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丰记忆】郭秋生 | 小垴尖儿背粮食

小垴尖儿背粮食
文/郭秋生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前,西丰村有十六个生产小队 ,第十六小队位于西山顶上(俗称小垴尖儿)。山顶上分南垴和北垴两部分 ,当时的十六小队坐落于南垴。在解放初期这里居住着10多户人家,人口有三四十人,耕种着几十亩土地,是西丰村最小的生产小队。
我们小时候,在下边山坡的杂草和树叶都被搂尽搂光后,就去小垴尖儿上割草和搂树叶。上小垴尖儿的路蜿蜒曲折,荆棘丛生,崎岖不平。里边绝壁陡峭,外边万丈悬崖,走起路来很是费劲,很是惊险、很是恐惧。最窄的地方只有200多厘米宽,只能一个人侧着身子才能过去,背着眼篓过去很困难。要上到小垴尖儿上需经过正沟、陡坡、崖跟、小栈、大栈、眉地,最后才能到达小垴尖儿上。
由于小垴尖儿上交通不便,通讯落后,生活比较艰苦,年轻人搞对象都很困难,所以大家都不想居住在那里。到七十年代初期这里的人就陆续搬迁到西丰村,大部分都落户到段家庄了,至此,西丰村的十六小队自然消失。
这样在小垴尖儿上的几十亩土地就没人耕种了。西丰村的耕地本来就很匮乏的,人均只有几分地。为了不丢弃这些耕地,当时的村领导决定从每个小队抽调人员轮流到小垴尖儿去种地。到收获的季节同样从各个生产队抽调人员去小垴尖儿上往下背粮食。我被抽调到背粮食的队伍中,从遥远的高山上背着粮食走几十里山路的艰辛让我更加懂得了每颗粮食的来之不易,也更加体会到了“粒粒皆辛苦”的真正内涵。
去背粮食的人需自备一个布袋,再带上些干粮和水,因为来回需要一天的时间。到时根据每个人的体力情况,力所能及地背粮食,能背多少就背多少,一般都是几十斤,到西丰村后再过磅,依据每个人背的重量给记工分。
常言道上山容易下山难,确实如此。尤其是负重前行更是艰辛,每下一个台阶都小心翼翼不说,关键是两条腿不自觉地就要颤抖,看着下边一眼望不到底的深渊,不觉得让人心惊胆颤,如果有恐高症那就相当危险了。好多人到了悬崖峭壁的地方都是闭着眼睛摸着石头过来的。
古人说远路没轻瓒,一点都不假,尽管只背了几十斤粮食,累的都是上气不接下气,本来穿的衣服就不多,都要被汗水浸透。走到后半程的时候感觉不是背的几十斤粮食,好像是背的一座大山一般,感觉脚下的路特别地漫长,漫长……。
日月飞逝,岁月如梭 ,一晃的功夫,半个世纪就过去了。小垴尖儿遗存的几间石板房和石庵子,成了历史的见证,永远打上了历史的烙印,给后人留下了无限的遐想……,小垴尖儿背粮食,成了讲给孙辈们聆听的故事。
如今,勤劳智慧的西丰人,在科技兴农的大道上,一路前行。不断发挥现代科技的引领作用,粮食产量逐年提高,家家都有充足的余粮,过上了富裕幸福美满安康的生活。
小垴尖儿背粮食,成了永久的记忆……

版权声明