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关注公号。
扉页寄语(代序)
近日偶得张秀夫先生未名书稿一卷,
就其文体而言,可庶称《杂集》,
中有传记、题跋、哀词碑序,散记,家书,填词,联语等。
先生名桂萼,字秀夫,号笑佛,又啸谷,本邑盐镇东村人。
少聪慧勤奋,学识渊博,撰述颇丰,极负盛名。
不幸厄于不虞之短年。
追于影印,走马舒卷,末尽其邃。
止感:遣字无奇险,用典无斧凿,读去言短易随,重情华理,颇有点铁成金之妙.且字里行间,充满着先生志于文,据于义依于仁的正直人品,横溢才华和爱国精神。使人肃然。然而残抄传读,时患珠沉,倘遭散佚,势铸《思影无张》之憾,鉴此保存遗文企图流布,势所甚然。
于是,随经苗道贯,孙守法诸公惓忆,先生曾有“爪泥麟痕”之谕,愚不揣冒味,因袭其名,影印成本册若干,匣玉偶存。妄言于此,当可停笔,然而于先生,总有言未尽,情未了.“声闻莫彰”之叹,不禁笔失寓羁,,难抑余赘—–
据悉,本书稿,仅是先生作品的大海勺水,尚有丰篇珍存于先生次子明孝处。
先生曾在题《自传》词中激情地说…费工夫,对皓月青灯,三寸管,任意挥录,寄语后人,等闲,休看此是庐山真面目!
先生赍志而殁,若违心失图,寄无所托,良可悲也。
籍此,愿明孝先生,能发“流布”之念,
理其遗墨,掇其清音,速而付梓,使先生其人、其文见诸于世,尝诸于人,
待啸谷花漫时,还先生以庐山真面目。
乡晚,
裴耀五,
记识于敝庐
1999.07.20
张明孝读了裴老的代序后所写的一段话。
张明孝为张桂萼先生的二儿子。这段话读来情真意切:
葵未仲春,接桑梓裴耀五先生一篇扉页寄语。
阅后,心境起伏,思忖数天,不知怎样回复首先感谢耀五兄的美意。
讲实话,对于我父亲遗留的文稿整理,我是力不从心的。
对于古文字解注和加标点符号等,缺乏应有的素质。
一没有上过私整:二学识不高;三我手上文稿(部分)保存乃是家中堂兄明义青年时期习文观摩的手抄件。九〇年才转给我,让我保存处理。
我对父辈留下的文稿,很是珍贵,保管良好,主要是待有合适人译注后,即可问世。
父亲去世已五十多年了,我现年六十三岁了,经历过翻天覆地的大变革,我也在时时想,如何整理、校对、出版的各部程序环节。
今家乡来人讲:春节期间,都已是耄耋的老同学聚会,大家都在怀念我父亲的人品与文品,希望他的文章作品能早早问世,以还诸位学生心愿。这席话对我是莫大的鞭策与鼓励,自己也下決心开始从事遗文的整理和译注。边读书,边学习,边请教,边对照家史,渴望不久即可问世,为了不负乡梓诸位仁兄厚望。
父亲去世时,我还是孩提,他老人家的影像,我模糊不清。
祖父是清末秀才,耕读之家。
父幼受家教,颇有志研究文艺,十二岁已为家乡人写碑文。
并且可识清上面学政下乡查看学馆新进来的举人、进士文章,为祖父解了难题。
祖父是位慷慨乐善好施的人,一生教私塾,开学馆,经常周济乡邻,一份不大的祖业,祖父施舍净尽。他还坦然自乐,他乐在我父亲有文才,好在功名仕途上立业 ,奈何我父志不在此,祖父也颇多失望……………….
编者:这本书我终于看完,终于敢提笔,我们就先从序开始吧,一页页,把那段近代史,把当年豫西有名的红笔师爷的内心逐一呈现,张桂萼先生深厚的国学功底导致很多句子我都读不顺,他在文中纵横捭阖,心中有乾坤沟壑,忧国忧民,失意得意,让人越挖越想继续往深处挖掘,我们盐镇东村的才子。还有19年前裴老为此书所作之序,还有桂萼先生的二儿子所写的肺腑之言,多谢你们,让我们得以看到如此宝贵的文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