利之间的一场角力。分析这个问题时候我们先从安史之乱发生的背景、原因、影响来看。安史之乱是大唐王朝从辉煌昌盛走向没落的开端,曾经世界上最繁华的帝国从此一路走向衰败,大唐盛世成为历史的记忆。
发生的背景:
安史之乱发生于唐朝中期的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即公远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整个过程历时8年。事件是边镇守将安禄山、史思明二人掀起的反唐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其发生的背景是唐玄宗晚期开始满足于现状,沉溺于享乐,导致朝纲松弛、吏治腐败、听信谗言、任用宦官,把朝政交给一个什么不懂,只会阿谀奉承拍马屁的李林甫。此人利用职权,专横独断,把朝廷搞得乌烟瘴气。李林甫死后,玄宗又听信杨贵妃之言将宰相之位交给其堂兄杨国忠,杨国忠主政下,整个唐王朝更加混乱起来,唐朝转向衰落固然有李隆基的过失,但杨氏兄妹特别是杨国忠这个哥哥没有起到正面的作用,他为非作歹,胡作非为。在杨国忠的一手遮天之下,政治更加腐败,致政局混乱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运行,加上当时唐朝土地兼并剧烈,贫富差距严重,社会、政治、经济等逐渐呈现衰败趋势。
发生的原因:
安史之乱发生是在玄宗晚期政治日益腐败、朝局混乱的时候,大量的土地兼并导致很多人流离失所,无依无靠,民不聊生,人民一旦失去土地就会变成流民,生活更加困苦,社会负担不断增加,而统治集团却过着腐败奢靡的生活,仅杨氏一族就权倾天下。这些都加剧了统治阶级和人民的矛盾,这种矛盾导致社会不稳定因素越积越重。安史之乱的导火索是中央的杨国忠和地方藩镇势力代表安禄山之间的你争我斗,争权夺利。杨国忠任人唯亲、排除异己、妒贤忌能,骄纵跋扈不把地方藩镇放在眼里,他几次都想搬倒安禄山,安禄山起兵也是打着清除奸臣的旗号。这些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错综复杂使玄宗后期朝廷内部君臣、文臣与武将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化,最终点燃了导致安史之乱这把大火。安史之乱发生实际上是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唐朝藩镇势力一直很强大,导致中央和地方军阀势力之间的矛盾长期存在,地方藩镇节度使拥兵自重,不受节制,尾大不掉,他们的权力大,大到“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兵甲,又有其财赋”。安史之乱的性质是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更具体说,是唐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斗争。安史之乱之所以造成巨大影响是其首领们利用了人民对唐王朝的反抗情绪以及民族矛盾的因素。
事件影响:
司马光《资治通鉴》:“(安史之乱爆发之后)由是祸乱继起,兵革不息,民坠涂炭,无所控诉,凡二百余年。”安史之乱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事件,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对中国后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对外关系的发展均产生极为深远而巨大的影响。
问题结论:
安史之乱的发生是唐朝统治阶级和劳动人民之间的矛盾加重,发起叛乱的人正是利用人民对朝廷不满情绪来鼓动大家响应。实际是唐朝中央集权和地方蕃镇割据势力之间矛盾的激化,这是安史之乱发生的重要因素。所以就算玄宗把皇帝位子提前让给太子李亨,也是没有多大用处,最多只能延迟或者推延安史之乱发生的时间。对安史之乱发生起不了决定性作用。
安史之乱是怎么引起的?
优质回答
安史之乱的导火线是杨贵妃的哥哥杨国忠与安禄山两个人争权夺利,但这只是表面现象,透过现象追溯本质,安史之乱的发生是当时各种社会矛盾的崩盘,包括经济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民族矛盾等等。
首先,经济矛盾方面,唐玄宗时期,土地兼并问题日益严重,均田制遭到破坏,使得大量农民失去了土地,流离失所,苦不堪言。手握土地的官员豪绅腐败堕落,尤其是杨贵妃姐妹五人,每年的脂粉钱就达上百万银两。
其次,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地方军阀势力节度使的权利越来越大,中央朝廷的管辖能力越来越弱,再加上杨国忠徇私误国,拉帮结派搞斗争,使得中央与地方的矛盾逐渐加重。
最后,唐玄宗时期,中原地区存在大量胡人,“汉人胡华”问题很是突出,胡人在吸取汉人文化的同时,汉人也在隐约受到胡人的影响。汉人与胡人之间除了融合,更多是矛盾的积累,一定程度上对社会稳定繁荣起到了负面作用。
公元755年十一月初九,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的胡将安禄山趁唐朝内部空虚腐败,联合同罗、奚、契丹、室韦、突厥等民族组成共15万士兵,号称20万,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奸相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掀开了历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乱”的序幕。
那么,这起叛乱爆发的导火索到底是什么呢?
除了唐朝以节度使统领军队,驻守边疆,后来逐渐推广成为制度,形成了外重内轻的局面。节度使不仅拥有长期受自己控制的军队,还兼管当地的民政、财赋,很快发展成强大的地方割据势力。地方节度使能够“拥兵自重”,而安禄山身兼多地节度使,权势滔天,更加上欲壑难填,这是安禄山反叛的底气所在。
此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杨国忠和安禄山的人人矛盾造成的。杨国忠和安禄山处处针锋相对,在后期,此二人多次政治交锋,互有得失……杨国忠为了打压安禄山,把哥舒翰任命为河西节度使,想以此来牵制安禄山。安禄山对此觉得不能再等了,否则是坐以待毙,于是安禄山一怒之下,做出了狗急跳墙之举——造反。
当时由于李唐所谓盛世多年,上下早忘了居安思危,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军无战力,武器腐朽,在安禄山的叛军面前,自然也就不堪一击。结果,不到数月,安禄山的叛军就占据了大唐的半壁江山,随后,安禄山在东都洛阳黄袍加身,称雄武皇帝,国号燕。
而这时后知后觉的唐玄宗醒悟过来,于是调动官军平叛,双方进入胶着状态。安禄山曾一度打起了退堂鼓,但好在在部下的劝说下,还是重振精神,采取直捣黄龙的政策,一路向西进发,目标直指京城长安。
唐朝天宝十四载十一月初九(公元755年12月16日),安禄山率军一路过关斩将,冲进了长安城内。
然而,天宝年间驻扎在范阳的安禄山却领三个藩镇之兵大举对唐王朝进行攻击,一时间叛军所向披靡,唐朝东西二京洛阳和长安先后被安禄山占领,唐朝也在这次动乱中由盛转衰,一蹶不振。
可是后来在占领了长安之后,安禄山的燕军就开始瓜分唐王朝巨大的财富,所以未对逃往巴蜀的唐玄宗进行追击,从而让唐朝重新集结兵力。加之安禄山本人因为身患重病,其子还对于谁接班争得死去活来。所以浩荡一时的安禄山反叛立即就走向了颓势。按理说在这个时候安史之乱就应该歇菜了,可是在安禄山死后,又花了七年,才将叛乱彻底扑灭,这又是为何?
然而,就在这个关键的节骨眼上,安禄山的儿子安庆绪却有想法了。原来安禄山当了皇帝后,开始宠幸段夫人,在爱屋及乌的原则下,还,打算立段生的儿子安庆恩做太子 。这让安庆绪感到了危机,为此,他决定先下手为强,主动出击,除掉老爹,取而代之,自己上位。
安庆绪为此找到了一个好的枪手——李猪儿。李猪儿是安禄山的贴身服侍,跟了他数十年,一直忠心耿耿。然而,安禄山当了皇帝后,变得飘飘然起来。安禄山本身就胖,再加上长时间用五石散,目失明,肤腐烂,性暴躁。鲁迅曾在文中提过五石散:“服用金丹,肌肤易破。所以晋人的画像,见他们衣服广大,以为他们必定很舒畅,很潇洒,本来他们很苦楚,因肌肤易破,衣服不能常洗。因不洗,便多虱。”
喜怒无常的他对李猪儿经常打骂。长此一往,李猪儿也受不了了。安庆绪见状,马上用重金把李猪儿收卖过来。两人一番密谋后,李猪儿开始寻找机会亮剑了。
这天夜里,安庆绪安排停当,他负责把守门外,李猪儿在为安禄山更衣时,抽出早已藏好的刀刺进了了安禄山的腹中,安禄山挣扎了几下便魂归西天了。门外了哨的安庆绪见大事已成,冲进来找了个毛毡,慌忙卷上安禄山的尸首,就地掩藏在床下。
因为安禄山的突然死亡,浩荡一时的反叛立即就走向了颓势。按理说在这个时候安史之乱就应该歇菜了,然而,令人纳闷的是,在安禄山死后,其势力还存在了七年才灭亡,这又是为何?
首先,唐王朝内部一直在进行“内斗”。安禄山的燕军攻入长安时,唐玄宗带着自己心爱的杨贵妃往四川跑路,而身为太子的李亨则去了甘肃,并且在灵武继位,当了皇帝,遥尊老爹唐玄宗为太上皇。后来唐玄宗回来后,一直被儿子软禁起来,度过了悲惨的晚年。因为唐朝内部在进行权力斗争,也就分散了平乱的精力。同志加上唐朝东西二京洛阳和长安先后被安禄山占领,唐朝也在这次动乱中由盛转衰,一蹶不振,因此,对安禄山的叛军打击也就变“缓”了。
其次,唐军在平叛的过程中没有做好统一的指挥调度。唐肃宗因为个人上位不正,因此对于权力看得很是谨慎。为了防止一家独大,唐肃宗就派了十个藩镇的节度使一起去讨伐,结果军中又不设大哥大,结果导致十镇联军乱成一团粥。
而安禄山的叛军之所以也不乘胜追击,原因是内讧。弑杀安禄山后,其子安庆绪做了大燕的皇帝,然而随后史思明又杀了安庆绪,取而代之成了大燕的“大哥大”,后来史思明又被儿子史朝义杀了,因此,安禄山的燕军在攻克“二都”后,没有对对逃往巴蜀的唐玄宗进行强有力的追击,从而让唐朝重新集结兵力。
总之,唐军是捏着燕军“内讧”这个软柿子,前后经过了8年才结束了令人心惊的安史之乱。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安史之乱的故事简介.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