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如作家】 王良炬|?||支书二伯与村小

点击上方蓝字,轻松关注
编者按:教育无形如水,生如种子,是希望和未来。在那些特别的年代,村小以它独特的形式存在,解了农村娃娃上学难的燃眉之急。许多老师毕业分到村小,虽然条件简陋,但责任心特别强,让许多凤凰飞出了山沟沟。特别是村支书,又抓生产,又抓教育,让村小在独特的环境中渐渐成长。如今,村小已成为了历史,大家再去回味那段岁月,请慢慢欣赏王良炬的《支书二伯与村小》,一定会有新收获。
支书二伯与村小
作者/王良炬
前不久,一位当了老板的小学同学,回了趟老家。他很有心,特意去了趟我们当年就读的村小学校,并将他拍的照片发了一张给我,让大家一起缅怀逝去的校园时光。
当年我们就读的本村村小富顺县板桥区中和乡东南小学,十多年前就已经撤并,一直闲置,无人照管,显得格外破败、荒凉,如今已是面目全非。照片上看得并不清晰,校门口两边的字迹也有些模糊,学校内长出的一棵树,好像是柏树,也许是后来栽的,长得竟然比房子还高出不少,在破败的校园里独显其旺盛的生命力,它显得有些突兀,与学校的荒凉破败并不协调。
我们村十分偏僻,村小到最近的公路,要走四五里山路,爬坡上到山顶。村小在镇溪河边,上游不远处,是远近闻名的木桥沟水库。河对面是大山。山脚下,是邻乡观乐(现属福善镇)的熊坝村。山上,是宜宾县的王场乡。我们学校,不仅有本村的同学,还有本乡邻村的同学,本县邻乡观乐熊坝、熊山的同学,宜宾县王场乡的同学。当时的学校人气旺,可热闹了!不仅外村的同学纷纷到来,而且经常还有外校的师生不辞辛苦组队来学习交流。
我们村小,让村里的适龄儿童都入了学,没有辍学的情况。在文化大革命中,学校很大精力、很多时间都投入到了宣传工作中,我们不少时候都是半天上课,半天搞活动,但学校并没有放松教学工作,因此培养出了一些好苗子,后来这些人经过不断努力,考上了中专、大学,成了村里人的骄傲。最主要的是,学校将知识的种子播撒在了学生和家长的心田,让大家树立了”知识改变命运”的观念。除了当时在学习上就很拔尖、突出的少数人,在后来的高考、中考的”百米冲刺”中取得优异成绩以外,还有不少同学在以后漫漫人生长路的”马拉松”比赛中,也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位回老家探亲,瞻仰母校的同学,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
当年的一所村小有如优秀的成绩,主角当然是学校的老师。同时,办好教育这台”戏”,也少不了当时的大队(村)党支部书记二伯。他全力支持学校工作,而且十分重视、关心人才。
村小背后是一座小山,小山旁边是汪家院子。院子背后,二伯就长眠在那里。二伯名叫王绍清,是当时的大队(村)党支部书记,他家和我家在一个院子里,和我们是一个家族的。
二伯是穷苦人出身,没文化,可他却很有见识,十分重视文化和教育,尊重人才。他的年龄比当时的村小负责人邹老师要大一点,两人如同兄弟一般。邹老师时常到二伯家,二伯也时常应邀到学校检查指导工作,邹老师的家就在学校。学校是我们入校前不久才新修的,环境非常优美、舒适。门前高山耸立,小河静静流淌,四周是绿绿的田野。校园是一个小四合院,砖木结构的平房,校门两边各有两间教室,还有办公室、教师宿舍、厨房等办公、生活设施。教室门口的花坛里,是邹老师种的栀子花。后来,学生越来越多,大队又在离我家不远的地方,修建了两间教室,办了两个小学班。这是二伯带领大家办砖厂,烧出砖瓦自力更生办起来的。
我就是在二伯的鼓励下不断取得好的学习成绩的,从而树立起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的信心。他到学校,邹老师就特意找出我的作业本给他看。他看到题全做对了,又很整洁,就很高兴,回来就对我父亲夸我,要他多鼓励我努力学习。
受他关心、鼓励、支持的,还有很多人。有一个堂哥的媳妇,是他高中的同班同学。从外乡镇嫁过来后,在二伯的支持下,在村小当了民小老师。她和我们村小另外两位老师,都是在二伯的关心、鼓励、支持下,在艰苦的条件下坚持下来,心无旁骛,安心工作,教书育人,为农村教育事业做出了贡献,后来都民转公,退了休,有了退休工资。粉碎”四人帮”后不久,二伯就去世了,学校的”主心骨”邹老师也调走了。村小地势偏僻,交通不便,后来的老师就不断地变换,教育质量也受到影响,生源越来越少,昔日荣景不再,最后被撤并。
村小撤并后,老家的孩子们大都是到十多里外的板桥坝街上的镇中心小学校就读。孩子小,下午放学后不敢一个人回家,于是,父母在外打工做生意的孩子,家里便纷纷在学校附近租房子,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陪读,他们便成了留守儿童。也有的每天回家,由在家里的大人早送晚接。比在本村村小就读大人孩子都要辛苦一些,但镇上的学校教学质量则要比村小要好一些。还有的有钱的农村家庭,为了让孩子从小就受到良好教育,在城里读书,就在城里买房,举家搬到城里去生活。
支书二伯去世的时候才五十多岁,年龄并不大,他和我父亲很合得来,是无话不谈的好弟兄。二伯家在院子西南边,他家里我“畅通无阻”。他家里不仅有报纸,还有一些书。二伯不看,他不识字,也太忙了,不光上面领导要到他家,村民也要到他家里来反映问题矛盾,要他帮忙解决。这些报纸我看了,而像鲁迅的著作,我就拿回家里,据为己有。这些,二伯、二娘也不管,不在意我拿走他们家的东西。公社党委书记是个癞子,热天也总是戴一顶黄绿色的单帽子,有一天下午,他离开二伯家回去,我就追着他喊:”刘癞壳儿!刘癞壳儿!”当时他只回头看了看,并没有说什么,他后来找到二伯说了这件事。二伯并没有因为我给他惹出麻烦而怪罪于我父母,只是要我父亲管管我,”以后不准那样喊了哈!
我们院子是个老院子,在这个地方,已经生活过了好几辈人,背后就是我们家族的祖坟,一座一座挨挨挤挤地。家族里的老人去世后,通常就埋在院子背后的坟地里。可是,二伯去世后,却没埋在院子背后,而是舍近求远,埋在了汪家背后,不知这是不是二伯的遗愿,是不是想看着这所学校,听听那朗朗的读书声?让它一直兴盛下去,培养出更多的好苗子,为村里人造福。
虽然村小渐渐衰落下去,最后关停了,好像有违老支书二伯的心愿。但村小播下的种子,却在顽强地生长,充满生机和希望。当年,二伯的大孙子,就被二伯的儿子良培哥,送到离家较远的当时本县教学质量很高的一所乡村学校龙硐完小去复读初中。后来,支书二伯的大孙子顶替了良培哥,到了木桥沟水库管理所工作,现在已是副所长了。在我们院子里,紧邻支书二伯家的幺叔和幺娘,现在也在街上租了房,专门陪伴外孙女在镇上小学校读书。我的弟弟有三个孩子,家里十分困难,但两口子仍然咬紧牙关,供他们上学。今年上半年,大的两个孩子,大专、职高毕业,都在城里找到了工作。而四队则在这三十多年里,不仅走出了一个又一个的大学生,而且还产生了好些个老板,实现了”双丰收”。
今天,村小不再书声朗朗,二伯是不是有些意想不到,有些落寞?但二伯是个大度的人,从不只为自己个人着想!看到今日家乡的农家孩子,接受了更好的教育,他一定会打心眼里高兴的!现在,村里的水泥公路直达板桥场镇,村里人出行方便多了,以前赶场要走半天,现在骑摩托车则只需二十来分钟。农家用上了电、自来水、天然气、宽带。让村里人过上好日子,不正是支书二伯当年孜孜以求的吗?
劳累一生的二伯,您就安息吧!
作者简介
王良炬,四川富顺人,博学多识,现在北京做事,闲暇之余喜欢文学创作。现为自贡市作协会员,在《四川日报》《四川工人日报》巜四川农村日报》《自贡日报》《富顺报》等媒体上发篇文章百余篇。
【相如作家】编委
总 编:成金洺主 编:苏 伟审 定:唐健雄编 委:成祖耀 董志平 胡华文 陆楷明 铁 裕 彭 鹏 唐贵宗 王良炬 王亚林顾 问:周联合 唐健英 李良飞 刘国栋 任文虎 罗 华
稿费事宜:赞赏10元以下(含十元)归平台,10元以上一半归作者,一半归平台留作运作费用;阅读量一千以上再奖励10元。自文章发表后一周发放稿费。投稿须知:《相如作家》公众号,专注于诗歌、散文、历史、哲学、国学等,面向那些有丰富阅历,习惯于独立思考,始终坚持原创,欢迎善良且有德行的作者踊跃投稿。字数必须在300字以上,严禁抄袭和一稿多投。
投稿微信:cjm15928659844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扫描二维码 |关注我们
“赞赏随意,感恩有你”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