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姑娘—-八十多年前嫁到盐镇的洛宁大家闺秀的一生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公号。
?
前言:?最近一直在整理笑佛文稿,文稿的作者是我盐镇东村张氏11世的张桂萼先生。先生已经去世半个多世纪,越看越敬畏。真不知,在盐镇的近代历史上还有如此人才,张先生当年曾被称为豫西才子,是当时洛阳三十年代一支笔。生于1904年,时代的大背景下,经历军阀混战,经历日军侵华…..先生亦在仕途沉浮,曾受直系军阀吴佩孚的赏识…….今日此文,暂不提张先生,而是写写张夫人.,民国年间洛宁巨富张九思的千金,大家闺秀四姑娘,下嫁盐镇东门耕读之家张琦老先生第二子张桂萼……….
一个悲情的故事就此展开………………….
?
民国十年,即1921年的盐镇,地方不清,匪劫四起,军阀混战,灾害不断,东村的老秀才张琦老先生遂决定把田地房屋卖尽之后,携全家外出谋生奔赴省城,彼时的省城尚在开封,当时老先生的二子张桂萼时年17岁,年少气盛,恃才傲物,由于家学渊源,时常在开封的街上弄问卖字,后上书吴佩孚,当时的吴为直系军阀曹锟的副手,权极盖世,又是清末秀才出身,十分欣赏张桂萼的文采,即大开辕门迎接,后把张先生推荐到张治公部任幕府记事,兜兜转转五年多,后又回洛阳,为生活计,做一文职小吏。 此处不详述,后文会有详述。
01
四姑娘,祖籍洛宁县河底镇城村,在洛宁县城东北约30公里处,是张九思张门巨富,如今的张氏旧宅依然保存着,张氏旧宅建于清代,风格独特,规模宏大,至今仍有保存完好的四连院五连院,触目皆是美轮美奂的砖雕木雕。在乾隆年间,城村张家更是田过千倾,耕户千余,年租万石,被称为豫西首富。张家对子弟的教育非常严格,而当时的洛阳翰林林东郊都与张家的交情颇深。明末清初曾挂过两次千顷牌的大户人家,在这样优渥又重教育的环境中,民国2年,四姑娘出生了…….
洛宁城村张家旧宅
自幼生活优厚,虽然幼年丧母,却有奶娘丫鬟悉心照料,彼时张家有私塾,读书时都是由丫鬟奶娘背着去的,她的父亲兄弟三人,排行老二,她在堂姐妹中排行四,所以大家都叫她四姑娘,吃穿用度都是最好的,四书五经名著典籍,那个年代男子能读的书,四姑娘都一一读过,后来在她16岁那年也就是民国18年,去了省城开封读国文补习班。
洛宁城村张家旧宅
跟随着叔婶一起住,后来又考上省城的师范学校。豪门的家庭,各有各的心思,和叔婶子女在一起住的久了,总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滋味在心头,后来四姑娘决定辍学回洛阳,在洛阳她住在姑姑家,当时的洛阳有四大户,就有三户是张家的亲戚,虽然幼年丧母,父能提供优渥的物质条件,但是内心总是悲凉的,寄人篱下。彼时张家的亲戚们说,四姑娘命苦,得给四姑娘找个好归宿。
当时洛阳地方上有两家因财产纠纷对簿公堂,一家有钱一家有势,两年未果,有钱的这家财产耗尽大半,走投无路,托人求张桂萼先生写了一份申诉状,彼时的张先生在数年奔波之后回到了洛阳在县财委会供职,有刀笔之称。张先生申诉状写了之后,一状把对方告倒了,官司打赢了。这家主人报恩心切,同时又和四姑娘姑家是好朋友,想为四姑娘说媒。

当时的张桂萼家在外奔波几年无果之后又回到了盐镇,田产房屋都无,可谓一贫如洗,而四姑娘却是大户人家的闺秀,门不当户不对,而张先生又大四姑娘9岁,无论从哪一方面来说都不合适,但是苦于这家主人从中撮合,张先生的弟弟张桂赢代兄去和四姑娘初次见面了。
张先生虽然家穷,却一表人才,豫西才子, 他和四姑娘于民国23年在洛阳成家,洛宁张家有个不成文的传统,出嫁姑娘家里得陪送五十亩地或者等值的嫁妆,四姑娘的父亲因欢喜女婿的文才与名声,陪送的特别丰厚。出嫁从夫,尤其在那个封建的时代,成家后四姑娘便回到了偏僻的盐镇村,而张先生为了生活依然在洛阳县供职。
大概四姑娘的悲情的后半生就在此开始了………..
02
?嫁到盐镇之后的头一年,张家一家人都比较恭维,娶了个大家闺秀,当时在四乡都是无尽的风光,他们也能体会到大家闺秀下嫁已经不容易。大家闺秀,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在那样的旧社会里女子的三从四德,洗衣做饭,伺候公婆,照顾稚子,邻里妯娌,七大姑八大姨,家长里短,等等对于这样一个出生优渥,满肚子学问,识文断字的旧社会奇女子来说,如何想象?
最主要还是家穷,当时的张家借住在盐镇街西头,三房住在一起,穷人家过日子,什么都得会做,会料理,四姑娘不会做饭不会裁衣,不会同妯娌门一样磨面蒸馍,只会看自己带来的红楼梦,天雨花,新儿女英雄传等等。
时间一长,其他两房肯定有意见,加上那时候的婆婆都是个顶个的厉害,讲话也不好听,常常遭婆婆的白眼和冷嘲热讽,那时候的张桂萼又不在家,四姑娘生了闷气也无处诉说,找谁诉说去。她的成长环境和认知哪里经历过这些?以至于后来得了疯魔病,这是我们老家的叫法,其实是长期抑郁导致。无奈只能久住娘家……
03
这首诗是1935年时年22岁的四姑娘写给其夫张桂萼的书信…..
妻寄夫书卷终又书于左
含羞泪,笔写诗,满怀心事寄君知,
思别日,黄菊时,君置诗书远别离,
奴封发,锁双眉,风雨谁敢乱沾衣。
同誓嘱,告夫知,功名成就早归期,
君折桂,第一枝,云深月窟玩床兮,
奉茶汤,进衣裳,窗前寒夜问谁兮,
脱紫袍,换绿衣,官人不必做秃尼,
一更叹,二更啼,三更不觉鸡鸣时,
睡不得,望君车,梅发窗前君至疑,
望锦衣,徒增悲,名扬空发一声雷,
雨欲来,云又散,鸾不归兮不振衣,
分破镜,折鸳鸯,鸳鸯各分在东西,
生无益,死无奇,谁敢半言怨奴婢,
只道君,无情义,结发夫妻你抛弃,
君果牛郎子,奴非织女躯,
君果苏季子,奴敢不下机,
君果僧家子,当初莫娶妻,
娶妻故不归,害妻独宿是何为,
丢父母,别宗支,反问吾君是何理,
君若妇,意何如,深情尽付此张纸,
吩咐雁,急含去,直飞君前莫迟期,
君折书,请看知,细心诵读奴言语,
言既尽,嘱君知,莫把奴言当悔语,
千里关山无别寄,惟愿安康只一语。
读完整首书信,深厚的国学功底蕴涵字里行间,
虽有怨言,却在文末依然是不悔,不悔嫁给张桂萼。
可是后来漫长的一生,……………..
04
听父辈人说小时候他们经常见到四姑娘带着眼镜坐在那里看书,看的是老版的三国演义。村人其实对她是怀有敬佩之心的,识文断字,在那个时代,多么的了不起啊,简直不能想象,还是个女人。
后来的后来,她疯了,真的疯了,到处乞讨,那日闲聊起来,裴老说想想四姑娘的一生,太凄惨了,裴老说他在街上见到四姑娘的时候已经60多岁的年纪了,见谁都要吃的,裴老说他和张桂萼的儿子明元侄子明宗是同学,所以每次他都买两个火烧馍分给她一个,有一天他和老太太说起来,你知为什么我每次都给你一个火烧馍吗?因为我和明元明宗是同学,老太太从那之后再没找他讨要过吃的。
我真的无法想象那一幕,我也许是见过四姑娘的,只是把她当作了乞讨的可怜老婆而已,我妈说这个老太太是很好的人,每次见她都打招呼。然而张桂萼的孙子我们东村的憨小保大家都是知道的,不知道这是不是也是导致四姑娘晚年疯魔病的原因之一…….
裴老所作钗头凤一词悼亡四姑娘
《钗头凤*豪门才女沦乞丐》
穿心箭,方寸乱,茫茫荒原闻孤雁。
齐眉敬,玉皇令,万语千言,再与谁共。
命!命!命!
金魂断,千古怨,黄口儿女凭谁念?
风泪横,中何用,一门寒酸,罗地冰冻。
恸!恸!恸!
问君能有几多愁?一江春水向东流。
为了忘却的纪念。
裴耀五 ////2018年7月19日
?
编者:
一个大家闺秀的一生,就这样在盐镇这个地方草草结束,有时代的悲哀更是她个人的悲哀,我们都看过年代剧,民国的大家闺秀是什么样子的我们也都知道,她们有着最好的教养,有着深厚的学识,有着良好的德行,有着古时女子美好的一切,可是,当这一切撞到乡野社会,无论如何都是格格不入的,其实这才是导致她一生悲剧的源头,错错错!可悲可叹。无论如何,希望大家能知道在盐镇的上空曾经有这样一个奇女子存在过,虽然,她的一生是个悲剧…………
作者 : 鲜衣怒马倚斜桥,85后伪文青一枚
爱吃 爱玩 生活态度汪洋恣肆
始终坚信生活要有仪式感
因为我们负重前行 更要努力的过好每一天
约稿请联系:13615798657 微信同号
长按下方二维码可关注【鲜衣怒马倚斜桥】的公众号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