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村夫: 从《兰亭序》的传世看莘县人的智慧


《兰亭序》,乃书圣王羲之的亲笔墨迹,为行书瑰宝,王氏后人珍爱有加,决不轻易示人。
是时, 这件墨宝传至王羲之第七世孙智永手里。智永是个有思想,又多才多艺的人。‘永字八法’、‘铁门槛’、‘退笔冢’、‘真草千字文’等,都出自其手。
智永虽在书法上有创新、有成就,却恹倦了世态炎凉,也悟透了人生最后的归宿。于是,竟毅然决定远离尘嚣,剃度出家,遁入空门。于是,就在山陰的永欣寺当了和尚。
智勇虽抛弃了万贯家财,却把先祖手写的《兰亭序》揣在怀里,随身带进寺院,且从不谈及此事。
在清静的寺院,与世无争。晨钟暮鼓,黄卷清灯,拜佛参禅,也不觉冷清。光阴荏苒,岁月无情,转眼竟到了暮年。智勇自感此生大限将至,会不久于人世。虽无甚留恋,也毫无挂碍,可先祖传留下来的墨宝《兰亭序》怎么办呢,总不能随自已入土吧!想来想去,这件祖传墨宝,只能交给自已唯一的爱徒辨才。
辨才是一位老实的小青年,更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老禅师把传世珍宝交给自已,甚是诚惶诚恐,不敢有丝毫怠慢。辨才接过《兰亭序》三天后,智永禅师就驾鹤西去了。
智永圆寂后,辨才除一如既往的念佛参禅苦修之外,就是专心临摹《兰亭序》和书圣散落在世上的其他书法 手扎。冬去春来,四季轮回,辨才也由当年的小青年,变成了步履蹒跚的耄耋老人了,可每天却依然念经参禅,笔耕不辍。
日出月落,白驹过隙。时间的巨轮转到唐贞观年间,太宗李世民是个近贤达,远小人的千載明君。他除开创了国富民强的贞观盛世外,闲暇时却酷爱书法艺术!几乎临遍了王羲之散落在世的手扎法帖。后来探知,王羲之的另一件书法珍品,字数最多、书法艺术水平最高,现存越地永欣寺老方丈手中。
李世民闻知后,自是非常高兴。于是,就派人将辨才禅师请到京城长安,待之以贵宾之礼。当谈及《兰亭序》时,辨才总是一问三不知。李世民无奈,只好派人把辨才送回南越永欣寺,如是者三。
人若有了某种欲望,是很消解的。自打三请三放辨才之后,李世民盼望得《兰亭序》的心思,就逾加強烈,甚或达到了昼思夜想,难以释怀的地步。他越发认为《兰亭序》就在辨才手中。于是,就对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的中书令,尚书左仆射房玄龄说,你在满朝文武中,挑选一个最优秀、最智慧、最懂变通、又最懂书法的人,令其专门到南越寻找《兰亭序》,若大功告成,定当重赏。
房玄龄是位知人善任的老臣,对朝中所有大臣筛选再三,认为只有一人可担当此重任。于是,就向太宗皇帝奏曰:“臣闻监察御史萧翼者,年富力强,熟读经史,诗书文墨无所不能,且智慧过人。臣以为可派他前去。”
太宗闻之,甚喜,着令其上殿一视。

监察御史萧翼,乃魏州莘县人,即今山东莘县。莘县,是商汤时期,五朝元老、四朝宰相伊尹出生和躬耕之处,这里可谓才俊辈出,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
萧翼在房玄龄的引领下来到金銮宝殿,“太宗见萧翼果然潇洒英俊,稳重端庄,举止文雅,仪表堂堂。心中甚是高兴,就对萧翼说,朕这次命你到南越去,其主要任务和目的,房老已交待的很清楚了,你还有什么要求吗?
萧翼略一沉思说:“臣要求随身携带王羲之的揭帖手扎两张。”太宗李世民点头应允。
一日, 萧翼便衣简从,貌似出游的北方举子文人,悄悄潜出京城,向南越永安驿走去。一路上风餐雨露,昼行夜宿,舟车并用,水陆兼程。数月后,终于来到了南越永安驿。
萧翼没去寺院,也没去当地州府衙门和官家驿站,而是找了个招商客店住下来。然后,即暗访永欣寺内外情况,听说寺院内墙壁上写满了诗词歌赋和佛经警句。就择一吉日良辰,漫步走进了目的地——永欣寺。
永欣寺座落在一个小山坡下,四周清松翠竹,浓蔭蔽日,甚是安然静谧。虽红墙碧瓦,却略嫌破败老旧。院内有几棵千年老树,除两条甬道外,则遍地芳草如茵。与众不同的是,禅房檐下的墙壁上,摹写着十几条王羲之的手扎揭帖,甚有浓郁的书香氛围。
一连十几天,萧翼几乎风雨无阻,准时来永欣寺品赏书法。萧翼这个痴迷怪异的举动,先是惊动了小和尚,他觉得怪稀罕,就把这事告诉给了老方丈,方丈辨才闻知后,就暗中窥视了几天,见萧翼穿戴举止潇洒大方,很有谦谦君子的气派,心里十分敬佩。
(二)
辨才认定此人决非等闲之辈。于是,就一改多年来少与凡夫俗子交谈的习惯,走出禅房,搭讪说:“何方檀越?承蒙光临寒寺,老衲有礼了。”
萧翼心中暗喜,十几天的工夫没白费。于是,就谦逊礼貌的和辨才谈起了墙上的书法。
是日,风雨骤起,至晚未停,辨才就热情地邀请萧翼到禅房小坐。禅房乃佛门净土,一般俗人是不能进的,萧翼可算是特殊礼遇了。 二人先是玩棋抚琴,随之各自投壶探韵赋诗。然后,辨才即把自酿的缸头绿蚁撇出,竟开怀暢飲起来。
辨才趁机问起萧翼的故里,萧翼据实说:“祖藉北方,乃魏州莘县人氏。”辨才博学多识,知道魏州莘县,是商汤名相伊尹出生入世发迹之处,那是一块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萧翼这样的贤达才俊,出自有莘之野,也就不足为奇了。
一次,两人谈至开心处,萧翼就趁机,从怀中掏出一个很不起眼的旧布卷说:“老禅师,晚生从老家莘县带来两幅扎帖,劳禅师法眼,请您过目鉴别一下,看是否值得收藏。”
辨才摇摇头,我已是耄耋之人,老眼昏花,恐有遗珠之憾!当萧翼打开布卷后,即感蓬荜生輝,眼前豁然一亮。这是一张黄纸扎帖,虽略显陈旧,少了光鲜,却瑕不掩瑜。辨才见之,竟目瞪口呆,大吃一惊。心想,这帖子是国宝,应是皇家藏品,怎么跑到这个书生手里去了呢?这其中定有缘由。面前这个萧翼,到?是何人?辨才心中打起鼓来。便寻问这张帖子的来历。
萧翼轻微一笑,沉着稳重地:“说来话长,在下的祖上,早年曾在江南经营蚕茧生意,因酷爱书法,结交了一些文人雅士,花重金买了几张帖子。后来为躲战乱,就回到了故里,几张帖子也带回了老家。传承到家父手里时,藏品基本已流失殆尽,到了我这一代,就剩下这两张扎帖了。我虽喜书法、爱古董,却认不出扎帖出自那朝那代,更不知出自何人之手。于是,就决定离家出游,来南越会稽遍寻高人指点。”
辨才半信半疑地:“你既想寻找名家辨认,为何不去京城长安呢。那里可是名家云集,人才济济呀!”
“晚生也曾有此考虑,可长安是国之都城。天子身边,是才子雅士、官宦之家的聚集之地,因无人引荐,晚生自是不敢贸然前往。想到南越山陰乃书圣发迹之地,于是,就云游至此,见宝刹院内书艺氛围浓郁,故留恋多日,总是不肯离去。”
辨才听了萧翼的解释,觉得也合乎情理,刚才的疑虑也就逐渐消失了。于是,又对萧翼带来的扎帖,继续欣赏研究,玩味多时,然后辨才问:“你这个帖子是想脱手呢,还是自已珍藏把玩呢?”
“祖上留下的东西,无论是否值钱,我都会珍藏!”
“好!这是件稀有珍品,万不可轻易示人。据我观察,这两件扎帖,有可能是从宫廷中流出来的东西!”
辨才的眼力,令萧翼甚是佩服,却又故作惊讶地问“老禅师,您认为这张帖子是后人仿制的赝品呢,还是前人的原作呢?”
辨才略一思忖诚恳地说:“此乃王右军真迹,属稀世珍宝,很值得收藏。”二人只顾欣赏帖子了,不经意间,已暗影渐起,暮云四合了。萧翼就绰身而起,迈步直奔驿店,有意把扎帖遗忘在辨才的禅房。
辨才立即提醒说:“萧先生,你的扎帖!”
萧翼稍作疑迟:“老禅师,我看恁老对书法甚有研究,这小帖子,就暂放在宝刹,反正明天我还要来向老禅师请教。”
辨才觉得萧翼很实在,就点头应允了。同时,也进一步增加了对这个年轻人的信任和好感。一连十多天,两个人都在一起研究书法艺术,人也越混越熟,甚至达到无话不说的地步,成了情投意合的忘年交。
一天,萧翼试探性的对辨才说:“这张帖子,我们当地不少文人说,无论皇家和庶民,此帖在当今世上乃独一无二,堪称极品。老禅师,依您的看法?”
辨才面无表情,可心中却认为,这个年轻人入世太浅。俗语云: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一张扎帖,怎可妄言举世无双呢?于是,就善意地说:“萧君之言,老衲不敢苟同,世界很大,万不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啊!”
萧翼见辨才如此说,不但毫无不悦,反倒心中暗喜,知道激将法起了作用。
几天来,辨才心里嘀咕着一件事,他很想把藏在房梁凹槽里的《兰亭序》拿出来,压一压这个年轻人傲气。可又怕因此引起不测,招惹祸端,就一直犹豫不决,心里甚是矛盾。

(三)
辨才心想,当年唐太宗李世民,以上宾的礼遇待我,老衲也未曾把《兰亭序》献出来。可时至今日,我已老迈,行将就木。若驾鹤西去,年深日久,藏在房梁凹槽的《兰亭序》必定腐烂变质,沤成一滩纸泥。这流传多年的书法瑰宝,若毁在我辨才手里,岂不是莫大的罪过吗?每念及此,总是心有不安。
是日,艳阳高照,天朗气清,永欣寺的小沙弥,已把寺院打扫的干干净净。萧翼一如既往,准时来到寺院。禅房内辨才闭目打坐,一如往常,即向辨才禅师道过吉祥,即大大方方地轻轻落坐。
二人稍一寒暄, 辨才即指着几案上黄绢布卷说:“猜猜看,知道这里边是什么吗?”
萧翼认为可能又是一张什么罕见的帖子,却又很谦逊的摇揺头说:“晚生很难猜着。”
“好吧!我看你天资聪慧,为人诚实,今儿就叫你看一件真正举世无双的珍宝!”辨才边说边解开了黄绢小包。萧翼十分惊喜,眼前顿觉一亮,这是一张写在纸本上的大幅文章。辨才很自豪地说,这就是当今皇上李世民三次请我进京,也没能见到的《兰亭集序》。”
萧翼明知是右军真迹,却摇摇头,冷冷地说:“数经兵燹离乱,真迹难存。从纸头上、墨迹上、撇倷行笔、转折提按气势上看,应是民间艺匠,响拓之伪品也!”辨才年高耳背,并没听清萧翼说了些什么。
多天来,辨才和萧翼把精力都用在了《兰亭序》上。从艺术品位,到全文324个字的用笔特点,及文中20个‘之’字,竟各放异彩,且没有一处重复的地方,怎能不令人叹为观止呢!更难能可贵的是,三百多字竟是一气呵成。虽有涂抺的痕迹,却更增加了酒后挥毫的真实性。为‘书圣’之美誉,垫定了无法撼动的根基。
应予肯定的是,《兰亭集序》的墨迹,固然是不朽的书法珍品。而其文章内涵,也同样是不可多得的文学名篇,可谓一纸双?也。早在几百年前,其文章就被人收进了权威性的《古文观止》,成为后学之范本。
是日,当地有一官宦大家,为祖宗办法事,特请高僧辨才主持道场。因走的太急促,既没告知萧翼,也没收拾桌子上摆放的扎帖得什物。而萧翼则一如往常,准时来到永欣寺。多天来,身兼杂役的小沙弥,也早已不把萧翼当外人了。
当 萧翼走进禅房,见桌案上《兰亭集序》等扎帖全部都在,心中一惊,真天助我也。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即趁机将《兰亭集序》包卷好,揣进怀里悄悄离去。
萧翼离开寺院后,并未回到下塌多天的招商客栈,而是直奔绍兴州府衙门,从怀中掏出太宗皇帝的手谕,对太守说:“我乃检察御史萧翼,奉旨到永欣寺公干,现使命完成,需立即返回京城。为防不测,当地州府衙门,要派差役兵丁严加保护,安全送至下一驿站,一直接力至皇城。不准出任何差错,否则,拿属当地知府太守是问。”
太守闻之,吓的惊慌失措,立即离座鞠躬下跪说:“下官不知萧大人驾到,有失远迎,请大人治罪!”
“何罪之有?但,你要马上行动,立刻起程。”
太守自是不敢怠慢。自此,沿途各州府衙门,以及舟车码头驿站等,也都一路绿灯。《兰亭集序》以最快的速度,递送到京城长安。
李世民面对《兰亭集序》真迹,自是喜出望外,爱不释手。把玩起来,废寝忘食,通宵达旦。可也没忘了举荐奖掖有功的宰相房玄龄,奖予彩锦千段。对足智多谋,善于应变的萧翼,着拜为员外郎,加五品,赐金银瓶各一,良马二匹,豪宅一处。太宗李世民念南越永欣寺和尚辨才老迈,不忍加刑,反奖谷三千石,织绵二千段,以颐養天年。
奇文共欣赏,疑意相与析。李世民得到墨宝后,除了自已欣赏外,还命冯承素、诸遂良、欧阳询、虞世南等书法大家,临摹多份,分发给朝廷重臣和宮内公子小姐。后人见到的《兰亭集序》多为冯承素、趙模等人的临摹本。
李世民在处理《兰亭序》的方方面面,是无可挑剔的。可他在生命尽头的弥留之际,却把第九子,也就是太子李治叫到床边,有气无力地哀求说:“吾欲从汝求一物,汝诚孝也,岂能违吾心耶,汝意何如?”一个当朝皇帝用乞求的语言,恭畏儿子,可见其对《兰亭集序》是何等的至爱。
李治哽咽着:“引耳而听受制命。”
太宗曰:“我所欲得兰亭,可与我将去。”之后,即駕崩。
李治命人做了个精致的玉匣,恭恭敬敬的将原本《兰亭集序》放进匣中,随李世民一同葬入昭陵墓穴。
时至五代,耀州刺史温韬,将昭陵挖开,却没能找到《兰亭序》。之后,坊间有人猜测,其真迹,十有八九葬在武则天的乾陵里,还有人说仍在昭陵。总之,众说纷纭,莫衷于是,悬案千載,难有定论。
近期作品
散文︱村夫:琅琊山一一访醉翁
小说︱村夫:三个驴友话阳平
作者简介:郭遂厚,笔名村夫,山东莘县人。

乡韵文学编辑部
《乡韵文学》是莘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的纯文学季刊《乡韵》旗下微信公众平台,作品坚持原创,以刊发小说、散文、诗歌为主,立足本土,面向全国,为广大文学爱好者提供挥洒才华的平台。公众号由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诗人,刊物主编康学森先生领衔主持。
投稿邮箱:senzi150@sina.com
一个安安静静做文学的公号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