淝水之战简介50字(淝水之战简介30字)

如何评价淝水之战?

优质回答

先简略介绍一下淝水之战的背景及经过。淝水之战是发生于建元十九年(公元383年),前秦苻坚对偏安一隅的东晋发动的旨在统一政权的战争。虽然前秦朝中大部分人反对,但苻坚认为前秦经过30 年的发展,自己已足够强大,百万雄师,可投鞭断流,而东晋政权乃蕞尔小国,淝水之战其结果前秦应该是碾压式胜利。所以规定百姓每十人抽一人充军,各州马匹无论公私一律征用为军马。豪门子弟入伍者授于羽林郞之官。苻坚授苻融,慕容垂为先锋,率骑兵二十五万。总发动兵力80万。前秦军队从长安出发,前后千里,旌旗蔽日。前部从长安出发已经到了项城,后部从凉州出发才到长安。

东晋方面,桓温死后,谢安掌握大权,欲成立新军充实长江防线以御胡人南下侵扰,百姓纷纷入伍,名将刘牢之就是此时入选御敌大军的。晋武帝任命谢石为征虏大都督,谢玄为前锋都督。总兵力八万。

秦军逼进淝水摆开阵势,东晋队伍无法渡过淝水,谢玄派使者对苻融说,如果贵军后退而让晋军渡过淝水,两军可以对垒决战,一分胜负。苻坚认为,秦军可后退以让晋军渡河,到时可以在晋军渡河时出击(半渡而击),可以轻松取胜。苻融也认为是个好主意。于是指挥部队后撤。晋军在渡河时,派人大叫“秦军败了”于是秦军前后不明真相,争于逃跑相互践踏,尸体遍野,而那些侥幸逃跑的人一路风声鹤唳,饥寒交迫死者十之八九。苻融被乱军踩死,苻坚中箭单人匹马而逃。

总结而言:

淝水之战是中国战争史上的著名以少胜多的战例,以八万克敌八十万,世界战争史上也同样有名

淝水之战后,前秦因之衰败,东晋赢得了难得的休养

东晋方面任用了谢安,谢玄等抗战派,意志坚定,未雨绸缪

东晋队伍上下一心,战斗力强

东晋方面谢安,谢玄指挥得当

秦主苻坚刚愎自用,用人失当

秦军战线太长

秦军队伍数量多,太人员构成不稳定,战斗力不强

秦军将士轻敌,队伍部署不合理

秦军将领在战役指挥中返错误

淝水之战为何能以少胜多?

优质回答

导语:

东晋十六国的历史,其实大家比较生僻,原因两个。首先因为当时太乱了,你方唱罢我登场,比三国混乱得多。再则是因为晋王朝存在的时间比较短,大一统时间就更短了,只有50年左右。

所以我们常常搞不清楚这一段时间里到底发生了什么故事。不过有一场战役,应该是每个人都听说过的,那就是淝水之战。

01淝水之战是一场典型的以少胜多的战役。

淝水之战的双方代表是前秦的天王苻坚,以及东晋的实际领袖谢安。在西晋发生了八王之乱以后,北方胡人便进入到了中原地区。

在这危难之际,琅琊王司马睿在长江以南地区建立了东晋王朝。不过此刻只剩下了半壁江山,长江以北的地区,成了胡人们的势力范围。

这可真的是一场民族浩劫,汉民族在北方的百姓,基本上死伤殆尽。五胡乱华的悲剧就此发生,当然了现在叫做促进大融合。

坚后率众,号百万,次于淮肥,京师震恐。加安征讨大都督。玄入问计,安夷然无惧色,答曰:“已别有旨。”既而寂然。玄不敢复言,乃令张玄重请。安遂命驾出山墅,亲朋毕集,方与玄围棋赌别墅。安常棋劣于于玄,是日惧,便为敌手而又不胜。安顾谓其甥羊昙曰:“以墅乞汝。”安遂游涉,至夜乃还,指授将帅,各当其任。—《晋书》

一直到北方前秦天王苻坚一统大北方以后,这才出现了少有的稳定局面。而苻坚的志向不仅仅是一统北方,他更想要一统江山。

所以苻坚开始了南下的准备,此前已经占领了汉中和益州地区,东晋王朝只有东南半壁江山可以依靠,基本上就是东吴帝国当时的地盘大小。

剩下三分之二的领地,都在苻坚手里。这么来看,东晋王朝的灭亡似乎是铁板钉钉的事实了。可是没有人想要灭亡,这不是阻止统一的事情,而是需要活下来的事情。

所以当前秦天王苻坚带着号称112万大军南下的时候,东晋王朝这边也开始整军备战。他们的人马虽然没有那么多,但是要知道,这是一场防御战,东吴地区的防御战有几次是打输了的呢?

只要君主贤名,将士用命,以长江为天堑,东吴地区的防御战就没有输过。这次也不例外,苻坚百万大军毁于一旦,他本人也因此在两年后被杀。北方再次处于混乱不堪的局面,而东晋趁此机会夺取了黄河以南长江以北的部分地区,一时间居然有中兴之望。

02淝水之战的战败,内部矛盾其实起到了主要作用。

在我看来,前秦虽然是一统北方的政权,可是内部的矛盾并不少,并不是每个将领都愿意听从苻坚的调遣,这是比较致命的地方。

当时苻坚号称拥兵112万之多,其实这里面一多半的人都不会听从苻坚的统一号令,他们都是各族人的领袖,只是暂时屈服于苻坚的强大武力,一旦有机会他们自然会自立为王。

既而苻坚尽国内侵,冲深以根本为虑,乃遣精锐三千来赴京都。谢安谓三千人不足以为损益,而欲外示闲暇,闻军在近,固不听。报云:“朝廷处分已定,兵革无阙,西籓宜以为防。”时安已遣兄子玄及桓伊等诸军,冲谓不足以为废兴,召佐吏,对之叹曰:“谢安乃有庙堂之量,不闲将略。今大敌垂至,方游谈不暇,虽遣诸不经事少年,众又寡弱,天下事可知,吾其左衽矣!”—《晋书》

比如说鲜卑族的慕容垂,他所带领的大军,其实就有自己的小心思。以至于淝水之战打完了,他手里的人马一个都不少,完好无损地给带回来了。

要知道当初苻坚可是让慕容垂的人马作为前锋作战的,前锋如此害怕自己的力量受到损伤,这仗还怎么打呢?慕容垂是前燕皇室后裔,他当然不会服气苻坚的统治,所以他催促苻坚发动讨伐东晋的战争,其实也是为了复国做打算而已。

还有一个羌族首领姚苌,他是羌族首领姚弋仲的儿子,魏武王姚襄的弟弟。魏武王被前秦击毙以后,姚苌只好选择投降前秦。可问题是苻坚也多次重用姚苌,这前秦真的没有人才了吗?半路上随便捡一个人回来,就敢重用?

由此可见,前秦表面上是一个统一的政权,其实里面全都是一些心怀鬼胎的家伙。这帮人压根就没打算长期给苻坚打工,他们每个人有自立为王的心思。

后来的确也是这么一回事,苻坚在淝水之战中战败以后,各大族的领袖们都开始保存实力,有些公然开始叛乱。苻坚更是被姚苌给绞杀,实在是令人唏嘘。

03东晋指挥得当,北府兵战斗力强大。

东晋其实也没有什么太好的状况,从司马睿建立东晋开始,其实皇权就已经旁落了,这是比较尴尬的一件事,开国皇帝没有实权,很少见了。

当时的东晋政权一直在王导、桓温和谢安等人的掌控之中,旧时王谢堂前燕所指的就是王导、谢安这两家人。

谢安比王导要晚两代,王导辅佐司马睿称帝,而谢安则直接指挥了淝水之战。至于桓温,那就是个有野心没贼胆的野心家。

这么多出色的政治人物都集中在东晋王朝,唯独司马家的皇帝是没有权力的。这么一来东晋内部其实一直都不够安定。尤其是当时谢安和桓家之间的斗争,几乎达到了白热化的地步。

谢安是个老成持重之人,他为了能够集中精力对付苻坚的前秦大军,稳定住了桓家力量。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如果谢安当时还忙着跟桓家斗的话,可能结局就是东晋亡国。

秦兵遂退,不可复止,谢玄、谢琰、桓伊等引兵渡水击之。融驰骑略陈,欲以帅退者,马倒,为晋兵所杀,秦兵遂溃。玄等乘胜追击,至于青冈。秦兵大败,自相蹈藉而死者,蔽野塞川。其走者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兵且至,昼夜不敢息,草行露宿,重以饥冻,死者什七、八。初,秦兵小却,朱序在陈后呼曰:“秦兵败矣!”众遂大奔。—《资治通鉴》

东晋一旦亡国,谁都没好果子吃,谢家、王家包括桓家都会败落,所以他们必须要拧成一股绳才行。这一点恰好跟前秦完全相反,前秦的将领们是希望前秦快点完蛋,他们好拥兵自立,而东晋的将领们则是希望保住东晋王朝,他们这些贵族家庭才能保全荣华富贵。

如果东晋的皇帝有实权的话,可能东晋也是前秦的后果。那个时候的人跟现在很类似,没有什么信仰,有的只有保住荣华富贵的心思。

在谢安的指挥下,侄子谢玄带领战斗力强悍的北府兵对前秦施以猛烈打击,最终保住了东晋的一亩三分地。

总结:士族不希望称帝,但却是最可怕的力量。

千古以来,王朝不断更迭,皇帝是轮流上台,可是士族的力量始终都在传承,很少有消亡的那一天。

比如说司马家族,其实早在西汉时期司马家族就已经是世代为官,一直到东汉末年司马懿依旧还是朝中重臣。后来曹丕改朝换代,司马家族依旧繁盛,甚至取代曹魏建立了晋王朝。

王家、谢家和桓家其实也是这么个情况,他想要长久地把持朝政,但是也不想篡位做皇帝。因为做皇帝一般都没有好处,后来桓温的儿子桓玄篡位,不久就被灭了。

他们都明白,做个士族大家才能保证世代繁荣。谢安谢玄的选择其实是比较明智的,所以说淝水之战,其实就是团结的士族集团和面和心不和的各族力量之间的斗争,胜负早就已经注定了。

参考资料:

《资治通鉴》

《晋书》

都说No zuo No Die,虽说前秦号称百万大军,但各军尚未汇集时苻坚就带着八千骑兵跑到了前线,从双方一线对垒的人数上来说东晋和前秦差不太多,然而更要命的是降将朱序把苻坚在前线的消息透给了谢玄,让东晋下定决心要敲掉这个大头。前秦这边的军队大多是苻坚亲卫,没什么作战能力,而东晋那边是精锐的北府兵,原本苻坚想着把东晋的军队赶下河,可偏偏朱序这时候又在军中作乱,喊秦军败了,后面对故事大家都知道了。但谢玄事实上只是打掉了前秦的先锋部队,所以也不敢深入追击,毕竟慕容垂、姚苌、吕光都还在,真打成焦灼战,恐怕就该东晋哭了

淝水之战中,百万大军被八万军队击败,到底是怎么回事?原因何在?

优质回答

公元375年,前秦丞相王猛去世。临终的前一夜,他对苻坚千叮铃万嘱咐,千万不要去打东晋。他认为,前秦内部人心不稳,而东晋是正朔之所在,人心归一,一旦征讨东晋不利,必然会导致极其严重的后果。比如鲜卑人、羌人会趁机造反。

苻坚起初恪遵王猛遗教,兢兢业业地处理国家事务。但过了半年,他觉得王猛的话,有点夸大其词了。东晋有那么难打吗?于是他就在王猛死后的第三年,派他的庶长子苻丕统帅慕容垂、姚苌、苟池、毛当、杨安石等将领,还是对东晋下手了。

这一战的战场,苻坚选在了襄阳。前秦军兵力为17万,晋军只有2万,相差悬殊。再加上东晋荆州刺史桓冲(桓温的弟弟)被前秦军浩大的声势吓退,不敢增援,带着七万大军离战场远远地观望,所以襄阳城最终没有任何悬念的被攻陷。

听说襄阳城被拿下,苻坚很高兴,看来号称正朔之所在的东晋也不过于此嘛。于是他在高兴之余,便优待了东晋襄阳守将朱序。他不仅没杀朱序,而且还允许其继续带兵。

之后,苻坚又把目标瞄准到了徐州,他派七万大军进攻东晋的淮阳、盱眙、彭城。不过苻坚这一次吃了瘪,七万前秦军被一万北府军杀得死伤惨重,只有几千人逃离战场。

苻坚自打登基,还没吃过这么大的亏,所以他在平定了北方一次小叛乱后(苻坚的堂兄弟苻洛叛乱),尤其是吕光率领十万大军拿下西域后,他便认为东晋再难打,也不可能比北方和西域难打。之前会打输,是因为将领不行。他决定亲自讨伐东晋,一雪前耻。

在出兵前夕,他召开军政高级干部大会,讨论这件事,他说:建国快三十年了,天下即将统一,只有东南一点还在抗拒天威,现在我统计了一下,咱们全国可以调动的有九十七万,我想亲自出征讨伐,你们觉得如何?

大家一听,当然是不同意了。纷纷嘀咕皇帝是不是疯了?首先站出来反对的是一个叫权翼的大臣,他说东晋虽然弱小,但国内没有什么危机,现在去打,占不到便宜。

第二个反对的是一个叫石越的将领,他说谢安和桓冲都是人才,目前东晋君臣和睦,内外齐心,况且还有长江天险,民心所向,现在还不是出兵的时候。

石越言罢,更多的人出来反对,一场军政高层会议,变成了反对苻坚出兵的批评大会。

苻坚听了这些人叽叽喳喳,很恼火,他大声的吼道:长江天险算个屁啊,从前孙皓也靠这个东西,结果还是亡国了。现在以我军的人数来看,把鞭子扔到长江都可以截断长江流水(成语投鞭断流的出处),还怕什么长江天险?你们都给我滚,我自己想办法!

大家一看苻坚是这个态度,就都滚了。后来苻坚的弟弟苻融,太子苻宏,妃子张夫人又先后出来劝,但苻坚还是不听,又把这些人也骂了一遍。

当然,也不是所有人都反对出征,鲜卑人和羌人就很支持。比如慕容垂和姚苌就竭力鼓吹弱肉强食理念,说以大吃小是自然界的规律,陛下既然想了,就去做,顾虑这么多干什么?听那些凡夫俗子的意见,还怎么能统一全国呢?

苻坚听完这些“忠臣”的话,龙颜大悦,说还是你们与我一条心啊……

至此,苻坚把所有军政高层和妻子兄弟全得罪了一遍。他还没出征呢,人心就散了。而拥护他出兵的人,又全是暗地里捣鬼,跟他不是一条心的人。

公元383年,苻坚下令南征,前秦每十个男人里抽调一人当兵,同时他又挑选二十岁左右的富家子弟三万多人,作为他的亲兵,打扮得光鲜亮丽的。号称“羽林郎”。

苻融听说后,又跑到军营里劝苻坚。说鲜卑和羌人都是我们的仇敌,就等着我国发生事变好趁机兴风作浪,他们的所谓策划,我看都没安好心。您一定不要去啊。

但是苻坚继续不听,他身边的“羽林郎”都是一帮嘴上无毛,办事不牢的年轻人,打仗他们不行,但嘴炮各个都比苻融厉害。苻融被这帮年轻人叽叽喳喳一番,气的无语,不再发一语。苻坚看见苻融吃瘪的模样,既得意又想笑,他以一种胜利者的姿态说,既然你现在来了,那就别走了,给我打先锋去,我拨给你二十五万大军先行,我再率八十七万跟进,你给我好好的打,不准再动摇军心。

由于苻坚认为此战必胜,他都没想过自己会打输,所以出征之前,他就为东晋高层都安排了后事:东晋皇帝封首相,谢安当人事部长,桓冲也封宰相(排名靠后的宰相)。

并且苻坚怕他们投降之后没房子住,还命人先就在长安给他们盖好了府邸。

战争还没打,忠臣反对,奸臣忽悠,苻坚自己还得意忘形,这仗会打输,也不奇怪了。

PS:慕容垂、姚苌等人劝苻坚打,其实也谈不上是眼光独到,猜到苻坚一定会输。因为他们都是降臣,在苻坚心里不如早就跟着的一帮老臣地位高。他们的支持,其实是一种有赚无赔的投资。苻坚打赢了,他们就是共襄是举的大功臣,将来说话也有底气。打输了就趁机混水摸鱼,割据一方。反正他们怎么算都不吃亏。

苻坚对东晋是志在必得,东晋方面又是个什么情况呢?

东晋朝廷在听说苻坚派了一百多万军队进攻的消息传后,起初大小官员都怕的要死,不知道该如何是好。但谢安及时站了出来,稳定了军心。

谢安是怎么稳定军心的呢?其实,他没什么办法,就是强装镇定,他说桓冲在荆州有十万精兵,西线不用担心。而东线则交给我们谢家的谢石和谢玄负责,我们手上还有八万精兵,足可以迎战秦军。(八万晋军当中只有五千人是北府军)

经过一番安排后,谢安便不再管事,专心出去游山玩水、下围棋。当谢玄跑来问他还有没有安排时,谢安说已另有安排,不用你操心。把谢玄搞得是一头雾水。

后来桓冲听说这事后,就派遣三千精兵增强首都防卫,但被谢安全部推掉了。谢安说我们本来就是敌强我弱,多三千兵马也无济于事,人还是留着你自己用吧,我另外还有安排。这话把桓冲也搞得一头雾水,对部下说:谢安那老家伙会打仗吗?大敌当前居然还这么悠闲,看来我要改行当胡人咯。 

其实我们知道,当年东吴实力更弱,尚且能凑出二十多万兵,东晋真要全力迎敌,凑出三十万兵,一点也不难。只是江南是门阀政治,各家都不愿意掏老本。谢安能调动的也只有这八万人,所以他除了装镇定,也没别的办法了。

八万晋军北上后,很快就和苻融的二十五万前秦先锋军在寿阳对峙。不久,谢安又派遣将领胡彬率领五千水军前来增援。于是在寿阳双方兵力对比变为了25比8.5。

苻坚听说晋军北上,异常兴奋,他原本应该在后面调度的,但此时他也不管了,带着那帮刚组建的“羽林郎”就上了战场。而前秦军没人调度了,行军自然是一片混乱。当先锋到达前线的时候,凉州兵才刚到咸阳,冀州军稍微快一点,但也才到徐州。

这种混乱的调度也就意味着,虽然名义上前秦军有87+25,总计约110万人。但实际上前线作战的兵马顶多也就是30万。

具体有多少,可能连苻坚自己也不清楚。

当然,30万也不少了,前秦军的先锋突破东晋国境线后,进展十分顺利,东晋寿阳守军一击即溃,守将徐元喜被俘。苻坚一看东线战事如此顺利,就把慕容垂带领的三万部队调到了西线。也正是因为如此,慕容垂躲过了一劫。

不久后,谢石和谢玄率部抵达战场,并摆下阵势。苻坚一看晋军就这么点人,心态飘到十万八千里之外了,他认为开打是没有悬念的,于是他就让先前被俘的襄阳守将朱序去晋军营中劝降,打算来个不战而屈人之兵。

但朱序到了东晋的营地后,并没有按照苻坚的意思照办,而是把前秦的防御部署向谢石和盘托出,并对谢石说:现在只有苻坚和苻融在这里,如果百万秦军都来了那就大势已去了,所以就趁现在他们还没集结赶快上去揍一顿,如果击败了他们的前锋,那么敌人必定会士气大降,下一步作战就有利了。

谢石为人谨慎,不敢相信朱序,但是谢玄年轻脾气冲,他直接拍桌子,干了!遂即就下令给刘牢之,让他率五千北府兵出场,直接攻击前秦军的先锋部队。

前秦军没想到晋军会主动攻击,处在最尖端位置的五万兵被打了个措手不及,还没明白怎么回事就被击溃了。

谢石一看战况不错,就下令水陆两军同时向寿阳进发,与前秦军隔着淝水对峙。

苻坚当时听说了前锋惨败的消息,他站在寿阳城楼上眺望晋军,看到晋军军纪严整,又看到对面八公山上风吹过来,草木晃动,隐隐如有千万军队,吓得要死。此前的种种嚣张被一扫而净。苻坚下令,闭门死守,谁不准出战。等待后续援军到来。

谢玄一看前秦军不出战,担心时间拖久了会出幺蛾子,就给苻融下了道战书。说有本事就让我们过河,咱们摆开架势了打。

兵法上以一种战术叫“半渡而击”,是指当敌人的军队渡河渡到一半的时候,再突然发动攻击,歼灭敌人。现在谢玄要求渡河,苻坚自然是求之不得,他对众人吩咐,说等谢玄军队渡河渡到一半时,你们就冲上去,肯定会大胜。

然而,苻坚的想法是好的,但是他的军令没有传到位。到了晋军渡河时,士兵们把后退理解成了撤退,纷纷丢下武器就往回跑。一直卧底在秦营的朱序趁机大喊大叫到:“秦军败了!秦军败了!”

这个消息一传十,十传百。本来就没有秩序可言的前秦军,瞬间土崩瓦解,乱兵如潮水般涌向了在后面督阵的苻融和苻坚。苻融为了保护苻坚,就挡在前面拼死维持秩序,结果他被溃兵冲倒,跌下马来,被从后面追杀过来的晋军一刀砍死。

就在苻融被杀的同时,苻坚也受了伤,由于他的“羽林军”都是小毛孩子,见情况不妙就全跑光了。而他的御驾马车太过于显眼,被晋军重点关照,几百支弓箭向他齐射,因而他的背上被射中了一箭。

为了逃命,他只得弃车骑马,靠着一匹好马才逃出了战场。而随着苻坚的逃跑,淝水之战也就以晋军的完胜,秦军的完败而告终。

事后,朱序很有头脑的把苻坚的御驾马车给抢到了手,然后他拉着先前被俘虏的徐元喜一起架着马车向东晋朝廷请功。朝廷念他有功,便封他为龙骧将军、琅邪内史。

淝水之战的胜利传回江南后,一直在后方故作镇定的谢安仍然还在装。他看完谢石送回的战报后,先是满脸阴沉表情,接着又把战报扔到床上,继续与客人下棋,待客人满脸疑惑的问他战况到底如何时,他慢吞吞地对客人说:孩子们到底把敌人打跑了,可惜以后我没时间下棋了哦。

等把客人送走后,谢安这才彻底放松了紧绷的心情,走路踉踉跄跄,过一个台阶时,把木屐的齿都碰断了都不知道。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回看淝水之战的过程,其实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到,这是一场秦军败的稀里糊涂,晋军赢得也稀里糊涂的战争。甚至于说,双方实际上都没有正式开打,纯粹就是晋军单方面追击。如果要给苻坚的失败找原因,我觉得国家根基不稳是根本原因。

五万先锋被击溃算什么?二十五万前军被击溃又算什么?后方还有八十万大军,苻坚随时都可以卷土从来。但是前秦就像个建筑在沼泽上的城堡,虽然看起来很雄伟壮观,但根基已经彻底锈蚀。只要在这座城堡上稍稍用点力,沼泽就会把整个城堡完全埋葬。苻坚输不起,仅仅一战,就原形毕露,这就是他输得一败涂地的原因。

淝水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这场战争导致了前秦的衰败,苻坚被杀,东晋因此换回了40年的和平。

苻坚之所以失败有许多的原因

1.苻坚性格上的缺陷,苻坚对部下一向宽松,导致了许多大臣心怀鬼胎,因为他们知道苻坚不管他们,所以人心涣散。

2.东晋将领实力雄厚,祖逖,谢玄,桓冲等人,东晋内部桓、谢两家放下矛盾,一致对外。这一对比发现,东晋将士团结底气足,这是前秦所没有的

这次的战役也留下了不少的典故,“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东山再起”“投鞭断流”等。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决定历史走向的战役?

优质回答

商汤十一战无敌于天下;

武王兵发牧野立八百载姬周诸国;

长平大战坑四十万降卒强秦终成帝业;

垓下之战奠定四百载炎刘江山;

官渡之战开半百曹魏王朝;

虎牢之战使大唐问鼎天下;

丧城襄阳辱华夏半壁;

四渡赤水红军休养西北历三大战役终开创新时代。

1.牧野之战,2.长平之战,3.垓下之战,4.白登之围,5.河西之战,6.漠北之战,7.昆阳之战,8.官渡之战,9.淝水之战,10.虎牢关之战,11.高粱河之战,12.好水川之战,13.土木堡之变,14.抗倭援朝,15.萨尔浒之战,16.一片石之战,17.鸦片战争,18.甲午海战,19.抗日战争,20.抗美援朝。

淝水之战究竟是怎么回事?由此产生的一个成语叫什么?

优质回答

淝水之战是苻坚领导的前秦政权和偏安江南的东晋政权之间爆发的一场战役,结果东晋以少胜多,在淝水一举击败了苻坚号称有百万之众的军队。在这场战役中,产生了“投鞭断流”“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几个成语。

投鞭断流:苻坚在发动进攻前,夸耀自己武力强大,声称把所有的马鞭丢到水里,就可以阻断河水的流动。

风声鹤唳:前秦军队败退时,听见刮风和鹤鸣的声音就误以为对方已追上来,纷纷逃窜。

草木皆兵:前秦军队败退时,根本不知道对方有多少军队在追击,以致于将八公山上晃动的树木芦苇都当成了对方埋伏阻击的军队。

公元383年,北方的统一政权前秦为了统一全国兼并东晋发起侵略吞并的一系列战役中的决定性战役。此次战役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八万将士击溃八十余万敌军,淝水之战也因而闻名于世。 它的著名,并不仅仅体现在东晋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上,更重要的是对当时的政治格局产生了很大影响,将中国南北朝对峙的局面推迟了半个多世纪。

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等成语皆出于此。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淝水之战简介50字.jpg”/>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