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永康乡愁八一专辑
解放永康从这里出发—陈弄坑革命遗址寻觅并确认纪实
作者:应跃鱼
新中国建国七十周年了,更想起我的故乡永康从国民党反动政权里解放出来己是七十年两个月零十天,那是1949年5月8日。
有关这段值得代代人相传纪念的历史,早期党史描述是“1949年5月8日,我中国人民解放军浙东纵队六支队,从八字墙附近一小山村出发,到上茭道与南下刘邓大军三十四师并肩作战,奔袭永康,一举解放永康城。”
七十年前,胡一鸟、李亨训和我等等,就是浙东人民解放军六支队的一员,亲历那天从那党史上说的“八字墙附近一小山村”出发与三十四师大军协同奔袭解放永康城。解放后,我们六支队战友,包括支队长应飞,都先后离开永康,天南地北戎马一生,脑子里牢牢记着这小山村,但不知这小山村是叫什么村,只知其部位在八字墙与董村之间崇山之中,只有十来户人家。
四十年前,我和一鸟、亨训三人同一年先后回永康落叶归根,见到党史上那不知名的“八字墙附近一小山村”的描述,心觉不妥,但我们也一时回忆不起那小村的村名,心怀不安,在久久寻觅未有结果。
那年市里举办纪念六支队创建五十周年活动,当年六支队政委卜明,支队长应飞和胡一元、陶健、黄光耀、吳甫新、耿易等老战友都回来了,当时我和一鸟就迫不及待的提问这出发解放永康的小山村问题。“那是陈弄坑呀,实在是值得纪念的小山村!”应飞当场不加思索地回答后,还给了我一张当时在陈弄坑驻地山坡上拍的相片,这张相片上,我们当时约八十余人都散列其中,但太小,人如蚂蚁,谁也看不清自己站在何处,哪个是自己,但对拍摄地点和山势一清二楚,今己存档成了珍贵文物。从此党史上有关描述是“八字墙附近一小山村”,改而正式记述为”1949年5月8日,我浙东人民解放军六支队,从陈弄坑出发,到上茭道与南下的刘邓大军三十四师会师,奔袭永康,并肩作战一举解放永康城。”从此陈弄坑成了著名革命遗址名彪党史。
陈弄坑,在党史上应已名声赫赫,但在如今的永康人中却鲜为人知。陈弄坑村现属花街镇,地处永武交界处,原是属于全市“小字辈”的行政村,最近己被并村,取消行政村建制。七十年前我们进驻陈弄坑时,全村只有十来户人家,处于崇山峻岭之中,进出是羊肠小道,村民贫穷,草棚散落,瓦房很少。那天我们从北面的八字墙王祥村来到陈弄坑。陶健同志生前同我回忆说,1949年5月5日,他在王祥派王云琐到武义通知地下党姚xx,告诉他要注意武义国民党的动向,大军很可能就要到,别让他们跑掉。所以陶健比我们慢两天到陈弄坑。
陈弄坑再小,再穷,再深山冷坞,但在我心目中却是崇高的形象,战地重游之念一直不忘。可是时过境迁,当年在陈弄坑驻扎战斗过的战友大都不在了,最念念不忘到陈弄坑战地重游的是我和胡一鸟,因为一鸟就是在陈弄坑的应飞住房被派出去上茭道侦察敌情的,他当时是支队部短枪组组长。也正是胡一鸟在上茭道公路上面见刘邓大军三十四师师长尤太忠将军,接受尤将军进军接管永康的命令。可是一鸟也中风不能行走了,这战地重游陈弄坑的夙愿就落在我的身上。
有道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所谓是英雄所见略同,我的战地重游,叫响陈弄坑的愿望,得到许多老干部和有识之士的响应和支持。去年一班老干部去西柏坡开展红色之旅活动,那里有一句响彻全国的口号:新中国从这里走来!形容我们新中国是从西柏坡走过去的,实在动人而有震憾的意义。我想,我们永康的解放,是从陈弄坑出发的,我们要传承红色基因,可否提出”永康解放从这里出发”的话动,把陈弄坑这个革命遗址叫响,重发陈弄坑的红色光芒?!我的想法得到众人一致赞同和大力支持,特别是原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现任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市革命老区开发建设促进会常务副会长杨倪忠,为我战地重游陈弄坑,实地确认陈弄坑革命遗址,作了很久的策划和精密安排,我和胡一鸟也再次忆认遗址作了图述,终于在7月18日实现了重游陈弄坑之行。
7月18日上午8时半,我等七人乘两辆车直往陈弄坑而去,同去陈弄坑实地考祭的有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市革命老区开发建设促进会副会长郑志扬,副会长兼秘书长舒启华,副秘书长金连升、毛里强,办公室主任方芳。我们驱车沿330国道过杨家,在武义董村路口往八字墙方向前进,如今已是通衢大道,早已不是七十年前的羊肠小路,不一刻就到了往陈弄坑的岔口,只见竖着一个十分气派的石寨门,原来往里就是陈弄坑,让我这个昔日这里走出来的老人,实在不识当年真面目。
过了寨门进了坑,是平整的公路,两边绿树成荫,少见田野却繁花似锦,沿途山边新房幢幢,多为别墅式,大铁门缕花精美,门边卧有静候看家犬,但少见进出村民,静悄悄地似富人庄园。坑中部错落有致地建有一些亭阁廊宇,绿荫花棚供人憩息。若说七十年前陈弄坑是破屋茅屋散落,小有瓦屋几间,如今却是新房连连于绿荫之间,小见旧房残留于坑底,真是新旧两重天,原来陈弄坑在共产党领导之下,早已旧貌換新颜!
但,凭我的记忆,凭我和一鸟再三思忆和绘图,凭陈弄坑那不变的坑形、山势和地貌,我不相信身在实地找不出昔日旧痕的蛛丝马跡,我不顾已在路边迎候的原村主任王子山,要开车的金连升驾车直冲坑底,在堵头处停了一下来,举目四眺,果然发现旧痕迹,山边堵头处,有一幢虽由村里统一涂了白色的旧房,似曾相识,像是我们回忆中,支队驻地北边的独份屋,扣门一问,有一老人,说是村中如今他祖传老屋,他八十一岁了。我说你还记得七十年前,我们应飞部队住在这里的事吗?这老人头脑还十分清楚,说有点记得,说那时自己只十来岁,不大懂事,那些人好象住下面世林的七间头。听到说起此事,旁边的老大婆就高兴的插嘴说,难怪前些日子广播上天天说,解放永康的应飞部队就是我们陈弄坑去的,原来就是我这里。
八旬老翁的忆述,给我们故地寻踪定了位,把我和一鸟的记忆连接起来,因为记忆中应飞住房北边,是有一家独份头。我们从此往南几十米,果还存在一幢旧瓦屋,村里老辈人都称“七间头”,这是七十年前,只有十来户人家的陈弄坑最大的瓦房,也是当时唯一容得下我们80余人驻札的大房子,房东叫应世林。陈弄坑七十年前并无地主,应世林算是坑中最殷实的人家。这与我们的追忆接轨了,对,这就是我们六支队在陈弄坑的驻地!我们六支队就是从这里出发,与三十四师大军协同作战解放永康城!
我带着觅踪成果的喜悦从东门走进应世林老宅,看来老宅保存良好,还住着人,进得东门,只见屋内存设几乎与七十年前十分相似,西边大房就是当年应飞住屋,隔壁就是房东的住房,此刻觅见似曾相识。此时住在此房的一妇女出来交谈,说也听老辈说过当年住过兵的事,原来此人就是现七间头的房主、老房东应世林的曾孙媳妇,交谈中她指着堂屋上挂着的相片说:呶,那就是我大公应世林!
见了相片,我心中一愣:好面熟,有似曾相识之感。其实七十年前驻此时,我并不知房东姓甚名谁,只因这房东住应飞旁边,偶尔也许见过一面,于是记忆的残存里留下这“面熟”的痕跡。
当年部队八十余人全驻大院里,一鸟就住在最南边的棚头间。现存七间头老屋,从外边看各间窗户分明,但大院却搭建了许多坭房茅屋,不可通行,早已面目全非了。
据原村主任说,这房东应世林有很多后人,他的儿子叫应荣超就在村里,我们就请到了应荣超和长孙应来山到村调解中心交谈。应荣超已八十三岁,是县食品公司退休职工,说起六支队驻扎陈弄坑他家的事,他一清二楚,滔滔而言,讲了许多往事见闻。他说,那时我十三岁,在董村小学读书,见过你们的人,不知有没有你,不过没几天你们全走了,不见了,也不知详情。第二年我考到永中读书后,才听说那天就是你们这些人和大军解放永康城。
终于找到并确认了当年在陈弄坑驻扎的七间头,那张在驻地边上坑底山坡拍的六支队主力集体照的拍摄地,理所当然确认了。
我们顺利完成,准确指认,并战地重游陈弄坑,终于了却了一桩多年的夙愿,这时村书记应春德得知消息更是喜不可耐,一定要邀我们到他家吃中饭,盛情难却,喜心难耐,我们就应邀到了书记家,饭桌上大家七嘴八舌,情不自禁难离传承红色基因,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话题,村书记激动地说,想不到我们陈弄坑是解放永康从这里出发的红色宝地,我们要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竭尽全力开发建设这个革命遗址,让陈弄坑的红色古跡、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名扬丽州大地!
(应跃鱼写于2019年7月20日)
作者简介:
应跃鱼,耄耋老人,中共党员,离休老干部,现任市新四军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中共市第十四次党代会现任最高龄党代表。一个会刷微博、会聊Q笔耕不辍,与时俱进的文坛老前辈。
八一建军节 永康乡愁致敬最可爱的人
不赞网红不赞星!只赞英雄子弟兵!在今天,我们的国家,有着这样一群人:他们永远昂首挺胸,以最精神的面貌面对世人;他们舍己为人,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他们;他们不畏生死,永远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他们无畏严寒酷暑,誓死捍卫国家主权,誓死守卫祖国疆土,他们是国家最帅的天团,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是的没错,我们并没有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年代,只是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国家。看看那些关于国外各地发生冲突事件的新闻,再看看我们国家,顿时安全感爆棚,而这,离不开解放军蜀黍们的付出。因此,在八一建军节到来之际,让我们向中国人民解放军致敬!
▲重温入党宣誓词
永康乡愁工作室合作?13506797066
?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更多好物严选可进入青木谷商城?
感恩阅读,点亮“好看”让世界看到你的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