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古代的美人是如何化妆的?
优质回答:
谢邀,口红、眉笔、粉底液、卸妆水、面霜、眼霜、日霜、夜霜……不要以为这些东西是现在的美女们的标配,买一支兰蔻或者Dior就要剁手半天,其实早在汉代,我们的女神们在化妆上就已经十分先进了。
汉代时期要想追个妹子,化妆用具的先给备齐喽:各种型号的多子奁盒,来一套;疏密程度不一样的梳篦,来一套;不同颜色的妆粉来一套;画眉用的黛砚,来一套;还有铜镜、熏炉、唇脂等等,反正和现在差不多,眼看着钱包哭泣吧。
光给买东西还不够,人家女神化完妆还要赞美,那么汉代女神都画什么妆呢?
1、汉代不重眼妆、重眉妆
《楚辞》中就有记载“粉白黛黑,施芳泽之”。说明至少在周代,就有了用黛画眉的习俗。《西京杂记》中记载,司马相如的妻子卓文君,眉如远山,当时人们都学她的画法,远山眉一时成为风尚。马王堆一号汉墓中也出土有画眉的镊子、眉笔等等。
2、汉代已经开始使用假发了
汉代女神们的头饰很多的,例如各种金步摇、银步摇什么的。但是老年妇女或者头发稀薄的人,就只能使用假发。《东观汉记》中记载,光烈皇后就有使用过假发髻。马王堆一号汉墓中的双层九子奁中的下层圆形的小盒中就装着一束假发。
3、汉代纯天然的脂粉远不是现在化工品能比的
汉代女神们使用的妆粉种类多样,其中我们最为熟悉的就是“胭脂”,汉代时称为“燕脂”,《北户路》记载,“燕脂粉”者,以山石榴花制成。燕脂一次来自于匈奴,所谓燕脂染粉为妇人色,匈奴的焉支山歌就有说“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繁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人无颜色”。
最后,你以为汉代女神们都化的美美的,男子就不化妆了?Too young, sometimes naive!
和现在的小鲜肉们一样,汉代的一些男子特别是达官贵族的鲜肉们,也是涂脂抹粉的。满城汉墓的墓主人刘胜,就随葬有漆器奁盒,盒子内部还残存有黄色、白色的粉脂;马王堆汉墓墓主人的儿子,也随葬有化妆用品。《汉书》记载,孝惠时期,侍郎中都要戴鸟羽冠,用贝壳装饰的腰带,脸上要施脂粉。
所以,“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这句古话传承已久是有原因的,我们的古人们也是在外表光鲜亮丽的道路上不断前行…所以,老婆要买化妆品那就——
其他网友回答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化妆绝对不是现代女性才有的专利,我们从出土的战国时期楚俑便可看出当时已有敷粉、画眉及胭脂的使用,甚至可追溯到之前的夏、商时期,民间就已开始使用化妆品了。由此可见,女性爱美的心理,从古至今都是一样的。
古代女性相当重视肌肤之美,吹弹欲破、莹洁柔嫩的肌肤是美丽的基本条件,更是用来衡量女性美的一项重要标准,这从“手如柔夷,肤如凝脂”,“肌肤若冰雪”、“冰肌玉骨”……对美人的形容词, 便可看出一二。
一、古人化妆的步骤
我们就拿繁盛一时的唐代来说,唐代妇女的化妆就有敷铅粉、抹胭脂、画黛眉、贴花钿、点面靥、描斜红、涂唇脂等步骤。
敷铅粉就是用铅、锡与醋酸反应生成的粉涂面,犹如今天女士们“打粉底”一样。若只抹铅粉就是“白妆”,白居易《江岸梨花》诗:“最似孀闰少年妇,白妆素袖碧纱裙”即此。
中国人向来尚红,视白为不吉,因而古代妇女的化妆以红妆为主流,直到清末才有所改观。抹胭脂,即在上铅粉的基础上,于两腮救胭脂。若是先在面部涂一层胭脂,然后再轻轻敷一点铅粉,就是“飞霞妆”;若将胭脂与铅粉调合成粉红色数面,即是“檀晕妆”。
化妆的第二步就是黛眉。
唐代妇女画眉前,必须把眉毛剃去或者拔光,然后用青黑色矿物染料黛画出奇姿异态的眉型。唐代妇女的眉型主要有柳叶眉、月眉、阔眉、八字眉。白居易诗云:“眉欺杨柳叶”《生查子》云:“娟娟月入眉”,《倡女词》有“轻髯从梳阔扫眉”,李商隐诗云:“八字宫眉捧额黄”等,向人们描述了唐代妇女的各种眉型。唐人很崇尚眉的修饰,就连皇帝唐玄宗都有“好眉之癖”,曾令人画《十眉图》这也说明黛眉在妇女画妆时是极为重要的一环。
贴花钿是一种额饰,又称寿阳妆。相传,南朝宋武帝的女儿寿阳公主,一日卧于含章殿檐下,风吹梅花落在额上染成花瓣状,经三日洗仍不去,其他宫女见之奇异,于是竞相效仿,因而此妆又名“梅花妆”。唐妇女的花钿多用金箔片、黑光纸等剪成花瓣样或飞鸟型。
点面靥即施丹于面颊酒窝处的一种妆饰。这原本是帝王宫廷生活中的一种特殊标记。当某嫔妃有月事不能接受帝王“御幸”,而又难于启齿时,只要在脸上点上两个小红点,女史见之,即不列其名。日后这种作法逐渐演变成一种妆饰。面靥除用胭脂点染外,也有象花钿那样粘贴的。
斜红是唐妇女面颊上的一种妆饰。其饰色泽浓艳,形制怪异,远远看去,宛如白净的脸上平平地添了两道弯月式的伤疤。据《酉阳杂俎》记载,三国时,孙和醉舞如意,误伤邓夫人脸颊,于是用白獭髓合琥珀敷伤处,伤愈后,落下疤痕且有赤点,视之更加娇妍,于是众嫔妃皆以胭脂点颊而进幸。唐罗虬《比红儿诗》:“一抹浓红傍脸斜”,即是对“斜红”楚楚娇韵的描述。
涂唇脂最初是为了防止唇干裂,日后渐成为妇女的一种装饰。起初点唇用的是朱砂,但其遇水易溶化。汉代以后胭脂取代了朱砂。到了唐代,妇女点唇用品已达十余个,有小朱龙、猩猩晕、石榴娇、淡红心、大小春红等。纵观中国古代,最美的唇型要数娇小浓艳的樱桃小口。如唐岑参《醉戏宝子美人》云:“朱唇一点桃花殷”,即描述了樱桃唇型的娇媚。唐代妇女除以胭脂注唇外,有别出心裁者以乌膏注唇,诗人白居易曾写到:“时世流行无远近,腮不施朱面无粉。乌膏注唇唇似泥,双眉画作八字低,妍媸黑白失本态,妆成尽似含悲啼。”
此外,唐代妇女已开始画眼影,《唐语林》记载:“长庆中,妇女去眉,以丹紫三四横约于目上下,谓之‘血晕妆’”。唐代妇女的面部化妆无不求新奇、求浓艳,“浓妆艳抹总入时”,体现大唐妇女雍容华贵之美和热情奔放的性格。
二、历代化妆的特点
1、先秦时期
以粉饰面是古代妇女化妆的第一步,《战国策》“郑国之女,粉白黛黑”, 《楚辞》“粉白黛黑施芳泽”,都可说明早在先秦时代妇女便已经用粉来妆饰自己的脸部了。 古代的化妆用粉主要分为金属类的铅粉和植物类的米粉两种。
铅粉是最早的人造颜料之一,又名光粉、胡粉、定粉、白粉、水粉、官粉……等,铅粉傅面,有较强的附着力,但若是保管不当,容易硫化变黑,故古代较常用的化妆用粉是米粉。米粉系以米粒研碎后加入香料而成。
“漆不厌墨,粉不厌白”《淮南子》,显见漆是越黑越好,粉是越白越美。以白粉涂在肌肤上,使洁白柔嫩,表现青春美感,粉妆的目的便在此,因此,除铅粉和米粉以外,此时期还有一种水银作的“水银腻”,传说是春秋时萧史所创制的,以供其爱侣弄玉傅面所用。
至于涂抹的方式,通常以粉扑沾染妆粉,再涂布于脸上。粉扑则是以丝绵、绸之类的软性材料制成。
我国古代妇女染颊饰红的历史久远,但对其真正开始的时间,古书记载却有出根据,《中华古今注》记载, 胭脂起源于纣时,以红蓝花汁凝成脂,让宫人涂在脸上作桃花妆,因为此种花原产于燕国,故被称为燕脂。《续博物志〉中也有“三代以降,涂紫草膜脂,周以红花为之”
的记载,红妆应起源于商周之时。
为了使用、贮藏的便利及美观,古代胭脂或凝作成膏瓣,或混染成粉类,或制成花饼,也有用汁液浸棉、丝、纸的,在使用时,若是膏体状,只要挑一点点,用水化开,抹在手心,再涂匀在脸上就可以了。
我们的祖先早就注意到女性明眸秀眉的魅力,〈诗经》中才会出现“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这样的绝妙佳句来。实际上,古代用来作黛的,既有矿物也有植物。矿物类的石黛,除石墨外,应该还包括石青(又名蓝)铜矿);植物类的黛称为青黛,也叫靛花、青蛤粉,色青黑。石青和青黛在修饰眉毛时,会随着浓淡深浅的不同而呈现出蓝、青、翠、碧、绿等丰富的色彩变化。
在古代妇女的面饰中,还有点唇的习俗。所谓点唇就是将唇脂涂抹在嘴上,早在先秦时期(指春秋战国时期)便有点唇的风俗,当时社会也非常崇尚女性的嘴唇美,宋《玉神女赋》中“眉联娟以蛾扬兮,朱唇的其若丹”,就表达了对女性嘴唇的赞赏。
2、秦汉时期
汉代妇女喜好敷粉,并且在双颊上涂抹朱粉,这可从汉代陶俑面部的装饰清楚地看到。当时有个名叫翁伯的人,就是以贩卖脂膏而富倾县邑的,可见当时化妆品已经可以贩卖,而且化妆品的使用也非常普遍了。
之前,化妆用的铅粉为糊状,汉代以后,为了储存的方便,铅粉被吸干了水分,制成粉末或固体的形状,由于质地细腻,色泽洁白,也易于久藏,便渐渐取代米粉。
史籍记载,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是在汉武帝时(大约是公元前138~126年间),途经焉支山,盛产可作胭脂原料的植物——红蓝草,当时为匈奴属地,匈奴妇女都用此物作红妆。
当“焉之”这一词语随“红蓝”东传入汉民族时,实际上含有双重意义:既是山名,又是红蓝这一植物的代称,由于是胡语,后来还形成多种写法,例如:南北朝时写作“燕支”;至隋唐又作“臙脂”;后人逐渐简写成“胭脂”。
两汉画眉的风气,上承先秦诸国习俗,下开魏晋隋唐之风,创下了中国妇女画眉史上的第一个高潮。汉代盛行的眉式主要也是长眉,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帛画及木俑,女性都是长眉,汉武帝时宫人画八字眉,眉头部分稍为抬高,眉尾下压,其实也是长眉的一种形式。
远山眉据说是司马相如的妻子卓文君所创(也有另一种说法是出自汉成帝宠 姬赵飞燕之妹 赵 合 德所 创 )。 〈史记》司马相如传的上林赋中有“长眉连娟”的诗句,所谓连娟就是说眉型弯曲而细长,也是汉代流行的一种眉式,眉色浅淡,仍是长眉的一种。这种式样直到魏晋时代仍然流行。
受成帝宠爱的赵合德,最喜欢画的眉毛便是远山眉。她将头发挽起,脸上只淡淡的画眉如远山般,再擦上薄薄的少许胭脂,显得慵懒娇柔,更增天生丽质的妩媚迷人,她这种.淡妆便是有名的“慵来妆”。
东汉年间,妇女又恢复了画长眉的习惯。“桓帝元嘉中,京都妇女作愁眉”( 〈后汉书〉)。愁眉也是一种长眉,当时京都妇女流行作“愁眉啼妆”的打扮,据说是梁冀妻子孙寿率先作此妆扮的。所谓的愁眉是将眉毛画得细长而弯曲,眉梢向下,好似皱眉一般;而所谓的啼妆则是在眼下擦上白粉,好像刚刚哭过似的。
点唇最早起源于先秦,到了汉代已经蔚成习俗。“唇脂,以丹作之”(《释名》)。丹是一种红色矿物质颜料,也叫朱砂,具有强烈的色彩效果,涂在唇上可强调唇型及增加唇色的鲜艳,但因它本身不具黏性,很容易被口沫溶化,所以古人又在其中加入适量的动物脂膏,不但防水又可增加色彩的光泽。
此时期的唇脂实物,在湖南长沙、江苏扬州等地发现的汉墓中都可看到,虽然在地下埋了两千多年,但盛在妆奁之中,色泽仍然很鲜艳。
3、隋唐时期
女性在脸上抹粉是历代以来一直未改变的化妆方式,到了唐朝,由于妇女非常时髦,也相当豪放,中唐以后曾流行过一种袒领服装,里面不穿内衣,袒露胸脯,因此除了脸部擦白粉外,连颈部、胸部也都擦白粉,起到美化的妆饰作用。唐末五代时还有一种特殊的脸部化妆法,叫作,“三白妆”也就是在额、鼻、下巴三个部位用白粉涂成白色,非常特殊。
唐朝时流行妆红,就是先敷白粉(铅粉 ),再,抹胭脂,一般趋势是偏好浓妆。“一抹浓红傍脸斜”,在脸上抹胭脂的作用其实就是类似于今日女性涂腮红的化妆。当时女性对此的爱好比今人犹有过之,而妆红的种类发展到唐朝也已非常可观,依颜色深浅、范围大小之不同而变化多端,浓者娇艳,淡者幽雅,有时染在双颊,有时几乎满面涂红,有时更兼晕眉眼,加上发型的变化,让人目不暇接。
面靥的妆饰通常也是以胭脂点染。在盛唐以前,妆靥大多画成如黄豆般的两个圆点,盛唐以后,面靥的式样更为丰富。有的形如钱币,称为“钱点”;有的形如桃杏称为“杏靥”;有更讲究的还在面靥的四周用各种花卉图案装饰,称为“花靥”,花卉图案的位置不一定在嘴角,也有描绘在鼻翼两侧的。
晚唐五代以后,服饰变得比较拘谨和保守,但这时期的面靥妆饰却越来越繁复,除了前述的圆点花卉图案外,还增加了鸟兽图形,有的甚至将这种花纹贴得满脸都是。“斜红”的妆式早在南北朝便有,唐朝此风更盛。唐朝墓嘉出土的女俑,脸上都 绘有 两道红色的月牙形妆饰。一般而言,唐朝妇女脸上的斜红大都描绘在两鬓到颊部之间,有的工整形如弦月,有的繁杂状似伤痕。
唐代妇女,在额头眉字中心的部位敷扑黄粉,同样称作“额黄”,义因为黄色靠近头发,所以也叫“鸦黄”,在唐朝诗句中处处可见对此种妆饰的形容词句,如“纤纤初月上鸦黄”、“额畔半留黄”、“额黄侵腻发”、“微汗欲销黄”、“学画鸦黄半未成”……
花钿的妆饰法,自秦至隋,主要流行于宫中,唐朝以后才广泛流行开来。唐朝妇女在额头使用花钿妆饰 的情形非常普遍(有时还使用在眉角),最为简单的花钿只是一个小小的圆点,在新疆吐鲁番唐墓出土的一组彩绘泥俑,额部就涂有圆点。
两汉时期那种纤细修长的眉型,直至隋代,仍深受一般妇女所喜爱。在唐朝之前,妇女画眉的材料主要是用黛,到了唐朝才用烟墨画眉。烟墨的制造在魏晋时代已经升始,当时是用漆湮和松煤作为原料,做成的墨称为“墨丸”,主要用于写字。这种制墨技术到了唐朝有了大发展,尤其五代时易水人张遇以善制墨闻名,墨质纯净细腻,当时宫中妇女很爱用张遇制的墨画眉,因此,该墨被称为“画眉墨”。
唐朝画眉风气是历代中最盛的(盛唐以后更出现过滥情形), 各种眉型纷纷出笼,争奇斗艳,无所不有。从唐人画册及考古资料来看,唐朝流行的眉式先后有十五六种或更多。画眉材料以黛及烟墨为主,并尽可能画得浓、黑。
一般而言,唐朝妇女的眉型虽然普遍偏好浓艳,但并不弃绝清雅,偶而也画淡眉,尤以虢国夫人为代表,她一反浓妆,以天生的清秀丽质取胜。
历代中点唇样式最丰富的朝代首推唐朝。在唐朝末年时,有名称的点唇样式便有:石榴娇、大红春、小红春、半边娇、万金红、内家圆、天宫巧、淡红心、猩猩晕、眉花奴、露珠儿、小朱龙……其变化多端不难想像。
4、宋代时期
虽说宋代妇女的妆扮属于清新、雅致、自然的类型,不过擦白抹红还是脸部妆扮的基本要素,因此,红妆仍是宋代妇女在化妆方法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此时期的眉毛式样虽然不如唐朝丰富,但也有一些变化。〈清异录〉一书中记载,当时有个名叫莹姐的妓女很会画眉毛,每天都画出不同的眉式,总共发明了将近一百种,创作能力实在惊人。
从古籍中对宋度宗皇后全氏面貌的描写,我们可以知道方面、广额、长眉、凤眼这种面貌,应该是宋代帝后最典型的脸部造型了。而从古画像中也可以看到帝后及宫女的眉式, 都画成又浓又宽又长,略为弯曲如宽阔的月形,且在双眉末端以晕染的手法,由深渐浅地向外散开,直至黑色消失。这种画法也就是所谓的“倒晕眉”。倒晕眉、横烟眉、却月眉等三种眉式都出自唐朝,所以说,宋朝妇女的眉式大致承唐及五代余风,只是渐趋清秀而已。
此外,还可看到鸳鸯眉的式样,这种眉式的形状有如“八”字。又如远山眉,自汉朝历经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至宋朝仍然流行。宋朝妇女画眉不用黛而是用墨,画眉的方法仍承袭以往,先除去原来的眉毛,再以墨画上想要的眉型,当时已发展到利用篦等工具来辅助画眉。
在额头和两颊间贴上花子妆扮的花钿妆,流传到宋朝仍广受妇女喜爱。至太宗淳化年间,花样更多。当时在京师里,妇女们竞相用黑光纸剪成团靥作装饰;还有月鱼腮骨来贴饰的(这种妆扮称为“鱼媚子”);贵妇们更在额部、眉间及面颊上贴饰珍珠作装饰,称为“珍珠花钿妆”。
比较特别的是穿耳孔、戴耳饰,这本来是少数民族的一种风俗,最初用意并不是为了装饰,而是借以提醒女子时时注意自己的言行举上,算是约束妇女行为的一种礼教,后来汉人仿效这种习俗,也成了约束妇女的一种礼俗。
唐朝时,因思想开放,妇女在许多方面都获得相当程度的解放,所以那时并不时兴穿耳,但到了宋代,社会又气转向保守,尤其注重礼,教思想,妇女穿耳的习俗自然又流行起来。许多考古资料及出土的大量耳环实物,都足以证明宋朝妇女戴耳饰风气的兴盛。
5、明清时期
就整体来看,明清妇女的面部妆扮虽仍少不了涂粉抹脂的红妆,但已不似前面几个朝代妇女面部妆扮的华丽及变化,而是偏向秀美、清丽的造型。纤细而略为弯曲的眉毛,细小的眼睛,薄薄的嘴唇,脸上素白洁净,没有大小花子的妆饰,清秀的脸庞越发显得纤细优雅,别有一番风韵。
当时人们欣赏女性外在美的标准是明代“鸡卵脸、柳叶眉、鲤鱼嘴、葱管鼻”,这样的造型在明朝文人的笔记、图像资料中都可看到。例如明朝帝后图像中便可清楚看到细眉的妆扮,而且眼睛的形状也是细长的。
虽然明清对女性的审美观点一般是推崇秀美、端庄的类型,但在芸芸众生中,还是有特别爱俏的妇女,她们以翠羽做成“珠凤”、“梅花”、“楼台”等形状的花子,贴在两眉之间,以增艳丽,当时称为“眉间俏”,其实也就是旧时花子的妆饰法。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其他网友回答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女性尤为爱美,是为其天性,古往今来,亘古不变。
古代美人化妆常用的三大法宝:
妆粉,古代人擦的粉材料多选自米粉,除了米粉之外还有铅粉。一般是将白铅化成糊状的面脂,吸干水分碾成粉末。虽然有毒,但为了一白遮三丑,古代的美人也是蛮拼的。
胭脂,胭脂在古代就算彩妆了,一般都是天然朱砂石研磨以后的红色颜料,在古代靠脸吃饭的舞姬,或者爱美女性都用朱砂当胭脂,涂抹在嘴上当口红,还可以擦拭在脸上当腮红。朱砂本来没有粘性,涂在嘴上很容易被唾液给溶化,因此古人就在朱砂里掺入了适量的动物油,这种很接近现在我们用的口红。
黛粉,古代没有现在用的眉笔,一般用的是石黛。石黛是一种黑色矿物,将石黛放在黛砚上磨,碾成粉末后加水调和,蘸着就可以画眉毛了。古代的画眉形式更是多姿多彩,名见经传的就有十种眉:鸳鸯眉、小山眉、五眉、三峰眉、垂珠眉、月眉、分梢眉、涵烟眉、拂烟眉、倒晕眉。光是眉毛就有这么多画法,可见古代美人爱美之心的浓厚。
其他网友回答
化妆作为美容的方法,古已有之,它是一种历史悠久的女性美容技术。根据人类学家的研究, 从史前时代开始, 人类就已经与化妆有着频繁的接触, 当时化妆的大都是男人,所使用的颜料大多提取于大自然中的动植物, 且他们已经懂得了挤植物汁液涂在皮肤上保养的概念。人类学家推断得出一个结论: 即化妆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自然行为。
古代化妆起源
化妆具有悠久的历史。古时的人们为了驱魔祛邪、显示自己的身份和地位在其面部和身体涂上各种颜色的油彩,以象征自己为神的化身,这便是最初的化妆。而当时“化妆”这个术语还未产生。古代化妆的人多为贵族女子,化妆时有婢女相助,一般要花上一两个时辰,有时还需要更多的时间,而民间女子则只有在出嫁时才精心化妆一番。
化妆的主要目的是增加天然美,因此适当的化妆不仅能使女性信心增强、精神焕发,还有助于其消除疲劳、延缓衰老。
早在远古时代,人们已懂得用各种物品妆扮自己,在出土文物中就有用于制作项链的动物骨头以及用金属制成的镜子。如:我国山顶洞人凭借自己对天然珠宝最原始的审美感觉, 已经开始使用石珠或狐、鹿等动物的牙齿进行雕刻,十分精制优美。由此可见,由爱美而至装饰的化妆过程始于人类的祖先, 且从古至今在不断地向前发展。
古代化妆演变
宋玉曾在《登徒子好色赋》中勾画出一个理想中的美女形象:“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 腰如束素,齿如含贝。”从此,这就形成了人们公认的美女典范。
脂粉
《中华古今注》载“ 自三代( 夏商周)以铅为粉,秦穆公弄玉为烧水银作粉与涂, 亦名飞云丹”, “燕脂盖起自纣,以红兰花汁凝作燕脂。”尧、舜、禹三代是否以铅作化妆粉,以及在商朝末年是否会制作胭脂,今以已难以考证。
但在春秋时期,古人已开始化妆,《礼记》中关于“以丹注面”的记载, 说明那时已有人用红色涂在脸上当脂粉了。春秋时人们用青黑颜料画眉,用白粉敷面,把上等的米磨成粉。 用以美容敷面,米粉分为红色和白色两种,红粉是用白米染制而成的。到了汉时, 妇女则以白米粉敷面,染米粉著颊。
耳饰
《诗经》中有“玉之锁兮,充耳诱莹,充耳诱矣”之句,说明春秋时已有人将琐( 即美玉) 挂在耳上做装饰品了。古时的耳饰基本上分为两种:一是玉器、二是珠宝。女子耳上穿物,本来是部分少数民族惩治所谓“轻淫好色”之女的手段, 但到了汉代,汉族妇女穿耳饰珠已不是惩治的手段,而成为仁爱的表示。
画眉
《事物记源》中有“秦始皇宫中悉红妆翠眉”之说,它确切地说明了秦时已有人修画眉毛、在脸上涂红化妆了。汉朝时,女子很盛行剃去眉毛,代之以画眉的化妆方法。在《盐铁论》中有“博的黛表者众”的记载,这里的黛是画眉的黑色,“黛”也作代,即剃眉以画眉代之。
在唐朝时,有眉癖唐明皇盼咐宫庭画工画“ 十眉图” 给宫女们做示范,十眉图分别为: 鸳鸯眉、小山眉、五岳眉、三峰眉、垂珠眉、月棱眉(又称却月眉)、分梢眉、涵烟眉、拂云眉( 又名横烟眉)、倒晕眉。所以唐朝时,以各种不同的眉型进行画眉, 化妆这时已经很讲究了。
面状
传说南北朝时,宋武帝的女儿寿阳公主在正月初七卧于含章殿橙下时,花落在额上,宫人觉得非常好看,争相模仿。从此“梅花妆”便开始流行起来,且历经隋唐五代,至宋代时仍盛行不衰,但在晚唐时这种化妆最为流行。
唐代时,女子已经不在满足于一般的涂脂抹粉, 她们喜欢在自己面上敷粉后,在颊边画上二新月样子或钱样, 名“妆靥”。晚唐时期,女子在妆靥中贴上花纹图案,并把其贴在额上、眉间、两颊、鬓旁,称作花予或花钿。
从唐代张莹的名画《捣练图》中,可见女子额上剪贴的花瓣形图案, 以及教煌壁画中供养人的额上贴的四瓣或五瓣的梅花形图案等,都充分地说明花钿在当时极为流行。在文学中也有很多反映女子盛行妆后的作品, 如刘禹锡“ 花面丫头十三四”;温良药“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化妆术发展到唐代,在女子中已经很盛行,并出现了很多新的化妆名称, 如: 催妆、红妆、晓枚、醉妆、泪妆、桃花妆、仙娥妆、血晕妆等。
对于美的标准各朝各代都有所不同,随着历史的演进、生产力的发展, 以及人类对美丽的不断向往、追求与探索,这些都促使化妆从形式到内容方面不断的加入鲜活的新元素,逐步地得到完善。随着朝代的更替,化妆术的流行趋势也在不断变化,唯一不变的则是女性的爱美之心。
时至今日,化妆品已经成为了现代女性生活中的必须品,因此更加成为了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
其他网友回答
丑婆子变身香艳美少女,熟人竟认不出:看唐代女明星的化妆术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古代的美人是如何化妆的.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