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西文学】第170期 || 作家秦连红女士作品 ||《透灵的日子》

2019年 第14期 总170期1月18日
秦连红,北京市顺义区少年之家文学教师。北京市教师作家协会首批会员。喜欢记录身边走过的人,留下的事。
【京西文学】投稿邮箱:870413692@qq.com
【京西文学】主编微信:870413692

至今,母亲对语言文字依然保持着十足的好奇和热情.
母亲生于上个世纪30年代末,那是一个物质和精神都极为贫瘠的年代,读书识字对于每一个农村丫头来说,都是一种奢望。外祖母家以编席为生,所以在母亲的童年、少年至青年岁月,她唯一的工作就是编席,她唯一的精神生活也是编席,终日大门不出,二门不入,这种生活使得母亲与外界完全隔绝,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是那个盘子,那个漆有“人民公社”字样的盘子为母亲开启了另一种生活,它也成了母亲的文字启蒙老师。那年,外祖母家因在生产队里挣的工分最多而获得一个奖品——盘子。母亲惊喜的发现盘子沿边竟然漆有四个红红的字,那可是当时家里仅有的带有文字的物件,惊喜之余,母亲又陷入苦恼,她可是大字不识一个呀,但是,她太好奇,她急于知道盘子上是什么字,什么字竟然会出现在盘子上,于是,母亲小心翼翼地抱着那个盘子跑到当时村里唯一有点文化的生产队长家里去请教,生产队长自然也乐得当一回老师,不仅教会了母亲盘子上“人民公社”四个字,又稍带着教了“上”、“口”几个简单的汉字。
母亲说,从那以后,她觉得自己的日子有意思了,脑子里老想着那三五个字,她觉的很有趣,几道横几道竖凑一起,就是一个字了,所以她想认识更多的字,于是,便极力搜索家里带有文字的物件,只可惜,除了那个盘子,别无他物。但是,母亲对文字的憧憬却与日俱增。
父亲是母亲的第二位识字老师,当年,父亲初小毕业就离开家乡到了烟台,成为一名铁路工人。父母的婚姻是包办的,那年腊月二十八,父亲回家过年,之前根本不知道家里已经给订了亲,结果在祖母的寻死觅活威胁之下,便在正月初二完成了自己的终身大事。但父亲欣喜的发现这包办的媳妇不仅端庄,最可贵的是好学,每天缠着父亲教她识字,将门帘、镜子上的“花好月圆”之类的字都记住了。之后,两地分居生活给母亲出了一个大难题,仅凭认识的那三五个字,根本读不懂父亲的来信,更不用说回信了,可是那个年代,书信是唯一的交流工具,让别人代过几回笔之后,母亲便下决心要多识字,而且要学会自己写字。
恰好,扫盲运动扫到了乡村,母亲是扫盲班年龄最大的学员,而且是唯一的女学员。扫盲班的学习一般在相对农闲的冬天举办,而且一般在晚上,祖母说,那时母亲积极性特高,大冬天晚上,别的妇女都在火炕上哄着孩子,做点针线活,母亲则只要听到扫盲老师的哨子声,便撂下饭碗,放下活计,搬了凳子,拿起泥盆和石头(没有石板和石笔,就用涂了锅底灰的泥盆盆底代替石板,用石头代替石笔),一阵风的到了学习地点。由于当时汉语拼音还没有普及,所以母亲在扫盲班的学习只能死记硬背,姐姐回忆说,那时,我们家的灶口总有薄薄的一层细泥,那是母亲用来练字的,母亲连烧火的时间也不肯浪费掉,利用空闲时间使烧火棍在那层细泥上练习写字。母亲在扫盲班学了不少东西,也长了不少见识,至今,母亲还经常念叨在扫盲班学的一篇课文《栽树》:多栽树,多栽树,栽树造林有好处,防旱防涝又防风,对咱人类有帮助。
扫盲班毕业之后,母亲居然能用所学的文字与父亲交流了,虽然写得不咋样,可总要比找人捉刀代言强似百倍。母亲当然不会满足于扫盲班所学,这时候,已经上学的哥哥和姐姐又成了母亲的学习老师,他们的教材都被母亲给翻烂了,得空就拽住哥哥姐姐问这个字读什么,那个词什么意思,弄的哥哥姐姐敢烦不敢言。有一次,母亲下地干活忘了带钥匙,便去学校找姐姐要钥匙,结果,去了以后正赶上老师教课文《周总理,你在哪里?》,母亲来了兴致,硬是在窗外站着听了一堂课。
母亲最荣耀的一件事就是保住了舅舅的毕业证。那时,家家都用纸浆做成各种储物的小器具,然后在外层糊几张质地较硬的,色泽鲜艳的硬纸,使之看起来比较光鲜。那日,舅妈托人捎给母亲一个自制的盒子,那盒子花花绿绿,很漂亮,好象上面还有几个字,那几个字母亲是不会放过的,习惯性的读了起来,这一读不要紧,吓得母亲嘴巴僵住了,原来那几个字是“毕业证书”,下面的名字正是舅舅的名字,还盖着舅舅毕业的师范学校的大印,原来,大字不识一个的舅妈将舅舅的毕业证书都给糊上了,母亲说,那会儿毕业证书已经揭不下了,挽救的方法就是将那个盒子保存好了,不再使用,可以使毕业证书不被磨损。后来,舅舅一路评职称,就一路抱着那个盒子到教育局,以做凭证。现在谈及此事,舅舅还是唏嘘不已,说如果当时母亲不识字,那个盒子的命运便不得而知,那舅舅的前途也就不得而知,因为当时毕业学校根本不存档,除了毕业证书,无据可凭。
母亲的学习虽断断续续,却从未停止过,她总会在忙忙碌碌中发现学习的机会,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平日里看电视,上面的字幕也是母亲的学习素材,加之我这个语文教师的指点,日积月累,母亲的语言文字水平已不容小觑,遇到感慨的事情,也会像年轻小资一样,写一写文字
将这篇文字给母亲看了,请母亲起一个题目,母亲说,她最遗憾的是没有入学堂读书,但是因为识了字,她觉得日子透灵了……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