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延安女子的选择

本文来自于投稿,作者张玉国。2017年,一个乍暖还寒的季节,曾赴延安参观见学,随着时间的流逝,见过的枣园、杨家岭、王家坪和凤凰山等旧址印象已渐趋模糊,但有些所见所感却不时想起,仍清晰如昨。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贺敬之的名句令人充满了向往。
一路无话,但所经之处植被茂盛,森林覆盖率较高,想到老一辈带领军民借助山形地貌来弥补我军装备劣势的不足,而选择延安作为总后方与敌周旋作战的艰难。
接近延安市区,迎面一个大的广告牌,上书“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赫然入目,让人霎时感觉一股热血充满心间。
其实,这又何尝不是对这片土地的“前世今生”展现出的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的生动诠释与概括呢?
从1935年到1948年,延安是中共中央的所在地,是中国人民抗战解放斗争的总后方,13年间,这里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整风运动、大生产运动、中共七大等一系列影响和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
当年,延安就如同一块巨大磁石,强烈地吸引着众多热血青年“朝圣”般地从四面八方涌向这片贫瘠荒凉的黄土高原,不惜钻山沟、住窑洞,只为心中的梦想和信仰。甚至有不远万里归国抗日的爱国华侨青年,也坚定地加入了进军延安的洪流,争相奔赴心中的圣地。
是什么驱使着这些来自中国社会各个阶层,成长环境不同,经历各异的一代热血青年栉风沐雨,风餐露宿,突破重重关卡,战胜路途艰难的严峻考验,不惜舍弃一切奔赴延安呢?
是理想、信念的力量,爱国主义的真挚情感,家国情怀的责任担当!哪怕付出生命代价,也要前往延安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实现革命的理想抱负。
从此,人才聚集的高地延安,更加焕发出勃勃生机,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军民,奋发图强,联合一切进步力量,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挽狂澜于既倒,救民族于危亡,从胜利走向胜利……
抚今追昔,面对党的第一代领导人在此运筹帷幄,指挥抗战,生活和工作过的旧址,只能透过历史的烟云,体悟当年在交通不便、通信不畅、经济文化非常落后的窑洞里,奇迹般地书写出震惊世界的光辉篇章是多么的不易。
毕竟无法感同身受曾经的艰难与奋进,只能睹物思人,在用情体会、用心感悟中,接受精神上的洗礼和心灵上的升华。
在凤凰山革命旧址现场,一批接一批的参观者陆续赶来,倾听一个手持话筒的女子解说。
但是,当她介绍起自己如何从事这份工作时,顿时令人肃然起敬、刮目相看。
原来,她的爷爷是位老红军,参加过长征,曾在延安战斗工作过,去世后埋葬在这片热土上。
她师范大学毕业后,本来可以找一份稳定的工作,谋一个教师职业。但她不忘爷爷的教导,决心从事延安精神的传承,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在延安红色革命教育基地当一名解说员。
这是一个风吹日晒、口干舌燥、收入微薄的工作岗位,似乎与现代许多青年人的追求格格不入,她何以如此选择呢?
在现场,我仔细听了她的讲解,她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人物事件的叙述中,如涓涓细流融入听者心田,给人以思想的启迪、精神上的洗礼。她没有半点给人以矫揉造作、列行公事、完成任务之感,完全是全身心投入宣讲的真情流露,充分表达了对老一辈革命家的无限崇敬之情和对那段艰苦奋战岁月的深情回忆。
熟悉的历史,经过这位解说员的讲解,让人们深感当今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大家无不被其真情实感所感染,至此,我终于明白了她的初心,那就是:热爱!
她热爱这片土地,热爱这里的人民,热爱先烈和前辈留下的精神财富!
延安,总能给人以遐想;延安精神,总能洗礼人的思想。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开拓创新的精神,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构成了延安精神的内涵和实质。
这位延安女子的选择,执着于内心信仰的坚守,不为外界所惑、不为他人之言所动,把对延安精神的信仰化作自己的实际行动,无怨无悔地甘当延安精神的传播者。
我并没有听清并记住她的名字,但她美好的心灵、高尚的人格以及不图名利,执着于心中坚守的形象深深地印于我的脑海。
那个年代的老一辈奋斗开拓者们,完成了属于他们的历史使命,大多已离开人世。
而今,沐浴在和平阳光下的人们,已不可能再有那种战天斗地、浴血奋战的人生经历了。
但新的征程,仍然需要传承延安精神,坚守理想信念,奋发有为,开拓进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鹰眼观察:弘扬延安精神,坚持艰苦奋斗,坚持执政为民,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坚持实事求是,这是历史经验的总结,更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这不但是对执政党的要求、对各级组织的要求、对领导干部的要求,也是对年轻一代的希冀与期望。
革命传统只有与时俱进、只有深入人心、只有传承延续,才能换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源头是什么?当然是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认识不到这一点,学多少遍也是无用功。
点个在看,分享各群投稿请加微信(15953227201)本文公开资料及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和媒体,版权归原作者。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