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驿路心语】深切怀念岳父 | 房海林

深切怀念岳父
房海林
今年农历8月22日,89岁高龄的岳父纪新昌永远离开了我们,全家人顿时陷入万分悲哀之中。我从1976年开始认识岳父,1978年与妻子结婚后,我就入住到岳父家,与他相识、生活了44年之久,比与我的亲生父亲生活的时间还长8年。随遇而安是我的人生信条。既然与岳父生活在了一起,就要承担起家庭的责任。虽然常言说,一个女婿半个儿,我却在漫长的生活中担负起一个儿的义务,与岳父相濡以沫,也对他的人生经历和性格脾气都完全摸透,而且能在家庭生活中做到相辅相成。岳父是一位纯粹的农民,一辈子与土地相亲相爱,甚至成瘾。他也是一位正直厚道、作风爽快之人,更是一位亲爱的长辈。他在青年时期痛失妻子后,既当爹又当妈,把自己全部的爱倾注于子孙,无微不至。他的两个女儿、五个孙辈都是他亲手抱着养育成人的,甚至于对重孙辈也是疼爱有加。在他最后几年中,所有他的晚辈们,包括呀呀学语的婴儿都十分粘他,亲近他,没有一点生分,可见岳父在子孙后辈中的亲和度有多高!岳父一生十分坎坷,他1932年农历3月14日出生于林州市(林县)横水镇东赵村一个十分贫穷的农民家庭。兄弟姊妹5个,其父虽然是一个木匠手艺人,家里仍然穷得丁当响。纪新昌从小饱受贫困饥饿的煎熬,刚刚记事,就遇上了日寇侵略中国的战乱。1938年春,八路军一二九师陈赓部前来林县开辟抗日根据地,东赵村也来了一支部队。有一支部队的火房驻扎在了纪新昌家里,每逢改善伙食时或部队吃白面馍时,部队的人都会送给家里刚两岁的弟弟吃,有时候,纪新昌也能打打牙祭。八路军在村里进行抗日宣传,动员群众参加八路军,当年东赵村和邻村就有12人参加了八路军。因此,八路军的良好形象就在幼小的纪新昌的心里扎了根。八路军在村里驻扎有半年左右就开拔了。八路军前脚刚走,国民党的新编第五军暂编第二师第七团就驻进东赵村设防,团长叫杨克猷,指挥部队在东赵村圈起了围墙,在东西南北四个出口建设了四座炮楼,并在南坡和北坡修了几座炮楼,预防日军的进攻。不久,日本鬼子进了东赵村,杨团长的兵对日进行了激烈的战斗,但因无后援,最后撤出了东赵村。杨团长的部队一撤走,日本鬼子就进了村,到处打听八路军和与八路军关系密切的抗日积极分子的下落。日本鬼子把老百姓都集中到老爷庙进行询问。纪新昌也亲眼目睹,有两个邻居因不回答日本鬼子而被当场用刺刀杀死。之后的日子里,小小年纪的纪新昌与全家人整年累月为躲避日本鬼子而四处逃跑,过了几年颠沛流离的日子。1942年,林县遭遇特大旱灾,粮食颗粒不收,再加上日伪军的抢劫掠夺,贫苦老百姓家家都在死亡线上挣扎。为了活命,农历十一月十二日全家踏上了去山西逃荒要饭的路。全家人一路向北,沿着清漳河一路乞讨,在涉县的曲里村暂时安定下来。但是17岁的二哥却在上山砍柴时不幸遇难。父母为了让只有十来岁的纪新昌活命,忍痛把他送给了附近一户李姓富户家。在李家,纪新昌受饥挨饿,挨打受骂,过着牛马不如的日子。全家人在二哥遇难后又沿清漳河向北向西逃荒,最终在到山西黎城县清泉村定居下来。三年后,纪新昌实在忍受不了李家的虐待,一人跑到清泉村父母身边。因为那里是八路军的抗日根据地,生活才安定了,大哥纪福昌也在1943年参加了八路军,全家在清泉受到了抗属优待。随后进行的土地改革,全家人在清泉村分得了土地和房子。1951年,20岁的纪新昌孤身一人回到了阔别近10年的老家东赵村,并娶石口村的杨贵梅为妻。之后又返回清泉村生活了两年多,直到1954年才迁回东赵村定居,而父母兄弟都定居在了清泉村。回到东赵村后,纪新昌积极参加村里的农业合作化运动,加入了中国共青团,并担任村团支部委员。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他担任由7个村组成的东赵大队团支部委员,主持东赵村团员青年工作,他率领广大团员青年积极参加了轰轰烈烈的大跃进和大办钢铁运动。1959年纪新昌担任了东赵大队第三生产队队长,正在带领全队社员努力搞好生产时,一场大病降临到头上,因家庭困难而无钱看病,村里又缺医无药,只能卧病在床上煎熬着等死。谁知天有不测风云,祸不单行。妻子又患重病,更加雪上加霜。家里两个劳动力病倒在床两三年,凭工分吃饭的年月,全家人无工无钱,真正成了无米可炊,可苦了几个幼小的女儿。正在危难之际,遇到了上级派出的访贫问医的医生,不但免费给纪新昌夫妇治病,又将他家的困难状况向公社党委进行了反映,才使他家的吃饭问题得到了救济和解决,吃上了生产队的平均口粮。到1965年病了几年的妻子去世,留给他一贫如洗的家和才10岁和6岁的两个女儿。从此,岳父再无续娶,孑然一身,缝缝补补,洗洗涮涮,上工做饭,既当爹又当妈,一个30多岁的男人精心养育着两个幼小的女儿,艰难度日。1969年,岳父重新担任了第三队队长,先后与两任党小组长搭档,他性格直爽,处事公道,不偏不倚,办事光明磊落,敢做敢当,作风硬朗,而且能吃苦耐劳,虽然家中有两个孩子和生活拖累,但他总是事事处处走在社员群众的前面,一马当先,带头实干,带领全队社员与别的生产队展开生产竞赛,不甘落后,粮棉油产量年年有提高,年年名列大队、公社前茅,超额完成“三提五统”任务。到1982年,已经当了十几年的岳父主动让贤给队里的年轻人。虽然卸下了担子,但他仍然是队里的壮劳力,却时刻关注着土地的耕种,干活样样都不落后于年轻人。八十年代初,农村改革浪潮来了,生产队的土地由大集体耕种收获,改为集体耕种,家庭承包管理,到后来的“大包干”分地到户。那时候我在单位上班,妻子在学校任教,岳父又成了家里唯一的壮男劳动力。即使我们在农忙时回家帮助,我也是比不过他的力量,割麦子他一人顶俩,推麦子我没有他推得多,没有他走得快,我还从来没有听到他说过一声苦和累。虽然我也是鼓足劲咬牙坚持,却总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在他老人家面前我是真服劲儿。岳父与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因此他视土地如生命,嗜农成瘾。即使到了80多岁高龄,他每天都是起得最早的,不管刮风下雨,严寒酷暑,早起的第一件事,就是到地里看看,只要身体能动,他都会去庄稼地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农活,即使是我们子女们劝他歇歇,都拦不住他,他就是一个闲不住的人。岳父家原来住着一个独门小院子,堂屋、南屋各是三小间,低矮窄小,院子也十分窄小,街门是向西北开着的一个小柴门。我也不知道岳父家在这里在居住了几辈子多长时间了,土坯墙已经被风吹雨淋得脱落了一半的墙壁,总的印象是低矮窄小破烂。1980年我说服岳父,从队里批了一座新房基地。1981年在我的全力帮助下,岳父筹资开工建新房。当时家里的粮食还不富余,光起石头就费时一个多月,每天10来个人吃喝,粮食消耗很大。接着又扎根脚,打坯,打土墙,砌砖。我让老家的叔叔在老家起好房子封檐的石板,从老家买了一架槐木大梁和十几根檩条,荆条笆条等。又从我们大众煤矿木料场买回三架松木大梁和200多根椽子。盖房子时,岳父把能请到的亲戚朋友都找遍了。那时盖房用人都是光管饭不付工钱,大家就是来帮忙的。村里谁家盖房子能请到人,也是要看房主的社交能力和在村里的为人状况。经过不到一年的忙碌,一座占地0.285亩、五间正房终于盖成了。而且我们新盖的房子在当时是村里最漂亮最前卫的,前墙是青砖到底,屋楼是水泥现浇老天棚,松木梁,机制红板瓦,与其他人家的满坯墙,前面用砖镶门镶窗、水泥手工瓦、木柈子棚屋楼要好上许多。1982年全家搬进了宽敞的新房子居住,这是岳父家几代人的第一座新房子。后来我曾问岳父,除了我从老家和从煤矿买的那些材料外,盖房子一共花费了1500多元,但家中粮食却是掏空了粮囤。1984年,妻妹要结婚了,房子又不够住了。正好本家一个叔叔担任了大队党支部书记,他上任后遵照县乡要求,在全大队推行村政规划,全村新建和翻建房屋都执行统一规划,占地面积、房屋宽窄高低尺寸,地平高度,流水落差,排水流向等都是一个建筑标准。我家的老房子占地面积小,无法按新规划翻建。岳父申请大队批准拆掉老房子归集体,大队另行调换一座房基地,按新标准新规划新盖一座房子,解决我家的住房困难。这是岳父在建成第一座房子三年后,再次动工建房。那时候,我的工资每个月只有四五十元,除去日常花消,所剩无几同时还要负担老家母亲的生活花消,帮助母亲给弟弟们找对象娶媳妇。妻子在学校每个月只有5块钱的生活补贴。因此岳父要盖房的资金压力可想而知的大。但是,虽然经济十分困难,岳父却硬是启动了建房工程。而且这时村里的建房标准也有了新的提高,全部采用砖木结构,水泥现浇楼板,建房成本相应也提高了许多。我们要先自行拆除老房子,为的是还要利用老房子的石料做根基,这就比单独新建房费事费钱。这是岳父一生中建造的第二座新房子。房子盖成后,岳父告诉我,这座房子花费了3500多元。岳父一生中建成了两座新房子,共花费5000多元。与现在我们的经济条件比起来,5000元不是什么难事。可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老百姓的收入和生活水平来比,5000元就是一个天文数字,而且相隔只有三年,还没能攒够足够盖房的钱,就又要新盖房子,那是十分困难的。所以我对岳父能在那样困难的条件建成两座新房,还是由衷地佩服的,岳父为他和他的子孙们后来走向幸福生活之路奠定了基础,功不可没也!岳父是一位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大公无私,而且很执拗的农民,青年时期做共青团的工作,那都是兼职,本职任务之外的附加任务,他也是当仁不让。后来当生产小队长,可以说是中国最最基层的,而且是最最小的“官儿”,他从未为自己或自家谋过一丁点儿私利,家里生活再困难,那怕穷死,也不偷不占。他在家里既当爹也当妈,家务事很多,但他当队长时从没有因自家的事耽误生产队里的工作,谋划农时,规划种植,适时管理、浇灌、收获,等等事无巨细,总是周到细致,而且事事走在群众的前头,要求社员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出榜样。当队长近20年,我从来没有听到村里或队里的哪个人对岳父说长道短,反倒是在他年老生病后,我遇见村里每个人时,都要打听岳父的身体状况,言语中无不显露出他们关心岳父的心意。岳父的这种品质和性格已经成为他的子女孙辈们的榜样,在潜移默化中,他的后代们都能从身上和行为上看到岳父的影子,继承了他的优良品质,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他的子孙们很少甚至根本就不会去骂人,骂人的话、脏话,不利于团结的话都是我们家庭每个人时刻忌讳的。岳父从小受到过八路军的帮助,壮年时卧病在床几年,是上级派来的医生给你解除了病痛,是公社、大队、生产队领导解决了他家因卧病分不到口粮,无米下锅的困难,并给予了经济上的救济,使家庭走出了贫困的之境。因此在他幼小的心灵里,早早就滋生出感恩之情怀,以至于终生感谢党和政府对自己家庭扶助和救济。开始,我还没有意识到岳父的这种感恩情怀,在他老年以后,面对国家对农村的各种惠民政策的出台,我也想给他争取一些福利,比如低保、双女户补贴等,在征求他的意见时,他却说:“你们以为吃低保就光荣?”从这简单直接的语气里,我捕捉到了岳父对党和政府的感恩之心。自此我打消了吃国家福利的念头。岳父也是除了年轻时卧病在床的时候享受过党和政府的照顾和救济外,一直到他去世,再也没有享受过国家福利。所以我们一家不论是在村里,还是在上级政府面前,从不去钻营要福利。有些国家福利,努努力也能争取到手,但我们认为我们的生活比上不足,却比下有余,知足常乐,从不眼红别人。在处事和生活方面,不攀比,不跟风,不奢侈,不给国家和政府添堵,多为国分忧,就是我们的法则。岳父前半生多遭不幸,命运坎坷。但他的后半生,也就是国家改革开放以后,他的生活赶上了幸福时光,吃穿不愁。子女、孙辈们感谢父亲和爷爷从小给予自己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爱护,都要给予了父亲和爷爷百倍的孝心,一切围着他转,一切以他顺心为乐。2013年,他因病,我们把他接来林州市医院住院治疗后,就让他住到了市里的单元楼里,每天都要有人陪着他到街上遛遛弯,散散步。春节他想回老家过年,我们就陪他回老家过年。过完年我们再把他接到城里生活。2014年,岳父与我们在药玻小区居住时,他患上了心脏供血不足症,从一层上到五层时接不上气,突然发生晕厥,把全家人都吓毁了。所以,我的女儿们与我们商量要换一套低层房,以方便他爷爷出行方便。我们咬咬牙,就又买了一套位居一层的房子,冬天有暖气,夏天有空调,出门就是院子。2016年5月我们搬进了新居,80多岁的岳父出门方便多了,一般情况下,上午下午妻子都要陪伴父亲去街上和公园、广场散步。2018年7月10日,我们全家人陪伴岳父去马氏族庄园和鹤壁桑园小镇游览,这是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次外出旅游,他兴致很好。但是刚旅游回来三四天,就突然得了脑梗病,右半身偏瘫。虽然经过医院治疗,右上下肢开始有了知觉,但脑梗后遗症却无法治愈。出院后,我们买了一台轮椅,只要是天气好,我和家里人都会推着他去外边看看风景,尽量让他多进行康复锻炼。晚上,他躺在床上后我们经常给他按摩,每天给他泡脚,尽可能地让他身体舒服,心情愉悦。这样的日子,过了两年多,岳父的病好好犯犯,给我们侍奉他增添了压力。但岳父只要还会动,他就不会麻烦我们,比如吃饭,他右手不会动了,我们想要喂他,他却不让我们喂他饭,硬是学会了用左手吃饭。而且他吃饭时从不让浪费一点,有时间丢下的剩饭,他可不让扔掉,每顿饭,他都要把碗里吃得干干净净,即使掉在饭桌上一粒米,他都要捡起来放到嘴里。他很少吃零食,晚辈们和亲戚们来家看望他带的牛奶饮料、点心饼干等,他从不主动去吃,有时间我们想给他补充一些有营养的食物,让他喝奶,他总说,我不爱喝那些东西。让他吃零食,他总是说一天三顿饭吃得饱就行,不用再吃啥零食。其实据我的观察和分析,他并不是不爱吃喝那些食物,而是舍不得吃,一辈子节俭惯了,好东西总是留给晚辈们吃喝。他心里总是想着别人,唯独没有自己。岳父如父!在四十多年的生活中,我与岳父的感情与日俱增,这是我发自肺腑的心声。今年六月以后,岳父的病情加重,神志出现混乱,进食进水困难,坐卧不宁。虽然我们又是到医院治疗,又是找医生输液,买保健药品给他补充体力,昼夜精心侍候,但他的病体还是每况愈下。2020年10月5日后,岳父的呼吸出现粗重,我们急忙进行驱痰治疗,但总不见到好转,看到岳父每天痛苦的表情,我和全家人急在心里。到10月8日夜里,我们再次把岳父送进人民医院急诊室,经过做心电图,医生告诉我们,岳父是急性心肌梗塞,而且是主血管梗塞,加上岳父年龄因素,医生说已无法进行介入治疗,只能住院观察,并当即给我们开据了病危通知书,让我们家属做最坏的准备。9日夜里10点左右,在重症监护病房的值班医生突然告诉我,岳父发生心脏骤停,正在抢救。我急忙冲进病房,看到岳父躺在病床上,已经昏迷不醒。我问正在抢救的医护人员:“还有没有脉搏?”医生说:“虽然还稍有脉搏,但不容乐观。”我看见岳父的面部表情已经舒展开来,我也知道他已经到了最后时刻,我急忙边给家人打电话往医院送衣服,边找来热水给岳父擦洗身体。我和全家人强压着悲痛,给岳父穿着上了衣服。他走完了89个春秋的坎坷和幸福之路,安静地走了,留给我们——他亲爱的女儿、女婿、孙子、孙女,重孙女、重外孙们巨大的悲痛和无尽的思念!也给他的子孙们留下了优良的家风和精神财富,让我们受用不尽!作者简介房海林,笔名听雨经风,退休者,林州市诗词学会会员、林州市作家协会会员、安阳市作家协会会员。
推荐阅读▼
【新春专辑】“度日如年”新解 / 房海林
【诗词】故乡石板沟瀑布组诗 / 房海林
【诗词】茶店采风诗词 / 房海林
【感悟】老有所学才能老有所为 / 房海林
【诗词】石板沟组诗 / 房海林
【诗词】七律·石板沟红叶 / 房海林
【驿路心语】迎接光辉灿烂的2021 | 房海林
【古韵今弹】春暖花开百花香 | 房海林
【古韵今弹】诗词三首 | 房海林
【驿路心语】落叶有情 | 房海林
【古韵今弹】房海林迎春诗 | 房海林
房海林诗三首│房海林
抗击疫情,东赵党员干部的行动让我很感动│房海林
【散文】年味儿│房海林
【新春专辑】“度日如年”新解 / 房海林
点击链接即可阅读原文▲▲▲
林州文苑工作室
编辑:平淡晓晔 王杰 燕利林州文苑是一个纯公益原创平台,旨在交流文化,宣传林州。
平台立足林州,面向全国,放眼未来,是用心舞文弄墨的乐土,是文学爱好者的家园。
热烈欢迎投稿来函!
投稿邮箱:305806942@qq.com
主编微信:wangxiaoping_3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

所有作品必须是原创首发,禁止一稿多投,平台不负责版权纠纷,文责自负。
版权声明:【林州文苑所使用的文章、图片及音乐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敬请相关权利人随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