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味道话凉粉(袁海婷)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公号【鲜衣怒马倚斜桥】

提起故乡盐镇的美食,我必须写一写盐镇的凉粉。
本文作者干大姐的作品,隔着屏幕都想喝魂牵梦绕的凉粉
在盐镇有个习俗,大年初一头一顿饭食必是烩凉粉,
又叫大年初一五更饭,足见凉粉的美味和隆重。
喝了凉粉才是过年、喝了凉粉才是回家。
游子们朝思暮想、魂牵梦绕的也是家乡的烩凉粉。

作者的照片,清雅高贵的女子。
河南是盛产红薯的圣地,
待到天朗气清的十月,
盐镇的乡道到处是刨红薯、抹泥的场面,
盐镇已被收红薯的热潮所覆盖。
收红薯、晒红薯片、磨粉、漏粉、
晒粉的热闹场面像十月清冽的阳光一样炙热和灿烂。
嫩红脆甜的红薯经过几道工序后,
做成雪白的纯正的红薯粉面儿就是做凉粉的原材料。
在我幼年时,盐镇家家户户都是要种红薯的。
做出新鲜的粉面儿后,盐镇人的味觉已迫不及待了。
记得母亲白天要干许多活,
只有等到晚上吃过红薯饭后,
借着月光,哥哥们早溜到盐镇剧院看电影了,
腿快的二姐也不见了踪影,
我则领着我的侄子侄女们在院子里上下疯跑。
母亲在橘黄色灯光的厨房开始”擦凉粉”,
先用水和红薯粉面儿用一定比例调和后倒入锅中,
接着就开始搅凉粉,搅凉粉是个辛苦活,
要防止局部受热、防止沾锅底,
就要不停的用勺子顺着锅底搅很长时间,
越搅越稠,越搅越累,所以胳膊会很疼,
母亲常常不让我们搅凉粉,
一怕我们胳膊疼,二怕搅坏了糊锅底。
搅到凉粉很粘稠出现小鱼泡时,
母亲会用筷子蘸一下凉粉,
快速放到水缸中冰一下,
自信的用手一摸说:”熟了”。
然后盛入准备好的盆盆碗碗中,
放到通风的窗台上。
作者的母亲,我见过的,培养出如此优秀的女儿
大功告成后,开始收拾锅时,
我和侄子侄女们齐齐的站在锅边等待一种美食叫”锅隔渣 ”。
争着吃凉粉的“锅隔渣”是我们少年时记忆深刻的美味。
盆盆碗碗里的凉粉凉透后已是第二天清晨,把碗倒扣过来,
凉粉倒在案板上,颤颤的晃动,我们都喜欢上去摸一摸、拍一拍,
一坨一坨初加工出的凉粉可以放置在水里泡着,吃时捞出,很是方便。
但凉透、未泡水的凉粉口感最好。
儿时我们兄妹多,生活清贫,
母亲就做最简单的调凉粉给我们吃,
调凉粉也不讲究,简单的把凉粉切成半寸宽的长条,
粗粗地浇上蒜汁、醋、和辣子油就好,
如果母亲能开恩滴上几滴香油,
那么我们兄妹围着一盆调凉粉吃的速度简直是风扫残云,
囫囵吞之了。这种吃法很简单、很爽口,
有诗描述它的妙处:
“冰镇刮条漏鱼穿,晶莹沁齿有余寒。
味调浓淡随君意,只管凉来不管酸。”
吃完调凉粉后喝一碗“妈熬的小米粥”,
这,就是儿时的一顿盛宴…………
那个时代的母亲,都有种能把苦日子过甜的能力。
记忆深刻是在入夏,
早上下地收麦前,
母亲把几大块凉粉放在水桶里,
吊在院子里水井的半空中,
在家里没有冰箱的岁月这是一种最亲切的冰镇方法,
母亲的简单智慧,可以确保儿女们在劳动后的炎热中午吃上扣弹、冰凉的爽口凉粉。
其实母亲也用这种方法冰镇过西瓜,有一次绳子断了,一个西瓜掉进井里,母亲心疼、念叨了许多天。
凉粉的另一种吃法非常的隆重和讲究,
就是盐镇人大年初一的头一餐——烩凉粉。
准备工作要在进入腊月二十七左右,
年关将近,母亲和嫂子们开始忙活。
在她们朴素的生活理念中,
精神的愉悦和虔诚总是和爱孩子有关。
准备着这顿一年中的头一餐是幸福的,
年三十晚上要提前把凉粉切成方丁备用,
因为在盐镇的习俗中大年初一是不能动刀的,
所以三十晚上隆重的事情就是把初一早上烩凉粉的食材都切好、备齐。

初一不动刀,图片来自作者老同学刘石丹。
大年初一天不亮母亲就起来烩凉粉,
我们则早早换上头天晚上就放在枕边的新衣服,等待这餐盛宴。
母亲把准备好的肉丝、胡萝卜丝、海带、豆腐、木耳、白菜、菠菜等炒六成熟后开始加入煮肉汤汁,要慢火慢炖,待到香浓的汤汁携着五颜六色的蔬菜和油花翻飞时,把切好的凉粉倒入锅中,盖上锅盖把香气和热气焖住,起锅时加上葱花、芫荽,香气袅袅。这样一番下来,实在是一场温暖又刺激的嗅觉和视觉体验。诱人的香味和鞭炮声弥漫整个新年的清晨,兄妹几个中嘴馋的二姐总能得到小半勺提前尝咸淡的权利。
烩凉粉里可以有各种菜和各种肉,
各家都会不同,也有素凉粉,
我们最喜爱的是放点杂碎的猪肉或羊肉凉粉,
有肉吃起来很美好,
烩凉粉喝起来菜香汤美,
凉粉丁扣弹滑溜,吃急了烧心,边吹边吃。
盐镇的壮劳力们最常见的是端一碗烩凉粉,
一手拿个热白馍,靠墙根墙一蹲,连吃带喝,没毛病!
我个人从小的习惯一般是第一碗喝原汁原味的凉粉,
第二碗要加点醋和辣子油,
因为农人们常说,“辣椒是穷人的半滴油”,
加了辣椒油的烩凉粉吃起来满头大汗、畅快不己。
凉粉的美妙只有盐镇人和盐镇的游子知道。
现在许多洛阳大型饭店都有我们盐镇烩凉粉,
回故乡吃过几次,都没有我母亲做的那种”妈的味道”,
大姐二姐和我,任凭多么心灵手巧的一个,
都做不出母亲做的烩凉粉的味道。
凉粉这种盐镇名吃,
我有时会觉得其似有生命,“性温”而有“食德”。
我们对其喜爱而又敬畏中其实包含了一种家的味道、妈的味道。
这种传统的饭食大抵只有盐镇人方能体会它的妙处,
并勾出了一代代人暖暖的童年回忆。
当然凉粉还有其他吃法,
比如煎凉粉、炒凉粉,然而最代表盐镇美食的是烩凉粉。
一方山水一方人,如今远在他乡,每每计划回家,母亲总会为我提前”擦凉粉”,烩凉粉。
母亲守护着家和表达对子女的爱其实就在那声声搅凉粉和守望儿女归期的一种担当和虔诚中。

故乡的原野走出如此俏丽的红玫瑰
在盐镇,
凉粉已是一种表达爱意和游子的思念的中介,
我们对凉粉的执着贪恋,
除了美味,也包含一种情怀,
凉粉的滋味常常并不只是凉粉本身,
而是爱和牵挂,凉粉无言,蕴藏大爱。
在游子的心底柔软处,
常会提示思念故乡,
日久弥深……
………………….

作者简历:袁海婷,河南宜阳盐镇西村人,执教,现居杭州,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研究生,取得中国艺术研究院设计系景观设计博士入学考试第一名的成绩。作品《荷与风》获“从洛桑到北京”国际艺术展奖。
作者念大学时候在盐镇老家的照片,熟悉的竹帘,红红的辣椒,配着温婉的女子。本身一如一幅画般美丽。

编者:再附作者两幅油画作品,赏心悦目下,好想喝凉粉啊,让我的视觉一下子从凉粉汤转移到油画上,内心还是忍不住馋了两口,在家的乡人们看到了可能不屑一顾,想喝凉粉都是分分钟的事情,可是,苦了在外的娃子们,找不到粉面,找不到灶具,即使齐全,也做不出母亲的味道,那段苦日子里兄妹相依围着灶火等着妈妈的调凉粉来果腹的美味。我知道洛阳很多地方不喝凉粉,更别说整个中原或者整个中国,于是,这成了我们盐镇人的秘密了。乡愁,浓缩,一刀刀烩进这香喷喷的凉粉里……….幸福是什么,任何时候走到家门口,都能说句,妈,晌午给我烩点儿凉粉喝…….

作者 : 鲜衣怒马倚斜桥,85后伪文青一枚
爱吃 爱玩 生活态度汪洋恣肆
始终坚信生活要有仪式感
因为我们负重前行 更要努力的过好每一天
约稿请联系:13615798657 微信同号
长按下方二维码可关注【鲜衣怒马倚斜桥】的公众号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