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关注公号
这次回老家,也是我多年的想法,加上几个老战友﹑老同学和“盐镇人”群里的几个弟兄的撺掇:“盐镇老家变化可大了,村子新修了公路和雨水管道 ,成立了保洁员队伍,街道干净整洁,村里可漂亮啦。快回来吧,我们都想你啦。”话语不多,听着就让人心动。我心里想,不管咋着,趁身体条件还允许,一定开车回去一趟,到处走走转转,看望一下老战友﹑老同学﹑长辈﹑亲戚和我部下的兵,也了却我多年的一个愿望。
2020年9月26日,打算和我在北京工作的侄子放假一起回去,将近900公里的路正好也有个帮手。那天凌晨,2点多钟就睡不着了,起床洗漱以后,饭也没吃,开上车,不到4点就出发了。
北京的凌晨,一路上灯火通明,车少人少,离侄子住的地方40公里的路不到半个小时就到了。5点多上高速,下午3点到洛阳,第二天上午回到老家盐镇。
盐镇–一个生我养我20年的地方,人杰地灵,卧虎藏龙,对那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我是再熟悉不过了。沿街从西往东说,有宜阳五中﹑西二队菜园﹑粮库﹑西寨门﹑灰(音)子园﹑关爷庙﹑西二队饲养院﹑露天剧院﹑机械厂﹑田家祠堂﹑袁海婷家mar里的碾子﹑银行﹑周家门口路南的水井﹑饭店﹑dia古洞﹑土地庙﹑合作社﹑老槐树﹑卫生院﹑百货公司﹑生产资料门市部﹑公社﹑东寨门。东mar有四龙庙﹑坡(音)池坑﹑老槐树﹑水井﹑万头猪场,路南除了尽东头的一个大水坑以外,路南是一排密密麻麻的柿树。
现在,这些耳熟能详,能代表盐镇村容村貌的标志性建筑全都荡然无存,从我们的眼前消失了,甚至连它的影子也看不到。
从1969年2月离开老家整整半个多世纪,应该说,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各级政府和盐镇乡亲们几代人的艰苦奋斗,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的不断发展,乡亲们的生活在不断得到改善,村容村貌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这是大势所趋,也是历史必然。
首先是乡亲们绝大部分住房由过去破旧不堪,黢黑八脑,阴暗低矮的砖土结构变成了水泥砖混结构,有的还加盖了二层三层,不少乡亲的住房还采用了新型建筑材料。单门独院,高高的门楼,绿色﹑枣红色敦实的大铁门十分气派,宽敞的院落种满了果树,花草,蔬菜,呈现出一派平安祥和富足的景象。
其次是家家户户门口通了水泥路,街道马路宽阔平坦,东mar马路视野开阔(很直),西mar马路一眼望不到头(弯曲,遮挡视线了),告别了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满身泥浆,m到处是猪粪﹑牛粪,乡亲们雨天出门挽着裤腿,赤巴脚踩在泥路上的年代。
其三是牛﹑马﹑骡﹑猪﹑鸡不见到处跑了,清脆悦耳的牛铃声,扬鞭催马的吆喝声,牛车吱扭吱扭的车轴声听不到了,赶着马车﹑牛车串亲戚的没有了,代之以摩托车﹑两轮﹑三轮电动车,家庭经济条件富裕的人还买了票车﹑货车,不少人还开上了小轿车。
其四是乡亲们生活进一步改善。
告别了“大棉袄,大裤裆,腰里系根红薯秧,红薯面馍红薯汤,浑身垢甲不嫌脏”的窘境。乡亲们经济意识增强,大街上商店超市林立,各种商品琳琅满目,不少家庭购买了彩电﹑冰箱﹑洗衣机,用上了液化气,吃上了大米白面,肉类和蔬菜,家乡小吃,过年过节邀上亲朋好友喝点小酒。乡亲们的温饱得到彻底解决。
其五是学校教育设施完备,教师队伍壮大,教学楼宽敞明亮,操场平坦宽阔,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结束了那种用土坯搭起来的课桌,以及课凳课桌从家里带,教室可以是庙宇﹑祠堂﹑厂房(盐镇机械厂)﹑仓库,甚至是民宅的历史。小学生有免费午餐,学霸﹑高才生不断涌现,他们金榜题名,考入全国各大高校,甚至北大清华,毕业后走向科研工作和领导岗位。
记得过去,盐镇走出去的大学生凤毛麟角,屈指可数。
如今,盐镇的学子遍天下。
盐镇家乡人可以说是非常的知足,是那种“给点阳光就灿烂,给点温暖就出汗”,具有勤劳﹑朴实﹑善良﹑忠厚品质的实实在在的农民,也是不安于现状,想方设法获得劳动价值,努力奔向幸福生活的一群人。
当你走门串户,或者漫步在大街上,乡亲们个个脸上洋溢着自信和笑容,和他们聊聊,你会感慨良多,但也提到了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农村大片良田被侵食,可耕地逐年在不断地减少。
我曾到走访过原西四队会计古浩礼家。
他说,过去西四队拥有可耕地300余亩,现在满打满算只有100多亩。
有的乡亲们可能觉得,只要我的房子和院子足够大,住着宽敞,不管他以后怎么样,其实这是一种“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短视行为。
大家想一想,谁都有后代,谁都有子孙,如果我们这一辈把土地都占没了,盖成房子了,那我们的子孙后代种什么,吃什么,乡亲们想过没有?难道让他们去吃房子啃马路喝水泥汤吗?
土地是祖祖辈辈给我们留下来的,是我们的命根子啊!
如果他们像我们这样糟蹋土地,那我们还有现在这样的生活吗?土地没有了,子子孙孙他们怎么生存?面对他们,我们又如何交代。
新农合缴费问题。
乡亲们吃穿不愁,温饱问题解决了,但仍然囊中羞涩,这是当前多数乡亲们的现状。
河南新农合缴费从2006年开始,从每人每年的10元﹑30元﹑80元﹑……100元﹑200元,一路飙升到2020年的280元,新农合是好事,但我们要把好事办好,不能一再伤了农民的心。新农合支出规定年年收紧,乡亲们要吃饭穿衣,种地,又要交托儿费,供孩子上学,那里不用钱!有的家庭五六口人,一年1600多元的支出确实拿不出来,难怪他们不堪重负,怨声载道。在街上,看到和听到不少有关患脑梗和心脏病的人和事,患者痛苦,家庭经济负担加重,甚至一病返贫。
我觉得,是不是和大家的饮食结构和饮食习惯,
还有饮水水源有没有关系?
我没有根据,只是猜测。农村住房规划问题。
住房条件改善是事实,但缺乏统一管理和规划,
谁想怎么盖就怎么盖,谁想怎么建就怎么建,
出一头shuang(音:双)一头,参差不齐,杂乱无章。
一天,我到东mar看望张海子老同学,不知道他住哪儿,打电话给他,他说:“你在哪儿?”我环顾了一下四周,无奈地说:“我也不知道我现在哪儿?”后来,他说,你别动,我用电动车去接你。
可悲啊!一个在这里生活了20年的人,竟然不知道自己脚下站立的是什么地方。我打个比喻,不知恰当不恰当,如果摊开盐镇街的平面地图,从上往下看,除了两条街道以外,说不好听的,就像一片久旱无雨,干涸龟裂的河床。
今年,村里实施自来水户户通工程。
但是,家家户户基本上是各自为战,各显神通,随意乱挖,原本还算平整的水泥路被挖得坑坑洼洼,高低不平,晴天汽车一过尘土飞扬,下雨污水横流泥泞不堪。在村子里走上一圈,半截裤子都是泥土。村子通了电,家家户户灯火通明。可是,晚上出门,漆黑一片,瞳孔放大。据说是路灯照明承包给个人了,为了节电把路灯的线都给掐了。
有的人家有老人,为了防止老人摔倒,只好从自己家里拉线接到路灯上。
哎!但愿承包人能发发善心,开点恩,送点光明,乡亲们会记住你的好处的。
回到家,家乡的什么小吃都吃了。
土闹﹑蒸肉﹑甜汤﹑甜面片﹑红强老弟请我吃的红薯面条,德胜老弟请我喝席家的羊肉汤,守良老弟请我吃的韭菜馅饺子。金五老叔请我吃包子(水煎包)。
水煎包铺生意不错。
我问老板娘,现在的包子怎么没有过去的好吃?
她说,过去的包子是面起子发的面,怕碱使不好(我看是嫌费事),现在用的是发酵粉。只见包子的气孔很大,软不拉塌,包子馅就像人眼里的眵目糊一样少,包括火烧馍,我感觉,已经完全没有过去的味道了。
村子里的治安不错,很少听说偷的抢的和恶性事件发生。
正值秋收季节,玉蜀黍穗摊的,囤的堆满了大街小巷,没人偷,也不怕老鼠吃了。乡亲们说,过去老鼠一个就有二﹑三两重,现在老鼠有大拇指头大小,而且几乎绝迹。不知道什么原因,令我十分费解。
啰里啰唆说了这么多,那句说不好,会不会得罪乡亲们?
另外,文中没有提到的,也请当事的老同学﹑老战友和乡亲们谅解。
在老家待了将近20天的时间,只遇到一个晴天,其它不是阴天就是绵绵细雨,阴冷潮湿,很多乡亲们说,你没回来之前,老家已经有好长时间没有下雨了。我记得,只要我每次一回老家,不是下雨就是下雪,1969年2月当兵从老家走的那一天还下着大雪呐。
我和乡亲们开玩笑说,以后老家天旱,就叫我回来,保准灵验。
别人在一边拉拉我的衣裳,你别说出来,说出来就不灵了。
话是这么说,都啥时候了,咱也不能搞迷信啊!
最后,有一句话倒是发自内心的,
祝愿盐镇的乡亲们今后风调雨顺,
五谷丰登,丰衣足食,健康长寿,无病无灾,
日子过得像芝麻开花节节高,一天比一天好。
田海森
2020年11月13日作于北京
编者:通篇读来,一个老顽童,耿直操心的性格出现在面前,海森伯的这篇文字被我一催再催,催的老人家都有压力了,终于等到,很感动,伯真是操心,特别操心,离家半个世纪了,回来依然操心着家里人的衣食住行医疗等等,也难得有伯这样讲真话讲实话,愿意说出来的,我们的乡愁都是抽象,伯的文字很具体,我们的乡愁中浸润了圆滑,伯是耿直的站在不怕得罪人的角度,爱之心,恨之切的角度,指出这一系列的活生生存在的问题,我们都知道的问题,我们却选择了不讲不说。
愿这些医疗卫生安全等等的问题,都能得到一个妥善的重视和解决。
半个世纪的乡愁,终究是有所不圆满的,但是,这种不圆满,恰恰是为了以后的更圆满,感谢伯的啰嗦,一片赤子之心,难能可贵,如今的时代,谁愿意讲真话实话去得罪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