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要告诉你个秘密

1.
嗨,晚上好,我是能能。
最近快过年了,我这种在外漂着的人,终于也要回去了。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一种感觉?
小的时候,我们的个头很小,心却很大,总想着往离家很远的地方跑。
长大了点,可以去远方的时候,却总想着回家。
还记得,我刚上大学的时候,从温州到杭州读书,特别兴奋,心想终于可以离开大人身边了。
可在学校过了一个月不到,接到爸爸的电话,立刻就动了想回家的念头。
即使,温州到杭州也不过是3个小时的动车车程,但仍然觉得与家相隔万里。
我想,从向往离别,到经历离别,再到后来变得不希望离别,人似乎都是这样的长大的。
一个高中毕业,就去澳洲读大学的朋友告诉我,刚去土澳的第一年,最想的一件事和最不敢的一件事,是给家里的朋友打电话。
因为,好怕自己一个电话,就想回去了。
她本以为,自己慢慢适应了那里的环境,这种思乡的念头会慢慢减退。
只是,令她没想到的是,时间越久,联系朋友这件事,她变得越不敢。——
她很害怕,拨通电话的那头,是她不再熟悉的事与物。
你知道的,离家久了的人,总是会更容易思念家乡,可又很害怕靠近。
因为我们离得远了,当一切变得陌生的时候,我们就产生了一种“近乡情更怯”的不知所措。
那些友情,是否还如当初?
那份亲情,是否还和记忆里那般年轻?
还有当年那份暗恋,也不知道他变成了什么模样?
2.
所以,作为一个从大学就开始离家,毕了业离家越来越远的人。
每年,我最害怕的是过年。
倒不是太烦恼那些家长的提问,觉得他们不懂和不理解。
恰恰相反的是,正因为如今我已经懂得亲人之间那份永远割舍不掉的感情,站在他们面前,找不到合适的方式,去传递关心的时候。
这,让我感到有些羞愧。
可有趣的是,当你长大执意要离开家的时候,父母也默认了你应该是不想念的,所以他们也只求你平平安安的。
“你不用担心我们,我们好的很,你在外面注意安全就行。”
他们总是这么说。
也因此,前不久,在观看一部和家庭有关的电影。
电影放映结束后,我坐在电影院里哭了足足五分钟,才不舍得站起离场。
这部电影,是由一名华裔导演所指执导的电影,影片名叫《别告诉她》。
这个“她”,讲的则是影片中的一位奶奶。
在电影中,女主碧莉从小就随父母来到了美国,一家三口定居在国外,很少回国。
也因此,碧莉对国内的印象,已经变得模糊了,但对于奶奶、爷爷的记忆,她却很清楚。
就像那些离家的人一样,印象最深刻的,总是小时候那些快乐的时光。
想到这些美好的记忆,就会想回去看看。
可在美国还没申请到合适的大学,又和父母之间的沟通存在分歧的碧莉,几乎没想过回国这件事——
毕竟,回去能干嘛呢?
只是,没有想到的是,碧莉终于迎来了一个回家的机会,却是因为奶奶得癌症了。
也也像那些离家了的人的家人一般,奶奶对碧莉说的最多的,大概是:“不用担心我,你忙你的。”
即使,在那一刻,奶奶正因身体不适,在医院做检查。
不过,这部电影,有意思的是,这位被确诊得了癌症的奶奶,自己对此全然不知情。——
她的亲妹妹,只告诉了她居住在美国的小儿子一家(即碧莉一家),和日本生活的大儿子一家。
而这一大家子人,对奶奶进行了隐瞒,却借着为碧莉大伯的儿子结婚为由,一起回到了中国。
正如,影片名字里说的一样,《别告诉她》。
3.
坦白讲,电影放映至碧莉独自坐飞机(父母先回来了)回到中国,进了奶奶家门的时候,我的情绪被彻底调动起来了——
这么大个事儿,真能瞒住吗?
显然,碧莉有点绷不住,甚至站在她的角度,她更认为这件事是不应该被隐瞒的。
万一,奶奶临终有什么想做的事情呢?
可,碧莉的大伯却说:“西方讲究的是个体,但在东方讲的是集体。何况,告诉了她奶奶,她撑不下去了怎么办?”
当时在看着电影的时候,旁边有人说,这是东西方的思想上的差异。
但我想说,与其说这是东西方的差距,不如说他是我们这些年轻一代与家中长辈交谈的一个缩影——
对不同事物,彼此都有一番理解。
无法相容,也无法评判出一个对错。
那么,既然是否该隐瞒奶奶得癌症这事儿,得不出对错该怎么办?
放着,先让奶奶开心再说。
奶奶最开心的是什么?
影片中奶奶的开心,和万千奶奶开心的一样,家人团聚在一起,自己的孙子、孙女有对象,可以娶妻生子,和和美美。

于是,一帮人,陪着奶奶一起,为碧莉的表弟浩浩办婚礼;
在婚礼上,一家人一起玩酒桌游戏小蜜蜂,谁输了谁喝酒;
陪奶奶去祭拜爷爷,给爷爷鞠了一个又一个躬,让爷爷在天庇佑这个家;
………
还有很多很多,那些在碧莉这个从小在西方国家长大的小孩生长环境里,从来没有出现过的事情,她都根着一起去做。
家里的其他人,也是如此。
没有一个人,有任何的不理解和懈怠。
而我也终于忍不住,在这些看似欢快的场景里,流下了热泪。
流泪的原因,绝不是看到一个老人即将走到生命尽头,家人陪伴的那种温暖。
而是,这一家人之间,除了和奶奶,还有父与女,母与女。
以及即便是从出生以来也没见过几面的表姐与表弟之间,他们呈现出了极高的凝结——
“我们想法不同没有关系。
作为一家人,我们始终会包容彼此。”
4.
也因此,在电影进入尾声的时候,我脑海里有一种释然的感觉会越来越清晰。
要怎么,解释这种释然呢?
年纪小的时候,我们总是渴望被理解的。
我们总会期待,自己的父母,像很多电视剧还有书里写的完美父母一样:
能够倾听我们的想法,并且给予支持。
然而,现实却是,父母和我们的想法总是大相径庭。
再后来,我们再经历一些人际关系,也是如此抱着期待,被爱人理解,被朋友理解,被爱人的家人理解。
似乎,我们得到了理解,才得到了爱。
可,没有得到我们想要的那份理解,我们就没有得到爱吗?
《别告诉她》告诉你,不是这样的,
或许,奶奶很难理解为什么自己的两个孩子这么多年了不回家,外面的世界到底有多好?
但她从来不说也不问,只给予高度的支持:“你们在外好,我就放心啊。”
也或许,奶奶很难理解,碧莉为什么现在还没申请好大学,为什么到现在还不谈个男朋友?
可在碧莉要回美国时,她把她叫到自己的房间,偷偷给她塞了个大红包,对她说:“这个钱,可不是给你交房租的,是买自己喜欢的东西。”
回想起来。
曾经,我有一位上了普通专业的大学同学强行要退学,重读高三,学美术,执意要学艺术的同学和我说,当他做这个决定的时候,他爸极其反对,场面陷入一片尴尬。
直到他快高考时,他爸去他房间看他,淡淡说了一句“好好考”。
那一刻,他心中对他父亲要求的那份“理解”,烟消云散。
他知道,他父亲可能永远也没有办法理解他,但他父亲又在内心担心着,和期待着。
理解,那么重要吗?
重要的。
可有些人有些事,注定是无法被理解的。
但在爱的面前,我们会被包容,也会被和解。
5.
所以,我会在最后看到碧莉一家上了去机场的出租车,奶奶站在背后望的时候,哭得稀里哗啦。
完全控制不住情绪。
因为,那份家人与家人之间连接着的爱,被放大了。
被搬到了电影银幕中,直击着我们的灵魂。
也是在那个片段里,与奶奶有着微妙的婆媳关系的碧莉的母亲,当她坐上车的时候,想念着的却也是奶奶的好。
你看,发生的事情不一样,但反应又多么像我们。——
总是在告别的时候,才回想起来,原来有那么多的不舍和爱。
我们总在争一份“理解”,可当我们回过神来的时候,想念的却往往是那些“互不理解”的片段。
奶奶常年下楼锻炼,每次锻炼都会大喊出声,她说这样能排出体内的“浊气”。
碧莉起初和奶奶一起锻炼的时候,觉得“不可思议”,老爱玩笑。
可当她回到美国,走出曾经走了几万遍无力的地铁站,没精打采的她,对着天空喊出的第一句话,却是奶奶叫的“哈”!
瞬间,精气神十足。
电影上映的时候,有人说,《别告诉她》是一部展现中西文化差异的片子。
我不这样认为。
我觉得,这是一部教会我们如何去与爱的人和解的电影。
它用一个看似悲伤的开头,却呈现了非常巧妙和有趣的家人相处的搞笑与欢乐,还有那份血浓于水的真诚和凝聚。
它也不刻意煽情,有的是全是真实:
老街道、东北的洗浴房、被拆毁的老方、和爷爷一起抓的蜻蜓……..
那些是童年,也是成长时爱的痕迹。
6.
我猜,我写完这些,一定有人会问奶奶最后怎么样了?
导演没有在影片中给出答案,但放在了电影的彩蛋里。
其实,三年前,在This is American博客,曾播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ABC女孩,从美国回中国参加表弟的婚礼,实际上是为了见身患癌症的奶奶最后一面。
全家人从天南地北聚会来,只有奶奶一个人被蒙在鼓里。
当时,这个故事太有吸引力,而被不少人关注。
三年后,这个故事的主角,那个ABC女孩,将这个故事拍成了电影。
影片里的女主角饰演者,奥卡菲娜凭借此片拿到了金球奖最佳女主角。
而在电影里,奶奶的妹妹小姨奶这位演员,也就是她现实生活里的小姨奶。
她的名字叫王子逸,LuLuWang,也是这部《别告诉她》的导演,她记录的是自己的亲奶奶的故事,而电影的拍摄地,也正是她的故乡长春。
所以,影片里奶奶的结局,也正是导演本人奶奶的结局。
《别告诉她》1月10日已经上映了,推荐你们去电影院感受下这部温暖感人的好电影吧。
你们一定要去看看,看到最后的彩蛋,因为那绝对是最让你泪崩的画面。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