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尧:门外汉的第一年 | 北京花友群线上分享第39期

线上分享系列第39期
主持人开场
北京花友群的朋友们:晚上好!我是空游无依,喜欢爬野山并且热爱野花野草及自然万物,热衷于用照相机记录花花草草,并探究它们自然博物学内的趣味。最近才非常荣幸地加入北京花友群,今天是我群的分享日,由我这个新人来主持,是因为今天的主角是我的朋友,与我兴趣相同并成果斐然的魏尧。12年前的2008年,在一个QQ群组织的箭扣长城穿越活动团队中,我留意到一位挎着当时算非常贵重物品的单反相机的,一副少年面孔的年轻人,他在面对户外前辈侃侃而谈关于箭扣峭崖山路的可怕传说时说:“我可是吓大的。”把大家逗乐了——他就是魏尧。这以后十多年里,我们一直陆陆续续地相约爬山,有时也一起旅行。魏尧没有骗人,他确实是厦大的,厦门大学新闻传播摄影专业毕业后,在《北京周报》工作至今,是一位新闻摄影记者。魏尧是我认识的将生存与生活完美融合的摄影人,无论工作还是业余爱好甚至日常生活,相机不离手,在他的镜头前,事物的角度和光影被赋予感情。当我们在拍照的时候,他在诠释本雅明所说的《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他曾将天安门的“标准相”拍成引起高度关注的社会热点照片,并因此获得摄影大奖;也曾因自己日常生活的摄影纪录,获得出版社的青睐。作为一名“非著名作家”,他的摄影叙事成书《怀孕日记——“80后”爸爸记录龙凤宝贝诞生记》在苛刻的豆瓣读书获得7.8分的高分。我们都爱好爬野山,钟情于自然,虽然都是植物学门外汉,却又喜欢野花野草。今年魏尧已经发布了数篇北京周边野花的文章,无论是摄影视角还是植物定种文章,都受到了巨大的好评。对于野花的了解,可能是出于摄影师对摄影对象的执着,当我们拍完一朵花就“见异思迁”转向另一朵时,魏尧还在研究花萼、叶裂或果序,向植物学深处探究,有时我同他开玩笑说,你都可以去学习“二名法”了。好了,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今天的主角魏尧,请他来分享他的花草故事和植物摄影:《门外汉的第一年》。
魏尧的分享
北京花友群的各位花友,大家好,我是魏尧,刚才空游介绍让我有点不好意思,太过誉了。本职工作是在北京的一家英文周刊做摄影记者。我从小就热爱自然,花鸟鱼虫都很喜欢,但也仅停留在普通的喜爱上,不像群内很多朋友有生物相关的教育背景,我真的完全是个门外汉。今年春天我有幸加入花友群大家庭,每天都在群里学习,有时候也会同大家分享一些我的收获,本来我就想默默地当一个快乐的小白,但是乐乐老师先后两三次邀请我在群里做分享,我真的是诚惶诚恐。因为我在专业知识上实在是心虚得很,一开始婉拒了,说再学习学习,但乐乐老师很热情,过了一段时间再次邀请我,搞得我很不好意思了,觉得还是应该支持花友群的工作,所以鼓起勇气答应下来。但是因为平时工作有点忙,再就是上个月答应下来以后正巧赶上长时间出差,加上拖延症,最后前几天海报都发出来了,我才硬着头皮想,到底跟大家分享一些什么内容。想了想决定和大家分享一下作为一个门外汉,今年是我真正开始对北京野外进行自然观察以及认认真真拍摄北京野花的第一年,就分享一些经验和收获吧。分享大概分三个部分,一是如何结缘,二是摄影经验,三是分享一些刷山的野花照片。首先我想还是讲一下为什么从今年开始拍北京野花的一个机缘吧。其实头些年我还没有孩子的时候也算得上是一个驴友,因为从小就喜欢自然,来北京工作以后光呆在城里实在消耗不完青春荷尔蒙,那会儿基本上每个周末都会和山友一起爬山。当初爬山当然也会带着相机,但是并没有像现在这样专门拍摄野花,就是随便拍拍风光,拍拍朋友,当然也会有意无意拍到野花,不过也没有说回来查这个花是什么科什么属什么种,更别提去研究它们了。
(01)这张照片是2010年7月份的时候去爬海坨的时候照的,估计你们一眼都找不到我在哪儿,我正趴在草丛里不知道在拍什么花,就跟今天分享会那张在雾灵山拍的海报一样,这张照片也是今天的主持人空游帮我拍的。空游是我多年的朋友,当时他和另外几个山友对野花比较感兴趣,我记得他们几个人还自费印过几本小册子,都是关于北京山野的各种野花的图鉴,每年年末我们山友群搞聚会的时候还会购买他们做的图鉴。那会儿我就觉得他们在野外可以随意说出遇到的野花的名字,让我觉得好厉害。前几年,因为采访的缘故我认识了郑洋老师,也跟拍过他,去过玉渡山,去过他们在奥森做的博物旅行,算是开始了解博物学,之后就找些书看,发现原来我从小到大喜欢的花鸟鱼虫都能归到博物学和自然观察这些个筐筐里来。后来对这个方向也就越来越喜爱,书啊、画册啊、博物圈的微博啊,看得多了,我慢慢地对于城里或者郊区一些常见的野花或者树木也能随口叫出名字来,那种感觉就好像跟这些花草树木相识,成了朋友,出门遇见打个招呼。今年因为疫情的缘故,我们单位完全就没有去外地出差的采访了,我和家人也没有办法去外地旅行,所以平时周末基本上赶着花期把城里的公园都逛遍了。
(02)这张是3月15日在颐和园拍的著名的西堤山桃。(03)这个也是山桃,是在崇文门那边的明城墙遗址公园。(04)这是3月24日,在西南二环护城河边的营城建都滨水公园特别繁茂的几株白碧桃,每次开车从那儿过都会看到。(05)这是3月底在居庸关长城那边拍的“开往春天的列车”,那个时候山桃都过了,山上应该都是山杏。因为今年疫情的缘故那个村子进不去了,没法儿到山头上用相机拍,只能在高速旁边的停车场飞无人机拍。(06)这是清明小长假的时候在朝阳的将府公园拍的,那儿满园子的二月蓝,拍照还是挺好看的。(06+)这是4月中旬带孩子去中山公园拍的郁金香。(06++)这是4月底在东小口休闲公园的芝樱花田拍的我媳妇。就随便找了几张那会儿在各个公园拍春花的照片跟大家分享,后来差不多4月开始,山里的春天也逐渐到来,疫情管理也慢慢松了,我开始自己或者周末带家人到京郊玩。差不多是清明后的第一个工作日,偶然间看到一条北京槭叶铁线莲的新闻,我就突然特别想去看看,当即上网查资料,当天就开车去了担礼隧道那边。看到岩壁上那些特别仙的白色花丛,顺便也见到了独根草,突然间我觉得野外观花是一件蛮有趣的事情。(07)(08)槭叶铁线莲真的太美了,当时其实山里还挺冷,基本上植被都还是枯黄状态,在高高的石壁缝中看到它们的时候,真的有一种心灵震撼。当时因为知道它们长得很高,所以我带了一个500mm的长焦镜头,才能拍到比较清晰的特写镜头。(09)这个是独根草,一般有槭叶铁线莲的地方都能看到它,而且花期也重合。这张照片是我把相机放地上,揣了个手机爬了大概三四米高的地方拍的,独根草长的位置比槭叶铁线莲要低点,爬一爬还能勉强够到跟前儿用广角来拍。(10)像这张为了拍摄它的生活环境,我用了无人机来拍摄,当时因为风还蛮大,不敢太贴近岩壁,怕一阵风吹来撞山炸机,那成本就太高了。后来那段时间我每次走房山那边都会留意石壁上的植物,也拍到过离地面比较近的槭叶铁线莲,总之,正因为它太美了,推着我这个门外汉从门外迈腿进了门。而加入花友群则算是真正迈进这道门的关键一步。其实也是很偶然的,当时在微博上看到小药八旦子的照片,觉得好漂亮,就想去野外拍,但是它的生境地点就不像槭叶铁线莲那么好找了。找半天也没有搜到特别具体的分布位置,后来就求教郑洋老师,当时是4月底,西山附近的小药八旦子可能已经没了,他建议我去玉渡山看看。一提到玉渡山我就想起之前听说过那边有箭报春,于是又到处打听。那两天正巧中科院植物所的刘老师在我公众号下留了言,我加了她好友,之后她把我推荐进了咱们北京花友群,之后感谢热心群友对我的信任,告诉了我箭报春和小药八旦子的大概位置,我比较顺利地在玉渡山拍到了目标种,当见识过这么美的花以后,我算是彻彻底底迈上植物人之路了。(11)箭报春其实不太容易找,一开始找错了地方,在小溪下游找到两株特别小的,就再也找不到了。本来打算回去,后来说既然来了还是再找找,于是继续往山里走,终于找到那一大片。最早见到的就是路中间这一株特别大的,好像是在欢迎我。(12)(13)(14)(15)当时第一次在野外环境看到箭报春,真的走不动道,真的是太漂亮了,每一株都趴地上拍半天,我也用了各种不同的景别来拍摄箭报春,用长焦拍摄花的特写,用广角镜头来展现它们的生境。(16)(17)小药八旦子也特别好看,也是第一次给我上了关于“距”的一课。当时还用闪光灯拍了一张大逆光的“艺术照”。上面啰里吧嗦的算是缘起,接下来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这半年来拍摄野花的一些经验吧。我觉得野外观花或者说自然观察这件事可以聊的太多了,一个当然是跟分类学相关的,这个应该算是最基础最重要的一块儿了,但是最重要的这件事不是我擅长的,我在分类上刚刚开始学习,每次刷山回家都会耗费大量的时间在分类上。在分类学知识上,可能我连小学生都算不上,只能算个幼儿园大班的小朋友。那如果说有什么可以分享的,也许给野花们拍照这件事儿还能聊一聊,因为我们在野外进行自然观察,绝大多数人还是会用影像形式记录下来,不管是用相机还是用手机,总之记录下野花的美还是观花这件事中让人身心愉悦的事情。我干摄影记者这个行当有15年了,当然也说不上拍得多好,只能说用相机的时间会比普通人更多也更频繁,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些小经验。我现在每次爬山拍花的设备基本上已经固定了,一台平时工作用的单反机身,一个24-70mm的镜头,一个老蛙的100mm微距镜头,一个配引闪器的闪光灯,一台华为的手机也算是拍摄设备吧。另外基本上会带一台无人机拍摄山的整体环境。(18)这个基本上就是我在野外拍摄时的状态,尤其是用广角拍摄植物生境时,右手相机左手闪光灯,腰上挂一个镜头筒。(18+)我先说一下为什么带这两只镜头。微距镜头很容易理解,一种情况,花很小,比如紫草科的斑种草、附地菜什么的,可能还没绿豆大,如果用普通镜头拍,花的主体在画面中就太小了,如果通过裁剪来放大,清晰度就很难保证,所以一个微距镜头在拍特别小的花的时候还是很重要的。(19)比如钝萼附地菜,我特别喜欢这种特别常见的小花,大家应该都拍过,也知道它有多小,用微距镜头就能记录得特别清晰。(20)另一种情况,就是想拍一些花的局部,除了记录植物的各个部位以外,拍摄局部很多时候能获得一些具有艺术感的照片。比如这朵蒲公英种球,在微距镜头下感觉萌萌的,跟平常我们吹的时候看到的感觉是不同的。我们常见的微距头大多是1:1放大倍率的,也就是花有多大,成像设备上记录下的尺寸就是多大,我用的老蛙的这款微距头则更进一步,可以达到2倍放大,效果还是很明显的,而且这款国产镜头的成像效果一点不比日本的镜头差,唯一的缺陷就是它是个手动头,需要一定的训练才能熟练掌握手动对焦。24-70mm是我们平时在日常摄影中最常使用的镜头,24mm端可以算是广角,70mm一端则可以用来拍拍人像啥的,不过在野外带这个头主要还是看上它的广角端,因为我除了用微距头拍摄花的特写之外,还想用广角画面记录下植物与生境的关系。(21)比如我用广角端拍摄的一把伞南星,除了记录下它的花茎叶以外,还记录下它的种群分布的林下的环境。当然这里有一个矛盾,就是虽然是记录生境,但毕竟主体还是植物本身,所以说植物还是需要在画面中占据比较大的区域。有的广角镜头放大倍率特别小,也就是说用广角端拍摄时这个花在画面中就很小很小了,所以还得考虑广角镜头的放大倍率,这是在日常使用广角镜头时基本上不会考虑的问题,唯有在生态摄影上,它是一个重要的参数。关于镜头的放大倍率可能对于咱们一般人来说不是特别重视的一个参数,在实际运用中,它是以最近对焦距离这个要素来体现的。我们平时在拍摄的时候可以直观地感受到,微距镜头放大倍率之所以大,是因为可以在距离花朵很近的地方拍摄,而普通的镜头可能就没法儿在那么近的距离合上焦。所以我对比了下自己手上的几只广角镜头,不管是变焦还是定焦,24-70mm的放大倍率相对还算最大,所以我决定带上这个头。(22)当然在摄影器材圈里,也有不少特殊的带微距功能的广角头,比如这个图是我在网上找的,镜头是老蛙的14mm移轴微距头,这算是个超广镜头了,但是能做到1:1的微距拍摄,这太强了,所以能获得一些平时很难看到的画面,同时满足大视野和大主体两种需求,特别有视觉冲击力,我反正已经种草了,攒够私房钱迟早得买一只。再说闪光灯的问题,我记得之前在群里也有老师讨论过,我个人是倾向于在生态摄影中合理使用闪光灯的。主要是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方面是特殊环境的需求,比如有时候在林下拍摄一些植物尤其是尺寸比较小的花,环境光线很差,人再一贴近更是把光都挡住了,如果不用闪光灯,就需要开很高的iso,噪点太多,画面不干净。另一方面也是视觉效果的需求,正确使用闪光灯的话,可以获得更准确的色彩还原。可能大家会有这样的经验,在树林子里拍摄白色的花,拍出来会觉得变成了黄绿色,这可能是周围树叶反射的绿色光线,加了闪光以后会克服这种影响。我的闪光灯本来自带一个柔光罩,我在它外面又加了一个更大的柔光罩,通过亮度调节和距离角度的调节让光线不至于很生硬。另外,我会用一个引闪器,让闪光灯离机使用,而不是直接把闪光灯装在相机的机顶热靴上正面闪光,避免正面闪光让主体缺乏立体感。很多拍花的大神会同时使用两盏甚至更多的闪光来给主体植物进行光的塑形,这其实就好像把花草当做人物模特来拍摄肖像一个道理,要用好闪光灯这是需要比较多的练习的。(23)这是我在淘宝上看到的一种造型很奇特的闪光灯,可以直接架在机顶热靴上,但同时可以调节三个闪光器的方向和强度,可以制造三个方向的光源,从而获得你满意的光线层次。最关键的是可以解放出一只手来。刚才我也发了我在野外拿着闪光灯拍摄的照片,右手拿相机左手举闪光灯,还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多少会影响构图和稳定。除了闪光灯,市面上还有一些常亮的补光设备,有那种平面灯板也有灯管,在拍摄的时候可以即时看到补光的效果,会比闪光灯更容易上手。平时爬山出于安全考虑,我会带头灯或一个可以调节亮度的手电,拍摄时也都可以用来做补光。另外,我还会使用一些小物件让自己不那么辛苦,比如因为带两个镜头我会在腰上挂一个镜头筒,把不用的那只镜头放在里面,这样一是方便换镜头,更重要的是分担重量。因为如果东西都放在背包里,肩膀和脖子很快就受不了了,而挂在腰上那点重量就觉得很轻松了。我觉得自然生态摄影大概可以分两类,一类偏艺术摄影或者也可以称作沙龙摄影,花只是一种摄影的媒介,通过拍花来展现光影、色彩的美,通过构图、用光、建构画面语言来体现拍摄者对于美这件事的看法和解读。(23+)比如这是一张睡莲的局部特写,我觉得色彩对比特别有艺术冲击力,这是我们在拍花过程中的一种审美活动,也能获取愉悦感。当然作为生态爱好者,我们更多的则是一种反映现实的生态记录,具体到摄影操作上,就是尽可能用小的光圈以获取尽可能大的景深,将一株植物的各个部分都清晰地拍摄下来。另外,之前我也讲了,我喜欢使用广角镜头把植物的生境囊括在画面里,这个时候闪光灯的优势就能显现出来,因为闪光灯的加入可以增加更充足的光线,从而得到更小的光圈、更大的景深,而另一方面,闪光灯的合理运用也能起到突出主体的作用。(24)这张是在百花山拍的华北耧(lóu)斗菜,可以看到是纯逆光拍摄,因为加了闪光灯,让画面达到我想要的效果,也就是主体和背景的曝光都是准确的,景深合适,主体花朵的萼片、花冠、花蕊都是比较清晰的,而且太阳光因为光圈够小形成了比较好看的星芒,让画面变得很美。所以我们看到大多数时候我们都想融合艺术和写实,既如实反映,同时又能拍得有艺术感染力。比如有时候我们用长焦镜头拍摄,植物主体清晰、背景模糊,它既记录了一棵植物的茎叶花的各个部分,虚化的背景又使得画面比较唯美。(25)比如这张胭脂花就是长焦镜头拍摄的,花整体是清晰的,背景略微虚化,让画面干净,主体突出,同时生境也交代得很清楚。最后的部分就轻松一下,给大家分享一下这半年我几次刷山的收获吧,大家看看照片,毕竟平时在群里一次只能发5张,难得有敞开发图的特权。4月底刚刚开始决定要认真拍摄北京野花的时候,心里其实也有个预期,就是今年差不多拍200种野花吧。可能群里不少老师都觉得200种太容易了,有的花友夏天上一次百花山可能就够这个数了。不过因为我作为一个门外汉,拍摄野花还是一个颜值控,不好看的花我一般会主动忽略,在公园或者人工环境下拍摄的园艺花卉,我也不会放到野花的范畴里,所以其实200种花对我来说已经不少了。拍到现在,我发现在我整理的文件夹里已经差不多400多种,当然跟群里不少动辄拍摄了几千种野花的老师相比我这个微不足道,但对于我来说还是蛮享受而且有点得意,算是我今年一件值得一提的事情。这半年里我在自己的公众号“魏尧摄影”上也专门做了一组叫做京野花的专题,现在已经做了8篇。平时我的公众号其实都是记录我家孩子的流水账,而京野花的文章写起来则明显困难得多,图片多,而且需要查很多资料,每篇的文字差不多都是小一万字。基本上每写一篇都得花上一两个礼拜的业余时间才能完成,就这样阅读量反而不如每天随随便便半小时完成的推送。不过,既然是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而且作为自然观察的一个记录,算是留个底、存个档,所以我还是会继续坚持写下去。这几个月因为疫情缘故,平时周末基本上都会带孩子去京郊玩耍,也会捎带手拍一些花,不过毕竟拍孩子才是主业,所以那种时候花就拍得少,随手记录在当天的推送里了。真正京野花这个专题下的文章都是我自己或者跟山友一起刷山的记录,其中去得最多的就是百花山,从5月一直记录到了9月,大概去了六七次,另外玉渡山在夏季封山前我也去过三四次,收获颇丰。下面就按照时间顺序一起看看图吧!方便找图,我都是从京野花的专题里选择的,每一篇里选出几种我印象最深的,如果有兴趣的朋友下来可以到我的公号看完整的版本。第一期京野花是4月底去玉渡山,就是找箭报春和小药八旦子那次,基本上那会儿还算是早春花卉吧,除了两个目标种,那天在山路上看到的各种堇(jǐn)菜是给我印象最深的。之前在城里看到的也就是早开堇菜和紫花地丁两种堇菜,当初认这两种堇菜还觉得挺费劲,后来从玉渡山这次开始,才发现那才哪儿跟哪儿啊。(26)(27)(28)(29)(30)(31)那天大概就拍了这几种,裂叶堇菜、总裂叶堇菜、蒙古堇菜、西山堇菜、鸡腿堇菜和球果堇菜。当时刚刚入门,堇菜属对于我来说好难啊!回家认真翻红宝书,还是有很多搞不定,又在群里请教。等后来慢慢熟悉了,去山上又看到双花堇菜、鸡腿堇菜什么的就能很快辨认了。(31+)第2期的京野花写的5月底的百花山,当时房山百花山终于开山了,我组织了孩子幼儿园的小朋友三家人一起去爬山。当时山上温度特别低,只有10度出头,有一个爸爸没听我的劝告,穿着短裤就上来了,冻得够呛。幸好走到草甸以后太阳出来了,暖和了不少。山上气候绝对算初春,花其实不算多,除了华北耧斗菜之外,就数报春花科的胭脂花、河北假报春和七瓣莲给我印象最深。(32)花运不错,第一次看到胭脂花就遇到这么一丛完美的,当时草甸上还相当冷清,甚至有点荒,这么一丛鲜红色特别扎眼,我趴在地上拍了好半天,后来又来了一群花友,也围着拍了好久。(33)河北假报春跟之前见过的报春花科的箭报春、胭脂花相比,显得有点柔柔弱弱的,气质还是差别蛮大。(34)这棵七瓣莲有点非典型,当时回来查了半天才确认身份。后来去百花山找过两次都没有再见到七瓣莲,只能等到明年了。第3期是紧接着百花山之后我在6月初又去了玉渡山,当时的目标特别明确,就是去找大花杓兰和山西杓兰。我那会儿是在微博上看到有几个花友先后发了杓兰的照片,作为北京野花里的明星品种,当然让我心痒痒。大概问了下位置我就去了,当时也是带着孩子,两家人一起去,他们野餐的时候我就自己去找杓兰去了。(35)这就是好不容易找到的大花杓兰,花已经没了,当时还是蛮郁闷的,5月底在百花山完全没找到,现在玉渡山它的花期又过了,让我一度觉得今年是看不到大花杓兰了。不过之后顺利找到藏在山路边的山西杓兰让我兴奋起来,毕竟在北京见到山西杓兰的机会要比见大花杓兰小多了。(36)(37)(38)虽然从颜值上讲山西杓兰的确不如大花杓兰那么美,但是那种低调的黄褐色让它显得有一种独特的气质。另外在寻找山西杓兰的路上,我还遇到了另外两种兰花。(39)(40)这两张是二叶舌唇兰,因为正好在花期,长舌头加两片基叶还是很容易认的,但是下面两张就不是很好确认。(41)(42)这个兰花因为还没完全进入花期,刷APP,查红宝书,查中国植物图像库,问花友,最后其实还是没有最终确定,但更多的意见觉得是蜻蜓兰。第4期是记录的6月上旬的北京最高峰东灵山。这次是跟老朋友空游和另外两个山友一起去的,其实我也很多年没有和他们一起爬山了,从这个夏天开始,算是一种生活方式的恢复吧。京野花的文章前三期其实都是简单介绍拍到的植物,从东灵山这期我开始注意阐述一些生态意义上自然观察的记录,比如观察并且拍摄不同海拔的花境。这个时候山上的野花明显比5月底要多了,所以有了更为丰富的花境。下面就是几张在东灵山不同海拔,包括草坡、林下、林缘、山脊、草甸等不同生境下的花境记录。(43)这个是比较单一的白桦树树种的次生林,远处是北灵山。(44)这是白桦树林下的花境,可以看到大片的华北耧斗菜,点缀着玉竹和长瓣铁线莲。(45)这是继续往上爬,穿过了林带以后在山脊石头坡上见到的花境,可以见到长瓣铁线莲、蒲公英,以及不太常见的粉色的中华小苦荬。(46)这个是更高海拔的林缘地带拍摄的花境,有大片的银莲花。刷山的次数多了,拍花的次数多了,也发现毛茛科出了很多美丽的花,而毛茛科的银莲花也是这次爬东灵山的主要目标种。(46+)这个是同样位置附近的一块山石旁的花境,华北耧斗菜、胭脂花和银莲花,组合起来的花境一点也不比公园里的人工花境差。(47)到了快登顶的亚高山草甸上,可以在山坡上看到成片开放的银莲花,真是特别特别地美。(48)距离峰顶100来米的草甸花境,可以看到东灵山草甸的标志性植物鬼箭锦鸡儿,长满刺的它还是蛮独特的,它和胭脂花、蒲公英、莓叶委陵菜等组成了2000米海拔的美丽花境。回来以后花友说那会儿应该有也是东灵山才容易看到的长筒滨紫草开花了,可惜当时没有注意。不过东灵山顶的狐狸还是瞧见了的。(48+)东灵山花还是拍了不少,不过最爱的还是银莲花,可能是偏爱白色的小花,我觉得银莲花比金莲花更好看。从林下一路拍到草甸上,可能跟干图片编辑的工作有关,对于喜欢的花,我会尽量按照组图的方式去拍,比如会拍特写,拍环境照,会用长焦和广角不同的景别去记录,会有偏记录的也有偏艺术感的,我觉得只有这样丰富的记录才能尽量完整描绘出这种植物。(49)(50)(51)(52)(53)(54)接下来的第5期,又是记录的百花山,6月中旬前后两次百花山的记录,一次是我一个人,探了林下小道,觉得强度比走公园道路要轻松,所以没过两天又带了一家老小重走。这个时候跟之前来相比,百花山的绿意更为浓郁了,而最大的收获就是大花杓兰。(54+)这是闺女在林下小道观察大花杓兰。跟儿子相比,她比较像我小时候对大自然的热爱,喜欢各种花,也喜欢各种虫子。好吧,我们先看看大花杓兰的美图吧。(55)(56)(57)(58)(59)(60)(61)当天天气特别好,阳光特别强,所以在广角镜头拍摄生境的时候用了比较强的闪光灯补光,用来消除太阳光给花造成的阴影,同时克服了晴天下光比太大的问题。如果不用闪光灯,就很可能要么花的曝光准确但蓝天白云的细节就没了,要么为了要蓝天的效果花的主体就很暗。(62)除了大花杓兰,还在花友的指导下找到了紫点杓兰,也算是在第一年拍摄京野花的时候就顺利集齐了北京地界上的三种杓兰。(63)这张掀起了它的盖头来,因为当天唯一找到的这株紫点杓兰长在林下,光线条件不好,因此也用了闪光,但是闪光灯的亮度就不像拍草甸上的大花杓兰那么强。而且换了各种光线的角度,下面两张就分别用了逆光和侧光,展现出不同的立体感。(64)(65)除了两种杓兰,当时我闺女还特别喜欢铃兰,铃兰的少女感特别强,像一串串小铃铛一样,特别可爱,以前老在淘宝上看到被ps成七彩的铃兰,宿迁种子,不知道骗了多少人。(66)(67)(68)接着7月中旬我一个人又去了百花山,写了第6篇京野花。这个时候的百花山就完全进入夏季的状态,百花盛开,山上云雾缭绕。(69)那次应该是我去百花山走得最远的一次,从史家营这边走到白草畔,两个峰顶间走了个来回,把几片草甸间以前没走的路走了一下,经过一个春夏对百花山来来回回的探访,我觉得我渐渐开始熟悉它了。7月中旬的百花山草甸上真的让百花山这个名字名副其实了,这一次给我印象比较深的也都是草甸上的几种花。(70)(71)百花山上的金莲花并不像小五台或者围场那边那么多,算不上花海,但是毕竟是这个季节的明星花卉,的确还是好看的。像大部分毛茛科的花一样,金莲花视觉上的花瓣其实也是萼片,围绕花蕊那一圈狭长的才是花瓣。(72)(73)柳叶菜科的柳兰在7月的百花山是存在感相当强的花,从下往上开的总状花序高高大大,而且经常成片生长。我看到柳兰就想起当时正在热播的《乘风破浪的姐姐》里的张雨绮,特别强势又显眼,躲都躲不了!(74)(75)石竹科的瞿麦颜色跟柳兰差不多,在草甸上也是相当显眼,特写镜头下单朵花还是蛮好看,尤其是流苏状的花瓣很引人注目。不过当一丛瞿麦在一起,尤其是稍微花期末的花耷拉下来,有点像打湿了的裙子的感觉,显得有点丧气。(76)(77)草本威灵仙则是凭借集团作战的特点占据草甸上的视觉中心。(78)(79)(80)最后看一下这次百花山的目标种之一手参(shēn),又一种兰科植物。它算是7月百花山草甸上的明星花卉,但很不幸也是最容易被游客采的花。(81)7月底去了雾灵山,那天天气特别夏天,车开到半山腰开始下暴雨,然后上到山顶就转晴了,后来下山的时候又遇到巨大的雾,真的感受到雾灵山有多雾多灵。在雾灵山拍到好几种沙参,当时是一头雾水,后来花友发给我一张刘冰大神制作的北京地区沙参属的图文检索表,通过比较几个简单的要素,比如花冠和花柱的形状,叶子是轮生还是互生,萼裂片的形状以及是全缘还是有齿,一下子就明朗了。(82)我还见过刘冰制作的堇菜属的图文检索表,这种归纳的方法也给了我很大的提示,如何去研究同属植物的分类,我也开始累积经验,自己在自然观察的时候,开始去关注除了花以外的部分。下面发几张在雾灵山拍的各种沙参,主要有展枝沙参、狭长花沙参、雾灵沙参和细叶沙参。(83)(84)(85)(86)(87)另外翠雀和花锚也是我特喜欢的两种花,它们俩经常在草甸上一起出现,想象成几只鸟和几只猫,觉得好可爱又有趣。(88)(89)(90)(91)最后分享一下棋盘花,这个也是当天的目标种之一,它在中国温带地区广布,但是在北京地区几乎只在雾灵山能看到,因为雾灵山其实属河北,所以在《中国植物志》中分布地没有写北京。在雾灵山山顶的停车场附近的石头山坡上就能找到。棋盘花花型虽然不大但是很标致,最有特点的是每片花瓣内都有一个黄色的心形肉质腺体,仿佛每朵花都有一圈小爱心。(92)(93)(94)(95)第8篇京野花是8月底的百花山,这篇的文字跟之前的变化还是蛮大的,我可以读一下这篇的开篇,是对这一次百花山的整体印象。 8月下旬我又一次来到百花山,这里已经比平原地区更早地感受到了秋意,并不简单因为十几度的体感温度,而是漫山遍野的菊科已经占领了登山者的视野。依山而成的各种美丽花境中,它们已经成为绝对的主角。正处在夏季最喧哗高潮的草甸上满目过去都是蓝刺头,地榆虽然还在开,但远远抵不过蓝色圆球们的活泼的印象,而山坡上则是成片成片的翠菊和紫菀(wǎn),它们仿佛是夏末秋初菊科大军的旗帜,在雾气和山风中猎猎作响。唯有经过林下小道时,北乌头和牛扁们才用它们美貌却有毒的花和叶维持着毛茛科在华北夏天殿堂中的荣光。身居傲娇金字塔顶端的兰科花卉也到了它们的尾声,却总是躲在林下我找不到的地方,再一次寻绶草无功而返。(96)(97)当时拍了大量的菊科植物,回来的时候花了巨大的精力研究分类,尤其是紫菀属的那几种菊花,真的头大。(98)(99)翠菊还是相对容易辨认,花序比普通的野菊花们要大,一枝一朵,在中海拔的山坡上是成片生长的优势物种。(100)(101)紫菀是紫菀属的属长,这个属是最让人头疼、比较常见的各种紫菀,还有各种原本是其他属给划过来的亲戚,比如各种马兰、各种狗娃花,现在都是紫菀属的。紫菀的花序们呈复伞房状排列开放,看上去繁茂浓密,而且紫菀的植株相对高大,在草甸上还是能感受到它独特的风格,用群里面很多花友爱说的,凭气质判断。(102)(103)三脉紫菀看名字就知道跟紫菀的关系有多近,花真的很像,个人体验花的色彩比紫菀更淡一些。但它们主要的区别还是看叶子,三脉紫菀的叶片更小一些,边缘有比较明显的粗锯齿,而关键是叶脉离基三出脉,这也是三脉紫菀名称的由来。另外还有个特征,一般在林下见到的都是三脉紫菀,而紫菀基本上都生活在阳光充沛的山坡或者草甸上。(104)(105)这俩我觉得是全叶马兰和狗娃花,也都是紫菀属的,长得特别像,区别主要有狗娃花花序里舌状花的数量会比全叶马兰的更多,而且总苞片比全叶马兰要少一层。(106)而东风菜则算是紫菀属里比较好认的了。(107)这张我当时基部的叶片拍得不太全,始终也不能确定是小红菊还是楔叶菊。(108)甘菊可能是被最常叫作“野菊花”的菊花了,小时候我妈还采来给我洗过澡,在八九月的野外特别常见。跟它很像的正儿八经的野菊物种在北京据说是没有分布的。还有一些算是长相比较独特的菊科植物,比起紫菀属的就好认多了。(109)(110)福王草特别不起眼,花序虽然很长但是花很小,而且颜色比较暗淡,跟上面那些鲜艳的菊科比起来不太像同一科的植物,很容易就被忽略的野草。只有用微距镜头拍还觉得有点意思。(111)(112)这是两种风毛菊,第一张像火灾现场的叫紫苞风毛菊,也叫紫苞雪莲,跟天山上的雪莲是亲戚。紫色的苞叶在草甸上远看还挺美,以为是一片紫色的花呢,但是走近了一看黑乎乎的花序,实在是有点不好看。第二张银背风毛菊要比紫苞雪莲好看点。(113)苍术(zhú)也是不太起眼,看上去枝干比普通的菊科更强壮一点,像是灌木一样。(114)(115)(116)(117)最后就是蓝刺头,8月份百花山草甸简直就是蓝刺头的海洋。刚好遇到一个被破坏的花球,能够看到花序的结构。蓝刺头其实是一个复头状花序,是由多个小头状花序组成一个更大更密集的高一级头状花序。它的小花全部都是管状花,没有其他菊科常见的舌状花,而且花开了以后5裂的花冠在微距镜头下还是很容易观察到。8月份除了漫山遍野的菊科其实还有一些漂亮的花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些花都是在林下小道出口的那片小草坡很小的范围内找到的。(118)(119)(120)(121)我发现我是特别偏好白色的花,特别喜欢多枝梅花草。刚好之前看到果壳的物种日历写过它,但是特别有趣的是那篇文章对于梅花草本身说的不多,大部分的篇章都是从梅花草的词根出发讲古希腊神话里复杂的伦理关系,反正挺好玩的,也可以感受到博物学可以融合各种学科有意思的部分。观察梅花草花本身,我觉得有两个点比较有趣,一个是它五枚雄蕊是分时举起的,这样可以延长传粉的时间。另外一点就是微距镜头下特别明显的像外星生物的小触手,那些是梅花草的退化雄蕊,一朵花有五组,每一组都是十几根丝裂,顶上还顶着一个鱼籽一样的腺体,看上去很好吃。(122)(123)(124)这是两种龙胆科的花,龙胆科很多花友也很喜欢,它们跟报春花科、杜鹃花科合称为三大高山花卉,花大多数是蓝紫色,的确很吸引人。前两张是扁蕾,筒状花被四裂的花萼紧紧包裹,微距镜头因为景深太浅,挺难把花冠和花蕊同时拍清楚。后面一张是瘤毛獐牙菜,这个名字又是瘤毛又是獐牙又是菜,显得不太体面,但是花其实还是很好看的。瘤毛是因为花冠基部的毛上面有瘤状突起,不过得用显微镜才能看清楚。而獐牙菜属的花,花瓣都比较尖,而且质地挺括,可能就被人跟獐子露在嘴外面的又长又尖的大白牙联想在一起了。最近一次是前两天又去了一趟白草畔百花山,山上已经秋意很浓了,基本上都是一些菊科,一个人走着走着竟然心情有点低落,感觉四季轮回,过了盛夏就开始走下坡路了。不过幸好在花友的指导下找到了也是龙胆科的肋(lèi)柱花,也算弥补了一下自己的伤感。就发几张美美的肋柱花作为今天分享的结尾吧。(125)(126)(127)(128)(129)谢谢大家,以上就是今天的分享,思路比较杂乱,我真的诚惶诚恐,希望没有浪费大家宝贵的周末时间。我想我继续拍下去,到明年如果还有机会跟大家分享,就能更坦然更自信一点了。谢谢大家。敬请关注下期分享↓↓↓本期志愿者团队
主持人:空游无依分享人、图文提供:魏尧海报制作:小花卷语音合成:夏何、润物细无声编辑排版:茯苓校对:孙女士、曹昕、润物细无声、乐乐等参加人员:北京花友群全体花痴2020年9月20日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