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家合/探险防空洞

壮美昭陵文化艺术平台
| 文学 |书画|摄影|朗诵|音乐|
|第 1672 期|
探险防空洞
文/任家合
我们现在居住的这个地方最早叫头道原,就是咸阳市区毕塬路以北的这道土崖,现在大都被沿路单位或村民的房屋挡住了视线,基本看不见,再往上到了高干渠一线就是二道原。
沿路的土塬其实垂直高度挺高的,最高处较毕原路的路面约有30米高,几乎10层楼的高度。早期的人们都是凿洞而居,主要是没有钱盖房而不是嘴上夸的什么“冬暖夏凉”。现在城市到处都在拆迁,因此凡是推倒了房子的地方你会看见高高的土崖和一排排的窑洞,那窑洞就像一张张大嘴对天怒吼。
60年代初苏联老大哥跟咱翻了脸,苏联不但停止了对中国的所有支援、撤走了所有人员,而且陈兵边境马上成了新中国的威胁,真所谓“翻脸比翻书快”。为应对突变的中苏关系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对应措施,突出备战问题,要准备粮食和布匹,要挖防空洞,要修军事工事,“备战备荒为人民”。1969年8月,中共中央正式决定成立全国性的人民防空领导小组,各省、市、自治区也纷纷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在全国广泛地开展了群众性的挖防空洞和防空壕的活动,即所谓“深挖洞、广集粮”,于是人防工程规模在已有的基础上迅速扩大,人防工程的规格不断提高。应此风潮咸阳的头道原、二道原地下陆续开挖了很多防空洞,纵横交错、密如蛛网。时至今日,防空洞大多废弃不用,而人防小组依然存在。
我们小的时候经常去现场观看开挖防空洞,尤其是夏天。有时人家不让进我们就在洞口外玩耍。新挖的泥土被一车车推出来倾倒在洞门口,泥土很凉,我们就坐在泥土上感受陌生地底的凉气、揣测着防空洞的深度和走向。
陌生而深邃的防空洞对我们有很大的吸引力,只要有机会,我们就想去一探究竟。
机会来了。
家门口就是土塬,私人或者单位需要用土就用车来拉,一来二去一个防空洞门口的土被掏空了,门洞孤零零地高耸着。闲极无聊我们就爬到防空洞的门口玩儿,锈迹斑斑的铁栅栏和铁锁阻拦了我们进去探索的脚步同时也引起了我们极大的好奇心,于是我们带来了榔头,三两下就破坏了铁锁。几个人心怀胆怯、小心翼翼地往里挪着步子。洞是下坡,越往里越黑,越往里越冷,越往里越潮。当门洞处的光亮只有窗户大小的时候,都不敢再往里走了,恰在此时,洞子深处一声“啪嗒”的响声,吓得我们头发都竖起来了,撒腿就往出跑。跑到门口发现没有什么东西跟来,一个个才停下来嘻嘻哈哈地嘲笑着刚才跑得最快的那个人。
过了几天,一个年龄稍大些的孩子召集我们几个要二探防空洞。这次我们做了些准备,首先是油毛毡和火柴,其次是人手一根木棍,油毛毡用来照明,木棍可以防身。东西准备停当我们一行5人就进洞了。为了壮胆,我们故意大声说话。有了照明设备,洞里不是那么黑了,手里有了武器,似乎也没有感到害怕。下坡的路走到头就交会了另一个走向的大洞,这个洞很高很宽,目测能够并排跑两辆汽车。洞的顶部还布有电线和电灯,不过灯都关着。每走一段距离洞顶就有一个天井,天井井眼不粗,朝上看能判断出此处距离地面是非常深的,一团不亮的光线投在地上。天井井壁装着爬梯,但是洞顶离地挺高的,人站着根本够不着。我们忽然明白了以前在田野里经常见到的水泥管子原来就是这防空洞的天井。走了好长时间有了岔路,由于这大洞笔直宽敞没有意思,我们就拐进了岔路的小洞。小洞约有一人高,曲里拐弯,顶部和洞壁时见垮塌的地方,油毛毡卷的火把明显地不够亮了,几个人就有些心虚,大家都谨慎起来。走了一会儿,洞顶垮塌下来的土几乎把路堵严了,就在顶部留了条缝子。关于继续前进还是退出我们犹豫了。继续前进明显有危险,退出的话这次探险就只能平淡收场。还是那个大男孩儿有主见,说是咱们钻过这个缝子肯定就好了,说罢带头爬了过去,我们就跟着也都爬过去了,沾得满身的泥土。爬过这个垮塌处果然前方比较顺畅,七拐八拐的还挺有意思,不知道走到哪里了。突然,前面隐约有动静,我们一下站住了,毛发直竖,大气都不敢出,静静地听着。等了半天又有声音传过来,咕咚咕咚的,辨不出是什么声响。紧接着是一串秃噜声,貌似是牲口在打响鼻。疑惑和恐惧包围着我们,每个人都神情紧张、屏气凝神。过了一会儿一句清晰的人的声音传了过来:不吃了就滚!大家的脸上忽的活泛了,这是我们生产队饲养员Q罗锅的声音,难不成我们走到了队里的饲养室?我们快速地朝着有声音的地方走去,然后看见了远处微弱的亮光。再走,闻见了饲养室里熟悉的牲口的骚臭味儿。再往前走到不大的出口处,果然看见了饲养室里一排排的骡马在槽前吃草,蹄子在不停动弹,发出咕咚咕咚的声响。饲养员Q罗锅手里拿着根拌料棍在槽里搅拌,转头看见我们从里面出来,吓得棍子差点儿撒手,赫然道你的咋从这儿出来了?我们几个笑而不答,迅速穿过骡马群从饲养室大门跑了出去。
外面的阳光真亮呀!
我们高兴地叽叽喳喳,第二次探防空洞大获成功。
此后又有了三探、四探、五探,探了不知道多少次,分别走了不少岔洞,把附近防空洞的基本走向和出口都弄清楚了,最远的一次竟然从2队的一个洞口走了出来(我们是6队),惊险又刺激,因此我们很喜欢看电影《地道战》,想象着哪一天要跟苏修打仗我们可以给解放军当向导。
现在想想那时真的是胆大,几个六、七岁的孩子整天在地下钻来钻去,万一出了啥意外都没人能知道我们的行踪。那个年代家里孩子多,父母也忙,根本没人管,就由着我们疯玩儿了。
苦难而快乐的童年呀,我时常怀念你。
作者简介
任家合,男,咸阳市渭城区人,生于1966年,1985年毕业于乾县师范学校,1990年进修毕业于咸阳教育学院中文系。前后从教8年,后转行别业、年华虚度。喜爱古诗词,亦钟爱散文。尝有习作,鄙陋不可示人,聊自娱耳。今老矣,且性情未变,天真、愚钝而不思稍改。今生就这样吧,下辈子另说。
编辑||赵晓萍审稿||张克俭
长按关注壮美昭陵平台
点击下面蓝字“阅读原文”平台作品一览无余!!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