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河南有座山,山下有个集丨
▲西王母。摄影/王勇
-风物君语 –
山不在高
有仙则名
▼
豫、鲁、苏、皖四省交界处,是片广袤的平原,芒砀山在这里拔地而起,成为千里豫东平原上唯一的山群。
▲航拍芒砀山大集。摄影/丁大睿
一座山,一代朝
绵延了14平方公里的芒砀山并不雄伟,它拥有的20余座山丘,最高的海拔也只有157米,可是放眼四周,沃野千里,山群仅此一处,芒砀山借此成为了瞩目的焦点。
历史也对这里青睐有加,汉高祖刘邦在这里斩蛇而起,最终建立了大汉王朝。从此,汉室与芒砀山紧密相连。
▲汉梁孝王陵,是迄今国内发现的最大石室陵墓,被誉为“ 天下石室第一陵”。
十天的集市
时光荏苒,历史英雄无论曾与这片土地如何紧密相连,也已消失于时间的尘土,取而代之的是当下芒山镇居民的欢声笑语。
芒山镇的庙会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起始于唐而兴于宋。庙会期间还有10天的赶集活动,每年只有一次。
▲人来人往的集市,泡桐花花也开了。
出了汉梁孝王陵景区门口就是市集了,如果说在北京早市上你能看到岁月静好,在这里你能看到的是生龙活虎;如果你在北京早市上能感受到的是温柔,那么在这里你能感受到的是民间的生命力。
我们一行几人,是笑着逛完的。
▲女尸参观门口的鬼推磨,都是假人,还有配乐。
▲据说是网红神器?
▲吃早餐的桌子,这份静谧与早市的喧嚣毗邻而居。
至于为什么要去这里,就要往回翻翻,和大家讲讲这个事情的经过。
在这个热闹的小镇,做事情还很洋气。比如他们当地庙会期间,近几年每年都会举办摄影节,今年的承办方是《大众摄影》杂志社,孜孜不倦学习的编辑才是地道风物合格的编辑,所以我立刻起身前往了!
▲老人背后是这次芒砀山摄影季的作品,老百姓们已经熟悉了每年举办的摄影节。
下高铁回单位屁股还没坐热,领导就开始问我出差收获了……展览很好看,布展很用心,但我满脑子都是这个集市…….作为一个城里长大的90后,看一切都很新奇,而我们的80后领导,对我一副没见识的样子嗤之以鼻,“这不都是我小时候那些东西吗?
我:“……”
▲芒山镇雨水充沛,用来遮雨的伞。
▲糖画,80后的回忆。
▲先生要免费给我号脉,我可不敢。
而且领导非常严肃地说:“稿子千万不能做成猎奇的样子!”我没有,我真的没有……
▲骑骆驼的人。风物菌建议大家不要看付费动物表演哦,动物真的很惨……
▲说真的,我觉得这个比什么意大利西班牙上百块的丝袜质量好多了。摄影/苏月斫
▲小鸟居然最不值钱……
▲按摩和挠痒痒的工具,几块钱就能让你灵魂高潮。
看了这些图片,想必大家都有些想法和感受。
我特别喜欢《他奶奶的庙》一文中,这样一段话:“你喜欢精致的食品,去吃一次怀石料理,特别地充满仪式感。那他喜欢热闹,就去吃个重庆火锅。你觉得怀石料理天然地就比重庆火锅高级吗?不见得吧?所以其实经典文化和民间文化之间并没有一个绝对的高下之分。”
这篇文章我想说的就是这个,走在芒山镇簇拥的人群中,我的确有过几分钟猎奇的心态,但随之而来的情绪是,我被民间文化吸引了。
▲集市旁的人家,白色是新盖的楼。
▲集市很长,2个小时走不完。
▲手工制作的木伞,很沉,一把要30块。
▲还有各种小饰品。
▲很多小孩子也和家长来到集市,年长的孩子们会趁家长挑东西时打打闹闹。
▲以减肥的名义蹦迪。
作为一个社畜,每天在北京的街头和地铁看见的都是愁眉苦脸,而在这个集市上看到的都是其乐融融的家庭和开朗的笑容。
我遇见一个带孩子的女性摊主,我很担忧地问她,集市时间过了,你们要做什么。她笑呵呵地说,去另一个集市啊。
▲远处是柿园古村。
▲交谈的妇女。
▲闲聊的老人们。
▲集市很长,2个小时走不完。
▲柿园民俗村的老房子。
▲中国哪里都有麻辣烫。
▲椰子。
▲当地特色饼。
▲面粉和煤矿都是永城的重要经济来源。
▲这里不套圈,投球。
▲假花。
▲编筐很受欢迎。
▲暮色将近,不少人都收摊了。这个手工筐,两天才能编一个。
▲集市上的游乐场。摄影/王勇
▲镇上的青年。摄影/王勇
鲜活人世间
回看老照片的时候,会惊讶于这十几年生活变化的凶猛。(作为一个图片编辑去看摄影节,当然要给大家带好照片回来!)
尽管我们一直在受经典文化教育,但艺术家和文人们从来都没有忽略过民间文化。无论是北宋的《清明上河图》,还是这次摄影节参展的摄影师们。空气、衣着、环境色彩都影响着一张照片的最后呈现,八九十年代的照片真实记录着那一去不返的时光。
▲ 芒山镇庙会老照片。摄影/曹长春
写在最后后后后后
北上广深的习惯性焦虑和河南土味大集的乡镇生活,并不是平行宇宙,他们都真实地存在于这片叫做中国的土地之上,每种生活都是人们不断选择的结果,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END-
编辑丨袁千喜
未标注图片丨袁千喜
设计丨Q年
封图摄影丨王勇
特 别 感 谢
《大众摄影》杂志社
芒砀山摄影季
点击下方图片,一起去怀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