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心在动

绿水风皱面 青山雪白头 2015年8月15日摄于阿克陶
在很多时候,我们对一幅画或一首诗、一篇小说,只知道画得确实好,写得确实好,具体好在哪里,到底好到了什么程度,却讲不出个“所以然”来。比如这副对联:“绿水本无忧因风皱面,青山原不老为雪白头,”我一看到,就忍不住大声叫好,且一下子就过目不忘,背下来了。但让我来说具体好在哪里,是说不出个子丑寅卯来的。
我是在一本传记里看到这副对联的。作者在书中写道:她父亲从重要岗位离开后,有一次到一座寺庙参观,看到这副对联,大加赞赏,咀嚼再三。当时我就想,撰写这副对联的人,该有着何等的文字功力!我辈是绝无这本事的!
到网上查了一下,说的是清人李文甫年轻的时候,跟随老师四处出游。一天,老师指着积满白雪的山峰拟出上联,要李文甫对出下联。李文甫低头略微沉思了一下,见一池平静的碧水,被微风吹出了一圈又一圈的波纹,马上就吟出了下联。在口口相传里,现在下联成了上联,上联成了下联。
字面上,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水,哪有什么忧愁?无风的时候,它像镜面一样平展。然而当风吹过,水面上就泛起了微澜,就像人脸上的皱纹。山,哪里会老去?下起大雪了,白雪笼罩着山顶,就像人白了头一样!在这里,“无忧”和“不老”、“皱面”与“白头”这样充满了情感色彩的词汇,用到了没有生命的水和山的上面,巧妙、形象、生动,意境悠远,禅意甚浓。
我经常在自己的文章中引用这副对联,还把它推荐给朋友欣赏,同时也想着,作者用拟人手法,是要表达出什么来呢?应该是劝诫大家守住自己,不为世俗所侵,不为身外所扰,抛弃万丈红尘的纷纷攘攘,力戒贪嗔痴吧?
记得禅宗史上有名的风与幡的故事吗?幡为什么会飘动?众僧争辩,相持不下,有的说是风在动,有的说是幡在动。六祖慧能说,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是我们的心在动。按照我们现在的认知,六祖的回答显然是主观唯心主义,因为否定了客观世界客观现象的存在。
但我们也不能够否认“心”的作用啊!久雨不晴,会使人郁闷怅然,而天气酷热,会使人烦躁不安。杜甫说:“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其实,一个人,是非常容易受到他所处的自然和社会环境、风霜雨雪气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的,所谓“心随境转”是也。
佛教导芸芸众生,一定要以平常、平淡、平静之心,对待人世间的生生灭灭、悲欢离合、功名利禄、成败得失,这就是“相由心生,境随心转”。“心,”其实在我们为人处世时,起着关键的作用。
当下,应该切实提倡的,其实就是“幡”再怎么动、“风”再怎么狂,而我们内心保持恒久的定力,任尔东西南北风,咬定青山不放松。面对浮躁喧嚣、你争我夺、物欲横流,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心静如水,超然物外,不“因风皱面”,不“为雪白头”。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