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记 | 食存五观

勤修清净波罗密 恒不忘失菩提心
日本的素食称为精进料理(しょうじんりょうり)。偶然在精进料理店〖阿じろ〗的包筷子的纸内发现印有食存五观文。
记得最初到寺院时,师父就教导我要懂得“食存五观”,出家人吃饭是在做一堂庄严的佛事。那么什么是食存五观呢?
在寺院吃饭时,也要保持正念,食事时心中应有此五种观照。
1、计功多少,量彼来处。
吃饭时,不仅是享受食物的美味,更应知食物得来不易,需要经过许多因缘条件共同成就,方才能成为我们面前的这一粥一饭。故要计算思量我们所吃的食物,从种植、耕耘、收获、加工,其中饱含了农夫的血汗,粒粒皆辛苦。再有寺院的檀家供养,师父、义工们水洗烧煮等,粒米功德,并不是金钱所能衡量。
“佛观一粒米,大如须弥山”,故我们对于现成的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应有一份惜福和感恩的心。
2、忖己德行,全缺应供。
检讨自己的德行有无亏缺,是否堪受供养。当自策自励,不懈怠一日,不妄食一餐。孔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修行人也是一样,每天要问问自己:从早到晚是如何对待佛法?持戒了吗?诵经了吗?精进了吗?忍辱了吗?慈悲众生了吗?
如果没有修行,则德行全缺,便不应受此食物。藉此警醒自己精进修行,常怀一份惭愧的心。
3、防心离过,贪等为宗。
对美好的饮食不起贪欲心,对口味不合意的食物不生嗔恨厌恶的心,以平等心待之。一般人在吃的方面,总是千般挑剔,万般捡择,须知食物能滋养我们的身体,固然是重要,但如过份贪著,没有节制随自己喜好而暴饮暴食,则必伤害身体。
曾听闻一小故事。弘一大师一次外出到一个寺庙。庙里的侍者有意试探大师的修为,于是将第一餐饭做得特别咸。用斋后,侍者问大师饭菜的口味如何。大师回答说:咸有咸的味道。而第二餐饭,侍者又少放了盐,做得特别淡。他问大师饭菜的口味如何。大师答:淡有淡的味道。侍者由衷敬佩大师的功夫无论咸淡,都以一颗平常心视之,保持内心的坦然与安乐。
众生的过患在于,以贪为根本,如果没有贪心,则诸患不生,修行之人,常念心中过患,使其远离过恶。
4、正事良药,为疗形枯。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种病,叫做:饥饿之病。饮食就如良药一般,能治疗身体饥渴的疾病。车子有油才能发动,身体也是如此,如果没有充份的饮食营养,生命便会枯竭,人就无法生存,故饮食时,当如服药,并非为满足口腹之欲。所以寺院吃饭,尤其是是晚饭,称为“药食”。
5、为成道业,应受此食。
我们吃饭的时候,应知一切食物都是为了资身修道之用,每日三餐,只是为了维持健康的身体,令色身能够继续修行,以成就道业,利益众生。既是为成就道业,因此当发道心,勤奋用功,保持一份精进的心,来接受这份饮食。
所以寺院都斋堂也称为〖五观堂〗。食前供佛,食中观想,食后再为众生回向,故吃饭也是佛门中一堂庄严的佛事,吃饭也是修行。
黄蘖禅师曾云:终日吃饭,未曾咬著一粒米。
这就是说作为修行人用斋时,面对诱人的美食欲境,依旧要保持观照的工夫,端身正坐接受饮食,收摄自心不起分别,不贪著食物的色香味,不计较食品的好坏,不拣别食料的精粗,以随缘自在的心念来进食,食时修持五观想,自思惟:是不是德行无缺?能不能防心离过?有没有认真办道?能够怀抱这样的心进食,才是合乎佛教的饮食之道。
寺院斋堂前常会悬一对楹联:
五观若存金易化,三心未了水难消。
“五观”大家都已明白了,“三心”你可曾知道吗?
初即观食,次是观身,后并观心。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