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历史存照

周士军老师长达一万五千字的小说《锄禾的日子》选取“1994年”“锄禾”这个时间节点,真实反映多数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苦扒苦挣仍不能缴纳“三提五统”的生活现状,为那段“三农问题”极为突出、正在孕育加大农村改革生机的历史时期存照,具有极为深刻的现实意义。
源于学历史教历史的经历,我评价当代小说,首当其冲的因素是看这部小说展示历史的深度。从这个角度来说,《锄禾的日子》是优秀之作,小说将批判的锋芒直指当年以“三提五统”为主的农民负担过重问题,毫不留情地揭露某些农村干部不管农民死活的丑恶嘴脸,在我看来,是完全可以当作历史来读的。
“三提五统”在2006年已经成为历史名词,90后、00后若不是专门修习历史专业,多数会不知所云。“三提五统”是“三提留五统筹”的简称,是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国家向农民征收的主要费用项目,“三提”指由村一级组织收取的公积金、公益金和集体管理费;“五统”是指由乡一级政府收取的计划生育、民政优抚、民兵训练、乡村道路建设和教育费附加方面的费用,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中期,“三提五统”占农民负担总额的一半。小说中写到“1994年”乡政府安排的“三提五统”每口人征收85元,修建公路每口人均摊55元,合计每口人缴纳140元,是很沉重的负担。对此,小说不仅不回避,反而多次将村干部通过大喇叭下达征收通知的蛮横话语重复展示,加深批判的力度。处于社会最底层、深受其害的农民,将“三提五统”称为“扒庄户人的皮”,“现在正儿八经的乡干部一个月也就是百十块钱的工资,一下子让我们一口人交140块钱,我们上哪去凑合,这不是要人命吗?”而村干部那句“上级说了,一定要按时完成任务到时候统一验收,不管你采取什么手段只要不死人就中”的略带威胁的话语,也绝不是空穴来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我在乡下中学教学,对征收“三提五统”闹出诸如将交不上费用的农民关进黑屋子、强行扒房逼迫卖粮等悲剧,是有耳闻的,故而,坚信周老师小说中的描写是真实的,就是那段历史的活生生再现。这是周老师小说的深刻思想性所在,也是小说的魅力所在。
当然,小说作为一种文学形式,艺术地表达,夸张地描绘,生动地叙写,是必不可少的。《锄禾的日子》绝大部分篇幅在“锄禾”,小说极言当时的天气炎热,“人们像被摁在了巨大的铁锅里”,“没有一丝喘气的缝隙”,为了“保住满地的玉米苗子”,为了更好地生存,还必须要在“闷死了”的天气里去密不透风的田地中“锄禾”,这样的辛苦付出,正是千百年来中国农民艰辛生活的延续,从一个侧面映照出深入推进农村改革的急迫性。
小说塑造的几个人物,虽然没有过多的语言描绘,但都很有个性,很典型。石一胜老实巴交,然而时运不济,为改变贫穷面貌,去亲戚家“锄禾”梦想“赊”个小猪养而不得,愤而回到自家田里没命般“锄禾”中暑而死;石一贵为富不仁,为招待乡村干部,以催还账目的理由,将石一胜女儿视若生命的小羊据为己有,当街宰杀;大头兄弟憨厚老实,从小深受石一胜的恩典,甚至媳妇都是石一胜张罗着找上的,当石一胜想赊他一个小猪养时,却支支吾吾说他做不了主;石一胜大舅子媳妇势利奸猾,当石一胜帮助锄了一天地,表示第二天来拿小猪时,她甩出10块钱的工钱给石一胜,让石一胜心寒,石一胜死后却哭诉得情真意切……在当今的农村中都能找到他们的影子,石一胜的悲剧是贫困造成的,更是哀莫大于心死的必然结果,“人怎么变成这样了,人情如纸薄,连片薄纸也赶不上,人情全让狗给吃了。这家有事你帮,那家有事你也帮,可自己家有事了又有谁帮?以后甭管谁家有事,坚决不帮了,坚决不能再帮了!人又没有感恩的心肠,你帮了他又有什么用?”浸透着血泪的控诉,其中的残酷和无奈,依然是现实的折射,依然是历史的回应。
如果整部小说都在展示苦难,那就太沉重了。《锄禾的日子》也描写了很多人性的光辉,“锄禾”的夫妻二人,互相无言地体贴照应着,妻子没有锄到头丈夫赶紧帮衬着,当身上起了密密麻麻的痱子时,两人“你给我抓抓我给你抓抓”,还是蛮温馨的;“香”与石一胜的姑娘“花”是同学,更是挚友,在石一胜身亡“花”孤苦伶仃的时刻,“香”在父母的支持下,始终陪伴在“花”身边,晚上去和“花”做伴,给予了“花”最需要的帮助。还有小说中关于祈雨和丧葬习俗的详细描写,也减缓了小说的沉重感,让小说更耐读。尤为可贵的是,小说有个光明的结尾,2006年1月1日,中国完全取消了农业四税:农业税、屠宰税、牧业税、农林特产税,庄户人不用再交“皇粮”了,“三提五统”终于成为了历史。
周士军老师非常勤奋,仅仅半年时间,他就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奉献出了《石晓顺结婚》《狠虎》《石小杏之死》《锄禾的日子》四部乡土味浓厚、具有深刻思想性的小说,在临朐文学圈子里获得了好评。作为周老师的仰慕者,我衷心祝愿他笔力雄健,继续辛勤耕耘,创作出更多小说力作,为临朐文学、山东文学进而为中国文学增光添彩。
(写于2016年,图片来自网络)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