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尺巷文化》小编致文友:怎样写一篇破万文

我们的《六尺巷文化》公众号自2015年8月创刊以来,得到了桐枞两地广大读者的热情支持,如今日均点击量超过2万,俨然同类微刊中的翘楚。能取得这样的成绩,一方面当然和广大读者的支持分不开,另一方面,也得益于六尺巷文友的辛勤创作,为我们的平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优秀稿源,小编在此给大家道一声:感谢支持,大家辛苦了!
为了我们公众号的更好的发展,也为了更好的提升各位文友的知名度,小编把自己在筛选、编辑稿件的过程中,接触思考过一些问题写出来,与各位沟通一下,未必正确,仅供参考。
一、应准确把握平台定位
在众多的公众号平台之中,六尺巷文化能够脱颖而出的一个重要原因,与我们平台的定位有关。我理解的六尺巷平台,是一个文化平台,其主要任务是宣传老桐城地区(今枞阳、安庆罗岭及杨桥、桐城)文化,同时为桐枞地区的广大文学爱好者提供一个发表、交流、提高的平台。
桐枞原本一家,建国初由于行政区划的调整而分为两县,以后桐城市的罗岭、杨桥又被划归安庆,行政区划的调整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文化的断裂,六尺巷文化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高举老桐城文化的大旗,唤醒老桐城人民的传统记忆,延续老桐城地区的感情脉络,可以说是应运而生。
由于我们公众号的这种性质,平台上的文章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厚的历史色彩,当然,文学作品仍然占有最大份额。是的,没有文学的文章,无论内容怎么好,也是没有读者的,桐城派文章主张“文以载道”,没有“文”这只船,我们桐城文化的的“道”也无从说起。
但是文学不应该成为我们公众号的主流,事实上在六尺巷公众号上的热门文章之中,很少是纯粹的文学作品。譬如,我们平台有一个【风雅】专栏,【龙眠风雅】刊载桐城作者的诗歌,【枞川风雅】刊载枞阳地区作者的诗歌,这一个栏目的点击量罕有超过一千的。
我们这个平台上大多数作者也在其他的平台上发表过作品,当然也清楚,许多纯粹的文学平台,点击量都是低得可怜。这其中的原因自然很多,最重要的是,在这个浮躁的时代,文学已经不再吃香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男孩子的征婚广告,如果不写上一句“喜爱文学兴趣广泛”都没有女孩子理睬你,如今,那个男孩子如果还说自己“喜爱文学兴趣广泛”,估计身边的女孩子也一下子跑得无影无踪了。
所以,小编在选稿的过程中,特别注意,避免平台过度文学化的倾向,如果让平台变成一个纯粹的文学平台,也就离死不远了。
那么,什么样的文章是六尺巷读者最青睐的文章呢?
二、破万文是怎样诞生的
写作是一件辛苦的劳动,好不容易字斟句酌写出来的文章,当然希望得到读者的认可与欣赏,而唯一能量化这种认可的,就是点击量了。那么,我们就以六尺巷最近几个月的几篇点击量破万的文章,来分析一下破万文的特点。
首先,破万文的文笔都很好,都符合桐城派的“义法”,即“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这也是自然之理,文笔不好,可读性差,传播肯定受影响,但是,六尺巷有许多作者文笔也都非常好,为什么破万的文章那么少呢?
这就是破万文的第二个特点了:强烈的地方色彩。
《我想学学姚永概,挂车山中住八年》写汪河地区的人文遗存,《张廷玉墓园劫难五十周年祭》写龙眠小宰相坟,《四月蒿子香》写桐城特色美食;
《青草塥旧事》,《罗岭,我魂牵梦萦的故乡》,《凤凰洲渔事》,《桐城那些消失的学校,有你的记忆吗》,一看题目,即可知是写桐枞地域文化的;
叶红的《春茶为什么这么贵》乍看跟地域无关,点开后知道写的是桐城小花茶,是桐城特产。
一般而言,地域色彩明显的文章比较能吸引当地读者的注意,文章如果文笔又很好,往往会引起某一地区或某一特定读者群的大量转发,从而迅速提升文章的人气。
再举一个例子,我的一位朋友是枞阳麒麟人,在桐城做生意,他看了方辉的《国庆长假,我在麒麟集等你》,非常感动,就反复看了好几遍,结果在其中的一张图片上,发现了有一个人特别像他的大姐夫,因为图片的分辨率不是很高嘛,不能确定,于是他把方辉的这篇文章分享到他的家族群里,结果这一天,他的一个家族都在看方辉的这篇文章。而且从这以后,这位老总成了我们六尺巷的铁杆粉丝,这就是地域特色的力量了。
方辉文章中的插图
六尺巷粉丝朋友圈截图
除了我们前面举到的那几篇,还有方辉写其林中学,赞普写石河高中,孙翔蔚写孟侠中学,尹新生写孔城高中,田再联写枞阳师范和横埠河老街,都是因地方特色破万的。
第三:破万文一般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譬如叶红的《春茶为什么这么贵》,这篇文章看起来就是一篇说明文,文字上属于朴实清新型的,也没有什么刻意煽情的地方,但是这篇文章翔实的记录了春茶从采摘、制作、包装一直到出售的整个过程,真实的再现了茶农的辛苦,说出了许多茶农的心里话,所以自然引发了茶区读者的共鸣;另一方面,由于春茶确实价格不菲,名优茶价格更是令人望而生畏,许多茶叶消费者不能理解,这篇文章很好的回答了春茶贵的原因,贵有贵的道理,文章实事求是不作夸张性描述,也得到了春茶消费者的广泛理解。再加上在特定的时期发表,真是想不火都不行。
又譬如陈云义先生的《桐城那些消失的学校,有你的记忆吗》,每个人的学生时代的记忆都是美好而珍贵的,而承载这种美好记忆的最好载体无疑就是学校了。但是,由于计划生育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学校在布局调整的过程之中消失了,花季记忆失去了依托,这无疑是一件令人惆怅的事情,陈老师的这篇文章写那些一路走来的消失的学校,毫无疑问,勾起了许多读者的伤感之情,而这篇文章也就自然而然的成了一篇热文。
第四:破万文需要精雕细琢。
六尺巷有很多文友,写文章很粗糙,刚刚写好,马上就发到投稿邮箱,速成的文章,思考不成熟的地方肯定会很多,错别字、病句、标点符号不规范等等,俯拾皆是。我建议大家文章写好后,放在电脑里搁几天,过几天再看看,再修改修改,然后发出来。
在六尺巷文友投稿过程中,经常有这样的事情:作者的稿子过来了,小编一看写的挺好,就是错别字啊什么的太多,花了大工夫给细细校对好,编发到版面编辑那里去了,过了两天又收到这位作者的邮件,说发现前一篇稿子错别字太多,我仔细修改了一遍,前一篇稿子不要了,以这一篇为准,简直让人哭笑不得。
六尺巷文化上的稿子不是新闻通讯,没有必要抢时间,好文章是需要反复打磨的。我举个例子:【逛古城·喝古井】征文活动结束后,公众号平台上先后刊发了卢赟秋的《我想学学姚永概,挂车山中住八年》和舒林的《张廷玉墓园劫难五十周年祭》,这两篇文章都是春节假期写好的,发表是一个多月以后的事情了。文友们看着觉得破万挺简单的,只是作者反复的修改锤炼的过程你没有看到罢了。
故书不厌百回读,文章不厌百回改。一部《红楼梦》,曹雪芹批阅十载,增删五次,改一次抄写一次,其中辛苦,难以想象!以曹雪芹的才华,文章尚需反复修改,何况我们这些普通的文史爱好者呢?
三、投稿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1.不要投稿后再修改,而是修改后再投稿。
2.最受编辑欢迎的是word版的稿件,如果有图片的话,图片可以直接插在文档之中。有些文友不用word,当然也没有关系。不用word的网友,如果稿件之中有图片的话,最好把图片放在附件之中单独发送。
举个例子:年初征文活动第一名曹启林老先生那篇《惜抱轩银杏树》中也附了三副插图,曹先生将插图命名为图一、图二、图三作为附件发送过来,在邮件正文中标明图一至图三所在的位置,这样一目了然,我觉得也非常好。
有少数文友发来的图片电脑不能识别,还需要小编安装特定的软件或者截图才能把图片弄下来,比较麻烦,建议图片一律采用JPG格式,所有的电脑和手机都能识读。
3.投稿不设禁区,但是要注意政治敏感话题。涉及政治敏感话题的,要把握好分寸,当然,这里还有编辑这一道关,你信口开河,也不得发表。除了政治敏感话题,其余的,都可以说,都可以讨论。
4.写作历史事件或文化遗址的文章,要注重考证。由于我们六尺巷文化公众号的性质,我们平台上有许多写桐枞历史的文章,最好要有考证,历史疑点搞不清楚的,就存疑;最重要的一点,引用别人的研究成果,一定要注明出处,免得有抄袭之嫌,也容易引起纠纷。
5.文章不宜太长,要注意手机阅读的特点,太长的文章,容易引起阅读者的倦怠。
四、在群里反复分享有用吗
我们平台有好几个作者群,有文友喜欢在群里反复分享自己的文章,甚至有文友把推销保险的精神都拿出来推文了,结果引起了群友的反感。那么,问题来了,反复在群里推送自己的文章有用吗?
答案是没有用处。
为什么呢?作者群里的,基本上是每篇文章必读的,你分享与不分享,他都会看。你反复分享,他也不会反复再看了。公众号平台的设置是一个微信号只计算一次点击量,就算反复的看你的文章,也不能在增加你的文章的点击量了。
“酒香不怕巷子深”,要想提高文章的点击量,还是得在题材和文笔上多下功夫,靠分享产生的作用可以说是微乎其微。
五、呼吁枞阳作者带动自己的文友投稿六尺巷
前面说过,六尺巷文化公众号建立的初衷就是为了传播老桐城文化,正是基于这种考虑,平台发稿是严格做到桐枞一家,编辑们在审稿发稿的过程中处处严防地域歧视的发生。尽管桐枞名人之争不可避免而且还将继续下去,但是这并不妨碍六尺巷文友的和谐共处。六尺巷平台上的头条文章相对而言受关注的程度更高,公众号也一直是安排桐枞作者隔日头条的。
但是从平台的来稿数量看,枞阳作者的投稿量尚占不到总量的三分之一。这样就事实上造成了两地之间的不平衡。这次六尺巷文友亳州行活动中,我也和枞阳的几位朋友反复的说到了这个问题,希望枞阳的作者多向自己的文友推介我们的公众号,发动他们投稿六尺巷公众号。
从文章的点击量来看,六尺巷文化在枞阳的影响力远远小于在桐城的影响力,当然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只有枞阳那边写的人多了,才能扩大平台在枞阳的影响力。并且最终扩大六尺巷的粉丝数量,而让所有的文友都从中获益。
六、我有一个不成熟的设想
确实,在众多的公众号之中,我们六尺巷文化的影响力已经不小了,但是发展的空间仍然非常巨大,以桐枞地区200万人口来计算,手机网民应该不少于100万吧。目前我们公众号头条的文章一般点击量为3000左右,也就是说,经常看我们公众号的桐枞网民,也就是千分之三的样子,如果我们能把这个比例提高到百分之一,那平台的粉丝量也将提升了两倍。
有人认为我们六尺巷平台在桐枞地区已经家喻户晓了,其实不是这么回事,因为你是六尺巷的作者,你肯定经常向亲友推介自己的文章,所以你身边的熟人都知道《六尺巷文化》。但是作者毕竟只有这么几个,相对于老桐城地区的200万人口而言,数字还是太少。就以小编本人为例,我也只是在去年八月底才知道咱们的这个《六尺巷文化》的。所以我说,桐枞地区的微信用户之中,不知道咱们这个公众号平台的还是大多数。
怎么扩大平台的影响力呢?
我有一个想法,建议大家多写写这一类富有地方特色的文章,大一点的地点当然最好了,譬如桐西散人的《青草塥旧事》;小一点的也可以写,譬如胡飞的《柏年小学,梦想孕育的地方》。胡飞写柏年小学的这篇文章,点击量不大,二千多,柏年小学在什么地方,我看了这篇文章,还是不太清楚,估计这篇文章主要是在柏年小学的校友中传播。
我们公众号每天推出一篇写桐枞地点的文章,大到可以是整个桐枞地区,小呢,可以是一个村,一所学校,甚至就是一所房子,一口水井,不求这篇文章有多大的点击量,只将所写地区的微信用户设定为阅读对象,一篇文章覆盖一个地区,不断扩大公众号的粉丝数量,慢慢的扩大公众号的影响力。
公众号,顾名思义,是公众的号,如何办好我们的《六尺巷文化》公众号,还是要依靠我们大家。以上只是小编的一孔之见,未必正确,敬请各位在文后留言,谈谈您的建议和看法,如果小编的这篇文章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则不胜荣幸之至了。
各位朋友,传统媒体衰落已是不可逆转的大趋势,微信公众号作为新媒体的代表之一,方兴未艾,但是竞争也日趋激烈。让我们共同努力,坚持自己的办刊特色,坚守我们的人文情怀,创作出高水平的文章,把我们的公众号办成一个历史文化、地方特色与新兴传媒的完美结合强大平台,让我们这个公众号在弘扬桐城文化的同时,也成就我们自身。
谢谢!
? 精华推荐 ?
张英画像重现于世,六尺巷后人再捐珍贵文物
桐中、天城、吴汝纶公学…高考喜报枞阳再出人!
方清源同学拿下安徽理科状元!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